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同步命令
Ⅰ linux系統怎麼設置時間同步
命令行界面操作
1、對於linux系統大多數是命令行界面,所以先介紹字元界面同步時間方法。 首選安裝ntpdate 時間同步服務, 利用yum install ntpdate
2、接著把linux系統時間同步到windows time公共時間伺服器, ntpdate time.windows.com
3、設置時間同步腳本,雖然以上已經同步了時間,但是如果連不上網或者關機就不一樣的時間了。可以通過設置計劃任務,每天0點同步一下。
添加到crontab任務文件添加:00 0 1 * * root ntpate -s time.windows.com
4、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用date命令查看 和手動設置系統時間(必須管理員賬號許可權。
圖形界面設置
1、如果對命令行不熟悉,也可以通過圖形界面設置來實現系統時間同步。 找到系統工具----管理員功能選項--- date\時間 和日期
2、啟用網路時間,並且與之同步找到date\time 時間菜單之後,勾選「synchronize date and time over the network 」
3、設置正確的當地時區,除此之外,centos系統會根據當期語言來設置默認的時間和時區。對於咗嚛所在的china時間,是北京時間(下面那個UTC時間不要勾)
Ⅱ Linux集群系統時間同步
環境准備:
要做到伺服器集群的時間同步,集群中各台機器的時區必須相同的,我們在國內就使用中國時區,如果你的機器的時區不是"Asia/Shanghai",需要修改時區
CentOS 中時區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當前正在使用的時區文件位於
/etc/localtime ,其他時區文件則位於 /usr/share/zoneinfo 下,中國時區的文件全路徑是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要更改時區,直接使用如下命令就OK
需要使用 tzselect 命令去生成時區文件,生成好的時區文件就在/usr/share/zoneinfo 目錄下,具體步驟去下:
使用 date -s 命令來修改系統時間
讓集群所有的伺服器的時間同步,就用遠程連接工具連接所有伺服器,然後在所有的伺服器中同時執行 date -s 命令設置時間,然後在所有的伺服器中執行 hwclock -w 命令即可
美國標准技術院時間伺服器:time.nist.gov(192.43.244.18)
上海交通大學網路中心NTP伺服器地址:ntp.sjtu.e.cn(202.120.2.101)
中國國家授時中心伺服器地址:cn.pool.ntp.org(210.72.145.44)
若以上提供的網路時間伺服器不可用,請自行上網尋找可用的網路時間伺服器
<1> 使用命令: crontab -e
<2> 然後往裡加入一行內容
上面的配置表示,每隔十分鍾從 202.120.2.101 該時間伺服器同步一次時間。
<3> 保存退出
以上兩步操作可以讓node01這個伺服器每隔10分鍾去指定的伺服器同步時間,如果需要讓集群中的所有伺服器(hadoop01-hadoop04)時間同步,那麼每台伺服器都要做以上兩步操作。
node01的IP為192.168.21.101,讓它作為時間伺服器,192.168.21.0區域網內的所有伺服器都向它同步時間,而node01這台時間伺服器本身,向外網時間伺服器同步時間(比如中國國家授時中心伺服器)
我用node01
我去掉了所有的默認注釋,對其中的修改寫了自己的注釋,沒有寫注釋的是默認配置
因為ntpd服務開啟之後,就不能手動同步時間了,那麼為什麼要先手動同步時間呢?
當server(中國國家授時中心伺服器)與client(node01)之間的時間誤差過大時(可能是1000秒),node01去同步時間可能對系統和應用帶來不可預知的問題,node01將停止時間同步!所以如果發現node01啟動之後時間並不進行同步時,應該考慮到可能是時間差過大引起的,此時需要先手動進行時間同步!
