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演算法
⑴ 計算工具的發展過程
1、手動式計算工具
人類最初用手指進行計算。人有兩只手,十個手指頭,所以,自然而然地習慣用手指記數並採用十進制記數法。用手指進行計算雖然很方便,但計算范圍有限,計算結果也無法存儲。
2、機械式計算工具
17世紀,歐洲出現了利用齒輪技術的計算工具。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帕斯卡加法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機械式計算工具,其原理對後來的計算工具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3、機電式計算機
1886年,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借鑒了雅各織布機的穿孔卡原理,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採用機電技術取代了純機械裝置,製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動進行加減四則運算、累計存檔、製作報表的製表機,
4、電子計算機
1939年,美國依阿華州大學數學物理學教授約翰·阿塔納索夫和他的研究生貝利一起研製了一台稱為ABC的電子計算機。由於經費的限制,他們只研製了一個能夠求解包含30個未知數的線性代數方程組的樣機。
(1)手搖演算法擴展閱讀:
1、超級計算機。發展高速度、大容量、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用於處理龐大而復雜的問題,例如航天工程、石油勘探、人類遺傳基因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都需要具有最高速度和最大容量的超級計算機。
2、微型計算機。微型化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後發展最迅速的技術之一,計算機的微型化能更好地促進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因此,發展體積小、功能強、價格低、可靠性高、適用范圍廣的微型計算機是計算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3、智能計算機。到目前為止,計算機在處理過程化的計算工作方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但在智能性工作方面,計算機還遠遠不如人腦。
4、普適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末,詞彙表中出現了個人計算機,人類開始進入「個人計算機時代」。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後個人計算機時代」,計算機技術將融入到各種工具中並完成其功能。
5、網路與網格。有關專家作了初步論證:互聯網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萬維網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連通。施樂PARC未來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保羅·薩福預測了下一代網路:今天的網路是工程師做的,2050年的網路是生長出來的。
6、新型計算機。CPU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正在接近理論極限,人們正在努力研究超越物理極限的新方法,新型計算機可能會打破計算機現有的體系結構。目前正在研製的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用蛋白分子做晶元;
⑵ 計算工具的來歷
計算工具[Calculating Devices]是計算時所用的器具或輔助計算的實物。
人們從數學產生之日,便不斷尋求能方便進行和加速計算的工具。因此,計算和計算工具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古代的數學是一種計算數學,當時的人創造了許多獨特的計算工具及與工具有關的計算方法,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已開始用算籌作為計算工具,並在公元前3世紀得到普遍的採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後來,人們發明了算盤,並在15世紀得到普遍採用,取代了算籌。它是在算籌基礎上發明的,比算籌更加方便實用,同時還把演算法口訣化,從而加快了計算速度。後來更發現算盤對人類有較強的數學教育功能,因此源用至今,並流傳到海外,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計算工具。
除中國外,其它中古的國家亦有各式各樣的計算工具發明,例如羅馬人的「算盤」,古希臘人的「算板」,印度人的「沙盤」,及英國人的「刻齒本片」等。這些計算工具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樣是透過某種具體的物體來代表數,並利用對物件的機械操作來進行運算。
近代的科學發展促進了計算工具的發展:
比例規:伽利略發明了「比例規」,它的外形像圓規,兩腳上各有刻度,可任意開合,是利用比例的原理進行乘除比例等計算的工具。
納皮爾籌:15世紀後,「格子演算法」通行於中亞細亞及歐洲,納皮爾籌便是根據了「格子演算法」的原理,但與格子演算法不同的是它把格子和數字刻在「籌」[長條竹片或木片]上,這便可根據需要拼湊起來計算。
計算尺:在1614年,對數被發明以後,乘除運算可以化為加減運算,對數計算尺便是依據這一特點來設計。1620年,E‧岡特最先利用對數計算尺來計算乘除。1632年,奧特雷德發明了有滑尺的計算尺,並製成了圓形計算尺。1652年,R‧比薩克製成了有固定尺身和滑尺的計算尺。1850年,V‧曼南在計算尺上裝上游標,因此而受到當時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工程技術人員所廣泛採用。
