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資料庫
『壹』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的科研狀況
教育培訓:擁有西南地區唯一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情報學碩士培養點,另與四川大學合辦有情報學碩士培養點和西部地區唯一的圖書館學碩士培養點,具備西部地區圖書情報高級人才培養最完善的學科結構體系。
學科方向:以計算機寬頻網路為基礎的文獻信息保障和服務,面向科研發展、經濟建設的情報咨詢服務系統,數字圖書館。主要研究領域:文獻情報基礎理論、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檢索與調研分析、信息咨詢與情報研究、現代信息管理技術、數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文獻情報用戶關系管理、知識管理與網路經濟。
在研項目: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全球圖書情報資源門戶網站、天然葯物信息門戶網站、分布式參考咨詢、聯合目錄資料庫、建立圖書情報ONTOLOGY規范;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態勢研究;攀枝花市科技信息數據中心的研究與應用;「西部之光」項目「藏族文化習俗對康巴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國家級項目「藏醫葯信息化建設」和省部級項目「中葯現代化信息平台」、「專利信息平台」等。
學術刊物:《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前者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獎,有400餘位兩院院士訂閱。後者榮獲四川省優秀期刊獎,在美國《化學文摘》的收錄率達90%以上。 兩刊均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交流合作:先後與美、英、德、泰、俄等國文獻情報機構或組織建有國際學術交流關系,是OCLC的成員館。負責管理中國科學院西南地區文獻情報協作網和成都地區文獻情報協作網,與院內其它文獻情報機構有密切的合作。與西南地區公共、高校、專業文獻情報機構有廣泛的交流。
『貳』 廣東省醫學情報研究所的科室設置
在機構發展與建設方面,以促進廣東省醫學科技水平的提高為宗旨,以醫學科技和政策研究文獻資源建設為基礎,以公益性信息服務為特色,積極做好兩廳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深入開展衛生發展研究,推進廣東省醫療改革及衛生決策;搭建廣東省醫學情報研究和衛生政策研究平台,促進業內交流合作,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傳播,促進成果的轉化和利用。設有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文獻信息中心、廣東醫學圖書館、《廣東衛生志》編輯部、《廣東衛生年鑒》編輯部、廣東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葯衛生分中心、查新咨詢中心、廣東省人事廳(醫學)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廣東醫學》雜志編輯部、《實用醫學雜志》編輯部等科室(部門)。
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以服務廣東醫療衛生發展戰略決策為宗旨,以開放模式,圍繞國家和廣東省醫療衛生中心工作,加強衛生政策與管理的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研究。依託本所豐富的醫葯衛生信息資源,通過醫學科學的發展現狀、重大成就、最新進展、重要理論、實驗技術、未來發展以及各種科學數據等的分析,為政府科研決策管理提供戰略研究及政策咨詢研究。協助政府完成醫療衛生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計劃的制定。著力為廣東省醫療衛生改革、醫學科技發展、重大疾病特別是傳染病防治、農村衛生及社區和婦幼保健管理決策提供重要決策服務。中心成立不久,已為廣東省醫療改革辦公室提供了10期基本葯物制度和醫療改革決策參考信息。
文獻信息中心下設廣東醫學圖書館、廣東衛生志編輯部、廣東年鑒編輯部,承擔了廣東省醫葯衛生文獻資源的保存建設、嶺南醫古籍的的修復、保存和電子化工作。並依據省科技廳2005年立項的「十一五」重大項目----科技基礎平台醫葯衛生分平台建設宗旨,為全省醫葯衛生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科技人員提供公益性的專業信息服務。負責《廣東衛生年鑒》及《廣東省志·醫葯衛生志》的編撰工作,同時承擔廣東衛生廳委託的所有科教公益事務性工作,具體包括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重點專科申報受理及形式審查工作,省衛生廳省級繼教學分的審查等工作。
廣東醫學圖書館是廣東省唯一一家獨具特色的公共醫學專業圖書館,是經省編辦、省文化廳批准成立的「廣東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的26個成員館之一,承擔著廣東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任務以及服務基層,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職責,是廣東省醫葯衛生事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設施,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面向全省近40萬的醫務人員。其館藏專業書刊20多萬冊。並重點收藏國內生物醫學連續出版物及國外著名醫葯核心刊物,完整保存1974年以來的中文期刊文獻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重要醫葯外文期刊、WHO專題資料等。還珍藏了7500餘冊線裝中醫元、明、清時代及嶺南特色的古醫籍線裝書,其中嶺南獨有的中醫古籍有8大類27種100餘冊,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嶺南中醫科技及文化的珍貴資料,其書刊之珍貴和價值不可估量。
廣東醫學圖書館作為廣東省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葯分中心的承建館,在紙質文獻的基礎上,加大了電子資源的建設力度。通過購買、租用、共享、自建等方式,完善和豐富了分中心的文獻資源,成為廣東省醫葯文獻資源的中心,為廣東省和周邊省如貴州、海南、浙江等醫療科研機構、政府管理部門提供高質量的公益信息服務,社會影響巨大。
研究所擁有電子資源有: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 2、中國醫葯現刊目次(CMCC)、中國醫葯會議錄目次(CMAC);3、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CNKI);4、維普全文庫(1989至今);5、英文醫學文獻資料庫(MEDLINE);6、FMJS 外文生物醫學期刊全文服務系統 ;7、中文生物醫學引文資料庫(CMCI等);8、科學引文索引(SCI) ;9、其他的外文資料庫(ELSEVIER SCIENCE、PROQUEST、SPRINGER、MICROMEDEX臨床暨循證醫葯學資料庫、CA等);10、省級科技文獻聯機聯合館藏編目資料庫; 11、建成印度《東方葯劑師》雜志論文題錄庫 ;12、館藏醫古籍書目資料庫 ;13 歷年省級醫學科技項目立項資料庫、醫學專家庫。