看到紅色框中的內容,表示連接和監聽已正確
這里的前4行就是我們配置的4個中國國家授時中心的伺服器的信息
最後一行就是本地時間服務的信息
下面對每個列的意義進行說明:
同樣,服務啟動後需要等待5-10分鍾才能看到這個正常的信息
到這里,我們區域網內的時間伺服器node01就已經配置完畢了
文件內容如下:
同樣,沒有寫注釋的都是默認的配置
原因同(5)
到這里,利用區域網內一台時間伺服器來同步整個集群時間的全部配置就已經完成
說明:若以上提供的網路時間伺服器不可用,請自行上網尋找可用的網路時間伺服器,另外需要關閉各伺服器的防火牆,才能進行時間同步
參考文章:
內網環境NTP服務及時間同步(CentOS6.x)配置和部署
配置NTP服務ntpd/ntp.conf(搭建Hadoop集群可參考)
Ⅲ LINUX時間同步腳本或命令!
Linux
下
時間同步命令:
ntpdate
linux系統下默認安裝了ntp服務,手動進行ntp同步如下
$ntpdate
ntp1.nl.net
當然,也可以指定其它的ntp伺服器
公網上的NTP伺服器列表:
http://www.pool.ntp.org/zone/asia
根據這個列表,中國有個伺服器:cn.pool.ntp.org
用
ntpdate
命令來同步時間:
ntpdate
cn.pool.ntp.org
可以將這個命令加到
cron
table
裡面,每天執行。
Ⅳ Linux 時間同步
在Linux系統中存在兩個時鍾時間,分別是
硬體時鍾是指的在主板上的時鍾設備,也就是通常可以在BIOS畫面設置的時鍾,即使關機狀態也可以計算時間。
而系統時鍾則是指Kernel中的時鍾,其值是由1970年1月1日00:00:00 UTC時間至當前時間所經歷的秒數總和。當Linux啟動的時候,系統時鍾會讀取硬體時鍾的設定,之後系統時鍾獨立運作。長時間運行兩者可能將會產生誤差。另外所有的Linux相關指令都是讀取系統時鍾指定的,如date。
我們這里討論的是系統時間。
NTP,網路時間協議,使用 123/udp 埠進行網路時鍾同步;NTP 是仍在使用中的最古老的網路傳輸協議之一(1985 年前開始)。
以前Linux時間同步基本是使用 ntpdate 和 ntpd 這兩個工具實現的,但是這兩個工具已經很古老了。
【注】ntpdate和ntpd是互斥的,兩者不能同時使用。ntpd是步進式平滑的逐漸調整時間,而ntpdate是斷點式更新時間。
RHEL/CentOS 7.x 已經將 chrony 作為默認時間同步工具了。
其他Linux (如 ubuntu) 使用 systemd-timesyncd 服務。
chrony 是 RedHat 開發的,它是網路時間協議(NTP)的另一種實現;
RHEL/CentOS 7.x 的默認時間同步工具;
chrony 可以同時做為 ntp 服務的客戶端和服務端;安裝完後有兩個程序 chronyd、chronyc:
chronyd 是一個 daemon 守護進程,chronyc 是用來監控 chronyd 性能和配置參數的命令行工具。
系統版本:CentOS 7.5
chrony_server(relay):10.0.0.4
chrony_client:10.0.0.5
Edit file /etc/chrony.conf
默認已經啟動,不需要調整
example:
配置 chrony
edit file: /etc/chrony.conf
再次用chronyc 命令檢查,比較它與chronyd server的差異
systemd-timesyncd 是一個用於跨網路同步系統時鍾的守護服務。它實現了一個 SNTP 客戶端,但更輕量級,更集成systemd。
systemd-timesyncd 啟動時會讀取 /etc/systemd/timesyncd.conf 配置文件,內容如下:
你可以輸入你希望使用的其它時間伺服器,比如你自己的本地 NTP 伺服器,在 NTP= 行上輸入一個以空格分隔的伺服器列表。
如果伺服器可以直接連接internet,不用修改默認配置;如果在內網,需要單獨指定。
在最新的 Ubuntu 版本中,timedatectl 替代了老舊的 ntpdate。默認情況下,timedatectl 在系統啟動的時候會立刻同步時間,並在稍後網路連接激活後通過 socket 再次檢查一次。
