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加權演算法
1. 什麼是存貨核算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2. 存貨成本的加權平均法怎麼算
每次進貨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數量,公式: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打個比方,你在2月1日時倉庫存A存貨100件,每件實際成本為10元,2月2日你又購進A產品120件,每件實際成本為12元,如果按加權平均法算你2月2日存貨的單位成本時,就為(100×10+120×12)/(100+120)=11.09元。
3. 加權平均法計算公式
綜述:加權平均法計算公式: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月發出材料的加權平均單價=(9000+14000*5+4000*6)/(2000+10000+1000)=7.923元/公斤,短缺的100公斤計入管理費用,在算加權平均單價的時候,還是得算購進的實際數量。
加權平均法,利用過去若干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同一變數的觀測值並以時間順序變數出現的次數為權數,計算出觀測值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以這一數字作為預測未來期間該變數預測值的一種趨勢預測法。
優點:
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4. 庫存材料的移動加權平均法怎麼計算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5. 加權平均演算法
加權平均法是指標綜合的基本方法,具有兩種形式,分別為加法規則與乘法規則。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一個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里,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
6. 什麼是存貨核算加權平均法
存貨核算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加權平均法,利用過去若干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同一變數的觀測值並以時間順序數為權數,計算出觀測值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以這一數字作為預測未來期間該變數預測值的一種趨勢預測法。
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6)庫存加權演算法擴展閱讀
上月月末材料或產品平均單位成本=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金額/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數量。這種方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優點: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按上月月末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計算。
7. 加權平均法算平均庫存額
僅供參考:
1.1-3.1 平均數=(200+220)/2=210 權數2個月
3.1-7.1 平均數=(260+220)/2=240 權數4個月
7.1-9.1 平均數=(260+250)/2=255 權數2個月
9.1-12.31平局數=(300+250)/2=275 權數4個月
所以加權平均余額=(210*2+240*4+255*2+275*4)/12=249.17
8. 加權平均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加權平均法計算公式: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或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8)庫存加權演算法擴展閱讀
加權平均法優缺點:
優點: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
9. 存貨的加權平均怎麼算
加權平均法,利用過去若干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同一變數的觀測值並以時間順序數為權數,計算出觀測值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以這一數字作為預測未來期間該變數預測值的一種趨勢預測法。
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里,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
10. 什麼是存貨核算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