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皇極演算法

皇極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3-01-11 07:41:07

Ⅰ 四庫全書術數部竟有哪些術數書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一共49卷,基本上所有的目錄全在這里了,

術數類.陰陽五行之屬

太乙金鏡式經,遁甲演義,禽星易見

御定星歷考原,欽定協紀辨方書


另外說一下圖中右下角有《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PDF格式的全套電子書


術數類.相宅相墓之屬

宅經,葬書,撼龍經,撼龍經_疑龍經,撼龍經_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內傳,外編),靈城精義,催官篇,發微論


術數類.命書相書之屬

李虛中命書,玉照定真經,星命溯源,珞琭子賦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三命指迷賦,星命總括,演禽通纂,星學大成

三命通會,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鑒,人倫大統賦


術數類.數學之屬

太玄經,太玄本旨,元包經傳,元包經傳_元包數總義,潛虛,潛虛_潛虛發微論,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易通變

觀物篇解,觀物篇解_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皇極經世書解,易學,洪範皇極內篇

天原發微,天原發微_各類圖,天原發微_問答節要,大衍索隱,易象圖說,三易洞璣


術數類.占候之屬

靈台秘苑,唐開元占經

術數類.占卜之屬

靈棋經,焦氏易林,京氏易傳,六壬大全,卜法詳考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目錄: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1.太玄經-[漢]揚雄撰、[晉]范望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2.太玄本旨-[明]葉子奇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3.元包經傳、附元包數總義-[北周]衛元嵩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4.潛虛、附潛虛發微論-[宋]司馬光撰[宋]張敦實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5.皇極經世書-[宋]邵雍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6.皇極經世索隱-[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7.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8.易通變-[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9.觀物篇解、附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宋]祝泌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0.皇極經世書解-[清]王植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1.易學-[宋]王湜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2.洪範皇極內篇-[宋]蔡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3.天原發微、附各類圖等-[宋]鮑雲龍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4.大衍索隱-[宋]丁易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5.易象圖說內篇、外篇-[元]張理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6.三易洞璣-[明]黃道周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7.靈台秘苑 -[北周]庾季才原撰、[宋]王安禮等重修》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8.唐開元占經-[唐]瞿曇悉達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9.宅經-[舊題]黃帝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0.葬書-[舊題晉]郭璞撰[元]吳澄刪定》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1.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舊題唐]楊筠松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2.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舊題唐]曾文辿楊筠松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3.靈城精義-[舊題南唐]何溥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4.催官篇-[宋]賴文俊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5.發微論-[宋]蔡元定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6.靈棋經-[舊題漢]東方朔撰[明]劉基等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7.焦氏易林-[漢]焦贛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8.京氏易傳-[漢]京房撰[吳]陸績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9.六壬大全-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0.卜法詳考-[清]胡煦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1.李虛中命書-[舊題周]鬼穀子撰[唐]李虛中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2.玉照定真經-[舊題晉]郭璞撰、張顒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3.星命溯源-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4.珞琭子賦注-[宋]釋曇瑩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5.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宋]徐子平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6.三命指迷賦-[舊題宋]岳珂補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7.星命總括-[舊題遼]耶律純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8.演禽通纂-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9.星學大成-[明]萬民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0.三命通會-[明]萬民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1.月波洞中記-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2.玉管照神局-[舊題南唐]宋齊丘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3.太清神鑒-[舊題後周]王朴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4.人倫大統賦-[金]張行簡撰[元]薛延年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5.太乙金鏡式經-[唐]王希明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6.遁甲演義-[明]程道生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8.御定星歷考原-[清]李光地等奉敕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9.欽定協紀辨方書-[清]李光地等奉敕編》

Ⅱ 楊絳的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2)皇極演算法擴展閱讀

楊絳文學作品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有時明凈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楊絳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這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發人深省。