timesyncd 替代了 ntpd 的客戶端的部分。默認情況下 timesyncd 會定期檢測並同步時間。它還會在本地存儲更新的時間,以便在系統重啟時做時間單步調整。
通過 timedatectl 和 timesyncd 設置的當前時間狀態和時間配置,可以使用 timedatectl status 命令來進行確認。
由於 timedatectl 的存在,各發行版已經棄用了 ntpdate,默認不再進行安裝。
timedatectl
timedatectl status ,查看時間同步狀態;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開啟網路時間同步;
timedatectl set-timezone ZONE ,設置時區。
NTP synchronized: yes 表示時間是同步狀態。
查看服務狀態以及從哪個ntp server同步時間。
NTP:軟體層面實現,成本低。同步精度10ms左右。
PTP:需要網路介面具備在物理層提供時間戳的功能,同步精度優於100ns,區域網的節點需要使用支持PTP功能的交換機。區域網網路接點不支持PTP的話,只能同不到us,而且受網路背景流量影響。
Ⅳ linux系統時鍾同步命令
1. date命令
#date 查看系統時間
#date -set 「10/30/20 11:30」 設置月/日/年/ 時:分:秒
2.clock命令
#clock -show 查看硬體時間
3.硬體時間和系統時間同步
重新啟動系統,硬體時間會讀取系統時間,實現同步。
但是,不重啟的情況下,需要用clock命令實現同步。
#clock -systohc
Ⅵ linux系統如何設置時間同步
linux自帶了ntp服務
--
/etc/init.d/ntpd,這個服務不僅可以設置讓本機和某台/某些機器做時間同步,他本身還可以扮演一個time server的角色,讓其他機器和他同步時間。
配置文件就是/etc/ntp.conf。
為了測試,設置讓node2
--
192.168.1.102和node1
--
192.168.1.101做時間同步。
第一步,
node1做time
server,node1本身不和其他機器時間同步,就是取本地時間。
所以,先把node1機器的時間調准了:
[root@node1
~]date
-s
08/03/2011
[root@node1
~]date
-s 11:12:00
[root@node1
~]clock
-w
[root@node1
~]hwclock
--systohc
後兩個命令是把設置的時間寫到硬體時間中去(也就是cmos裡面的時間)。
第二步,
然後將node1配置成一個time
server,修改/etc/ntp.conf,
[root@node1
~]vi
/etc/ntp.conf
其他的配置不怎麼需要改,只需要關注restrict的配置:
1.
注釋掉原來的restrict
default
ignore這一行,這一行本身是不響應任何的ntp更新請求,其實也就是禁用了本機的ntp
server的功能,所以需要注釋掉。
2.
加入:restrict
192.168.1.0
mask
255.255.255.0
--
讓192.168.1.0/24網段上的機器能和本機做時間同步
3.
這樣就可以了,記得下面的:
server
127.127.1.0
#
local
clock
fudge
127.127.1.0
stratum
10
這兩行需要,這是讓本機的ntpd和本地硬體時間同步。
當然,我們也可以添加server
xxx.xxx.xxx.xxx,讓他和其他的time
server時間同步。
4.
/etc/init.d/ntpd
restart
5.
chkconfig
ntpd
on
6.
修改iptables配置,將tcp和udp
123埠開放,這是ntp需要的埠,在/etc/services中可以查到這個埠。
第三步,
這樣node1就成為一台time
server了,現在我們配置node2這台機器,也是修改/etc/ntp.conf
,
[root@node2
~]vi
/etc/ntp.conf
1.
restrict
default
ignore這行保留為注釋狀態,因為sales不需要做time
server
2.
注釋掉server
127.127.1.0,
fudge
127.127.1.0
stratum
10這兩行,因為這台機器不需要和本地硬體時鍾同步了。
3.