機械計算機:機械式計算機是與計算尺同時出現的,是計算工具上的一大發明。席卡德[1623]是最早構思出機械式計算機,他在給天文學家J‧開普勒的信[1623,1624]上描述了他發明的四則計算機,但並沒有成功製成。而能成功創制第一部能計算加減法的計算機是B‧帕斯卡[1642],在1671年,G‧W‧萊布尼茨發明了一種能作四則運算的手搖計算機,是長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後,經過人們在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別是經過L‧H‧托馬斯,W‧奧德內爾等人的改良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手搖計算機,並風行全世界。於17世紀末,這種計算機傳入了中國,並由中國人製造了12位數的手搖計算機,獨創出一種算籌式手搖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一種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動控制的計算機。19世紀初,法國的J‧M‧雅卡爾發明了用穿孔卡片來控制的紡織機,1822年,英國的C‧巴貝奇便根據同一原理製成了一部能執行計算程序的差分機,並於1834年,設計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機,可惜礙於當時的機械技術所限制而沒有製成,但已包含了現代計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了。
此後,由於電力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電動式計算機便慢慢取代以人工為動力的計算機。在1880年,美國的H‧霍勒里斯與J‧S‧比林斯發明了電動穿孔卡片式計算機,能機械化地處理數據。後來他們更開創了第一家製造電子計算機的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簡稱IBM]。
20世紀以來,電子技術與數學得到充分的發展,電子技術的改進,為計算機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而數學的發展對設計及研製新型的計算機有很大的幫助。
1941年,德國的楚澤採用了繼電器,製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計算機,實現了100多年前巴貝奇的理想。1944年,美國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製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動數字計算機。
20世紀初,電子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的改革有了新的發展,並由於二次大戰的迫切的軍事需要,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有關單位在1946年製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儀與計算機」[ENIAC],由J‧W莫利和J‧P‧埃克特等主要設計,而J‧馮‧諾伊曼亦曾參與改進工作。ENIAC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
在ENIAC產生之前,英國的A‧M圖靈已提出了「理想計算機」的理論,並探討了製造通用數字計算機的可能性。1943年實際上製造出破譯密碼的計算機,但由於軍事保密,外人未知其詳。
電子計算機[又稱電腦]在40多年得到高速的發展,其使用的元件亦已經歷了四代的變化。包括第一代的電子管、第二代的晶體管、第三代的集成電路、及第四代的大規模集成電路。
1983年底,中國製造了億次「銀河」計算機,這標志著中國已進入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現在,電子計算機的功能已不止是一種計算工具,它已滲入了人類的活動領域,並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面貌,使人類社會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⑶ 去哪兒網java開發面試經驗牛客
以下是某位求職者面經,僅供參考:
一面:
1.自我介紹
2.直接上手紅黑樹和平衡二叉樹區別
3.紅黑樹的旋轉
2node節點插入和3node節點插入時候旋轉的情況 簡述偽代碼
4.問項目情況。大概半小時 5.concurrenthashmap
結構分析。 刪除和獲取操作過程描述。就是segment. Entry.
除了value 為volatile 其餘都是final.
刪除和獲取操作等等。例如:刪除操作是將entry要刪除的節點的前半部分鏈表進行復制,並指向當前刪除節點的後面節點。(因為next是final的,不可以進行修改,只有entry的表頭可以修改)
不詳述了。
6.索引的優缺點 什麼時候索引不起作用? 在什麼地方可以使用索引?
7.jvm
多態原理。invokestatic invokeinterface
等指令。常量池中的符號引用 找到直接引用。在堆中找到實例對象,獲取到偏移量,由偏移量在方法表中指出調用的具體方法。介面是在方法表中進行掃描)等等扯了半天
8.os: 頁面調度演算法 幾種 分別說一下 LRU FIFO 最佳適應演算法
9.內存管理: 固定分區 動態分區 段 頁 都講講 (哈哈)
10.自己實現一下LRU演算法
8.怎麼學習。看過什麼書
二面:
1.自我介紹
2.項目中與app移動端 的json格式設計
3.hashmap的缺點 具體提現在哪裡?
4.Collections.sort()
的原理---本質上調用的是Arrays.sort() 內部是 使用的歸並排序 接著寫了一下歸並(輔助數組的歸並,和手搖演算法的歸並)
5.一個字元串數組,現給定一個string去進行找出對應的數組中字元串的下標 (可以有容錯,但兩字元串長度必須一致,容錯為2)
例如:
["hello","hj","abc"]
key=「hellg" 返回下角標0
6.jvm參數調優 jvm堆的大小調優
MaxTureningShelod newratio -xxs -xxm -persize
7.圖的 prime
演算法
kruskal
演算法
dijkstra演算法 解決什麼問題? 分別寫一下
偽代碼
8.設計模式: 單例模式(懶漢餓漢) 工廠方法模式 觀察者模式 責任鏈模式
9.項目 又問了一些
10.平時怎麼學習?
