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面餘量演算法
A. 誰能告訴我知道齒輪傳動比怎麼確定齒數 解決問題之後再給財富吧 免得讓費
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分兩種情況:
一、對於已經選定中心距和模數的情況下,即在原有基礎上改進,變化傳動比時,先利用中心距a×2÷m算出總齒數(m-模數),然後取整數,此數值為總齒數,在此時應是否為標准齒輪或為變位齒輪,分別計算一下。然後用總齒輪z÷(i+1),取整即可得到小齒輪齒數。
二、對於設計齒輪傳動時:
齒數的選擇應與模數確定統一考慮。對於尺寸一定的齒輪,增加齒數減小模數,可以增加重合度,改善傳動額平穩性。因此在滿足齒輪彎曲強度條件下,齒數以選擇多一點為好。此外還要注意幾點:
1、通常取大小齒輪的齒數和為100-200,對於載荷變動的齒輪傳動和開式齒輪傳動,最好使大小齒輪齒數互質。如果齒數比不允許,也應該使齒輪的公約數盡可能小一些,可取2或3。
2、當齒數為超過100的質數或大於200時,由於切齒加工分度機構的限制,必須檢驗加工方面的可能性,即所設計齒輪能否被加工出來。
3、齒輪的齒數要選成和刀具齒數沒有公約數的齒數。
4、從切齒加工費用方面來看:採用滾齒和刨齒加工時,齒數多比齒數少劃算;採用分度法磨齒時,在齒數少比較合算,但是在少於20齒時,由於輪齒硬化變形較大,所磨削餘量也較大,因而也不太有利。
設計齒輪傳動時小齒輪齒數推薦值:
輪齒硬度 齒數比 小齒輪齒數
200-240HBS 1-1.9 19-60
2-3.9 19-50
4-8 19-45
30-38HRC 1-1.9 19-45
2-3.9 19-38
4-8 19-35
30-38HRC 1-1.9 19-30
2-3.9 19-26
4-8 19-24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B. 大哥,請問齒頂圓齒厚的計算公式是多少
齒厚(分度圓)計算公式:
S=πm/2。
任意圓(半徑為ri)齒厚計算公式:
S=sri/r-2ri(inva1-inva)。
(2)齒面餘量演算法擴展閱讀:
齒輪副的側隙是為保證齒輪轉動靈活,齒輪潤滑以及補償齒輪的製造誤差、安裝誤差和熱變形等造成的誤差,必須在非工作面上留有的側隙。
為滿足不同的側隙要求,可以只規定一種中心距極限偏差,而通過規定多種齒厚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相應的齒輪副側隙。反之,也可以只規定一種齒厚極限偏差,而規定多種中心距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齒輪副側隙。
如同孔、軸配合的基準制一樣,前者稱為基中心距制,後者稱為基齒厚制。由於切齒中削薄齒厚較方便,因此,標准採用基中心距制。在基中心距制中,齒厚就相當於基孔制中間隙配合的軸,所以齒厚上偏差多為負值。
所有相嚙合的齒輪必定都有這些側隙,必須保證非工作齒面不會相互接觸。在一個已定的嚙合中,在齒輪傳動中側隙會隨著速度、溫度、負載等的變化而變化。
在靜態可測量的條件下,必須有足夠的側隙,才能保證在帶負載運行於最不利的工作條件下仍有足夠的側隙。需要的側隙量與齒輪的大小、精度、安裝和應用情況有關。
最大齒厚即假定齒輪在最小中心距時與一個理想的相配齒輪嚙合,這種情況下存在的所需的最小側隙。常常以減小齒厚來實現側隙。齒厚偏差將齒厚最大值減小,從而增大了側隙。
C. 齒輪參數圖解
齒輪參數圖解:
一、壓力角:
1、壓力角:漸開線上任一點法向壓力的方向線(即漸開線在該點的法線)和該點速度方向之間的夾角稱為該點的壓力角。
2、下面左圖中,ak即為漸開線上K點的壓力角。由圖可知:cosak=ON/OK=rb/Rk。
3、下面右圖中,壓力角是半徑線與齒形的切線間的夾角,a為壓力角,因為a『=a,所以α『也是壓力角。
4、通常所說的齒輪壓力角指的是分度圓上的壓力角,以a表示,並規定分度圓上的壓力角的標准值,稱為標准壓力角,我國取a=20°。
5、漸開線上各點壓力角不等。基圓上壓力角為零,齒頂圓上壓力角最大。
二、端面:垂直於齒輪軸線的平面。
三、法面:垂直於輪齒齒線的平面。
四、齒線:齒面和分度圓柱面的交線。
五、基圓:形成漸開線的發生線在其上作純滾動的圓。
六、齒寬b:輪齒沿軸向的尺寸。
七、基準齒條:依其標准齒輪規格所切削出來的齒條。
