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系統設計與開發
㈠ 資料庫應用系統設計和開發過程中應該注意那些問題
系統設計中應該注意:
1.實體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准確表達這些關系.
2.把關系轉化為表
3.對表進行優化,去除冗餘.一般3範式就可以了
開發中注意:
1.資料庫操作時是否會產生冗餘垃圾數據.比如刪除了學生後,它的信息也應該一起刪除.
2.資料庫的維護,備份,安全問題.
㈡ 計算機專業學些什麼課程
1. 計算機數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課程的主要內容:線性代數、概率基礎、數理統計基礎等。
2. 計算機電路基礎 (1)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實驗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電路基本概念(電路與電路模 型、電路基本物理量、電路基本元件、基爾霍夫定律、簡單的電阻電路),半導體基本器件 ;開關理論基礎,門電路,組合邏輯電路與時序邏輯電路,可編程邏輯器件(隨機讀寫存貯 器、只讀存貯器、可編程邏輯陣列、通用邏輯陣列、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系統(ISP)編 程技術),數字系統的組成。
本課程後續課程:計算機電路基礎(2)等。
3. 計算機電路基礎(2)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實驗14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控制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模擬電路基本 概念,運算放大器的原理及應用,功率放大及穩壓電路;測試技術概述,機電系統運動參 數 (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應變及應力等)的測試,過程系統參數(壓力、溫 度、 流量等),測試數據處理。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電路基礎(1)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微機介面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
4. C++語言程序設計
本課程5學分,90學時,開設一學期。
C++語言程序設計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算術、邏輯、 比較、位、條件、逗號、賦值、輸入、輸出等運算符和表達式,分支和循環控制結構,模塊 化程序設計(函數定義、函數調用、函數重載、庫函數、變數作用域和存貯類),數據類 型 (整型、實型、字元型、枚舉、數組、結構、指針、類等),動態存儲空間的分配與釋 放, C++操作環境、編譯預處理、文件鏈接和工程文件的使用,類與對象的概念,操作符重 載與 函數模板,C++標准輸入輸出流、文件流和串流,等等。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入門及操作技能訓練(在集中實踐環節中)、計算機組成原理 與匯編語言等。
5. 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系統概述,計算機中數 據的表示,運算方法和運算器,指令系統,控制器,存貯器組織,輸入輸出系統;匯編語 言 ,匯編語言基本程序設計,程序設計舉例(輸入輸出程序設計、中斷程序設計、系統調 用及 程序設計)。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電路基礎(1)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路等。
6. 數據結構
本課程5學分,90學時,其中實驗佔27學時,大作業佔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線性表、棧、隊列的定 義、順序存貯和鏈接存貯結構,進行插入和刪除等運算的演算法;樹、二叉樹、二叉排序樹 、 哈夫曼樹的定義、性質、存貯結構及建立過程,二叉樹的先序、中序和後序遍歷演算法, 二叉 排序樹的查找、插入和生成演算法,圖的定義,圖的鄰接矩陣、鄰接表和邊集數組存貯 結構, 圖的深度優先和廣度優先遍歷演算法,求圖的最小生成樹和最短路徑演算法,拓撲排序 演算法,數 據查找和排序的各種演算法,文件的概念和組織方法等。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C++語言程序設計等。
7. 微機介面技術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其中實驗27學時,大作業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控制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微機介面技術 概述,模擬量輸出輸入通道(A/D、D/A變換及其介面電路),數字量輸出輸入通道,常用 可編程並、串列介面電路,工業控制計算機匯流排技術,人機界面介面技術。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計算機電路基礎(2)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計算機控制技術、單片機技術等。
8. 資料庫基礎與應用
本課程6學分,108學時,開設一學期。