三面:
1.自我介紹
2.自己優缺點
3.目前有幾個offer
4.工作地點要求
5.在校實驗室做項目,你認為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6.評價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活
7.講了一下福利 之類的
現場書面offer沒了,所以只好等等郵寄,不過還好給了一個布偶紀念品
⑷ walkr怎麼算走路
剛巧我最近也在玩walkr,這個計算步數的法則和大多智能設備一樣
首先是有位移,其次是有震動
但由於大多智能設備通常都是手環或其他介質,相對更准確,也不會出現晃動的問題。
walkr的演算法其實更多是:首先有震動,其次有位移
因此用手搖是一個簡單方法,但是其實你要光靠手搖到2W步還是挺累的。
我試過用我家狗,在我不在家的時候綁在狗身上!(下班回家以後發現效果也不大好。。。說明它在我不在的時候都在睡覺偷懶!!!)
打成2W步還是在一次爬山旅行的時候,所以還是得靠貨真價實的運動啊 QAQ
(PS:有人說用實驗室攪拌器或者血液穩定器可以實現,但是那些東西都太少了,還有用鋼琴節奏器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純經驗手打~
⑸ 如何用手機搖個六爻
上一篇文章對古時候的大衍筮法進行了介紹,其實在古代也已經大量普及銅錢搖卦法了。然後在現代,我們可以使用硬幣搖卦,如果時間緊,也可以手機或者電腦自動起卦。
有一句調侃的語言「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特性之一就是隨機,拿硬幣搖卦呢也是也是一種隨機事件。
利用周易預測的第一步是起卦,梅花易可以用時間方位等各種條件起卦,但每次只有一個動爻,導致4096個卦裡面只能用到384卦,其他卦出現不了。所以還是錢幣手搖是最好的。
三個硬幣放在兩手手心,合攏後搖晃幾下然後置於桌面上,有1元5角等文字的一面朝上稱為「字」有一朵花的一面朝上稱為「背」或者「花」。
一字兩花記為陰爻--一花兩字記為陽爻—三字記為老陰 x三花記為老陽 o
如此六次,排卦順序是從下往上(從初爻要上爻,第一次搖得的為初爻)就得到一個卦。然後把卦裝好。排盤裝卦可以用口訣手排或者用手機排盤,以小程序「東方六爻」為例,如圖:
根據手搖的陰陽選擇相應爻位
選好後點擊「起卦」按鈕
搖好後排盤的卦象
除了手搖起卦,手機電腦均支持自動起卦或者模擬搖卦,自動起卦很簡單,點一下「自動起卦」按鈕就完成了。模擬搖卦稍微多幾步手腳,每點兩次只能完成一爻,起一個卦要點12次按鈕,根據每次點擊之間的間隔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隨機數。
不過手機電腦的隨機數起卦都是用的偽隨機數,就是通過演算法產生的一系列數據,在統計學上看起來是隨機的,但只要有相同的隨機數種子,總是會產生相同的數列。
常用的一種高效產生偽隨機數的演算法線性同餘方法(LCG),但LCG產生的隨機數周期不是很長,一般也就幾十億次以後就會重復。
復雜一點的偽隨機數演算法還有「梅森旋轉法」,產生的偽隨機數周期長達2的19936次方。
那電腦能產生真隨機數嗎?有的,比如酷睿3代及以後的CPU帶有利用熱雜訊的真隨機數功能。比如東方六爻電腦版本是支持酷睿的硬體真隨機數,啟動時會自動檢測cpu型號,如果不支持真隨機數的,那麼改為使用梅森旋轉法來產生偽隨機數起卦。
支持CPU真隨機數
學會了起卦排盤以後,後續我們會逐步講一講斷卦的基本知識。
⑹ 科塔計算器不用按鍵靠手搖就能精準計算,這種計算器是什麼原理呢
科塔計算器不用按鍵靠手搖就能精準計算,這種計算器是什麼原理呢?
