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菩提心文
Ⅰ 《勸發菩提心文》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求白話文
這個菩提心,是萬法之王,無法能敵。必須要有強大的因緣,才能發菩提心。
成佛不難,初發菩提心難。說實話,佛是已發菩提心者,大菩薩是初發菩提心者!
既已初發心,必定成佛竟!
Ⅱ 勸法菩提文
勸發菩提心文序
終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門宗密撰
發菩提心者。崇德廣業虛心外身圓覺之謂也。自非達恢廓之道。稟仁恕之性。懷遠大之志者。其誰能發斯意焉。豈其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佛法衰。末世人少信。時有儒門上士河東裴公而當此仁。吾與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門到佛境及覽勸發菩提心文。知其為佛使行佛事。吾為佛子寧不感之而踴躍乎。凡歸佛者可寶之為龜鏡。然佛門難入。失在偏邪。佛境難到。失在怠速。心外求法或身中計我邪也。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緣。偏也。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怠也。勞形苦神而剋期待證。速也。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勸。僉異於是。所謂洞了自心。德等於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識。空如幻化。非自計我。真如本覺。是其所宗。非但緣也。四諦六度。是其所弘。非唯性也。禮供贊念。率身勵人。非速行也。福智悲願。孜孜是務。非沉住也。氣和神適。乘緣應事。非勞苦也。以時消息。為而不待。非求證也。如是備眾德。離諸病。非入佛門到佛境何耶。吾久同其願又覽其文詠歌。不足故輒為序。今而後有欲入佛門造佛境者。宜信受奉行。
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
唐相國裴休述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願生生常為道俗。同宗同趣。同願同求。同運大悲。同修大智。遞相輔助。直至菩提。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有能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願生生常同凈業。各領眷屬。分化眾生。龍華會中。同受佛記。廣修大願。直至菩提。
初明菩提名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雲無上正遍知。覺(無上者。究竟也。正者。如理知遍者。無量智正覺知真俗智)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來永離諸苦。自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奮發將求佛身。即是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菩提心體
既發菩提大心。須識菩提心體。夫菩提心體不從真心發。無由得至菩提。故須揀擇分明。方是正因法行。且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者是地水火風從合之身。旋聚旋散。屬無常法。非我身也。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是緣慮容塵虛妄之心。乍起乍滅。屬無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圓滿者。法身無量功德本自具足也。空寂者。法身離諸色相永無動搖也。廣大者。真心體兼法界包含虛空也。靈知者。了了分明鑒照清徹也)。空寂靈智。神用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凈月輪圓滿無缺。惑
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
凈也。十方諸佛一切眾生與我此心三無差別。此即菩提心體也。舍此不認。而認自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為丈夫者豈不羞哉。既發無上道心。當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諸佛為師。以菩薩為侶。以六道眾生為眷屬。以生死煩惱為園林。誓盡未來濟拔度脫。是則名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三心
一者大悲心。既悟自心。本無生滅。遂悲六道。枉受沉淪。己雖未證菩提。且願眾生解脫(即經雲菩提心己。雖未度。願度未度。老子雲。聖人後其身身先。儒家雲。仁者博施濟眾。先人後己三教皆同)。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行四攝法。攝彼眾生。皆令歸真。同成佛道。此即大悲心也。二者大智心。既興大智。誓度群品。品類既多。根器不同。即須廣事諸佛。廣學妙法。一一證入。轉化眾生。此即大智心也。三者大願心。既欲廣度眾生。遂興廣大悲智。然心惟本凈。久翳塵勞。習性難頓。銷除法器。須資磨寶。自慮輪回諸趣。不遇佛法勝緣。故發大願。備修萬行。行願相資。猶如車翼。運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願心也(華嚴經雲。菩提心燈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大智為光)。然三心之中。大願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初發心必先起願。華嚴行願經雲。若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財寶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常為引導。直至菩提。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華嚴最後普賢所說。定非虛妄。依此修行)。
次明五誓