資料庫基礎與應用是計算機應用專業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門必修課,其它方向的選修課。 該課程的主要內容:資料庫系統的概念、組成和主要功能,資料庫保護和數據模型,關系 模 型和各種關系運算,利用sql進行資料庫的定義、查詢、更新、插入和刪除數據,關系規 范 化和函數依賴,第一、二、三範式和BCNF範式,資料庫的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 和物 理結構設計,FoxPro資料庫的建立、顯示、修改、查詢、統計、復制、索引、排序、 更新、 關聯等,Foxpro應用程序設計和用戶界面設計。
先修課程:計算機入門及操作技能訓練(在集中實踐環節中)、離散數學等。
9. 操作系統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開設一學期。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操作系統對計算機系統資源實施管理,是所 有其他軟體與計算機硬體的唯一介面。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理解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統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運作的,從 而為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課程主要內容:操作系統引論;進程管理;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文件系統;設備 管理;中斷和信號機構;死鎖;微內核體系結構;網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展望與中文操 作系統。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C++語言程序設計、離散數學基礎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網路操作系統等。
10. 計算機控制技術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實驗15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控制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自動控制的基 本概念,計算機控制系統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基本特性,計算機控制 系統的控制演算法,控制用計算機系統的配製,實時控制軟體技術,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抗干 擾技術,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應用,分散型控制系統及其應用,計算機控制系統設計 與調試舉例。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C++語言程序設計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單片機技術等。
11. 單片機技術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控制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單片機概述, 單片機晶元結構,單片機指令系統,單片機程序設計,單片機系統擴展,單片機開發系統 及應用,單片機在控制系統中的應用(數據採集系統,智能數字電壓表,機械手控制系統 等) 。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等。
12. 計算機網路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計算機網路 基本概念、計算機網路硬體、計算機網路軟體、互連網路標准體系、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 模型、計算機網路的新進展及發展趨勢);計算機網路的層次模型,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 子網 (概述、數字通信基礎知識、局域計算機網路、城域計算機網路、廣域計算機網路、 網際互 連技術);計算機網路中的高層服務(概述、區域網絡服務/廣域網路服務、電子郵 政服務 、WWW多媒體信息發布服務、文件傳輸與終端模擬服務、其他網路高層應用);計算 機網路應用開發與相關技術,使用計算機網路的道德和法律法規。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等。
本課程後續課程:組網與網路管理技術、Internet與Intranet應用、網路操作系統、計 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網路信息製作與發布等。
13. 多媒體技術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實驗24學時,開設一學期。
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應用軟體開發方向的一門必修課。通過本 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掌握多媒體軟硬體的配置及使用,為今後更 好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打下基礎。