第三、在1972年電子計算器誕生以前,科塔計算器可以算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工程師使用它計算衛星軌道,測量員用它來跟蹤中天位置,會計師用它來計算賬目,甚至我國的兩彈一星都是在手搖計算器的幫助下完成的大量計算工作。不過說到計算,我國的算盤也是一個劃時代的運算工具,它具體又是如何運作的呢?關於算盤的定義。有這樣一段話七行長方,周圍木框,內貫直柱,俗稱當,一般從九檔至15檔當中橫以量,量上兩株,每株做數五,量下五株,每株做數一。運算時,定位後撥珠計算,可以做加、減、乘、除等演算法。由此可見,算盤中下層的珠子以一當一,上層的珠子以一當五,主要遵循十進制原理。
⑺ 計算工具 發展歷史
在電子式計算器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使用了機械式的設備來幫助人們計算,牽強一點的說,算盤和對數計算尺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同類型的計算尺就被帶到了月球軌道上去。
而之後,由復雜的齒輪和機械結構組成的機械式計算器成為了計算大量運算的首選,雖然有些更加復雜的機械計算機能夠計算積分、平方和開平方根等運算。
但簡單的,能夠計算加減乘除的機械式計算器獲得了大量的應用,它們很笨重、發出大量雜訊、而且運算速度也極慢。除了辦公室場景以外很少被家庭和個人所使用。
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用於通用數值計算的電子計算機要追溯到1946年,ENIAC(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的誕生。它的誕生與戰爭密不可分。
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計算大炮的炮彈飛行軌跡還是預判從飛機上拋射的炸彈、魚雷落點都需要大量的數學計算。使用人工和機械計算所需要的人力、時間太過龐大以至於接近於不可能。為此,一種能夠替代人工和機械計算器的電子設備被發明了出來,它就是ENIAC。
在ENIAC誕生的同時,計算機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BUG一詞也應運而生ENIAC作為計算機的始祖,其每秒鍾5000次加法運算的速度遠超機械式計算器的速度1000倍以上,但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近1.8萬個電子管,總重27噸,佔地170平方米左右。
很顯然這並不適合每一個辦公室和公司購買使用。面對這樣的情況,面向實現通用功能的計算機和專門的計算功能的計算器開始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一台全電子化的桌面計算器是1961年,來自英國的ANITA(A New Inspiration To Arithmetic/Accounting)。
它看起來和現在的台式計算器已經相差不多了。上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可以同時設定一個數字的不同位,得出結果的時候也不需要按等號鍵,如果操作員十分熟練,使用這種鍵盤的速度將會非常快——當然,最終這種操作方式輸給了更加直白的9個數字、四種運算和一個等號鍵的鍵盤。
ANITA雖好,但它內部仍然帶有多個電子管。而首款全晶體管的計算器則是由日本索尼所製造。除了顯示部分仍然採用了輝光管外,剩餘的部分全部採用晶體管電路,這使得計算器的體積能夠進一步減小。
真正能夠揣進兜里的計算器歷史,從惠普的HP-35開始。這款計算器的來歷要回溯到HP的創始人Bill Hewlett與同事們的一次賭約「能否創造出一款能夠放進襯衫口袋裡的計算器」而結果便是這款強大的HP-35。
除了四則運算以外,該機還可運算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這些功能也使得HP-35成為了第一款進入太空的攜帶型計算器,它在美國的太空實驗室項目中成為了替代計算尺的太空計算工具。
在這個時候,雖然和現代的計算器區別已經不大了,但仍存在著一個決定性的差別即該機所採用的晶元並非為計算器所獨特設計的。而第一台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器,要等到1969年的夏普QT-8了。
而在那之後,計算器的進化便沒有那麼明顯了——LCD液晶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可充電的電池和鋰紐扣電池,隨著科技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步,計算器才能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7)手搖演算法擴展閱讀
常見的計算器又有四類:
1、算術型計算器
可進行加、減、乘、除等簡單的四則運算,又稱簡單計算器。一般都是實物計算器。
2、科學型計算器
可進行乘方、開方、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統計等方面的運算,又稱函數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3、程序員計算器
專門為程序員設計的計算器, 主要特點是支持And, Or, Not, Xor: 最基本的與或非和異或操作, 移位操作 Lsh, Rsh:全稱是Left Shift和Right Shift,也就是左移和右移操作。
4、統計計算器
為有統計要求的人員設計的設計的計算器, 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實物。
⑻ 手搖橫機羊毛衫工藝演算法公式
舊平膊嚇數紙的計算公式
一:後幅計演算法(後膊不收花)
(1)胸活×組織支數+縫口=後幅胸活支數
(2)身長領邊度(膊度)-衫腳高×組織轉數+縫口=身長總轉數
(3)袖夾-1.5CM縫耗×組織轉數+縫口=袖夾轉數(上身位轉數)
(4)領活-1.5CM縫耗×組織支數=領活支數,(後領收花,12G,
9G,7G,一般用,1-2-3,5G,3G一般用1-2-2或1-1-2.最主要
是看後領深尺寸大小來確定怎樣收花.)
(5)膊活(肩活)×組織支數-領活總支數÷2=後幅一邊剩針.
