環境破壞資料庫
1. 關於破壞環境的數據~~~~~~~~~要有具體的數字
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過程。它主要表徵大氣各種時間長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變化,冷與暖或干與濕相互交替組成了不同的變化周期。這些變化周期並不是嚴格的,一個周期內前後階段往往不具有對稱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長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異常天氣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塵暴、城市暴雨瀝澇災害、雷電災害等,造成的嚴重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類生態環境、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影響到地球的生態系統,給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人類健康狀況水平是國家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水準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綜合反映。
一 關於全球變暖的問題
近百年來全球和中國的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它對世界和我國的生態系統、社會經濟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重大的影響。
2001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文簡稱IPCC)發表了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從186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升溫0.6℃±0.2℃,最近20年是過去100年來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來最暖的10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近百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從季節分布看,我國冬季增溫最明顯。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高,成為暖冬已成「定局」,這意味著我國在近50年來將連續經歷第19個暖冬。
(一)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效應(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
1.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據日本的科學家統計,近100年來,整個地球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3℃,這一期間東京市的氣溫竟上升了7℃。在日本,氣溫不低於25℃的夜晚稱為「熱夜」。50年前,東京的「熱夜」每年不到5個;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個;1981~1990年,「熱夜」增加到23.8個。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熱夜」數達38個。
從北京1940~2002年的極端最高氣溫的變化來看(見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較高,為42.6℃。然後出現下降的趨勢,到80年代最低,為38.5℃,進入90年代又開始升高,為41.9℃。
表1 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極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氣溫
我國科學家對上海和廣州氣溫變化的分析表明,由於氣候變暖,上海每年的熱日(最高氣溫≥34℃),將由現在12d/a,增加到未來15.7d/a;廣州每年的熱日,將由現在24.7d/a,增加到未來36.0d/a。
2.厄爾尼諾現象
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與過去100年相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更頻繁、更持久且強度更大(IPCC第三次氣候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兩次嚴重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使人類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3.城市熱島更明顯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觀測到全國最大熱島強度(城鄉溫差),北京為9℃(高於上海6.8℃,僅次於加拿大溫哥華11℃的德國柏林13.3℃)。熱島效應的產生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一個方面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造成城郊溫差加劇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變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
1.氣候變暖對疾病流行性的影響
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氣候環境、氣候災害和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更為驚人。由於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為頻繁,氣候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會增大。許多通過昆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變暖將加劇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據有關部門統計,伴隨全球變暖,僅瘧疾和登革熱兩種疾病就將禍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視的是,氣候變化造成部分舊物種滅絕的同時必然產生出新的物種,物種的變化可能打破病毒、細菌、寄生蟲和敏感原的現有格局,產生新的變種。如2003年春季,相繼在我國廣東、北京、山西等地爆發的SARS病毒傳染病一樣,給社會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帶來極大的危害。
全球變暖影響生態系統,帶來另一種危險是可能激活某種新病毒。世界衛生組織一份研究報告證實,至少有30種新的傳染病在過去20年裡出現。對新興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各種新病毒的出現有可能是人類破壞環境、氣候變化擾亂了病毒巢穴的結果,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動物身上,活動於封閉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類活動的進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後將不斷地被發現。