課程主要內容: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概論;視頻與音頻信息獲取與存儲技術;多媒體計算 機硬體結構;壓縮技術;超文本和超媒體;多媒體素材的採集和處理;動畫製作工具和創 作技術;編輯多媒體軟體。
本課程先修課程:Windows使用、計算機組成原理。
14. 軟體工程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軟體工程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應用軟體開發方向和計算機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 課。本課程闡述了軟體開發、維護和管理等方面的軟體工程學的概念、原理以及典型的技術 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軟體工程的科學思想,能自覺按照軟體工程的方法學 進行軟體的開發和維護工作,並掌握與此相應的方便的工具,形成良好的軟體開發習慣。
課程主要內容:軟體工程概述;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 測試;維護;原型法。
本課程先修課程:一門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操作系統,數據結構等。
15.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其中實驗32學時,開設一學期。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應用軟體開發方向的一門必修課。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悉VB這一集應用程序開發、設計、編輯、編譯和調試為一體 的集成化開發環境,掌握VB的基本語言和語法,培養學生使用VB進行程序設計的技能。
課程主要內容:VB集成化開發環境;VB 窗體;VB控制項;VB模塊;VB類;VB輸出;VB創 建並使用菜單和工具;VB使用數組、變數和常量;VB存儲和獲取數據;VB創建和使用幫助文 件;VB使用對話框;VB使用滑鼠;VB使用Dll和API;VB使用ActiveX;VB面向對象的編程方 法。
本課程先修課程:程序設計基礎、Windows操作系統、多媒體技術基礎。
16. 軟體工具與環境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其中實驗34學時,開設一學期。
軟體工具與環境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應用軟體開發方向的一門必修課。在軟體 開發活動中,採用合適的軟體開發工具、平台和環境,可以大大提高軟體生產率,也是保 證軟體產品的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用軟體開發人員掌握有關概念,熟悉常用軟體開發 工具、平台和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課程主要內容:軟體開發環境概論;人機界面;程序設計環境;系統集成環境;維護環 境;速成原型環境;程序自動生成環境。
本課程先修課程:軟體工程等。
17. 信息管理系統 本課程4學分,72學時,大作業佔18學時,開設一學期。
信息管理系統是計算機應用專業信息管理方向的一門必修課,它綜合利用了先前學過的 知識,解決信息管理系統的實際問題。主要內容有:信息管理系統的概念與結構,信息管理 系統的開發過程,信息管理系統的管理與維護,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環境與工具,信息管理 系統的開發實例等。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計算機網路、數據結構、資料庫基礎與 應用、管理學基礎等。
18. 組網與網路管理技術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網路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組網用的物理 信道,組網實踐,計算機網路互連(交換網路的概念、區域網絡互連、區域網與廣域網的 互連),計算機網路管理(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全面網路管理 ,計算機網路的測試與維護)。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網路等。
19. 網路操作系統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網路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網路操作系統 概論(網路操作系統概念、功能描述),網路操作系統比較(UNIX、Windows NT和Netware 網路操作系統性能價格比較),網路操作系統的發展預測,UNIX操作系統及使用,Windows NT操作系統及使用,Netware網路操作及使用。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等。
20. Internet與Intranet應用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網路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 Internet和 Intranet應用及互連網路應用概貌,域名服務(DNS),電子郵政服務(E-mail),文件 傳輸服務(FTP),遠程登錄服務(Telnet),Web服務,代理(Proxy)服務,其他互連網 絡服務,新的應用,ISP的實施例子。
本課程先修課程:計算機網路等。