加入server
192.168.1.101這行,和node1機器同步。
這樣就ok了。看看時間,已經和node1同步了。往後默認配置好像是5分鍾和time
server同步一次。ntpdate命令是顯式的和某台機器做時間同步,以前將ntpdate放到crontab中定期同步也是可以的,但是既然ntpd本身就可以做這個時間
第四步,將ntpdate放到crontab中定期步也是可以的
[root@node2
~]#vi
ntpupdate.sh
/usr/sbin/ntpdate
192.168.1.101
[root@node2
~]#chmod
755
ntpupdate.sh
[root@node2
~]#crontab
-e
*/1
*
*
*
*
/root/ntpupdate.sh
[root@node2
~]#/etc/init.d/crond
restart
Ⅶ Linux常用命令
列出當前目錄的文件
常用參數:
-a: 顯示當前目錄的所有文件,包含隱藏文件;
-l: 顯示文件詳情;
-Z: 顯示文件的 SE Linux context。
示例:ls -laZ [if !vml] [endif] 以 acct 為例: drwxr-xr-x:其中 d 代表該文件為目錄,若為 l 則為軟鏈接,軟連接後又箭頭代表其實際指向的文件,如etc -> /system/etc 則訪問 etc 實際等同訪問/system/etc,留空則代表該文件為一個文件;rwxr-xr-x 代表其許可權為 755,具體演算法為將上述欄位每 3 個分為 1 組得 rwx,r-x,r-x,凡是有字母標記的皆計數 1,反之為 0,得二進制 111,101,101,轉為 10 進制數字即得7, 5,5 ,即為該文件許可權; root root :依次代表該文件的所有者(owner)為 root,用戶組(group)為 root,上述屬性可通過 chown 命令修改,日常替換文件需與原文件該屬性維持一致; unlabeled:代表 SE Linux context。
前往指定目錄
更改文件所有者和用戶組 示例:chown root:root temfile 將 tmpfile文件 的所有者和用戶組從 meidia:media 更改為 root:root
將文件內容顯示出來。
注意不要隨便去 cat 一個很大的文件或與 log 驅動節點無關的文件,否則將造成串口輸出亂碼或死機!!!示例:cat /proc/kmsg 將列印出所有 kernel log。
用於抓取 android logcat 列印。
常用參數:
-v : 設置列印格式,可用選項為 brief process tag thread raw time threadtime long,我們比較常用 logcat -v time,此時抓的 log 將在每一行開頭添加時間信息;
-s : 設置過濾器,過濾器的選擇取決於軟體中列印 log 時使用的 TAG ,如
ActivityManagerService.java 中的列印使用的 TAG = ActivityManager,則抓相關列印方法為 logcat -s ActivityManager;
-c : 清除 log 緩存,常用於清除之前的列印緩存,如復現某個必現問題,則可先執行 logcat -c 再抓 logcat 重現必現手法以排除無關 log 冗餘信息影響問題定位; pm
包管理命令,用於管理安卓 app 應用。
常用參數:
-l : 顯示所有安裝包應用,等同於 pm list packages
以 package:/system/priv-app/Launcher2.apk=com.android.launcher 為例:
Apk Launcher2 路徑位於/system/priv-app/Launcher2.apk,其包名為 com.android.launcher
path : 根據報名返回所在 apk 路徑
install : 安裝 apk
-r :安裝一個已經存在的 apk 並保留其數據;
-d : 允許降級安裝
如:pm install -r xxx.apk
uninstall : 卸載 apk,命令僅支持卸載 data/app,後接包名;
如:pm uninstall com.sys.migusmartlink.ott.tv //卸載包名為 com.sys.migusmartlink.ott.tv 的 apk
隨機測試指令,會自動模擬一些用戶操作對 APP 進行壓力測試。
常用參數:
-p :指定啟動的 APK,我們比較常用的是 monkey -p com.xxx.yyy 1 來啟動一個 apk 的隨機頁面。
用於啟動和管理 activity 和 service
常用參數:
start : 後接 intent 啟動一個頁面;
startservice : 後接 intent 啟動一個 service; stopservice :後接 intent 停止一個 service; broadcast :後接一個 intent 發送一個廣播; kill :後接一個 app 包名,殺掉該 app 所有進程;在 shell 環境下用如下參數表述一個 intent:
[-a <ACTION>] [-d <DATA_URI>] [-t <MIME_TYPE>]
[-c <CATEGORY> [-c <CATEGORY>] ...]
[-e|--es <EXTRA_KEY> <EXTRA_STRING_VALUE> ...]
[--esn <EXTRA_KEY> ...]
[--ez <EXTRA_KEY> <EXTRA_BOOLEAN_VALUE> ...]
[--ei <EXTRA_KEY> <EXTRA_INT_VALUE> ...]
[--el <EXTRA_KEY> <EXTRA_LONG_VALUE> ...]