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給生態平衡,尤其是微生態平衡帶來了強烈也影響,突出地改變了傳染病病原體的存活、變異、媒介昆蟲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學特徵,會對某些傳染疾病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隨血液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而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例如,在20℃時,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時則只需13天。攜帶這種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幾周的時間,這樣以來高溫就會大大提高該種病菌的傳播概率。同時,由於高溫現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氣候帶的改變,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原熱帶地區傳染病的發病區域擴大到溫帶。例如,我國江南一帶的恙蟲病,80年代以來流行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1986年山東省有流行報告,1989、1990年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了4個緯度,向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年平均氣溫上升1.3~1.7℃。據此估計,我國恙蟲病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有可能出現全國分布的趨勢。2002年的夏天,「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專家分析,病毒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乾燥炙熱的天氣。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來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溫帶區域。另外,由於氣候變暖,攜帶鼠疫病的黃胸鼠的活動范圍,已不僅僅限於17°N以南地區。
2.高溫熱浪與死亡率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高溫熱浪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導致以心脹,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季高溫日數明顯增多,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隨之增加。特別是濕度和城市空氣污染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夏季極端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熱浪對人體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來,熱浪席捲全球,各地氣溫破紀錄地高達38~42.6℃。許多老年人而因此傷生。熱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歐洲、中國,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熱浪奪去了生命。隨著高溫熱浪的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的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全球變暖還將導致對流層大氣臭氧濃度增加,平流層臭氧濃度下降。
高溫使得病菌、細菌、寄生蟲、敏感原更為活躍,同時也會損害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上海1998年經歷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熱浪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可達非熱浪期間的2—3倍,以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為明顯。熱浪對嬰幼兒的威脅也很大,如果嬰幼兒患有某些疾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熱浪期間最易受高溫危害。熱浪除中暑死亡這種直接影響外,還將導致以心臟、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夏季高溫日數將明顯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發病和死亡率都將增加。
我國夏季,35℃以上高溫各地時有發生,38℃、40℃或以上的高溫也時常出現。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華南一帶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高於或等於35℃的日數持續了40餘天。江南、華南日最高氣溫一般為35℃—38℃,部分地區達到38℃—40℃,局部地區高達40℃—43℃。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跳動也要加快速度,輸出更多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這對於心臟病人來說,是孕育著生命危險的溫度。氣溫生至39℃,由於汗腺疲於奔命的工作,已經無能為力並趨於衰竭,這時,很容易出現心臟病導致猝死的危險。氣溫生至40℃,高溫已直逼生命中樞,大腦已經顧此失彼,以致頭暈眼花。可見,在高溫情況下人體對氣溫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國南部省份由於受台風「蒲公英」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從6月底開始,廣東大地被酷熱天氣所籠罩,7月1日,廣州最高氣溫高達至39.7℃,超過了廣州歷史最高氣溫38.7℃的最高記錄。6月28日,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台生傢具八廠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勞加之車間氣溫太高而暈倒,送到醫院後半小時死亡。據廣州「120」急救中心負責人介紹,進入夏季以來,僅廣州市因高溫誘發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就達39人,每天比平時日均派出急救車次數(約200次)增加66%,創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來日出車最高記錄。以北京為例,因高溫發病到醫院就診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肅等地,高溫病人增加導致臨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現了用血緊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車司機、建築工人,更是受到了熱浪的嚴重威脅。高溫使人們容易疲勞駕駛,爆胎、汽車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屢屢發生。
高溫酷熱還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各類事故相對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紐約1966年7月的熱浪期間,兇殺事件是平時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溫期間交通事故增多,據北京急救中心資料顯示:交通事故增加與天氣炎熱有很大關系。氣溫高、氣壓低時,人的大腦組織和心肌對此最為敏感,容易出現頭暈、急噪、易激動等,以致發生一些心理問題。
3.尼爾尼諾事件與疾病
新的實驗結果表明,尼爾尼諾與疾病的傳播有密切的關系。尼爾尼諾出現往往會造成某些地區氣候異常,進而引發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爾尼諾事件期間,在巴基斯坦北部由於乾旱造成的高溫天氣,引發了瘧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由於暴雨災害,也發生了瘧疾的流行。據科學家分析,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後的第一年,委內瑞拉瘧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活動高潮期,在索馬里和尼肯亞,感染上裂谷熱病的人數為8.9萬,死亡人數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蘭卡、東非、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積的乾旱造成瘧疾病和猩紅熱爆發。另外,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氣污染與健康