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二者福智無邊誓願集。三者佛法無邊誓願學。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五者無上正覺誓願成。持此五誓。念念運心。無有間斷。是為具菩提大心。是為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疊相資。佛佛道同不過於此。即是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勸常持菩提心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既已發菩提大心。修菩薩妙道。至誠普啟諸佛。一心普攝眾生。行住坐卧常持此願。不欺誑於六道。不失信於如來。廣設津梁。護持教法。彌勒座下。皆證無生。千佛會中。俱為導首。能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度脫眾生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脫一切眾生。普令入佛知見。黑闇岸下為作明燈。生死海中為船筏。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
勸積集福德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於悲田敬田積集福
德。亦舍內財外財成就萬行本。為眾生修道須資福德勝緣。令無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報。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修學佛法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窮一切教門。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法義深淺。因果有無。性相二宗。頓漸二教。悉皆通達。開導眾生。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親事諸佛善知識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誓欲承事諸佛。一切諸大菩薩。諸善知識。見善知識情無厭足。事善知識心無疲懈。聞善知識所有教誨欣樂順行。常學善財童子所行之行。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修唯求佛果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當來作佛。不起二乘之心。願普與一切眾生。同體速成正覺。所修善業。一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勸眾生。一一令發無上道意。常修寶海梵志廣大悲願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結菩提道俗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從今身至佛身。與同發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離。同願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眾生。或為兄弟。或為師長。迭相勸發。彼此護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證道即共歸依。永無猒倦。不相舍離。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勸通圓頓經典
普告大眾。若僧若俗。既已發菩提大心。運菩提大行。若不徹菩提心體。未合菩提法源。雖已發心。必滯摧小。故須先悟圓明凈覺。本無無明。幻翳空華。俱非實體。遠離執取。平如虛空。常於寂照。心中流出廣大大悲智。如此則不滯諸相。不墮二邊。始為菩提正因。方免枉受勞苦。若金剛圓覺。簡妙通明。華嚴涅槃。廣大具足。儻同我志。並望通經。
次明一切助菩提法
寶海梵志。勸無量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取佛世界皆得受記。復勸三億弟子令其發心。中有一人名曰樹提。白言。尊者雲何菩提。雲何助菩提法。雲何菩薩修行菩提。雲何繫念得於菩提。爾時。其師報言。菩提者。即是菩薩之所修集四無量藏。所謂無盡福德藏
。無盡智藏。無盡慧藏。無盡佛法和合藏。是名菩提。如佛所說助菩提法。所謂攝取清凈度生死法門。善男子舍財是助菩
提法。調伏眾生。故持戒是助菩提法。隨其所願得成就。故忍辱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故精進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諸事。故禪定是助菩提法。其心當得善調伏。故智慧是助菩提法。知一切諸煩惱。故多聞是助菩提法。得無礙辨。故福德是助菩提法。一切眾生之所須。故思惟是助菩提法。成就斷疑。故慈心是助菩提法。成就無礙心。故悲心是助菩提法。教化眾生無厭足。故喜心是助菩提法。於正法中生愛樂。故舍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斷於愛憎。故聽法是助菩提法。成就滅五蓋。故出世是助菩提法。舍除一切世間。故阿蘭若是助菩提法。滅不善業。故隨喜是助菩提法。增長善根。故念處是助菩提法。分別身受心法成就。故正勤是助菩提法。離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成就身心輕利。故諸根是助菩提法。摧滅一切煩惱。故覺是助菩提法。覺如實法。故六和是助菩提法。調伏眾生令清凈。故是名攝取清凈度生死法門。如是修行。即繫念得菩提也。如是等菩提心。今應生欲。是道清凈。是道無漏。是道正直。是道安穩。汝等應當專心作大誓願。取庄嚴佛土。隨意所求(庄嚴佛土各各不同也。或取凈土或取穢土。具在悲華經中)。
次明菩薩四懈怠法
寶藏如來告毗舍那無垢言。菩薩有四懈怠。若菩薩成就四法。於生死獄。受諸苦惱。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所謂下行。下伴。下施。下願。雲何下行。或有菩薩破口身戒不善護業。是名下行。雲何下伴。親近聲聞及辟支佛共與同事。是名下伴。雲何下施。不能一切舍諸所有。於受者中心生分別。為得天上快樂。故而行布施。是名下施。雲何下願。不能一心願取諸佛凈妙世界。所作誓願不能調伏眾生。是名下願(出慈華經)。
次明菩薩四速疾法
復有四法。菩薩成就。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者能持禁戒凈。身口意護舍法門行。二者親近修學大乘之人。與共同事。三者所有之物能一切舍。以大悲心施於一切。四者一心願取種種庄嚴諸佛世界。亦為調伏一切眾生。是名四法(出悲華經)。
次明發菩提心功德
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