[--ef <EXTRA_KEY> <EXTRA_FLOAT_VALUE> ...]
[--eu <EXTRA_KEY> <EXTRA_URI_VALUE> ...]
[--ecn <EXTRA_KEY> <EXTRA_COMPONENT_NAME_VALUE>]
[--eia <EXTRA_KEY> <EXTRA_INT_VALUE>[,<EXTRA_INT_VALUE...]]
[--ela <EXTRA_KEY> <EXTRA_LONG_VALUE>[,<EXTRA_LONG_VALUE...]]
[--efa <EXTRA_KEY> <EXTRA_FLOAT_VALUE>[,<EXTRA_FLOAT_VALUE...]]
[-n <COMPONENT>] [-f <FLAGS>]
示例:
如我們在 logcat 抓到如下列印啟動了播放器:
START u0 {act=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at=file:///storage/external_storage/sda1/[4KH265_60.000fps_9Mbps]Wetek-Astra-2m.mp4 typ=video/* flg=0x13000000 cmp=com.meson.videoplayer/.VideoPlayer} from pid 15204
則我們可以使用如下 am 指令來啟動它: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 file:///storage/external_storage/sda1/[4KH265_60.000fps_9Mbps]Wetek-Astra-2m.mp4 -t video/* -f 0x13000000 -n com.meson.videoplayer/.VideoPlayer am start -n com.android.settings/.Settings //啟動原生安卓設置主頁
am broadcast -a com.chinamobile.action.KEY_PRESS_DOWN --ei keyCode 11 && am broadcast -a com.chinamobile.action.IR_TEST --es irphycode "0x008EDD22" //發送廣播
查找命令,查找文件中是否包含指定字元串並輸出該行示例:
grep -rns "repeat" /system/etc/remote1.conf //找出/system/etc/remote1.conf 所有包含 repeat 的行並展示行號
參數說明:
-a:此選項通常在復制目錄時使用,它保留鏈接、文件屬性,並復制目錄下的所有內容。其作用等於dpR參數組合。
-d:復制時保留鏈接。這里所說的鏈接相當於Windows系統中的快捷方式。
-f:覆蓋已經存在的目標文件而不給出提示。
-i:與-f選項相反,在覆蓋目標文件之前給出提示,要求用戶確認是否覆蓋,回答"y"時目標文件將被覆蓋。
-p:除復制文件的內容外,還把修改時間和訪問許可權也復制到新文件中。
-r:若給出的源文件是一個目錄文件,此時將復制該目錄下所有的子目錄和文件。
-l:不復制文件,只是生成鏈接文件。
命令示例:cp -a a parentPath/sonPath/ a對應當前文件夾下目錄或文件名 可替換為絕對路徑
移動指令,等效於 windows 的移動和重命名。
示例:
mv /data/tmp1 /data/local/tmp2 //將 data/tmp1移動到/data/local/ 並重命名為 tmp2
刪除指令,用於刪除文件和文件夾,示例:
rm -rf tmp // 刪除 tmp,建議加上-rf參數,其會刪除 tmp 所有的目錄和文件。
創建目錄。常用參數:
-p :若 mkdir -p 後接路徑包含不存在路徑則一並創建。
同步命令,常用於 cp 替換文件或指令結束後同步狀態,有益無害。
重定向,即將一個命令的輸出指向另外路徑的文件,使用覆蓋模式,即重定向到的文件若存在將覆蓋裡面的內容。
示例:
logcat > /data/xxx.log; //將 logcat輸出到/data/xxx.log;
cat /proc/kmsg > /data/kmsg.log; //將 kmsg 列印輸出重定向到/data/kmsg.log
重定向,即將一個命令的輸出指向另外路徑的文件,使用拼接模式,即重定向到的文件若存在則將輸出拼接到原文件的後面。
示例:
logcat > >/data/xxx.log; //例如我們做 netreboot的時候需要每一次開關機的 log,則會用拼接模式記錄log。
將指令放至後台靜默執行。
依次執行指令,若有指令執行失敗,則後續指令不會執行。
示例:
logcat -c && logcat //先清除 logcat 緩存再抓取 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