空氣污染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背景下,由於異常天氣的出現,如夏季高溫、冬季變暖,乾旱等,往往會造成局地空氣質量下降。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於城市熱島環流的存在,導致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造成嚴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引起人體感官的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亞臨床的和病理的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發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時馬斯河谷(1930年)、美國多諾拉(1948年)和英國倫敦(1952年)的煙霧事件就是大氣污染影響的典型事例。
二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與人類健康問題
自從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加倍,但災難損失上升了30倍,從1960年的30億美元到1995年的1000億美元。氣候災害時導致這一增長趨勢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魯台風在邁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億美元的損失。由於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的潛在影響可能增加。假定在溫度變化或降雨分配上沒有變化,全球變暖將導致洪水和高溫發生率增加,由於洪水經常同南方濤動聯系起來,因此不能排除增加乾旱的可能性。這些氣候災害將誘發剛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這些災害對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包括死亡、身體傷害、心靈創傷、社會混亂等。
(一)洪水
歷史上,洪水是各種自然災害中導致最大死亡損失的災害。到目前為止,受害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的黃河。1332年,700萬人被淹死,在隨後的飢荒和疾病中超過1000萬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環了22m高的築堤,淹死100萬人。最近的洪水發生在1930年,有100萬中國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萬人死於隨後的飢荒。美國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斷不斷地破環商業,最近的最大洪水發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紀暴風雨在北歐河流產生極端洪水事件,在幾個事件中死亡人數超過10萬。1995年在北歐發生的冬季洪水使過去200年較嚴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亞,大型洪水在20世紀後50年變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嚴重的洪水淹沒了澳大利亞東部1× 的土地。除了這些,洪澇的發生不僅會增加溺死、爆發腹瀉和呼吸疾病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還會增加飢餓和營養不良的風險。
(二)乾旱
乾旱是所有與氣候相聯的自然災害中最嚴重、最廣泛的自然災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乾旱殺死了幾百萬人。1878年在中國有1000~1300萬人死於與乾旱相聯的飢荒。許多乾旱事件與ENSO事件相聯。如果飢荒在乾旱期發生,營養不良和疾病能導致永久的智力、身體損害。不是所有的飢荒由於乾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乾旱導致飢荒。乾旱無處不在,它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沖擊。盡管乾旱能導致長期的病態,但對人口的增長影響不大。由於全球大部分地區乾旱的准確周期性質,氣候變暖能否減少乾旱強度和頻率熱存有疑問。例如,盡管澳大利亞東部自從1950年以來濕度增加了30%,但乾旱的強度和頻率並沒有減少。事實上,最嚴重的乾旱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災
翻閱歷史可以看到,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森林火災。在北美洲,歷史紀錄至少有13次燒掉4萬公頃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毀掉了170萬公頃森林,殺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愛達荷和蒙大拿西北部發生像是程度地區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殺死幾百人;1894年的明尼蘇達州欣克利大火奪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蘇達州克羅奎特大火燒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於居民聽到火警像對待自己損失失物一樣採取冷淡態度。
森林大火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火源、極易燃燒燃料的數量、有助於燃燒及傳播的氣候條件。後兩個因素首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火危險期前幾個月內的降雨是一個重要參數。春季和初夏的適量降雨將減少森林火災,但卻為以後高火險提供了充足的下層叢林。嚴重的前期乾旱將使這種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數量。最近,洪水與極端乾旱事件是一些國家發生火災,如澳大利亞,、每種情況都有利於火災發生。相對低的濕度和大風也在決定森林大火發生可能性和強度方面起關鍵作用。任何大強度火災不僅僅取決於氣候條件,而且它也取決於由疾病(或昆蟲傳染病)、風暴、先前大火或陸地開拓產生的干屑殘渣。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與較暖、濕氣候條件相關聯。
三 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對策: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同氣候環境相適應的生存史。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不容迴避的,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的氣候,並阻止其繼續惡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大力開展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建立健全影響公眾健康的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是當務之急。
1、 要在目前人體健康生活、常見病、多發病的氣象指數預報和服務的基礎上,將研究和服務領域伸展到傳染病領域,開展短、中、長期的傳染病預測、預警服務,形成系列產品。
2、 對主要流行病、傳染病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和氣候區劃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研究疾病滋生、傳播、爆發過程與氣候的關系,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研究疾病氣候評估模式;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集成疫情、氣候和其它環境資料庫,進行疾病氣候區劃,確定各季節、各地區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建立疾病的氣候監測、預警實時業務系統;建立為公眾服務的信息產品製作、發布系統,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准確、及時、權威的疾病監測、評估、預測、預警,以及疾病預防等各類服務產品。