Ⅲ 鐵板神算到底怎麼計算的

學過算命的,大概都聽過傳說中的鐵板神算。據說,他算出的答案鐵板釘釘,一字不易。一個人由生而死所發生的件件大事,大到父母的生死災喜之期,小到夫妻的生肖姓氏,無一不可算,有人用考證證明不過是高明的騙術,也有人經歷後言之鑿鑿,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端看算的人是採取怎樣的方式。
鐵板神算總共條文有一萬多條,其實並不都是一種演算法所算,內容也有很多的重復,所以只要掌握了套數的鑰匙,不管你用八字、紫微、皇極經世或是河洛理數,都可以在一萬多條中找到該運算系統所求得的答案。至於准不準,則是看算者的功力。
但是除了剛剛說的,鐵板神算本身又有他自己的獨門不傳演算法,可以直接計算,不須經過其他演算法的計
地支數即用皇極經世或八字、紫微算出的結果,而其他的加減數都是定數,是找到條文正確位置的方法(引用自方外游俠《皇極命法部》)。
當日運+時命數>或=6
本命數=(五音命數×5+日命數+時運數-1)×30+農歷生日
當日運+時命數<或=6
本命數=(五音命數×5+日命數+時運數-1)×30+農歷生日
然後再以這組數,代入十二辟卦的加減密數表格中,就可得到條文。
其中五音數,就是紫微斗數的命宮納音五行數,日命數是八字日柱的納音五行數,時運數是算命時的時干支納音五行數,而這本命數等於在紫微星的演算法中加入兩組變數(有老師說,這是紫微斗數中密傳的天機論衡的方法。)
前者不管數字為何,加起來至少也有9863,後者如果是最小數則不過一千多而已,但是同樣算的是兄弟數,而且也都可以在鐵板神數的條文中找到正確的位置,很明顯兄弟數不只一組,而這兩種演算法都是正確的,只是各有其獨立運算系統,找出他們祖師藏在這一萬多條中已經運算好的結果。
不過,第一種可代入的答案有十二組,第二種經過我幾次的試算,卻始終只有三四組,顯然前者是套數,後者是用公式運算,套數未必就是騙人,只是看他是不是有辦法用任何數術,算出對方有幾個兄弟。
因此在付出大筆潤金找人算鐵板神數時,最好知道他是用套的或者是算的。如果是前者,不妨就請他直接算出答案,不用拐彎抹角,他可以談得更多,你也可以付得更少,不用無謂的震懾於神數之名,而多花冤枉錢了。
講到鐵板神數,最迷人的部分莫過於——通過考刻來算六親生肖。
什麼是刻分呢,表面上來說,刻分都是時下面的單位,一刻是十五分鍾,一時辰八刻,而一分則是四分鍾。
但是對某些門派來說,刻是皇極卦中父親生肖地支與實際生肖地支的差數,分是皇極卦中母親生肖地支與實際生肖地支的差數,而這個差數可以以此類推,算出夫妻與子女的生肖。而對某些派門來說,這也只是某個代號或虛擬時間。
總之鐵板神數的刻分甚至都不是正確的鍾表時間,而是某組變數,例如你出生地、父母生肖、陰德等,對一個命所造成的影響。
至於考刻的方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只是十九不驗。我的老師說可以用紫微斗數代入胎元算出,目前我尚未學到,至於其他的印證不驗的祖宗密傳有一堆,在這先與大家分享,免得大家以後到這踩到地雷還不知。
1、皇極經世法:
也就是方外游俠的方法,以皇極經世時卦取出後,由父母刻分推運算元女夫妻差數,不驗。
2、奇門紫微法:
由馬川所公開,聽說當年名動大江南北的鐵板真人陳岳崎也是用這方法,就是以紫微斗數的父母、夫妻宮宮干,代入奇門遁甲生年盤地盤旬首數到宮干,經驗上夫妻生肖偶有驗,父母完全不驗。
3、七政四餘法:
按照果老星宗,則是由日月度主飛吊,看度主星落入哪宮,例如日居鬥牛,則看木星和紫氣,如木星在天秤,紫氣在白羊,則父親屬龍或狗,如依此論,則日日行一度,同一天內出生的人,父親必然同一生肖,不驗。
4、八字、紫微、河洛三合法
例如八字日支為子,則另一半必定屬申子辰之一。
或紫微夫妻宮地支為申,則另一半必定屬申子辰之一。
而河洛理數若妻財爻為子,則妻必定屬子午卯酉之一。
兩者合看則另一半生肖必為子鼠,此一方法經常看人使用,更是【不驗中之不驗】。
其他尚有用紫微斗數四化取之者,大定數、范圍數取之者,就不一一介紹了。
以上介紹過的詳細內容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總之不準的機率極大。
其實與其如此,倒不如占幾個卦,父母、妻子分佔,以父母爻地支論之。
兩父母,取動爻。無動爻,看伏藏。
兩動,陽爻為父,陰爻為母。
同陰陽,二爻為母,伍爻為父。
算出以後再代入密數——
父10382-1429+地支數×50
母10382- 827+地支數×50
可能還更快更准更能嚇人。
當然,這不是一個好的求知態度,也失去了考刻論盤的用意。
僅以此,悼念自己被唬弄的歲月。

~親,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即可。
~您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共同進步!Thanks!!