八、節圓:兩齒輪連心線上咬合接觸點各齒輪上留下軌跡。
九、節徑:節圓直徑。
十、分度圓:在齒頂圓和齒根圓之間,規定一直徑為d的圓,作為計算齒輪各部分尺寸的基準。
分度圓的大小是由齒距和齒數決定的。
分度圓周長 dπ=mz,d= pz/π。
十一、齒距:相鄰兩齒同側齒廓間的分度圓弧長,用p表示。
十二、模數:齒距P與π的比值,用m表示。
十三、齒根高:由分度圓到齒根圓的徑向高度,用hf表示。
十四、齒頂高:由分度圓到齒頂圓的徑向高度,用ha表示。
十五、全齒高:由齒頂圓到齒根圓的徑向高度,用h表示。
十六、頂隙:兩齒輪裝配後,兩嚙合齒沿徑向留下的空隙距離,用C表示。
十七、齒數:從基準面看下去,若順時針測量,則齒或槽定義齒槽號為1,2..,Z為總齒數。
十八、齒面:
2種判斷—個齒面是左面還是右面的方法分別如下,對於一個齒面,不管用哪種方法,結果都是一樣的:
1、站在齒輪外面,看齒,左手即為左齒面,右手則為右齒面。
2、站在齒輪中心,看齒槽,左手即為左齒面,右手則為右齒面。
十九、法面模數:斜齒輪法面齒形的模數。法面模數(法面壓力角,等)用於齒輪製造、強度校核。
二十、端面模數:斜齒輪端面齒形的模數。端面模數(端面壓力角,等)用於結構尺寸計算。
1、對於直齒輪,端面模數 mt 和 法面模數mn的的換算公式如下:
2、對於斜齒輪,端面模數 mt 和 法面模數mn的的換算公式如下:
(β:螺旋角)
齒輪類型說明:
1、可分為直齒、斜齒及人字齒圓柱齒輪傳動,此類產品一般用於平行軸間傳動。
2、可分為螺旋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此類產品一般用於垂直交錯軸間傳動。
3、內嚙合齒輪傳動,一般用於平行軸間同向傳動。
4、齒輪齒條傳動,一般用於旋轉運動和直線移動的轉換。
5、直齒錐齒輪傳動,一般用於相交軸間傳動。
標準直齒輪尺寸計算公式表:
直齒輪正確的嚙合條件:模數及壓力角相等。
變位齒輪:
用展成法加工漸開線齒輪,當齒條刀具的中線與齒輪坯的分度圓相切時,加工出來的齒輪稱為標准齒輪。
若其他條件不變,僅改變刀具與齒輪坯的相對位置,使刀具的中線不再與齒輪坯的分度圓相切,這樣加工出來的齒輪稱為變位齒輪。
1、齒條刀具中線與齒輪坯分度圓的距離稱為變位量,用變位系數x與齒輪模數m的乘積xm表示。
2、當刀具離齒輪中心較遠時,x>0,這樣的齒輪稱為正變位齒輪;
3、相反,當刀具離齒輪中心較近時,x<0,這樣的齒輪稱為負變位齒輪。
4、與標准齒輪相比,由於基圓未變,所以齒廓曲線為相同的漸開線,只是正變位齒輪應用曲率半徑較大的一段漸開線,而負變位齒輪應用曲率半徑較小的一段漸開線。
5、變位齒輪與標准齒輪相比,其模數、齒數、壓力角均無變化。
6、正常非變位齒輪在分度圓處:輪齒厚度=齒槽寬度;變位齒輪,在加工時改變刀具的位置(比正常的位置向外或向內),這樣:輪齒厚度≠齒槽寬度。
7、正變位時,齒廓曲線段離基圓較遠,齒頂圓和齒根圓也相應增大,齒根高減小,齒頂高增大,分度圓齒厚與齒根圓齒厚都增大,但齒頂容易變尖;
8、負變位時,齒廓曲線段離基圓較近,齒頂圓和齒根圓也相應減小,齒根高增大,齒頂高減小,分度圓齒厚和齒根圓齒厚都減小。
以上就是關於齒輪參數圖解的相關內容說明,包括但不僅限於,如有更多疑問可向一同齒輪尋求幫助。
資料出自一同精密齒輪加工http://www.utransm.com/show-20-56.html
D. 齒輪計算公式
已知:
小齒輪齒數Z1=42
小齒輪齒頂圓(你說的外徑)D1外=120
中心距L=150
未知:
模數m
小齒輪分度圓D1
大齒輪分度圓D2
大齒輪的齒數Z2
大齒輪齒頂圓(你說的外徑)D2外
一、計算模數
由公式:D1外=Zm+2m 得:
m=D1外÷(z+2)=120÷(42+2)=2.72727272…
查標准模數表,取模數m=2.75
二、計算小齒輪的分度圓直徑D1
D1=mZ1=2.75×42=115.5
三、計算大齒輪的分度圓D2
由公式L=(D1+D2)÷2 得:
D2=2L-D1=2×150-115.5=184.5
四、計算大齒輪的齒頂圓(你說的外徑)
D2外=D2+2m=184.5+2×2.75=190
五、計算大齒輪的齒數Z2
Z2=D2÷m=184.5÷2.75=67.09…
由於齒數不可能是小數,取整為Z2=67
則:需要反算分度圓
六、反算大齒輪的分度圓D2
D2=mZ2=2.75×67=184.25
這樣,與前面的D2有差別,說明這一對齒輪要設計成變位齒輪,關於變位齒輪的設計(略)