3、 開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氣候與疾病滋生、傳播的研究。加強對氣候資源變化的開發利用,減輕自然災害損失,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預測能力。熱浪是可以監測和預測的,目前,在國內和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發布高溫或熱浪警報,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規定,日最高溫度大於35℃,發布高溫預報。廣東省氣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間,共發布紅色預警信號23次,如此頻繁地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在廣東省氣象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樣,當熱浪來臨時,人們能夠有效地採用各種適應措施來大大地減少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逐步完善熱浪的預警系統。
四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研究的不確定性
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行的相對不多,初步結論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給科學家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 關鍵是從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中提取氣候的影響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於氣候變化通常伴隨桌其他各種環境變化,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是唯一的,還受其他如遺傳、自身素質、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在進行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研究中,關鍵技術是在與從健康的諸多因素中分離車氣候的影響。
2. 健康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很復雜的
對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及未來變化做出響應的某些人類健康的變化,可能正在或即將發生。另外在未來幾十年內,在氣候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經濟、人口、技術和健康保健等都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很難准確預料,因此,人類健康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度性相當復雜,這就給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帶來很大的困難。
2. CDR打開軟體時顯示您的字體資料庫已損壞.要重置資料庫,之後因該怎麼拯救才能繼續使用這個軟體
出現corel font manager已損壞,軟體無法打開,可以先排除:1、系統字體是否有問題?2:軟體是否被損壞?
1、如果其他軟體讀取系統字體正常則證明系統字體完好;
2、軟體修復,重裝是否可以解決。
以上如果都無法解決請定位到軟體安裝目錄下的Programs64\FontService.exe,執行這個字體程序即可解決。
corel font manager已損壞請按F8的提示並不是系統字體的問題,其實是因為軟體配套的程序沒有正確運行,導致coreldraw程度運行環境缺失組件使得程序不能運行。運行FontService.exe完美解決。
以上實際中遇到的奇葩問題。
3. 在IT項目建設中,如何保證資料庫安全性
#雲原生背景#
雲計算是信息技術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的集中體現,是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變革和必然趨勢。隨著「新基建」加速布局,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逐步深入,如何深化用雲進一步提升雲計算使用效能成為現階段雲計算發展的重點。雲原生以其高效穩定、快速響應的特點極大地釋放了雲計算效能,成為企業數字業務應用創新的原動力,雲原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就像集裝箱加速貿易全球化進程一樣,雲原生技術正在助力雲計算普及和企業數字化轉型。
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對雲原生的定義是: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編程API。
#雲安全時代市場發展#
雲安全幾乎是伴隨著雲計算市場而發展起來的,雲基礎設施投資的快速增長,無疑為雲安全發展提供土壤。根據 IDC 數據,2020 年全球雲安全支出占雲 IT 支出比例僅為 1.1%,說明目前雲安全支出遠遠不夠,假設這一比例提升至 5%,那麼2020 年全球雲安全市場空間可達 53.2 億美元,2023 年可達 108.9 億美元。
海外雲安全市場:技術創新與兼並整合活躍。整體來看,海外雲安全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技術創新活躍,兼並整合頻繁。一方面,雲安全技術創新活躍,並呈現融合發展趨勢。例如,綜合型安全公司 PaloAlto 的 Prisma 產品線將 CWPP、CSPM 和 CASB 三個雲安全技術產品統一融合,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及 SASE、容器安全、微隔離等一系列雲上安全能力。另一方面,新興的雲安全企業快速發展,同時,傳統安全供應商也通過自研+兼並的方式加強雲安全布局。
國內雲安全市場:市場空間廣闊,尚處於技術追隨階段。市場規模上,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9 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 1334.5億元,增速 38.6%。預計 2020-2022 年仍將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到 2023 年市場規模將超過 3754.2 億元。中性假設下,安全投入占雲計算市場規模的 3%-5%,那麼 2023 年中國雲安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12.6 億-187.7 億元。技術發展上,中國在雲計算的發展階段和雲原生技術的程度上與海外市場還有一定差距。國內 CWPP 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對於 CASB、CSPM 一些新興的雲安全技術應用較少。但隨著國內公有雲市場的加速發展,雲原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認為CASB、SCPM、SASE 等新興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
#雲上安全呈原生化發展趨勢#
雲原生技術逐漸成為雲計算市場新趨勢,所帶來的安全問題更為復雜。以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等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正在影響各行各業的 IT 基礎設施、平台和應用系統,也在滲透到如 IT/OT 融合的工業互聯網、IT/CT 融合的 5G、邊緣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中。隨著雲原生越來越多的落地應用,其相關的安全風險與威脅也不斷的顯現出來。Docker/Kubernetes 等服務暴露問題、特斯拉 Kubernetes 集群挖礦事件、Docker Hub 中的容器鏡像被「投毒」注入挖礦程序、微軟 Azure 安全中心檢測到大規模 Kubernetes 挖礦事件、Graboid 蠕蟲挖礦傳播事件等一系列針對雲原生的安全攻擊事件層出不窮。
從各種各樣的安全風險中可以一窺雲原生技術的安全態勢,雲原生環境仍然存在許多安全問題亟待解決。在雲原生技術的落地過程中,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雲原生安全的定義#
國內外各組織、企業對雲原生安全理念的解釋略有差異,結合我國產業現狀與痛點,雲原生與雲計算安全相似,雲原生安全也包含兩層含義:「面向雲原生環境的安全」和「具有雲原生特徵的安全」。