(6)後幅胸活支數-膊活總支數÷2=後幅一邊收夾支數,(收
夾一般用5--7CM轉數收).
(7)身長總轉數-上身位轉數=下身位轉數,若有膊斜則用身長
總轉數-膊斜轉數(膊斜尺寸若沒規定,一般用3CM計算)-上身
位轉數(袖夾轉數)=下身位轉數.
(8)舊平膊前幅收花:先快後慢,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二:前幅計算公式
(1)前幅開針比後幅多2CM支數,多出的支數由收夾時收完.
(2)前幅剩針和後幅一樣,全長轉數一樣,下身位轉數與後幅一樣.
(3)前幅收領圓領一般用收完領直位要剩多些,
最少要有2--3CM,收花個數視乎領位轉數而定,圓領要盡量收圓.
領則最好一個轉數收完要夠V.
(4)圓領用後領總支數-前領兩邊收領支數=前領落領支數.V
領則用後領總支數÷2=前領每邊收領支數.
(5)袖夾(上身位轉數,若有落膊,要加膊斜轉數)-收夾轉數(收夾轉
數與後幅一樣)-收領轉數=收完夾至收領直位轉數.
(6)前幅開針支數-膊活(肩活)總支數÷2=前幅每邊收夾支數
(7)舊平膊前幅收花:先快後慢,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三:袖計算方法
(1)袖夾總轉數-收夾轉數(若有落膊則要減膊斜轉數)×2-2
÷組織轉數×組織支數×1.05+縫耗=袖尾剩針.
(2)袖長膊度-袖咀長×組織轉數×0.95=袖全長轉數.
若袖長是後中度則要減膊活一半 = 袖長膊度
(3)袖活夾底度×2×組織支數×1.05+縫耗=袖活總支數.
如無袖活,舊平膊袖活比袖夾細2--3CM.
(4)袖活總支數-袖尾剩針÷2=袖每邊收夾支數.
(袖收夾轉數比前後幅多2轉)
(5)袖活總支數-袖咀開針支數(各種袖咀開針計算方法看附
頁)÷2=袖每邊加針支數.
(6)袖加完針至收夾直位一般 2.5cm-3.5cm.
(7)袖全長轉數-收夾轉數-直位轉數=袖加針轉數.
(8)袖加針演算法:例如: 212轉加39支
212轉÷39支=5.43589… 5.43589…-5=0.43589… 0.43589…×39支=16.99…
把個位數減去第1個加針的轉數 6+1+17 後1次加針的次數 5+1+22
(9)舊平膊前幅收花:先慢後快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第二節:新平膊嚇數紙的計算公式
一:後幅計算公式(後膊收花)
(1)胸活夾底度×組織支數=後幅胸活支數.
(2)身長領邊度(膊度)-衫腳高×組織轉數+縫口=身長總轉數
(3)領活外度-1.5CM縫耗×組織支數=後領活總支數(領活內度要加兩邊領貼活)(後幅剩針5--7支由領針減出)
(4)膊活邊至邊度-領活(領活內度要減兩邊領貼活,外度不用)÷2×組織支數=後幅每邊膊活支數(即收膊支數)
(5)後幅一邊收膊支數÷組織支數×組織轉數×0.727+縫耗=後幅收膊轉數.
(6)後幅胸活支數-膊活總支數÷2=後幅一邊收夾支數,(收夾一般用5--7CM轉數收).
(7)袖夾斜度-1.5CM縫耗(若有落夾則不用減縫耗)×組織轉數+收膊一半轉數=後幅上半身總轉數.(即袖夾總轉數)
(8)上身位轉數-收膊轉數-收夾轉數=收完夾至收膊直位轉數
(9)身長總轉數-上身位總轉數=下身位轉數.
後幅後膊不收花計算公式
(1)胸活夾底度×組織支數=後幅開針支數.
(2)身長領邊度(膊度)-衫腳高×組織轉數+縫口=身長總轉數
(3)領活外度-1.5CM縫耗×組織支數=後領活總支數(領活內度要加兩邊領貼活)
(4)膊活邊至邊度-領活(領活內度要減兩邊領貼活,外度不用)÷2×組織支數=後幅每邊膊活支數(即落膊支數)
(5)後幅膊斜尺寸×組織轉數=後幅落膊轉數(若沒膊斜尺寸,一般用3CM左右計
(6)後幅開針支數-膊活總支數÷2=後幅一邊收夾支數,(收夾一般用5--7CM轉數收).