21. 網路信息製作與發布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網路方向的一門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網路信息的收 集與組織,網路信息製作工具介紹( Word、Front Page),網路信息的製作(預備知識: 色彩、構圖與網頁設計;利用Word製作簡單網頁,利用Front Page製作網頁;視覺與創意 ),網路信息的發布,網路信息的維護。
先修課程:計算機網路等。
22. 英語Ⅰ(1) (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為公共英語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詞彙(包括入 學時要求掌握的600詞)和若干相關的常用片語及基礎語法知識;能夠聽懂發音清楚、語速較 慢的教學用語和日常生活用語,並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談;能夠讀懂所學詞彙和語法 范圍內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條等;能夠寫出簡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條轉達具體信息。
統設服務課程:
1. 計算機入門及操作技能訓練
本實踐環節4學分,實驗36學時(2學分),開設一學期。
主要內容:計算機系統組成與基本工作原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與維護(鍵盤和滑鼠使用, 中英文輸入,外設與主機的連接、配置與使用,計算機常規維護),操作系統使用(Window s95以上),字處理軟體使用(Word 97以上),計算機網路基本知識,Internet實用(瀏覽 器IE5.0、電子郵件Email使用)。
2. OFFICE辦公軟體
本實踐環節4學分,實驗45學時(2.5學分),開設一學期。
主要內容:字處理軟體Word (97以上)深入使用,電子表格處理軟體Excel (97以上)使 用,電子演示軟體Power Point (97以上)使用,OFFICE辦公軟體綜合使用訓練。
㈢ 一個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和設計過程大致包括那幾個階段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訪問方法的設計 一個訪問方法包括存儲結構和檢索機構兩部分。存儲結構限定了
㈣ Oracle11g資料庫系統設計、開發、管理與應用的前 言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有19章,分4個部分,其中第1、2章屬於基礎篇,主要介紹資料庫設計方面的內容;第3~11章屬於開發篇,主要介紹Oracle資料庫的開發;第12~15章屬於管理篇,主要介紹Oracle 11g資料庫的管理;第16~19章屬於應用篇,主要介紹Oracle 11g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知識。各個章節的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篇名 章 名 主 要 內 容
基礎篇 第1章 資料庫技術基礎 介紹了資料庫技術的基本概念、數據模型、E-R模型、資料庫的規范化和高級資料庫技術
第2章 進入Oracle世界 介紹了Oracle產品的發展變遷、Oracle 11g的新特性、體系結構、安裝過程、基本組件和Oracle服務的啟動、關閉
開發篇 第3章 SQL語言與PL/SQL 介紹了SQL和PL/SQL的基本知識,以及PL/SQL運算符、控制結構和常用函數
第4章 資料庫 介紹了資料庫和資料庫實例的基本知識、創建資料庫、修改資料庫、刪除資料庫和管理表空間的操作
第5章 數據表、約束和數據記錄 介紹了管理數據表、資料庫完整性的約束實現、數據記錄操作、管理序列、管理同義詞和管理評注等操作
第6章 數據查詢 介紹了查詢的基本語法、簡單查詢、連接查詢、子查詢和聯合查詢等操作
第7章 索引 介紹了索引的基本知識、管理索引和管理聚集等操作
第8章 視圖 介紹了視圖的基本知識、管理視圖和使用視圖等操作
第9章 存儲過程、函數和包 介紹了存儲過程的基本知識、管理存儲過程、嵌套存儲過程、管理函數和管理包等操作
第10章 觸發器 介紹了觸發器的基本知識、管理觸發器和使用觸發器的操作
第11章 游標、事務和鎖 介紹了游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事務和鎖的基本知識
續表
篇名 章 名 主 要 內 容
管理篇 第12章 Oracle 11g企業管理器 介紹了OEM的基本環境和使用OEM監視Oracle 11g環境、管理資料庫、管理部署和管理作業系統等操作
第13章 資料庫安全性 介紹了資料庫安全性基本知識、管理用戶、管理角色、授權和資料庫審計等操作
第14章 備份與恢復 介紹了資料庫備份、恢復、數據導入、導出等操作
第15章 Oracle配置和管理工具 介紹了Oracle 11g配置和管理工具概況、配置和管理網路服務、配置本地規則和安裝、配置客戶端等操作
應用篇 第16章 Java訪問Oracle資料庫 介紹了JDBC的基本結構、ODBC連接資料庫、JDBC連接資料庫和訪問資料庫等操作
第17章 .NET訪問Oracle資料庫 介紹了ADO.NET模型、綁定連接資料庫、ODBC連接資料庫、手動連接資料庫和調用存儲過程等操作
第18章 開發J2EE應用 介紹了J2EE開發和部署環境、開發JSP程序、開發Servlet和開發EJB等內容
第19章 Oracle XML DB 介紹了Oracle XML DB的基本體系結構、XML模式、二進制XML表和XQuery查詢等內容
本書特點
(1)本書內容根據資料庫開發的一般特點進行講解,內容通俗易懂。