《廣東省志·衛生志》編輯部承擔衛生行業志書編撰工作,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記載某階段廣東省醫療衛生的發展脈絡和成果成就以及改革管理經驗等各方面資料,同時展現特定時期廣東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業特色,為廣東衛生發展保存歷史資料。並通過《廣東衛生志》的編修,建設廣東省醫療衛生地情庫,為廣東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為後世子孫研讀這個時代的醫療衛生狀況提供借鑒。修志工作服務當代、惠及後世,是一項完全公益的事業。目前為止,負責承擔的醫療衛生篇已通過一審。
《廣東衛生年鑒》編輯部按照省衛生廳的要求,負責記述和編修廣東省醫葯衛生行業當年在管理和業務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教訓,反映廣東省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過程,是廣東省衛生事業的宣傳窗口和廣東省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廣東衛生的重要史料和工具。衛生年鑒的編寫在年代上和志書接軌,在內容上更為翔實,兩者結合,真正實現廣東省醫療衛生事業從事業發端至今的完整而系統的文獻記錄和保存,並為下一論志書的編修提供基礎資料。出版編撰2007、2008卷。
廣東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葯衛生分中心是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廣東省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葯衛生分中心、廣東金科網醫葯衛生分中心、科技廳重點攻關課題「廣東數字醫學研究」等大中型項目的網路化建設研究,負責「廣東省醫葯衛生信息網」及「廣東省醫學情報研究所網」的建設和管理,創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廣東省醫學專家庫、醫學重點專科特色專科資料庫、科研成果資料庫、科研立項資料庫及醫學科普知識專題資料庫、公共衛生專題資料庫等近80個大中型資料庫。是全省醫療衛生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公益性平台,也是兩廳科教政務電子化平台,多年來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醫葯科技信息,為政府組建並發布醫療衛生政策及公共衛生專題信息,網站保持衛生系統公共網站點擊率之首。自2003年起牽頭研發了《科技查新管理系統》、《醫學圖書館管理系統》、《醫學科技統計系統》、《廣東省衛生廳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備案管理系統》、《醫院網站系統》等大中型實用性管理系統。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
查新咨詢中心是最早的衛生部定點查新單位,擁有豐富的電子資源和一批經驗豐富的咨詢專家,為國內、省內各級醫葯衛生科技項目立項和成果鑒定提供文獻學新穎性評價;配合廣東省醫療鑒定、醫學重點專科、重要學術帶頭人建設和培養的需要,陸續開展了葯物不良反應、查引查收等文獻服務,為廣東省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醫療糾紛鑒定及醫學學術帶頭人的選拔、重點實驗室的評估提供科學依據。中心還為廣東衛生廳等政府部門開展了包括重點學科發展趨勢、學術團隊科研能力評價和科研績效考核、公共衛生應急預案等多項戰略決策咨詢,獲衛生廳表彰。2005年,中心啟用了本所研發的《科技查新管理系統》,完全實現查新工作流程的自動化、網路化,既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客戶遠程申報各項業務,獲得了政府和醫療科技人員的一致認可。
省人事廳繼教基地成立於1995年,為廣東省的醫學相關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英語、日語、古漢語、「十五」計劃公修課、基層醫院圖書館管理人員培訓、葯學及臨床各學科的專業培訓,推動了我省醫學科技人才的建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廣東醫學》雜志創刊於1963年,是反映我省醫療衛生科研水平,報道我省臨床醫學科研成果及實踐經驗的唯一代表性刊物。本刊一直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編2004年版、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連續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並列入其核心的千種表內,2009年起被評為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多種科技期刊評價系統的統計顯示,《廣東醫學》雜志的學術水平逐年穩步提升。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顯示:在2004—2008年5年間《廣東醫學》的學科影響指標分別為:0.47、0.49、0.52、0.51及0.84;影響因子分別為:0.133、0.14、0.17、0.168及0.340;總被引頻次為:576、697、962、991及2345;基金論文比分別為:0.16、0.23、0.23、0.23及0.349;他引率分別為94%、92%、93%、94%及97%;各項指標均穩步提高,特別是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更能客觀地證明《廣東醫學》在國內醫葯衛生領域中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交流媒介作用。
《實用醫學雜志》創刊於1972年,是本所主辦的一種全國性綜合性臨床醫學專業期刊。2000年起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編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7年起被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收錄,連續榮獲廣東省第二、三屆優秀科技期刊獎。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2009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和《2009年版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顯示,《實用醫學雜志》2008年總被引頻次:4 185次,影響因子:0.613,引用刊數:767種,地區分布數:30個,機構分布數:948個,5年被引頻次:3 072次,5年影響因子:0.502。