(7)袖夾斜度-1.5CM縫耗(若有落夾則不用減縫耗)×組織轉數+落膊轉數=後幅上半身總轉數.(即袖夾總轉數)
(8)上身位轉數-落膊轉數-收夾轉數-收完夾至套紗轉數=套完紗至落膊直位轉數(此直位轉數用來縫袖尾一般用3.5 cm-5cm)
(9)身長總轉數-上身位總轉數=下身位轉數.
(8)新平膊後幅收花:先快後慢,夾型要彎,收花最好分3級花以上收
二:前幅嚇數計算公式(後膊收花)
(1)前幅開針比後幅多2CM支數,多出的支數由收夾時收完.
(2)前幅膊針比後幅多1CM,總轉數一樣,下身位轉數與後幅一樣.收夾轉數與後幅一樣.
(3)前幅收領圓領一般收三級花,收完領直位要剩多些,最少要有2--3CM,
收花個數視乎領位轉數而定,圓領要盡量收圓. V領則最好一個轉數收完要夠V.
(4)圓領用後領總支數-前領兩邊收領支數=前領落領支數.V領則用後領總支數÷2=前領每邊收領支數.
(後膊收花,前膊位每邊要比後幅多1CM支數,此支數由領支數減出)後膊不收花則不用減.
(5)前幅收完夾後,織直位轉數到後幅收膊位置時,要做記號給縫盤上袖.
(6)上身位總轉數-收領轉數-收夾轉數-收完夾至做記號所拉直位轉數=做完記號至收領所拉轉數.
(此計法針對領深尺寸較淺的款式所定,若領深尺寸比較深則另計)
前幅嚇數計算公式(後膊不收花)
(1)前幅開針比後幅多2CM支數,多出的支數由收夾時收完.
(2)前幅膊針比後幅多1CM,總轉數一樣,下身位轉數與後幅一樣.收夾轉數與後幅一樣.
(3)前幅收領圓領一般用三級花收收完領直位要剩多些,最少要有2--3CM,收花個數視乎領位轉數而定,圓領要盡量收圓.V領則最好一個轉數收完要夠V.
(4)圓領用後領總支數-前領兩邊收領支數=前領落領支數.V領則用後領總支數÷2=前領每邊收領支數.
(5)前幅收完夾至套紗位轉數與後幅一樣,
(6)上身位總轉數-收領轉數-收夾轉數-收完夾至套紗所拉直位轉數=套完紗至收領所拉轉數.(此計法針對領深尺寸較淺的款式所定,若領深尺寸比較深則另計)
(7)新平膊前幅收花:先快後慢,夾型要彎,收花最好分3級花以上收
三:袖嚇數的計算公式(後膊收花)
(1)收膊位轉數-1÷組織轉數×組織支數×1.05+縫耗=袖尾 剩針.(第一種做法)
(2)收膊支數×80%+縫耗=袖尾剩針(第二種做法)
(3)袖活夾底度×2×組織支數×1.05+縫耗=袖活總支數.
(4)用後幅收夾轉數+收完夾至收膊直位轉數-1cm至1.5CM左右轉數=袖收夾轉數
(5)袖活總支數-袖咀開針支數(各種袖咀開針計算方法看附圖)
(6)袖活總支數-袖尾剩針÷2=袖每邊收夾支數.
(7)袖長膊度-袖咀長×組織轉數×0.95縫耗=袖全長轉數.(若袖長是後中度則要減膊活一半 = 袖長膊度)
(8)袖全長轉數-收夾轉數-直位轉數=袖加針轉數.
後膊不收花袖尾剩針計算公式
(1)後幅套完紗至落膊直位轉數-1÷組織轉數×2×組織支數 ×1.05+2=袖尾剩針
(3)袖活夾底度×2×組織支數×1.05+縫耗=袖活總支數.
(4)用後幅收夾轉數+收完夾至收膊直位轉數-1CM至1.5CM左右轉數=袖收夾轉數
(5)袖活總支數-袖咀開針支數(各種袖咀開針計算方法看附圖)
(6)袖活總支數-袖尾剩針÷2=袖每邊收夾支數.
(7)袖長膊度-袖咀長×組織轉數×0.95縫耗=袖全長轉數.(若袖長是後中度則要減膊活一半 = 袖長膊度)
(8)袖全長轉數-收夾轉數-直位轉數=袖加針轉數.