(2)結合實際開發案例的大量例題,使讀者可以直觀感受Oracle 11g的內容。
(3)對每種Oracle技術均通過GUI方式和命令方式進行講解,既方便初學者快速入門,也方便對Oracle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更上一層樓。
本書既適合高職高專、本科院校或計算機培訓機構作為Oracle資料庫課程的教材或參考用書,也可以作為計算機愛好者和資料庫管理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由來自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希賽顧問團顧問馮向科(國家認證軟體設計師、系統分析師)和鄧瑩擔任主編。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有關本書的反饋和咨詢,讀者可以發送郵件至(請見擴展閱讀),也可以從(請見擴展閱讀)免費下載書中所用到的軟體、工具和源代碼。
編 者
2009年3月
㈤ 具體的資料庫設計與實現過程
大致的講主要是根據用戶的需求,然後設計資料庫的E-R模型,然後將E-R模型圖轉換為各種表,並對其進行資料庫設計範式(範式因不同書籍有不同)的審核,然後進行資料庫的實施,然後運行維護。
一句話來講就是將用戶的需求變成帶有各種關系的表,以及其它的資料庫結構,然後供編程使用
具體如下:
按照規范設計的方法,考慮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開發全過程,將資料庫設計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
(2)概念設計。
(3)邏輯設計。
(4)物理設計。
(5)資料庫實施。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
5.1.1 需求分析階段
進行資料庫設計首先必須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需求。需求分析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作為「地基」的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與准確,決定了在其上構建「資料庫大廈」的速度與質量。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可能會導致整個資料庫重新設計,因此,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5.1.2 概念模型設計階段
在概念設計階段,設計人員僅從用戶角度看待數據及其處理要求和約束,產生一個反映用戶觀點的概念模式,也稱為「組織模式」。概念模式能充分反映現實世界中實體間的聯系,又是各種基本數據模型的共同基礎,易於向關系模型轉換。這樣做有以下好處:
(1)資料庫設計各階段的任務相對單一化,設計復雜程度得到降低,便於組織管理。
(2)概念模式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也獨立於存儲安排,因而比邏輯設計得到的模式更為穩定。
(3)概念模式不含具體的DBMS所附加的技術細節,更容易為用戶所理解,因而能准確地反映用戶的信息需求。
概念模型設計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它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如採用基於E-R模型的資料庫設計方法,該階段即將所設計的對象抽象出E-R模型;如採用用戶視圖法,則應設計出不同的用戶視圖。
5.1.3 邏輯模型設計階段
邏輯模型設計階段的任務是將概念模型設計階段得到的基本E-R圖,轉換為與選用的DBMS產品所支持的數據模型相符合的邏輯結構。如採用基於E-R模型的資料庫設計方法,該階段就是將所設計的E-R模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如採用用戶視圖法,則應進行表的規范化,列出所有的關鍵字以及用數據結構圖描述表集合中的約束與聯系,匯總各用戶視圖的設計結果,將所有的用戶視圖合成一個復雜的資料庫系統。
5.1.4 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資料庫的物理結構主要指資料庫的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安排和存取方法。顯然,資料庫的物理設計完全依賴於給定的硬體環境和資料庫產品。在關系模型系統中,物理設計比較簡單一些,因為文件形式是單記錄類型文件,僅包含索引機制、空間大小、塊的大小等內容。
物理設計可分五步完成,前三步涉及到物理結構設計,後兩步涉及到約束和具體的程序設計:
(1)存儲記錄結構設計:包括記錄的組成、數據項的類型、長度,以及邏輯記錄到存儲記錄的映射。
(2) 確定數據存放位置:可以把經常同時被訪問的數據組合在一起,「記錄聚簇(cluster)」技術能滿足這個要求。
(3)存取方法的設計:存取路徑分為主存取路徑及輔存取路徑,前者用於主鍵檢索,後者用於輔助鍵檢索。
(4)完整性和安全性考慮:設計者應在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進行分析,作出權衡。
(5)程序設計:在邏輯資料庫結構確定後,應用程序設計就應當隨之開始。物理數據獨立性的目的是消除由於物理結構的改變而引起對應用程序的修改。當物理獨立性未得到保證時,可能會引發對程序的修改。
資料庫物理設計是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1.5 資料庫實施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在計算機系統上建立起實際資料庫結構、裝入數據、測試和試運行的過程稱為資料庫的實施階段。實施階段主要有三項工作。