我所獲得省級以上基金資助課題20多項,獲得廣東省衛生廳醫葯衛生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主持或參與出版了《廣東省志·醫葯衛生志》、《信息服務及其利用》、《醫葯新進展》、《粵港醫葯衛生大全》、《求醫問葯指南》、《循證醫學—臨床證據的產生、評價與利用》、《醫學論文寫作概要》、《名中醫治療腎病的奇方妙法》、《名中醫治療難治性皮膚病性病奇方妙法》、《常見病診斷與治療》等圖書,每年發表科技論文20多篇。
『叄』 中國中醫葯資料庫的中葯類
中國中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材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是全面介紹中葯信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錄中葯約8173種,綜合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大辭典》、《中華葯海》、《中國葯材學》、《常用中葯成分與葯理手冊》、《中華本草》等權威工具書及專著,對每味中葯進行了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產地、化學成份、葯理作用、毒理學、葯材基原、資源分布、栽培或養殖、採集加工、炮製方法、葯材鑒別等多方面描述。
著錄項目:葯名、品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銷售地區、保護品種、中葯材基原、動植物形態、動植物資源分布、動植物生態環境、葯用動植物的栽培飼養、葯材的採收與儲藏、葯用部位、生葯材鑒定、中葯化學成分、理化性質、中葯化學鑒定、中葯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炮製方法、中葯劑型、中葯制葯工藝、葯物作用與葯理效應、葯代動力學、毒理學、葯物篩選、新葯的臨床評價、實驗動物的品種、方劑組成、葯物劑量、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性味分類、主治、用法用量、用葯忌宜、不良反應及治療、選方、臨床運用、各家論述、考證、以及葯物應用鑒別。
檢索途徑:可通過中葯的品名、漢語拼音名、英譯名、拉丁名、功效、主治、產地、葯理作用、化學成份、葯材基原、毒理學、用法用量、服用禁忌等途徑進行檢索。
中國中葯葯對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材臨床配伍葯對使用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葯葯對又稱對葯,是臨床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或多味中葯的配伍形式,也是中葯特有的特殊配伍方法。本資料庫收錄中醫臨床常用葯對917對,主要編寫參考資料為《中醫臨床常用葯對手冊》(王立群,學苑出版社)、《中葯葯對190種》(沈敏南,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中葯葯對大全》(胥慶華,中國中醫葯出版社)、《施今墨對葯》(呂景山,人民軍醫出版社)。對每一葯對,分別介紹葯對名稱、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配伍機制、用法用量、臨床應用、葯對出處、各家論述、注意事項。
著錄項目:葯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配伍機制、用法用量、臨床應用、葯對出處、各家論述、注意事項。
檢索途徑:可從葯對名稱、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作用分類、葯對出處等欄位進行查詢。
中國中葯化學成分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中葯化學成分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國中葯化學成分資料庫為全面介紹中葯化學成分的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相關的中葯化學成分14032種,該資料庫的編制參考了《植物活性成分辭典》(共三冊,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主編:陳蕙芳,副主編:馬永華,卞學瑋。2001年1月第一版)、《植物葯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與《中葯有效成分葯理與應用》,對每一種化學成分的品名、化學名、理化性質、化學結構、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著錄項目:品名、化學名稱、英文名稱、異名、理化性質、分子式、化學結構式、立體結構圖、來源、葯理作用、功效、臨床應用、毒性、不良反應、化學成分分類、用途分類、化學號等欄位。
檢索途徑:可從品名、化學名稱、英文名稱、異名、理化性質、化學成分分類、用途分類、分子量、來源等欄位進行查詢。
中國藏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中國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藏葯材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葯材在內的1200餘種藏葯。該資料庫的編制參考了藏醫葯名著《月王葯診》、《四部醫典》、《祖先口述》、《(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等,並綜合了近年藏葯研究的成果。對每一藏葯的介紹涉及其各種命名、基原、形態、資源、性味、用法、考證、臨床應用、葯理學研究等多個方面。
著錄項目:葯名、品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銷售地區、保護品種、中葯材基原、動植物形態、動植物資源分布、動植物生態環境、葯用動植物的栽培飼養、葯材的採收與儲藏、葯用部位、生葯材鑒定、中葯化學成分、理化性質、中葯化學鑒定、中葯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炮製方法、中葯劑型、中葯制葯工藝、葯物作用與葯理效應、葯代動力學、毒理學、葯物篩選、新葯的臨床評價、實驗動物的品種、方劑組成、葯物劑量、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性味分類、主治、用法用量、用葯忌宜、不良反應及治療、選方、臨床運用、各家論述、考證、以及葯物應用鑒別。
檢索途徑:可通過 葯名、品名(藏名)、漢語拼音、拉丁名、英文譯名、葯用部位、炮製方法、中葯劑型、葯物配伍、葯性、歸經、功效、主治 等途徑進行查詢。