Ⅳ 鐵爐南山神仙怎麼算的

鐵爐南山神仙當屬玄學的一種,肯定有自己的行業演算法和要求,常言道「信則有,不信則無」,這種玄學在一些神奇的成分中肯定也是不能脫離具體的方法的,具體可能和這種演算法大不差一。
一、定刻取數法 按照一刻15分的規則逐一進行考核,是定基數的關鍵步驟之一,它揭示了宇宙瞬間數術效應場所刻劃的特定數術作用於人的強弱面表現,使人的場力范圍縮到一點,便於提取場能基因數。
二、四柱天干取數
以天干為主的取數方法首先揭示了天旋地轉的規律性,同時人事在運動發展中受天承運的順序場能由此天干數表現出來,天干數的接融反映了人事先天的承受能力及范圍,對事物發展的定向擇取很有利益,也揭示了人事先天部分功能受五行天干場數的有機調制。
三、日柱變卦取數法
此方法揭示了後天八卦對人事根基場的影響,及人天對應以卦的形式形象生動的表現出數的職能,同時也揭示了人事運程的雙重性及還原性,透過其現象看到原始的面貌。
四、太玄取數法
太玄取數依據天乾地支形成的數場定量轉變,揭示了天乾地支在天成象,在地成數的相沖相刑等相互生化、制約所產生的是非沖突表現點,也是人事乾坤之象的中心環節和關鍵點,使人在自然中成為是非好壞轉換的載體。此方法也揭示了納甲數與數、卦、象之間的互演,作用於人事錯綜復雜的一面。
五、皇極取數法
皇極取數法也叫元會運世法,它揭示了數的有機螺旋轉換,是人體基因、根基場的具體表現,表明數的時空軌跡,對人事的生存極限產生本質的影響,其數的合成效應對人事的性質狀態產生多變性能傾向,使人在數字重復的過程中從新審視人生。
六、八卦滾取數法
它揭示了卦卦互化,數數相應,流年大運之象,以卦的形式呈現,數化卦,卦互化,以人事先天的積極因數帶動後天能動意識的改造功能及適應性。卦中卦對人事無機數有選擇的一面,使事物有所定向的向前推進。
七、四門變取數法
此法揭示了數卦在同一時空下陰陽數理對人事周折的動態剖析,揭示了數卦受陰陽場作用時人事規則性的集中體現,揭示了卦配數玄機場能對人事神性場能發揮的量級體現。
八、八卦加則取數法
此法揭示了八卦先天定數決定了人與六親的親疏、生死定數,剖析了人事在自身八卦場能中的困頓、迫發之象,同時也揭示了人事受外界環境影響產生的暫時性的周期變化規律。
九、大運取數法
揭示了人事大場的形成受天體場能的交融,影響人事間同屬性物質的規律性變化,即運程中的周期性及起伏變化規律性,又人事運程受數律演卦意此起彼伏周期性變化,也揭示了人與事受制於數卦內在機理變幻,產生出人事運程的大起大落。
十、六親考刻取數法 六親考刻取數法揭示了以太玄數演先天卦象的內在玄理,反映了人事與之密切相關的生生演息論,揭示了先天卦象通過數理的衍化,
十一、元堂取數法
它揭示了先天卦象與之對應時空點所引發的時差性對人事進程的阻礙作用;揭示了先天萬物靈性制化後天一點萬物通的陰陽互補原理;揭示了宇宙先天定後天,後天返先天的自然規理,作用於人事的交變效應。

Ⅳ 鐵板神數推演算法 鐵板神數採用的是什麼計數方法

1、《鐵板神數》------中國古代占筮方法之一。

2、據稱凡事皆有定數,故名曰「鐵板」,其法採用皇極經世之計數方法。以卦值日月為主,神算為次。卦用錯卦,以中所為起點,起復終坤。卦爻歷表則依邵氏所編。河圖卦、洛書卦、文王卦皆用,又不全用;並以京房之「呂律宮商」配入洹天卦與納甲卦。

3、推算時則混合干支,以八卦隱人五行,兼用納音干支,卦氣值日,十聲十二音等,以及吸收紫微斗數等術之星座神煞概念,屬較復雜之終合預測方法。

Ⅵ 易經的演算法是什麼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易贊〉及〈易論〉雲:「夏曰連山,殷曰歸藏。」 連山易 跟 歸藏易 目前都失傳了只有周易流傳至今。一般認為連山始於艮,如山勢綿延不絕,歸藏源於坤,順藏納萬物。周易出於乾,天行周衍。

三易的佔法

北宋邵雍在《皇極經世》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變卦三二五0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不可易」

歸藏在《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但明朝楊慎認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見桓譚《新論》,則後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雲:「《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

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不過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按廖名春的〈王家台秦簡《歸藏》管窺〉中言:「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准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其他多半應屬偽托

周易的佔法比較復雜主要分成幾個系統,主要跟取卦法跟釋卦法有關。取卦就是如何算出這個卦,釋卦就是如何從卦來推斷解釋問題的答案

最傳統取卦法的出自〈易傳‧系辭傳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具體方法見下:

一、將藏在竹櫝或木櫝中的五十莖蓍草取出,以兩手執之,熏於香爐,命蓍,然後隨取一莖放回櫝中,留下四十九莖,也叫四十九策,用來揲蓍。此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將四十九策分為二分,不需計數。分開後,就放在左右兩邊,以象兩儀。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
三、兩儀在左邊的象天,在右邊的象地,即在左邊的策數中分出一策象人,掛在右手的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掛一以象三。」
四、取左邊的蓍草,執於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為一計數單位,揲之就是數之,一數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數到最後,視所余的策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即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間。此即「歸奇於扐以象閏。」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左邊。
五、次取右邊之策執於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數到最後,視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而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間。此即「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右邊。揲蓍到此,是為第一變。檢視扐在左手三四指間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間的右余之策,如左餘一策,則右余必三策,左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合計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將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處,第一變即告完成。
六、再將左右兩邊已經數過的蓍草合起來,檢視其數,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如第一變之儀。最後檢視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合計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將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處,是為第二變。
七、又將左右過揲之蓍合起來,檢視其數,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變那樣分二、掛一、揲四、歸扐。最後檢視左右所余之策,與第二變同,則將所余之策與掛一之策合之,另置一處,是為第三變。
八、三變而成一爻,計算三變所得掛扐與過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變合計得掛扐十三策,以減四十九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的策數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為揲蓍時是以四四數之,此處故以四除,則三十六得九,是為老陽,其畫為「O 」,名之為重。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五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為老陰,其畫為「X 」,名之為交。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一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為少陽,其畫為「-」,名之為單。如三變合得掛扐十七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為少陰,其畫為「- -」,名之為拆。
如是三變而成初爻,即將初爻畫在畫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再經三變而成二爻。以後每三變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變而成一卦。畫卦時,由下往上畫。前九變而成三爻,出現一個三畫卦於內,即是初二三爻,稱為內卦。後九變又出現一個三畫卦於外,即是四五上爻,稱為外卦。得內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數,有體有用。體是五十莖蓍草去一不用,此一即是太極。韓康伯引王弼之說:「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以象兩儀三才四時閏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陽每爻三十六策,老陰每爻二十四策,老陰老陽各一百九十二爻,總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以當萬物之數。大衍的衍字,鄭康成當演字講,就是推演其數之義。演數必須五十莖蓍草,故取五十以為大衍之數。觀變玩占,了解五十之數體用兼備的意義,即可入道。自漢以來,歷代諸儒對於五十之數的解說,各有其異見,學者可以流覽參考,不必深入研究。
(轉載自讀易簡說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5/t/014.htm )

占算出後其中一種釋卦方式是依經解卦,即對照佔卜出來的卦、爻辭還有易傳跟歷代的注釋進行解讀與詮釋的工作。

第二種系統是起於漢易術數系統,代表是《黃金策》、《增刪卜易》等等。則是取卦後依照問題屬性與起課干支來進行裝卦的動作,推算六世(親爻)應(爻)用(神)飛(神)伏(神)等所在。然後根據其位置與問題屬性斷論吉凶。

而在之後又為了需要發展出許多取卦,代表就是《梅花易數》隨便看到落下的幾辦花葉,書上隨手翻開的頁碼都可以當作是取象畫卦的依據。最簡單的一種演變就是金錢卦,拿三枚硬幣丟六次,全正是老陽,全反是老陰,一正兩反少陽,一反兩正少陰。

畫卦時一律由下往上畫,老陰老陽會變爻,陰變陽,陽便陰。

就這樣,演算法取象很容易,難在釋卦解卦。依經解卦靠經驗學識,裝卦則是要靠技巧背口訣。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Ⅶ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熱點內容
抖音電腦後台伺服器中斷 發布:2025-05-15 11:11:59 瀏覽:307
sql2008伺服器 發布:2025-05-15 11:03:27 瀏覽:306
我的世界pe伺服器創造 發布:2025-05-15 10:51:17 瀏覽:608
移動端打吃雞要什麼配置 發布:2025-05-15 10:48:16 瀏覽:756
我的世界哪五個伺服器被炸了 發布:2025-05-15 10:36:16 瀏覽:994
ehcache存儲對象 發布:2025-05-15 10:35:31 瀏覽:528
搭建虛擬電腦的伺服器 發布:2025-05-15 10:29:31 瀏覽:270
湖人雙核配置哪個最好 發布:2025-05-15 10:09:48 瀏覽:980
手機熱點密碼怎麼查看 發布:2025-05-15 09:54:47 瀏覽:109
生意發力雲存儲 發布:2025-05-15 09:54:45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