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凈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人功德寧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言。此人功德比菩薩初
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百萬那由他億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億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是人功德寧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薩言。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凈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凈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庄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初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嘆。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凈一切世界。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心。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諸菩薩。若諸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
聞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是名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出華嚴經發心功德品。此約初住菩薩說。今凡夫位中是初發菩提心。至初住位中是
成就菩提心也)。
次通凡聖差別疑
或曰。菩提大心。聖賢境界。固非凡夫淺識所能造擬也。故菩薩初住。發大心。便能游歷十方。廣作佛事。今以大法勸諸凡夫。無乃根器不同乎。對曰。不然凡聖同源本無差別。一念迷倒自取沉淪。若悟性本圓明。便與諸佛平等。性上起菩提心。以此修行即為菩薩(菩薩者大心眾生也)。何苦自薄而謂凡夫隔絕哉。且凡夫位中三毒為本。今既誓舍財寶以化眾生。雖未盡行自然少貪。誓行四攝以化眾生。雖未盡行自然少瞋。誓修定慧以度眾生。雖未盡證自然少痴。三法在心便成法器。所以菩薩不斷煩惱唯興大悲威德。法門誠不虛設。又何疑而不為哉。且凡夫發心是初發菩提心也。初住發心是成就菩提心也。若待初住方發此心。初住之前當修何法。除此菩提正路。盡為生死因緣。但至輪回何由證入。故釋迦如來從初發心。即於無量生中事無量諸佛一切佛。所發菩提心直至然燈佛前方受遠記。寶藏佛會始號大悲。固須千百生中方得成就。所以勸諸道俗學我本師世尊。無以才辨教門。便為甚深法藏粗識心性。定言無上菩提須度一切眾生。須求一切種智。賢劫千佛皆種善根。自然福智弘深。永作世間道首。普願大眾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與我有緣者見此文當發菩提心。欲發心時。請先隨力舍財物。或投一齋供養三寶。或畫一像精進道場。然後依此正文。虔發大願(准賢劫千佛經。一一佛於因地遇佛時。皆先以財寶乃至柳枝凈水等世尊供養。然後發菩提心。悲華經。寶海梵志。勸無量人天發菩提心。先令以物獻佛。然後啟願。佛佛道同。故須導稟)。
啟發之後。念念運心。便為成佛正因。宜自深加喜慶。道俗不乖於法侶。山川豈礙真智。幸因路人垂示姓字。
開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綿州刺史裴休記
勸發菩提心文(終)
No. 1010-B
菩提心文乃李唐相國裴休製作。誠為吾教革凡入聖之基本。建烙火之後。想多漂沒。往往緇素未廣。聞見今訪古今刊流通。少答王臣贊護佛乘之深意者。
紹興壬申季夏既望日凈照謹題
No. 1010-C
建保三年四月十八日從大宋國得此本。披閱之處隨喜尤深。仍同五月十八日夜子克於梅尾之練。若台草庵切句加假字樂同心道俗。時屬末代人無大心。今值此文。如穢庭得摩尼無限。末世有憑成佛。願生生
生世世須此文矣。
沙門高辨
Ⅲ 讀佛本性法師的「有感《勸發菩提心文》」實在是心神不寧
首先,很高興您能夠接上佛緣,向您道喜!因為開經偈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您能夠讀發菩提心文,說明您有成佛願望,更值得贊嘆、隨喜!
學佛不是一天就能夠成佛、菩薩的。請不要這樣要求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了煩惱,貪嗔痴,我們早就不是凡夫了,怎麼還在六道里輪回啊?!所以,發現問題是好事情!只要我們不斷向前,總有成功的一天!
對周圍同學和這個社會的不滿,的確有點問題,今天時間遲了,暫時到此。
Ⅳ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里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回;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准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贊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凈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凈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志;是凡夫菩薩的標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此文,意在令一切見聞者知道發菩提心的急迫與重要;一切讀者,若願意學佛,即使一時一處一念之間能持一戒,也應當在閱讀本文之後的下一秒立即發心。或者自己挑一個時間,於靜室之中,無論有無佛像供奉,皆可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於今日起,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願得佛菩薩護持,盡未來不失不忘今日之願。」如是三稱,貴在至誠。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