E. 齒條模數是怎麼計算的
計算方法:兩齒間的距離(從第一齒一點到第二齒的同一點)÷3.14=模數
F. 齒輪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算公式: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參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在齒輪設計中,模數是決定輪齒大小的決定性元素。不同國家對模數的定義方法有所區別,最典型的就是國際標准(除英國外,包括中國在內的其餘國家的標准都與國際標准接軌)和英制標准。
國際標準定義模數的原理是:定義單個輪齒在分度圓(齒輪)/ 或線(齒條)出佔有的圓弧(齒輪)/ 直線(齒條)的長度, 其長度為π * m,m 即為模數。
從這里可以看出,模數是有單位的,其標准單位為毫米(mm)。很多人,習慣於模數簡寫,譬如,模數為1mm的齒輪,簡寫m=1; 大家都逐漸接受這種寫法,因此也是可以的。 但是,個別對齒輪模數理解不夠深刻的同仁,認為模數沒有單位,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製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製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於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准化,一般均採用標准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製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
齒輪的製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
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製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於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限制,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
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後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因此在熱處理之後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
G. 齒輪模數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參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在齒輪設計中,模數是決定輪齒大小的決定性元素。不同國家對模數的定義方法有所區別,最典型的就是國際標准(除英國外,包括中國在內的其餘國家的標准都與國際標准接軌)和英制標准。
國際標準定義模數的原理是:定義單個輪齒在分度圓(齒輪)/ 或線(齒條)出佔有的圓弧(齒輪)/ 直線(齒條)的長度, 其長度為π * m,m 即為模數。
從這里可以看出,模數是有單位的,其標准單位為毫米(mm)。很多人,習慣於模數簡寫,譬如,模數為1mm的齒輪,簡寫m=1; 大家都逐漸接受這種寫法,因此也是可以的。 但是,個別對齒輪模數理解不夠深刻的同仁,認為模數沒有單位,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7)齒面餘量演算法擴展閱讀
小模數齒輪冷擠成型工藝,在國內正式用於生產也就是近20 多年的時間,目前小模數齒輪冷擠成型工藝,主要應用於汽車起動電機、單向離合器等關鍵部件上。
以及單向離合器上的驅動齒輪和減速行星齒輪及內齒圈的生產上,齒輪模數一般在4 mm 以下。冷擠成形齒輪的材料一般採用低碳鋼、中碳鋼、低碳合結鋼、銅材、鋁材等。
延伸性好,冷硬效果低的金屬材料均可用作冷擠成型材料。冷擠成型的齒輪精度一般在GB/T100958-12 級,成形齒輪的精度取決於模具的精度。