面向雲原生環境的安全,其目標是防護雲原生環境中的基礎設施、編排系統和微服務的安全。這類安全機制,不一定具備雲原生的特性(比如容器化、可編排),它們可以是傳統模式部署的,甚至是硬體設備,但其作用是保護日益普及的雲原生環境。
具有雲原生特徵的安全,是指具有雲原生的彈性敏捷、輕量級、可編排等特性的各類安全機制。雲原生是一種理念上的創新,通過容器化、資源編排和微服務重構了傳統的開發運營體系,加速業務上線和變更的速度,因而,雲原生系統的種種優良特性同樣會給安全廠商帶來很大的啟發,重構安全產品、平台,改變其交付、更新模式。
#雲原生安全理念構建#
為緩解傳統安全防護建設中存在的痛點,促進雲計算成為更加安全可信的信息基礎設施,助力雲客戶更加安全的使用雲計算,雲原生安全理念興起,國內外第三方組織、服務商紛紛提出以原生為核心構建和發展雲安全。
Gartner提倡以雲原生思維建設雲安全體系
基於雲原生思維,Gartner提出的雲安全體系覆蓋八方面。其中,基礎設施配置、身份和訪問管理兩部分由雲服務商作為基礎能力提供,其它六部分,包括持續的雲安全態勢管理,全方位的可視化、日誌、審計和評估,工作負載安全,應用、PaaS 和 API 安全,擴展的數據保護,雲威脅檢測,客戶需基於安全產品實現。
Forrester評估公有雲平台原生安全能力
Forrester認為公有雲平台原生安全(Public cloud platform native security, PCPNS)應從三大類、37 個方面去衡量。從已提供的產品和功能,以及未來戰略規劃可以看出,一是考察雲服務商自身的安全能力和建設情況,如數據中心安全、內部人員等,二是雲平台具備的基礎安全功能,如幫助和文檔、授權和認證等,三是為用戶提供的原生安全產品,如容器安全、數據安全等。
安全狗以4項工作防護體系建設雲原生安全
(1)結合雲原生技術的具體落地情況開展並落實最小許可權、縱深防禦工作,對於雲原生環境中的各種組成部分,均可貫徹落實「安全左移」的原則,進行安全基線配置,防範於未然。而對於微服務架構Web應用以及Serverless應用的防護而言,其重點是應用安全問題。
(2)圍繞雲原生應用的生命周期來進行DevSecOps建設,以當前的雲原生環境的關鍵技術棧「K8S + Docker」舉例進行分析。應該在容器的全生命周期注重「配置安全」,在項目構建時注重「鏡像安全」,在項目部署時注重「容器准入」,在容器的運行環境注重雲計算的三要素「計算」「網路」以及「存儲」等方面的安全問題。
(3)圍繞攻擊前、中、後的安全實施准則進行構建,可依據安全實施准則對攻擊前、中、後這三個階段開展檢測與防禦工作。
(4)改造並綜合運用現有雲安全技術,不應將「雲原生安全」視為一個獨立的命題,為雲原生環境提供更多支持的主機安全、微隔離等技術可賦能於雲原生安全。
#雲原生安全新型風險#
雲原生架構的安全風險包含雲原生基礎設施自身的安全風險,以及上層應用雲原生化改造後新增和擴大的安全風險。雲原生環境面臨著嚴峻的安全風險問題。攻擊者可能利用的重要攻擊麵包括但不限於:容器安全、編排系統、軟體供應鏈等。下面對重要的攻擊面安全風險問題進行梳理。
#雲原生安全問題梳理#
問題1:容器安全問題
在雲原生應用和服務平台的構建過程中,容器技術憑借高彈性、敏捷的特性,成為雲原生應用場景下的重要技術支撐,因而容器安全也是雲原生安全的重要基石。
(1)容器鏡像不安全
Sysdig的報告中提到,在用戶的生產環境中,會將公開的鏡像倉庫作為軟體源,如最大的容器鏡像倉庫Docker Hub。一方面,很多開源軟體會在Docker Hub上發布容器鏡像。另一方面,開發者通常會直接下載公開倉庫中的容器鏡像,或者基於這些基礎鏡像定製自己的鏡像,整個過程非常方便、高效。然而,Docker Hub上的鏡像安全並不理想,有大量的官方鏡像存在高危漏洞,如果使用了這些帶高危漏洞的鏡像,就會極大的增加容器和主機的入侵風險。目前容器鏡像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1.不安全的第三方組件
在實際的容器化應用開發過程當中,很少從零開始構建鏡像,而是在基礎鏡像之上增加自己的程序和代碼,然後統一打包最終的業務鏡像並上線運行,這導致許多開發者根本不知道基礎鏡像中包含多少組件,以及包含哪些組件,包含的組件越多,可能存在的漏洞就越多。
2.惡意鏡像
公共鏡像倉庫中可能存在第三方上傳的惡意鏡像,如果使用了這些惡意鏡像來創建容器後,將會影響容器和應用程序的安全
3.敏感信息泄露
為了開發和調試的方便,開發者將敏感信息存在配置文件中,例如資料庫密碼、證書和密鑰等內容,在構建鏡像時,這些敏感信息跟隨配置文件一並打包進鏡像,從而造成敏感信息泄露
(2)容器生命周期的時間短
雲原生技術以其敏捷、可靠的特點驅動引領企業的業務發展,成為企業數字業務應用創新的原動力。在容器環境下,一部分容器是以docker的命令啟動和管理的,還有大量的容器是通過Kubernetes容器編排系統啟動和管理,帶來了容器在構建、部署、運行,快速敏捷的特點,大量容器生命周期短於1小時,這樣一來容器的生命周期防護較傳統虛擬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容器的全生命周期防護存在很大變數。對防守者而言,需要採用傳統異常檢測和行為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來適應短容器生命周期的場景。
傳統的異常檢測採用WAF、IDS等設備,其規則庫已經很完善,通過這種檢測方法能夠直觀的展示出存在的威脅,在容器環境下,這種方法仍然適用。
傳統的異常檢測能夠快速、精確地發現已知威脅,但大多數未知威脅是無法通過規則庫匹配到的,因而需要通過行為分析機制來從大量模式中將異常模式分析出來。一般來說,一段生產運營時間內的業務模式是相對固定的,這意味著,業務行為是可以預測的,無論啟動多少個容器,容器內部的行為總是相似的。通過機器學習、採集進程行為,自動構建出合理的基線,利用這些基線對容器內的未知威脅進行檢測。
(3)容器運行時安全
容器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容器運行時的安全加固,由於容器的生命周期短、輕量級的特性,傳統在宿主機或虛擬機上安裝殺毒軟體來對一個運行一兩個進程的容器進行防護,顯示費時費力且消耗資源,但在黑客眼裡容器和裸奔沒有什麼區別。容器運行時安全主要關注點:
1.不安全的容器應用
與傳統的Web安全類似,容器環境下也會存在sql注入、XSS、RCE、XXE等漏洞,容器在對外提供服務的同時,就有可能被攻擊者利用,從而導致容器被入侵
2.容器DDOS攻擊
默認情況下,docker並不會對容器的資源使用進行限制,默認情況下可以無限使用CPU、內存、硬碟資源,造成不同層面的DDOS攻擊
(4)容器微隔離
在容器環境中,與傳統網路相比,容器的生命周期變得短了很多,其變化頻率也快很多。容器之間有著復雜的訪問關系,尤其是當容器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以後,這種訪問關系帶來的東西向流量,將會變得異常的龐大和復雜。因此,在容器環境中,網路的隔離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物理網路的隔離,而是變成了容器與容器之間、容器組與宿主機之間、宿主機與宿主機之間的隔離。
問題2:雲原生等保合規問題
等級保護2.0中,針對雲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領域的個性安全保護需求提出安全擴展要求,形成新的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標准。雖然編寫了雲計算的安全擴展要求,但是由於編寫周期很長,編寫時主流還是虛擬化場景,而沒有考慮到容器化、微服務、無服務等雲原生場景,等級保護2.0中的所有標准不能完全保證適用於目前雲原生環境;
通過安全狗在雲安全領域的經驗和具體實踐,對於雲計算安全擴展要求中訪問控制的控制點,需要檢測主機賬號安全,設置不同賬號對不同容器的訪問許可權,保證容器在構建、部署、運行時訪問控制策略隨其遷移;
對於入侵防範制的控制點,需要可視化管理,繪制業務拓撲圖,對主機入侵進行全方位的防範,控制業務流量訪問,檢測惡意代碼感染及蔓延的情況;
鏡像和快照保護的控制的,需要對鏡像和快照進行保護,保障容器鏡像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問題3:宿主機安全
容器與宿主機共享操作系統內核,因此宿主機的配置對容器運行的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宿主機安裝了有漏洞的軟體可能會導致任意代碼執行風險,埠無限制開放可能會導致任意用戶訪問的風險。通過部署主機入侵監測及安全防護系統,提供主機資產管理、主機安全加固、風險漏洞識別、防範入侵行為、問題主機隔離等功能,各個功能之間進行聯動,建立採集、檢測、監測、防禦、捕獲一體化的安全閉環管理系統,對主機進行全方位的安全防護,協助用戶及時定位已經失陷的主機,響應已知、未知威脅風險,避免內部大面積主機安全事件的發生。
問題4:編排系統問題
編排系統支撐著諸多雲原生應用,如無服務、服務網格等,這些新型的微服務體系也同樣存在著安全問題。例如攻擊者編寫一段代碼獲得容器的shell許可權,進而對容器網路進行滲透橫移,造成巨大損失。
Kubernetes架構設計的復雜性,啟動一個Pod資源需要涉及API Server、Controller、Manager、Scheler等組件,因而每個組件自身的安全能力顯的尤為重要。API Server組件提供的認證授權、准入控制,進行細粒度訪問控制、Secret資源提供密鑰管理及Pod自身提供安全策略和網路策略,合理使用這些機制可以有效實現Kubernetes的安全加固。
