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系統概念習題
Ⅰ 資料庫系統概論一道習題答案,非常急啊,跪求親們解答啊
這是計算機知識,分類錯了,這沒人回答的。
Ⅱ 資料庫系統概論一道習題求答案,非常急啊,親們
唉,做資料庫這么多年,慚愧啊,什麼叫依賴,一直是在傳說中;什麼是範式,也背不出來,幫不了你!
我估計只有做老師的可以!
Ⅲ 一些資料庫理論的題目幫忙看看,謝謝。
1.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中,表達物理資料庫的是( D )。
A.外模式 B.模式 C.用戶模式 D.內模式
2.具有堅實數學理論基礎的數據模型是( A )。
A.關系模型 B.層次模型
C.網狀模型 D.E—R模型
3.供應商可以給某個工程提供多種材料,同一種材料也可以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從材料到供
應商之間的聯系類型是( A )。
A.多對多 B.一對一 C.多對一 D.一對多
4.在關系模型中,關系的每一個屬性值( D )。
A.不能全同 B.可以全同
C.必須全同 D.是不可分割的
5.多個用戶同時對同一數據進行操作,描述的是( B )。
A.資料庫的完整性 B.資料庫的並發控制
C.資料庫的恢復 D.數據的完整性
6.構造關系數據模型時,通常採用的方法是( C )。
A.從網狀模型導出關系模型 B.從層次模型導出關系模型
C.從E—R圖導出關系模型 D.以上都不是
11.表達式「AGE BETWEEN 18 AND 24」等價於(D)
A.AGE>18 AND AGE<24 B.AGE>=18 AND AGE<24
C.AGE>18 AND AGE<=24 D.AGE>=18 AND AGE<=24
12.在關系資料庫中,從關系規范化的意義看,如果關系R中的非主屬性對碼有部分函數依賴,那麼R至多是( A )
A.1NF B.2NF
C.3NF D.BCNF
13.DBMS提供授權功能控制不同用戶訪問數據的許可權,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料庫的( C )
A.一致性 B.完整性
C.安全性 D.可靠性
14.「一個事務中的諸操作要麼都做,要麼都不做」,這是事務的( A )屬性。
A.原子性 B.一致性
C.隔離性 D.持久性
17.下列四項中,不屬於資料庫特點的是(C)
A.數據共享 B.數據完整性好
C.數據冗餘度很大 D.數據獨立性高
18.下列關於E-R模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依賴於計算機硬體和DBMS
B.獨立於計算機硬體,依賴於DBMS
C.獨立於計算機硬體和DBMS
D.依賴於計算機硬體,獨立於DBMS
19.目前資料庫中最重要、最流行的資料庫是( C )
A.網狀資料庫 B.層次資料庫
C.關系資料庫 D.非關系模型資料庫
20.學生社團可以接納多名學生參加,但每個學生只能參加一個社團,從社團到學生之間的聯系類型是( D )
A.多對多 B.一對一 C.多對一 D.一對多
不好意思啊,有兩個不會沒寫出來
Ⅳ 資料庫系統原理 1.4習題 什麼是數據
習題1——資料庫系統基本概念
1.1 名詞解釋
DB——DB是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有組織的、統一管理的相關數據的集合。DB能為各種用戶共享,具有較小冗餘度、數據間聯系緊密而又有較高的數據獨立性等特點。 DBMS——是位於用戶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體,它為用戶或應用程序提供訪問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詢、更新及各種數據控制。
DBS——是實現有組織地、動態地存儲大量關聯數據、方便多用戶訪問的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組成的系統,即它是採用資料庫技術的計算機系統。
Ⅳ 資料庫系統概論習題求解
1.在軟體生存周期中,時間最長的階段是( )D.維護
2.以下最適合於面向對象的軟體開發的軟體生存周期模型是( )D.噴泉模型
3.以下幾種模塊內聚類型中,內聚性最低的是( ) B.邏輯內聚
4.數據流圖中的每個加工至少有( )D.一個輸入流和一個輸出流
5.結構化軟體設計是( )C.面向數據流的
6.瀑布模型本質是一種( )B.線性順序模型
1、什麼是軟體工程?它的目標和內容是什麼?6
軟體工程就是用科學的知識程和技術原理來定義,開發,維護軟體的一門學科。
軟體工程目標:付出較低開發成本;達到要求的功能;取得較好的性能;開發的軟體易於移植;只需較低的維護費用;能按時完成開發任務,及時交付使用;開發的軟體可靠性高。
軟體工程內容:研究內容包括開發技術和開發管理兩個方面。
開發技術主要研究:軟體開發方法,開發過程,開發工具和環境。
開發管理主要研究:軟體管理學,軟體經濟學,軟體心理學。
2在劃分軟體生存周期階段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軟體生存周期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劃分。軟體規模、種類、開發方式、開發環境以及開發使用方法都影響軟體生存周期的劃分。在劃分軟體生存周期階段時,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各階段的任務應盡可能相對獨立,同一階段各項目任務的性質盡可能相同,從而降低每個階段任務的復雜程度,簡化不同階段之間的聯系,有利於軟體項目開發的組織管理。
3 可行性研究的任務是什麼?