(9)新平膊袖收花:先慢後快,夾型要彎,收花最好分3級花以上收
新平膊袖S型收花樣式
第三節:背心嚇數計算公式
一:後幅嚇數計算公式
(1)胸活×組織支數+縫耗=後幅胸活支數
(2)身長領邊度(膊度)-衫腳高×組織轉數+縫口=身長總轉數
(3)領活-1.5CM縫耗×組織支數=領活支數,(後領收花,12G, 9G,7G,一般用,1-2-3,5G,3G一般用1-2-2或1-1-2.最主要是看後領深尺寸大小來確定怎樣收花.)
(4)肩活(膊活)邊至邊度-袖咀長(兩邊夾貼活)×組織支數-領活總支數÷2=每邊膊針
(5)袖夾口度(內度)+夾貼活(袖夾外度不用加)×組織轉數+縫耗+膊斜轉數(後膊收花+收膊一半轉數)=袖夾(上身位)總轉數.
(6)膊斜尺寸×組織轉數=膊斜轉數,(若後膊收花則用一邊膊針÷組織支數×組織轉數×0.727+2轉縫耗=後幅收膊轉數)
(7)袖咀長(即夾貼活)×組織支數=落夾支數.
(8)後幅開針支數-膊活總支數-兩邊落夾支數÷2=每邊收夾支數.
(9)袖夾總轉數-膊斜轉數-收夾轉數(背心收夾轉數一般用袖夾總轉數-膊斜或收膊轉數後的3/5作為收夾轉數)=收完夾至落(收)夾直位轉數.
(10)身長總轉數-袖夾總轉數=下身位轉數.
(1)前幅開針比後幅多2CM支數,多出的支數加入落夾支數中.
(2)身長與後幅一樣,落膊與後幅一樣,膊針與後幅一樣(若後膊收花,前幅膊針每邊要比後幅多1CM支數,由領活支數減出.)
(3)前幅收領圓領一般用收完領直位要剩多些,最少要有2--3CM,收花個數視乎領位轉數而定,圓領要盡量收圓. V領則最好一個轉數收完要夠V.
(4)圓領用後領總支數-前領兩邊收領支數=前領落領支數.V領則用後領總支數÷2=前領每邊收領支數.(後膊收花,前膊位每邊要比後幅多1CM支數,此支數由領支數減出)後膊不 收花則不用減.
(5)前幅領深尺寸(領邊度)×組織轉數+縫耗=前幅收領轉數.
(6)袖夾總轉數與後幅一樣下身位轉數與後幅一樣.
(7)前幅收夾轉數一般比後幅收夾轉數少2CM左右轉數.
(8)袖夾總轉數-收領轉數-收夾轉數=收完夾至收領直位轉數 (若前領深尺寸比較深則另當別計.)
(9)前幅收夾支數與後幅一樣.
第四節:尖膊嚇數的計算公式.
一:後幅嚇數計算公式.
(1)胸活夾下度×組織支數+縫耗=後幅開針支數.
(2)身長領邊度-衫腳高-袖尾活2cm-2.5cm×組織轉數=後幅總轉數
(3)袖夾領邊垂直度-袖尾活2cm-2.5cm縫耗×組織轉數+縫耗=袖夾總轉數.
(4)領活外度-兩邊袖尾活3.5cm-4cm(一般每邊2cm)×組織支數=領活總支數
(5)尖膊後幅一般不做後領深。
(6)用後幅總支數-領活總數÷2=後幅每邊收夾支數.
(7)收夾則用袖夾轉數收,一般收完夾花留2--4轉直位.
(8)身長總轉數-袖夾轉數=下身位轉數.
(9)尖膊後幅收花:先慢後快,例如: 2-2-☆ 3-2-☆
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二:前幅嚇數計算公式
(1)胸活加大2CM×組織支數=前幅開針支數.
(2)後幅總轉數-2cm轉數=前幅全長轉數.
(3)前幅袖夾轉數比後幅袖夾少2cm轉數。
(4)前幅收夾支數與後幅一樣,前幅比後幅多開支數全部放在前幅領位,
(5)前幅開針總支數-收夾支數(收夾支數與後幅一樣)=前領總支數.
(6)前幅收完夾直位一般3--4轉由收夾轉數減出.
(7)前領總支數-收領支數-前幅每邊5--7支膊剩針=落領支數 前幅前幅每邊收領支數.
(8)前幅收領圓領一般用,1-2-*,2-2-*,收完領直位一般2轉。
(9)尖膊前幅收花:先慢後快,例如:2-2-☆
3-2-☆ 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三:袖嚇數計算公式
(1)袖尾一般做7--9CM X 組織支數+縫耗=袖尾剩針.
(2)袖收夾花用後幅上身位轉數+前幅上身位轉數÷2+縫耗=袖收夾轉數.