問題5:軟體供應鏈安全問題
通常一個項目中會使用大量的開源軟體,根據Gartner統計至少有95%的企業會在關鍵IT產品中使用開源軟體,這些來自互聯網的開源軟體可能本身就帶有病毒、這些開源軟體中使用了哪些組件也不了解,導致當開源軟體中存在0day或Nday漏洞,我們根本無法獲悉。
開源軟體漏洞無法根治,容器自身的安全問題可能會給開發階段帶的各個過程帶來風險,我們能做的是根據SDL原則,從開發階段就開始對軟體安全性進行合理的評估和控制,來提升整個供應鏈的質量。
問題6:安全運營成本問題
雖然容器的生命周期很短,但是包羅萬象。對容器的全生命周期防護時,會對容器構建、部署、運行時進行異常檢測和安全防護,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成本的投入,對成千上萬容器中的進程行為進程檢測和分析,會消耗宿主機處理器和內存資源,日誌傳輸會佔用網路帶寬,行為檢測會消耗計算資源,當環境中容器數量巨大時,對應的安全運營成本就會急劇增加。
問題7:如何提升安全防護效果
關於安全運營成本問題中,我們了解到容器安全運營成本較高,我們該如何降低安全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安全防護效果呢?這就引入一個業界比較流行的詞「安全左移」,將軟體生命周期從左到右展開,即開發、測試、集成、部署、運行,安全左移的含義就是將安全防護從傳統運營轉向開發側,開發側主要設計開發軟體、軟體供應鏈安全和鏡像安全。
因此,想要降低雲原生場景下的安全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那麼首先就要進行「安全左移」,也就是從運營安全轉向開發安全,主要考慮開發安全、軟體供應鏈安全、鏡像安全和配置核查:
開發安全
需要團隊關注代碼漏洞,比如使用進行代碼審計,找到因缺少安全意識造成的漏洞和因邏輯問題造成的代碼邏輯漏洞。
供應鏈安全
可以使用代碼檢查工具進行持續性的安全評估。
鏡像安全
使用鏡像漏洞掃描工具持續對自由倉庫中的鏡像進行持續評估,對存在風險的鏡像進行及時更新。
配置核查
核查包括暴露面、宿主機加固、資產管理等,來提升攻擊者利用漏洞的難度。
問題8:安全配置和密鑰憑證管理問題
安全配置不規范、密鑰憑證不理想也是雲原生的一大風險點。雲原生應用會存在大量與中間件、後端服務的交互,為了簡便,很多開發者將訪問憑證、密鑰文件直接存放在代碼中,或者將一些線上資源的訪問憑證設置為弱口令,導致攻擊者很容易獲得訪問敏感數據的許可權。
#雲原生安全未來展望#
從日益新增的新型攻擊威脅來看,雲原生的安全將成為今後網路安全防護的關鍵。伴隨著ATT&CK的不斷積累和相關技術的日益完善,ATT&CK也已增加了容器矩陣的內容。ATT&CK是對抗戰術、技術和常識(Adversarial Tactics, Techniques, and Common Knowledge)的縮寫,是一個攻擊行為知識庫和威脅建模模型,它包含眾多威脅組織及其使用的工具和攻擊技術。這一開源的對抗戰術和技術的知識庫已經對安全行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雲原生安全的備受關注,使ATTACK Matrix for Container on Cloud的出現恰合時宜。ATT&CK讓我們從行為的視角來看待攻擊者和防禦措施,讓相對抽象的容器攻擊技術和工具變得有跡可循。結合ATT&CK框架進行模擬紅藍對抗,評估企業目前的安全能力,對提升企業安全防護能力是很好的參考。
4. 有關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信息資料
資料如下:自然環境保護,地球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制度,防止污染,全球環境問題。
1、自然環境保護
為了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對山脈,綠水,藍天,大海,叢林的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礦或濫伐樹木, 盡量減少亂排(污水)亂放(污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就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等。
這個層面屬於宏觀的,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行使自己的職能、進行調控,才能夠解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需要人人都做到。
2、地球生物保護
包括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回歸,維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3、資源保護制度
我國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隨著一場與工業革命意義同樣重大的「環境革命」的誕生,環境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正在受到人們的普遍的重視,從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的法律之一。
作為一門新興的法律,環保法是多部門法發展的結果,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不僅使其成為環境法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為環保法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
(4)環境破壞資料庫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的紀念日
1、國際濕地日
每年的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
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2、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3、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4、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
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5、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5. 重新裝系統後wordpress就提示Error establishing a database connection
估計你重裝系統後,本地php環境破壞了,資料庫裡面關於wp的表全部清除。
你可以進入資料庫看看,數據還在不。
如果數據還在,恭喜,檢查wp-config.php,再次嘗試,一般可以恢復。
資料庫已經清空的話,杯具了,(有備份的話)重裝wp吧。
6. 在雲平台上的資料庫主要面臨哪些安全問題
資料庫存儲著系統的核心數據,其安全方面的問題在傳統環境中已經很突出,成為數據泄漏的重要根源。而在雲端,資料庫所面臨的威脅被進一步的放大。其安全問題主要來自於以下幾方面: 1) 雲運營商的「上帝之手」。如上所述,雲端資料庫的租戶對資料庫的可控性是很低的,而雲運營商卻具有對資料庫的所有許可權。從技術上來說,雲運營商完全可以在租戶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入資料庫系統;或者進入資料庫伺服器所在的虛擬機;或者進入虛擬機所在的宿主物理伺服器;或者直接獲取到資料庫文件所在的存儲設備。也就是說,任何租戶的數據,對雲運營商來說,幾乎是完全開放的。而對於有商業價值的數據,對雲運營商的眾多技術人員來說,絕對有足夠的吸引力;2) 來自於其它租戶的攻擊。同一個雲平台上的其它租戶,有可能通過虛擬機逃逸等攻擊方法,得到資料庫中的數據;3) 來自租戶自身內部人員的威脅。租戶內部人員能夠直接使用帳號密碼登錄到雲資料庫,從而進行越權或者違規的數據操作;4) 更廣泛的攻擊。有價值的數據放在雲上之後,各種來源的攻擊者,都「惦記」著這些數據。可能通過各種方法來進行攻擊以獲取數據,如近年來頻發的SQL注入攻擊事件,就導致了大量雲端數據的泄漏。要解決如上所述的數據安全問題,需要多方面的防禦手段。但是對資料庫訪問情況的記錄和審計,是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租戶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資料庫,在什麼時間,被什麼人,以什麼工具,具體做什麼訪問,又拿到了什麼數據。並且需要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攻擊行為和異常的訪問情況。這些功能,正是合格資料庫審計產品所必須具有的功能。在雲平台上的資料庫主要面臨哪些安全問題?