蒙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蒙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蒙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蒙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了蒙葯421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蒙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蒙葯名、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炮製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制劑、葯物分類、參考文獻、蒙葯名出處、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漢語拼音、蒙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維吾爾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維吾爾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維吾爾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維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維葯423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維吾爾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維葯名、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炮製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代用葯、附方、制劑、參考文獻、維葯名出處、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維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苗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苗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苗族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苗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苗葯391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華本草》苗葯卷。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苗葯名、苗葯拼音、別名、考證、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栽培與養殖、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制劑、臨床研究、維葯名出處、參考文獻、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苗葯名、別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進行查詢。
傣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傣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為全面介紹民族醫葯傣葯的工具型資料庫,本資料庫研製過程中參考了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輯《中華本草傣葯卷》,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1995年1月1日實施。本資料庫共有記錄400條,欄位分別為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中葯材基原、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葯物分類、參考文獻、傣葯名與別名出處、參考。
著錄項目: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中葯材基原、動物礦物植物形態、採收加工、葯材鑒別、化學成分、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葯物分類、傣葯名與別名出處、參考文獻、參考。
檢索途徑:可從葯名、漢語拼音、傣葯名、別名、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徑查詢。
瑤葯資料庫
資料庫主題:瑤族葯
資料庫類型:事實型
收錄范圍:瑤葯資料庫為全面介紹瑤葯的參考工具型資料庫,共收錄瑤葯967種。該資料庫的研製參考了《中國瑤葯學》《中華本草》《中葯大辭典》《中草葯學》等。
著錄項目:名稱(瑤語譯名)、瑤文、別名、來源、形態特徵、生態分布、採集加工、性味、功效、傳統應用、用法用量、方例、化學成分、葯理、化學成分參考文獻、葯理參考文獻、附註等。
檢索途徑:名稱(瑤語譯名)、瑤文、別名、性味、功效、化學成分等途徑進行查詢。
『肆』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主要部門
下設的主要業務部門有:社會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當代研究所、藏醫葯研究所、圖書資料館,以及中國藏學出版社等。中國藏學網是國內第一家藏學專業學術網站。其目標是把網站建設成為中國藏學界的信息港、資料庫,為國內藏學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平台,同時為國內外藏學研究合作起到橋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中國藏學事業的發展服務。
『伍』 哪個大學美容醫學最好
醫學美容技術專業大學排名:安徽醫科大學、山東萬傑醫學院、江西宜春學院。
『陸』 藏學研究中心的級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待遇為:6千到8千左右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綜合性的藏學學術機構, 位於北京,成立於1986年5月20日。
她以研究藏族文化和西藏自治區與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四省涉藏州縣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為己任,致力於保護與發展藏族文化,聯系國內藏學機構學者,推動學術交流合作,繁榮藏學事業。
總幹事和副總幹事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學術委員會是學術決策、咨詢、評議機構。各業務部門主要以承擔項目的形式開展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資料服務、書刊出版、文化展示、信息傳播、醫療服務等工作。
主要部門
下設的主要業務部門有:社會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當代研究所、藏醫葯研究所、圖書資料館,以及中國藏學出版社等。
中國藏學網是國內第一家藏學專業學術網站。其目標是把網站建設成為中國藏學界的信息港、資料庫,為國內藏學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平台,同時為國內外藏學研究合作起到橋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中國藏學事業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