(3)袖長後中度-袖咀長-領活一半×組織轉數+縫耗×0.95=袖全長總轉數.
★袖長領邊度-袖咀長×組織轉數+縫耗=袖長總轉數.
(4)袖活尺寸×2×組織支數×1.05+縫耗=袖活總支數.
(5)袖活總支數-袖尾剩針÷2=袖每邊收夾支數.
(6)袖活總支數-袖咀開針支數÷2=袖每邊加針支數.
(7)袖全長轉數-袖收夾轉數-收完夾直位轉數. (此直位一般2.5--3.5CM)=袖加針轉數.
(8)尖膊袖收花:先快後慢,例如: 3-2-☆
2-2-☆
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第五節:馬鞍膊嚇數的計算公式
一:後幅嚇數計算公式
(1)胸活尺寸×組織支數+縫耗=後幅開針總支數.
(2)身長領邊度-衫腳高-馬鞍活2cm-2.5cm×組織轉數+縫耗=後幅身長總轉數.
(3)袖夾垂直度(領邊度下夾底)-馬鞍活2cm-2.5cm縫耗×組織轉數+縫耗=袖夾總轉數(上身位總轉數)
(4)領活外度-兩邊馬鞍活3.5cm-4cm(一般每邊2cm)×組織支數=領活總支數.
(5)馬鞍膊後幅一般不做後領深。
(6)膊活邊至邊度×組織支數-領活總支數÷2=每邊收膊支數.
(7)一邊收膊支數÷組織支數×組織車數×0.727=後幅收膊轉數.
(8)袖夾總轉數-收膊轉數=收夾轉數.
(9)身長總轉數-袖夾總轉數=下身位轉數.
★有袖活無袖夾,算袖夾領邊度:用袖活夾底度×0.25+袖活尺寸=袖夾領邊垂直度.
(10)馬鞍膊後幅收花:先慢後快,例如: 2-2-☆
3-2-☆
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二:前幅嚇數計算公式
(1)胸活加大2CM×組織支數+縫耗=前幅開針支數.
(2)後幅總轉數-3cm轉數=前幅全長轉數.
(3)前幅膊活每邊剩針要比後幅每邊收膊支數多1--2CM(此1--2CM支數由領位減出.
(4)前幅收夾支數與後幅一樣,前幅比後幅多開支數全部放在領位.
(5)前幅開針總支數-收夾支數(收夾支數與後幅一樣)=前領總支數.
(6)前幅收完夾直位一般3--4轉由收夾轉數減出.
2-1-*
(3)前幅收領圓領一般用 2-2-*
1-2-*
收完領直位要剩2轉完,收花個數
視領位轉數而定,圓領要盡量收圓.V領則最好一個轉數收完要夠V.
(4)圓領用後領總支數-前領兩邊收領支數=前領落領支數.
V領則用後領總支數÷2=前領每邊收領支數.(後膊收花,前膊位每邊要比後幅多1CM支數,此支數由領支數減出)
後膊不收花則不用減.
(8)前幅身長總轉數-下身位轉數(下身位轉數與後幅一樣)=前幅收夾轉數
(9)前領深尺寸-馬鞍活2/3CM×組織轉數+縫耗=前幅收領轉數.
(10)馬鞍膊前幅收花:先慢後快,
例如: 2-2-☆
3-2-☆
夾型要直,收花盡量用1級花收完
三:袖嚇數計算公式
(1)用馬鞍活(一般7--9CM)×組織支數×1.05+縫耗=袖尾剩針。
(2)用後膊針÷組織支數×組織轉數+縫口=馬鞍轉數
(3)袖活夾底度尺寸×2×組織支數×1.05+縫口=袖活支數
(4)袖活總支數-袖尾剩針÷2=袖每邊收夾支數.
(5)袖收夾轉數用後幅收夾轉數,+前幅收夾轉數÷2=袖收夾轉數.
(6)袖長後中度-領活一半-馬鞍長-袖咀長×組織轉數×.095=袖長總轉數.
★袖長領邊度-馬鞍長-袖咀長×組織轉數×0.95=袖長轉數
(7)袖長總轉數-馬鞍轉數-收夾轉數-直位轉數(此直位一般3--4CM)=袖加針轉數.
(8)袖活總支數-袖咀開針支數÷2=袖每邊加針支數.
⑼ 誰能告之手搖橫機9針,12針量身定做衣服的工藝演算法
織一10厘米正方形樣片,量出一厘米數出橫向、縱向 針數。按成衣尺寸{厘米}計算就可以了。很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