7. 網站宕機 伺服器宕機 資料庫宕機 宕機怎麼辦
最近遇到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伺服器宕掉後無法啟動,想了好多辦法,雖然解決了問題,數據沒有丟失,但是沒有按照自已的思路來,未免還是有些不甘。遇到問題不能慌,尤其是線上的環境,更不能緊張,心理素質對DBA來說也是一項挑戰,可能你的手一抖就會導致多少人無法正常使用業務,如果你沒有把握,請先把現場環境備份後再進行操作,避免數據的二次損壞,下面壹基比小喻說一下大概的思路吧。
1.檢查是否有備份,如果備份存在,binlog存在,那麼萬事大吉,一切都有挽回的餘地,慢慢來搞,只要你基礎扎實,數據還原只是時間的問題。
2.對於沒有備份的,那處理這個問題就有些棘手了,還得一步一步的來。
在my.cnf中[mysqld]下加上以下配置,採用強制恢復機制,看是否能夠啟動
[mysqld]
innodb_force_recovery=1
如果設置成1不能啟動,可以逐漸的將數據增大到6,下文會詳細說下1-6是什麼意思,如果在1-6之間啟動成功了,那麼你運氣還不錯,這時候不要恢復業務,趕緊把數據用邏輯方式導出來,再啟個新的實例把數據還原,有人會問,為什麼mysql已經啟動了,還要導出數據呢,原因在這:
當innodb_force_recovery被設置為大於0的時候 ,會阻止用戶insert,update,delete也就是你啟動的mysql不是一個正常的mysql服務,類似於windows系統下的安全模式。以下這段引於其它地方,具體地址不太清楚了,也可以從官方文檔中找到。
innodb_force_recovery被允許的非零值如下。一個更大的數字包含所有更小數字的預防措施。如果你能夠用一個多數是4的選項值來轉儲你的表,那麼你是比較安全的,只有一些在損壞的單獨頁面上的數據會丟失。一個為6的值更誇張,因為資料庫頁被留在一個陳舊的狀態,這個狀態反過來可以引發對B樹和其它資料庫結構的更多破壞。
innodb_force_recovery=1 (SRV_FORCE_IGNORE_CORRUPT)
即使伺服器檢測到一個損壞的頁,也讓伺服器運行著;試著讓SELECT * FROM tbl_name 跳過損壞的索引記錄和頁,這樣有助於轉儲表。
innodb_force_recovery=2 (SRV_FORCE_NO_BACKGROUND)
阻止主線程運行,如果崩潰可能在凈化操作過程中發生,這將阻止它。
innodb_force_recovery=3 (SRV_FORCE_NO_TRX_UNDO)
恢復後不運行事務回滾。
innodb_force_recovery=4 (SRV_FORCE_NO_IBUF_MERGE)
也阻止插入緩沖合並操作。如果你可能會導致一個崩潰。最好不要做這些操作,不要計算表統計表。
innodb_force_recovery=5 (SRV_FORCE_NO_UNDO_LOG_SCAN)
啟動資料庫之時不查看未完成日誌:InnoDB把未完成的事務視為已提交的。
innodb_force_recovery=6 (SRV_FORCE_NO_LOG_REDO)
不要在恢復連接中做日誌前滾。
資料庫不能另外地帶著這些選項中被允許的選項來使用。作為一個安全措施,當innodb_force_recovery被設置為大於0的值時,InnoDB阻止用戶執行INSERT, UPDATE或DELETE操作.
即使強制恢復被使用,你也可以DROP或CREATE表。如果你知道一個給定的表正在導致回滾崩潰,你可以移除它。你也可以用這個來停止由失敗的大宗導入或失敗的ALTER TABLE導致的失控回滾。你可以殺掉mysqld進程,然後設置innodb_force_recovery為3,使得資料庫被掛起而不需要回滾,然後舍棄導致失控回滾的表。
關於上面進行邏輯備份也可能會遇到問題,可能會備份失敗,如果出錯,建議先按庫一個一個的備份,到哪個庫出錯後,再按照當前庫的表一個一個備份,表出錯根據表中主鍵一點一點備份,最終將大部分數據導出。如果你的數據不重要,可以容忍丟失,那麼可以當我說的都是廢話了。
3.如果還是不可以啟動,那麼恭喜你,你遇到挑戰了。
查看錯誤日誌,看沒有提示因為某個表的原因而導致啟動不了,可以先把損壞的表的ibd文件先從數據目錄mv走,再試著啟動,在數據已經恢復後,我把當時錯誤的文件拿到本地,做了測試,把幾個報錯的ibd文件mv走後,資料庫就可以正常啟動了,但是mv走的這幾個表數據會丟失。怎麼把這個表的數據弄回來呢,曾想過用在線表空間傳輸,但是.cfg文件卻沒有,這種方法沒有行通。後來用Percona Data Recovery Tool for InnoDB工具進行數據恢復,關於這個工具的介紹與操作,網上一大堆,我就不詳細說明了。
8. 生態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
生態環境是構成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發展的光、熱、氣、水、土、營養等生境條件的總稱。自然的、人為的因素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人類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遭破壞,生態系統失去相對平衡,就會給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帶來難以逆轉的風險。這種潛在的風險,在自然和人為不
利條件的作用下變為現實災難的機率越來越大。生態環境遭破壞的程度越高,風險後果越嚴重,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作者就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生態系統良性逆轉的風險。熱帶雨林、森林稱之為地球之肺,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其面積減少和系統破壞,災害性氣候的風險會增加,同時依賴濕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動植物會增加減少或滅絕的風險;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污染、系統遭到破壞,會增加魚類和依賴水體生存發展的其它生物減少和滅絕的風險;草原面積減少,草場退化,會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載畜量減少的風險;沙地植被減少、系統遭破壞,會增加沙漠化面積擴大和沙塵暴侵襲風險;農田作物生長環境遭破壞,會增加農產品質量、產量降低的風險;有毒有害固體、氣體物質排放會增加人與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土地石漠化、土地貧瘠、泥沙淤積庫壩、河流、湖泊導致洪災的風險。總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生態環境隨之惡化,使其良性循環所付出的代價越高昂。
二、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經濟社會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風險。當今世界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難題。我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資源和環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而努力實施。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相當嚴重,1998年以來,長江、松花江、淮河、黃河發生洪澇災害,直接及間接的經濟損失上萬億,受災地區人口近億,抗洪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修建防洪設施、治理嚴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雲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四省區的沙塵暴頻發,南方、北方乾旱災害的加重,永定河乾涸,黑河、塔里木河、黃河斷流,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三、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空氣、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遭破壞,均直接威脅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發展。因生態環境惡化,一些珍貴動植物瀕臨滅絕,一些已經滅絕。因有毒、有害物質過量排放,不僅對食品的安全生產構成威脅,而且對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構成危害。
四、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政治危機風險。生態環境惡化的後果會導致資源枯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資源不能保障,就會引起資源爭端。縱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發動戰爭的顯而易見,民族性、地域性為資源而戰的也非鳳毛麟角。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就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環境風險評價與生態安全
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現狀,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觀點,闡述了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態風險評價應用於西部大開發過程當中,對確保生態安全具有切實可行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風險評價;生態安全;西部開發
