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血源碼
1. 人體的血型有哪幾種
截止至2019年3月17日,目前發現的人類血型系統有35個,但在臨床試驗中,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的臨床意義最為重要。
人類的血型大體上可以分為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ABO血型系統是1900年奧地利蘭德斯坦納發現和確定的人類第一個血型系統。根據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為A、B、AB、O四型;
而Rh血型系統則是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恆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
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
(1)人類血源碼擴展閱讀:
血型不僅在輸血上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人種學、遺傳學、法醫學、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在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病人(受血者)和輸血人(供血者)的血型,並且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
在臨床醫學中,除輸血、移植免疫外,對新生兒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特異性抗體的檢查,也都需要血型知識和有關技術。
2. 人都有什麼血型
1,A型血
A型血是常見血型中的一種,是指血液中含有A抗原。屬於ABO血型系統中的血型。ABO血型系統還有幾種亞型,最重要的是A型中的A1和A2亞型。
2,B型血
B型血是人類血型的一種。B型血名人有三毛、海岩、張小嫻、易中天、李明博等。
3,O型血
O型血指在紅細胞表面上,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血型,民間俗稱為「萬能輸血者」。但因為在血漿中,含有抗A抗體與抗B抗體,可能會導致受血者不同程度的紅細胞溶血。
4,AB血
AB血型是一種血型,指血清中不含有抗A抗B抗體,雖然AB型血細胞上中有相應抗原,但由於輸入的主要是血細胞,血清很少,所以輸入的凝集素也很少,凝集素和抗原的結合也較少,比較安全。
5,Rh陰性血
熊貓血是Rh陰性血型的俗稱。Rh是恆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人類紅細胞血型由多達二十多種的血型系統組成,ABO和Rh血型是與人類輸血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血型系統。
6,Rh陽性血型
Rh陽性血型是1940年科學家在豚鼠和家兔身上獲得了一種免疫血清,這種血清不但能凝集恆河猴的紅細胞,也可以與部份人的紅細胞產生凝集反應。
3. 人的血型有多少種
血型與血型種類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性格非全由血型決定
就血型與性格的關系,經常有人會問如下問題:「O、A、B、AB這四種血型都各自擁有其特有的傾向,但是就因此而說人類的性格也分成四種這似乎有點牽強吧?」
事實上,問這個問題的人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雖然,在研究界認為血型是判斷人的性格形成的基礎,但他們也決沒有認同或說出「人的性格按O、A、B、AB型就只可以分為四種」或「具有某種血型就一定會有某種性格」這些話。而人們之所以犯這種常識性錯誤,是因為凡是人,不論是誰都多少會有「商標主義」的心理,也就是看到一件東西的外表,或只是聽到一件事物的名字,而心裡就認定它一定是如何如何的。例如:一聽到對方是某某大學出身的,心裏面就一廂情願地認為他一定是很文雅或很老練的人……等等。因此,一般人為了方便易懂,經常會以為具有某一種血型的人一定會有某種性格,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血型看成是天生具有的特質,而性格則是後天加工而成的。就好象做菜需要原料然後再由廚師加工一樣。人類的個性也有O、A、B、AB四種材料(四種先天特質),然後經過加工(後天環境的影響),最終形成人類復雜的個性。由於環境際遇的不同,當然,所造出的個性就有所不同了。
雖然,性格並非全由血型決定,但是,從反面來看,盡管具體個性存在極大差異,但四種血型的人的性格還是有共通之處的。這個也是研究血型與個性關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