國內冷擠齒輪模具的加工都採用電火花加工成形,用高精度進口慢走絲線切割機加工的齒輪凸、凹模精度在GB/T10095 6~7級之間,最高也可以達到5 級。冷擠成形的齒輪精度要比模具齒輪凸、凹模精度低1~2級。
如再經過熱處理,因熱處理變形,齒輪精度等級還會下降1~2 級。因此,齒輪最終精度最高只能達到GB/T10095 8 級。冷擠齒輪的精度與模數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系,熱處理的變形與模數之間也存在很大的關系。模數小,齒輪精度等級的變化相對也較小一些。
H. 齒輪:齒輪的模數計算公式
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已知齒輪的齒數為119 ,還需要知道齒輪的直徑(分度圓直徑d)。
從上述公式可見,齒輪的基本參數是分圓直徑和齒數,模數只是人為設定的參數,是一個比值,它跟分圓齒厚有關,因而能度量輪齒大小,是工業化過程的歷史產物。
參考資料:網路-齒輪模數
I. 齒輪計算
結構
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分度圓。
輪齒
簡稱齒,是齒輪上 每一個用於嚙合的凸起部分,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輻射狀排列,配對齒輪上的輪齒互相接觸,可使齒輪持續嚙合運轉;
齒槽
是齒輪上兩相鄰輪齒之間的空間;端面是圓柱齒輪或圓柱蝸桿上 ,垂直於齒輪或蝸桿軸線的平面
法面
指的是垂直於輪齒齒線的平面
齒頂圓
是指齒頂端所在的圓
齒根圓
是指槽底所在的圓
基圓
形成漸開線的發生線作純滾動的圓
分度圓
是在端面內計算齒輪幾何尺寸的基準圓。
編輯本段分類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製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製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於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准化,一般均採用標准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 ;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製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 齒輪的製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 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製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於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限制,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 。 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後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因此在熱處理之後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
J. 齒輪模數主要數值
齒輪模數是有國家標準的(GB1357-78)
模數標准系列(優先選用)1、1.25、1.5、2、2.5、3、4、5、6、8、10、12、14、16、20、25、32、40、50
模數標准系列(可以選用)1.75,2.25,2.75,3.5,4.5,5.5,7,9,14,18,22,28,36,45
模數標准系列(盡可能不用)3.25,3.75,6.5,11,30
上面數值以外為非標准齒輪,不要採用!
):相嚙合兩齒輪的轉速之比,齒輪的轉速與齒數成反比,一般以n1、n2表示兩嚙合齒數的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