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當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在進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加速發展等許多問題.由於我國環保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系統的開展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目前進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還存在不足.針對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以及如何調節開發與環境保護中的矛盾,在研究國外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及應用是確保西部開發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
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經濟活動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區域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將不斷增加,而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城市和工業集中地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西部地區經濟落後,工礦企業污染控制設施少,水平低,造成工業集中的城市環境狀況惡化.4川,重慶,貴陽等城市為兩控區,酸雨污染嚴重.西北地區自然降塵量高.在1999年的環保重點城市調查中,西部有5個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資源匱乏,水的生態平衡失調
西部的水環境在不斷惡化,許多永久性河流變為季節性河流.甘肅,陝西等地屬於乾旱地區,水資源匱乏.青海境內的黃河入水量已減少了23.2%,黃河在1985年後年年出現斷流,斷流時間越來越長.有數據表明,陝西水資源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積,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資源量僅800多平立方米,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縮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鹽湖或干鹽湖.
(3)土地荒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嚴重
西部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十分低下,青海為0.35%,新疆為0.79%,甘肅為4.3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佔80%.雖然已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但荒漠化的治理還很艱巨.
(4)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惡性循環.
2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1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中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3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之下聯系,能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1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1般分為之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1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我國在環境化學領域做過1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部分有毒物質的環境毒理學研究,但是有毒物質對生物生長,發育,繁殖等的影響還需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礎研究.
5 西部生態環境安全對策
(1)在西部地區開展生態系統調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態環境資料庫.對不同的地區根據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分級劃分區域.對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應避免區域開發建設,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規模較大的區域開發建設應選擇生態系統調節能力較好的地區.
(2)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應用研究,對新建建設項目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研究.由於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平衡容易遭受破壞,單純的從污染物排放量,生態調查,及環評的預測上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能確保生態的安全.因為環境影響評價沒有對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種的最薄弱的環節是否受到外界的影響進行評估,如果受到影響將會破壞周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由於我國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而且缺乏系統的評價方法和環境背景資料的資料庫,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調查,生物學資料,毒理數據等.在美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生態風險評價資料庫,用以支持風險評價工作.
圖2 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
(3)根據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加強生態安全,發展經濟必須綜合考慮,合理規劃.國?繁W芫忠丫�⑽奶蘊�?些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避免在西部地區重復建設類似項目.根據當地的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污染程度合理規劃區域開發.
如果我國目前的環保政策能真正落實到西部開發建設中,通過生態風險評價等手段進1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避免執法不嚴等不良現象,利用經濟發展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那麼西部大開發將不會破壞生態環境,生態威脅仍然是未開發前的生態環境惡化現象.
參考文獻:
Guidelien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y 14,1998,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gister 63(93): 26846-26924
薛祥中,積極應對新形勢新問題,加強環評技術評估. 環境影響評價動態,2002.8
作者簡介:王永傑,男,31歲,博士,環境工程.通訊地址:北京1044信箱18號-環科,102205
工作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電話(傳真):010-66758492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風險評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討論
風險表徵
風險評估 風險描述
暴露表徵 生態影響表徵
暴露度量—生態,受體特徵度量—後果度量—暴露分析生態效應分析—暴露概況—影響因素效應概況
分
析
問題說明:
整理收集信息—確定評價終點和概念模型
制定分析計劃
風險評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討論
(計劃)
生態風險評價
數據的獲取,確認和監控
風險管理
毒性
慢性/急性
風險表徵
改變因素
歸趨
轉化
遷移
源
暴露
生物積累
劑量 效應
營養水平
棲息地
生命階段
生物種類
http://www.23office.com/2006-06-01/1149149288d81049.html
9. 你的系統資料庫已損壞,請安裝數據環境或
解決方法:首先確定以前安裝過的Adobe同類的軟體已經被正常卸載, 然後到你的系統所在分區刪除以下的文件
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Adobe\caps\caps.db
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Adobe\backup\caps.db
再次運行setup.exe就可以開始安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