(1)建立實際資料庫結構。對描述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結果的程序即「源模式」,經DBMS編譯成目標模式並執行後,便建立了實際的資料庫結構。
(2)裝入試驗數據對應用程序進行調試。試驗數據可以是實際數據,也可由手工生成或用隨機數發生器生成。應使測試數據盡可能覆蓋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
(3)裝入實際數據,進入試運行狀態。測量系統的性能指標,是否符合設計目標。如果不符,則返回到前面,修改資料庫的物理模型設計甚至邏輯模型設計。
5.1.6 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系統正式運行,標志著資料庫設計與應用開發工作的結束和維護階段的開始。運行維護階段的主要任務有四項:
(1)維護資料庫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檢查系統安全性是否受到侵犯,及時調整授權和密碼,實施系統轉儲與備份,發生故障後及時恢復。
(2)監測並改善資料庫運行性能:對資料庫的存儲空間狀況及響應時間進行分析評價,結合用戶反應確定改進措施。
(3)根據用戶要求對資料庫現有功能進行擴充。
(4)及時改正運行中發現的系統錯誤。
㈥ 資料庫系統設計與開發和oracle資料庫應用一樣嗎
資料庫分為很多種 oracle db2 mysql等。
oracle有他自己的一些特性 都是資料庫系統設計與開發里完全沒有涉及的
㈦ 資料庫的開發和資料庫的設計有什麼區別
1、
設計是邏輯上的,得不到實際的成果
開發是按照設計的邏輯來具體操作
2、
設計一般是
軟體工程師
或者
資料庫工程師
做的,開發一般是程序員乾的
設計的工資高,開發的低
㈧ 3、資料庫設計是指對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對嗎
資料庫設計(Database
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
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設計資料庫管理系統,即是設計一個軟體
簡單的說就是,前者是設計應用,後者是設計軟體怎麼開發。
因此答案是錯的
㈨ 簡述資料庫應用系統的設計步驟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1、系統需求分析與設計。
2、概念結構分析與設計。
3、邏輯結構分析與設計。
4、物理結構分析與設計。
5、系統實施。
6、系統維護。
(9)資料庫系統設計與開發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巧:
1、原始文件與實體的關系
它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關系。一般來說,它們是一對一的關系:一個原始文檔只對應於一個實體。在特殊情況下,它們可以是一對多或多對一關系,即一個原始文檔對應於多個實體,或者多個原始文檔對應於一個實體。
這里的實體可以理解為基本表。在對應關系明確後,對輸入介面的設計非常有利。
2、主鍵和外鍵
一般來說,實體不能既沒有主鍵也沒有外鍵。在E-R圖中,葉中的實體可以定義主鍵或不定義主鍵(因為它沒有子代),但它必須有外鍵(因為它有父項)。
主鍵和外鍵的設計在全局資料庫的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全球資料庫的設計完成後,一位美國資料庫設計專家說:「鑰匙無處不在,只有鑰匙。」。這是他資料庫設計的經驗,也體現了他對信息系統核心(數據模型)高度抽象的理念。
因為:主鍵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實體。主鍵和外鍵的配對表示實體之間的連接。
3、基本表的屬性
基本表不同於中間表和臨時表,因為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原子性。基本表中的欄位不可分解。
原始主義。基本表中的記錄是原始數據(基本數據)的記錄。
演繹的。所有輸出數據都可以從基本表和代碼表中的數據導出。
穩定。基本表的結構比較穩定,表中的記錄要長期保存。
在了解基本表的性質之後,在設計資料庫時,可以將基本表與中間表和臨時表區分開來。
㈩ 資料庫設計步驟與系統開發階段的關系
一般一個面向對象的系統,開發階段:需求確認——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維護 。資料庫設計步驟: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資料庫實施與維護。我們知道,系統開發的軟體是讓人使用的,為使用者提供一種可視化可操作的界面,而使用者使用這個系統是為了查詢或者操作數據,一個沒有資料庫的系統是死系統,沒有意義。 資料庫設計的第一個階段需求分析是在系統開發之前考慮的,也考慮用戶需要知道什麼數據,需要操作那些數據,第二階段概念設計到第四階段都是圍繞第一階段設計考慮的。 與系統開發階段相關的是第一階段需求分析和最後的實施維護,資料庫設計和系統開發相輔相成,系統開發的需求是為了了解用戶能看到(前台)哪些界面,擁有哪些操作。而界面中顯示的信息,操作的數據結果是資料庫(後台)設計的。 打個比方,如一個游戲系統,比如《熱血傳奇》,雙擊游戲圖標跳出界面,裡面有區選擇框,這個界面有多大,有多少按鈕,這是系統開發需求的設計,而界面里顯示哪些新聞公告,顯示幾個區,是資料庫設計的。游戲版本升級,新功能是系統開發編碼實現,新功能顯示的新數據是資料庫實現。游戲測試如果有BUG,數據錯誤是資料庫出錯,按鈕無效則是前台功能無效。修復BUG,修復數據是資料庫維護,修復按鈕功能是單元維護。 整個游戲測試就是系統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