可行研究的任務:首先需要進行概要的分析研究,初步確定項目的規模,目標,約束和限制。分析員再進行簡要的需求分析,抽象出項目的邏輯結構,建立邏輯模型。從邏輯模型出發,經過壓縮的設計,探索出若干種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對每種解決方法都要研究它的可行性。
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
⑴.技術可行性:一般要考慮的情況包括 開發的風險即設計出的系統能否達到要求的功能和性能;資源的有效性;相關技術的發展是否支持;
⑵.經濟可行性:進行開發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評估,確定要開發的項目是否值得投資。
⑶.社會可行性:要開發的項目是否存在任何侵權問題,運行方式在用戶組織內是否可行,現有管理制度、人員素質、操作方式是否可行。
4、什麼是數據字典?其作用是什麼?它有哪些條目?
數據字典(簡稱DD)是用來定義數據流圖中的各個成分的具體含義的,它以一種准確的、無二義性的說明方式為系統的分析、設計及維護提供了有關元素的一致的定義和詳細的描述。他和數據流圖共同構成了系統的邏輯模型,是需求規格說明書的主要組成部分。數據字典是為分析人員查找數據流圖中有關名字的詳細定義而服務的,因此也像普通字典一樣,要把所有條目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以便查閱。數據字典有以下四類條目:數據流、數據項、數據存儲、基本加工。數據項是組成數據流和數據存儲的最小元素。源點、終點不在系統之內,故一般不在字典中說明。
5 什麼是模塊的影響范圍?什麼是模塊的控制范圍?他們之間應該建立什麼關系?
模塊的影響范圍:受該模塊內的一個判定影響的所有模塊的集合。
模塊的控制范圍:模塊本身及其所有下屬模塊(直接或間接從屬於它的模塊)的集合。
一個模塊的影響范圍應在其控制范圍之內,且判定所在的模塊應與受其影響的模塊在層次上盡量靠近
6. 什麼是軟體危機?
在軟體工程概念出現之前,軟體的開發主要依賴於開發人員的個人技能,沒有可以遵循的開發方法指導,開發過程也缺乏有效的管理。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軟體」一詞,引起人們對文檔的重視,但尚未形成文檔的規范。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軟體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軟體的復雜度也越來越高,導致軟體的開發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超出預算的經費、超過預期的交付時間的事情經常發生。由於缺乏文檔以及沒有好的開發方法指導,使得大量已有的軟體難以維護。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了人們難以控制的局面,即「軟體危機」
落後的軟體生產方式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計算機軟體需求,從而導致軟體開發與維護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嚴重問題的現象。
軟體危機是指在計算機軟體的開發和維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絕不僅僅是不能正常運行的軟體才具有的,實際上,幾乎所有軟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
概括地說,軟體危機包含下述兩方面的問題:如何開發軟體,以滿足對軟體日益增長的需求;如何維護數量不斷膨脹的已有軟體。鑒於軟體危機的長期性和症狀不明顯的特徵,近年來有人建議把軟體危機更名為「軟體蕭(depression)」或「軟體困擾(affliction)」。不過「軟體危機」這個詞強調了問題的嚴重性,而且也已為絕大多數軟體工作者所熟悉,所以本書仍將沿用它。
7 軟體質量保證應做好哪幾方面的工作?380
軟體質量保證工作是軟體工程管理的重要內容,軟體質量保證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採用技術手段和工具。質量保證活動要貫徹開發過程始終,必須從採用技術手段和工具,尤其是使用軟體開發環境來進行軟體開發。<2>組織正式技術評審,在軟體開發的第一個階段結束時,都要組織正式的技術評審。國家標准要求單位必須採用審查、文檔評審、設計評審、審計和測試等具體手段來保證質量。<3>加強軟體測試。軟體測試是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因為測試可發現軟體可發現軟體中大多數潛在錯誤。<4>推選軟體工程規范(標准)。用戶可以自己指定軟體工程規范(標准),但標准一旦確認就應貫徹執行。<5>對軟體的變更進行控制。軟體的修改和變更常常會引起潛伏的錯誤,因此必須嚴格控制軟體的修改和變更。<6>對軟體質量進行度量。即對軟體質量進行跟蹤,及時記錄和報告軟體質量情況。
8 軟體生產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何特徵?
軟體生產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程序設計時代(1946-1956):這個階段的生產方式是個體手工勞動,使用的工具實際其語言、匯編語言。開發方法是追求編程技巧,追求程序運行效率。硬體特徵是價格貴、存儲容量小,運行可靠性差。軟體特徵是只有程序、程序設計概念,不重視程序設計方法。二程序系統時代(1956-1968):這個階段的生產方式是作坊式的小集團合作生產,生產工具是高級語言,開發方法仍就靠個人技巧,但開始提出結構化方法。硬體特徵是速度、容量、工作可靠性有明顯提高。軟體特徵是程序員數量猛增,但開發技術沒有新的突破,開發人員的素質和落後的開發技術不適應規模大、結構復雜的軟體開發,導致軟體危機的產生。三軟體工程時代(1968至今):這個階段的生產方式是工程化的生產,使用資料庫、開發工具、開發環境、網路、分布式、面向對象技術來開發軟體。硬體特徵是向超高速、大容量、微型化以及網路化方向發展。軟體特徵是開發技術有很大進步,但是未能獲得突破性進展,軟體價格不斷上升,沒有完全擺脫軟體危機。
Ⅵ 資料庫系統概念第五版書後的一道習題求解答
你要的郵件已經發出,請查收,有可能在垃圾箱里,如果10分鍾後沒收到,請在本問題里追問,我會再次發送,如果還有需要的朋友~
請點「贊」此條回答以後,在下面的評論里留下您的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