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發展的階段
❶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為哪幾個階段91
使用計算機後,隨著數據處理量的增長,產生了數據管理技術。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硬體(主要是外部存儲器)系統軟體及計算機應用的范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常識計算機篇。
❷ 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那哪幾個階段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4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
(2)文件系統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稍後;
(3)資料庫系統階段:20世紀60年代後期;
(4)大數據管理階段:2008年8月提出。
❸ 資料庫的發展階段 急~!!!!!!!!!!!!!!!
你好!
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2)文件系統階段計算機數據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人工管理。
(3)資料庫系統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文件管理和(資料庫管理)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後期。
(1)人工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❹ 資料庫技術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發展的三個階段:
1、 層次型和網狀型:
代表產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2、 關系型數據型庫:
目前大部分資料庫採用的是關系型資料庫。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提出了關系模型。其代表產品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資料庫將為更加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更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為特徵,以提供傳統資料庫系統難以支持的新應用。它必須支持面向對象,具有開放性,能夠在多個平台上使用。
❺ 資料庫技術的產生、發展的三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20世紀60年代中期,資料庫技術是用來解決文件處理系統問題的。當時的資料庫處理技術還很脆弱,常常發生應用不能提交的情況。
2、20世紀70年代關系模型的誕生為資料庫專家提供了構造和處理資料庫的標准方法,推動了關系資料庫的發展和應用。1979年,Ashton-Tate公司引入了微機產品dBase Ⅱ,並稱之為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從此資料庫技術移植到了個人計算機上。
3、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後期,終端用戶開始使用區域網技術將獨立的計算機連接成網路,終端之間共享資料庫,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多用戶數據處理,稱為客戶機/伺服器資料庫結構。
資料庫技術正在被用來同Internet技術相結合,以便在機構內聯網、部門區域網甚至WWW上發布資料庫數據。
(5)資料庫發展的階段擴展閱讀
在資料庫的發展歷史上,資料庫先後經歷了層次資料庫、網狀資料庫和關系資料庫等各個階段的發展,資料庫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快速的發展。
特別是關系型資料庫已經成為目前資料庫產品中最重要的一員,80年代以來, 幾乎所有的資料庫廠商新出的資料庫產品都支持關系型資料庫,即使一些非關系資料庫產品也幾乎都有支持關系資料庫的介面。這主要是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可以比較好的解決管理和存儲關系型數據的問題。
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關系型資料庫越來越無法滿足需要,這主要是由於越來越多的半關系型和非關系型數據需要用資料庫進行存儲管理,以此同時,分布式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也對資料庫的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於是越來越多的非關系型資料庫就開始出現。
這類資料庫與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在設計和數據結構有了很大的不同, 它們更強調資料庫數據的高並發讀寫和存儲大數據,這類資料庫被稱為Nosql(Not only SQL)資料庫。 而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在一些傳統領域依然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❻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哪幾個階段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它產生於距今六十多年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數據管理不再僅僅是存儲和管理數據,而轉變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管理的方式。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都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常識計算機篇。
❼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為哪幾個階段91
使用計算機後,隨著數據處理量的增長,產生了數據管理技術。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硬體(主要是外部存儲器)系統軟體及計算機應用的范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常識計算機篇。
❽ 資料庫的發展歷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❾ 資料庫的發展過程
一、搖籃和萌芽階段:首先使用"DataBase"一詞的是美國系統發展公司在為美國海軍基地在60年代研製數據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設計開發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統開始投入運行,它可以為多個COBOL程序共享資料庫。
1968年,網狀資料庫系統TOTAL等開始出現;
1969年,IBM公司Mc Gee等人開發的層次式資料庫系統的IMS系統發表,它可以讓多個程序共享資料庫。
1969年10月,CODASYL資料庫研製者提出了網路模型資料庫系統規范報告DBTG,使資料庫系統開始走向規范化和標准化。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認為資料庫技術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資料庫技術的產生來源於社會的實際需要,而數據技術的實現必須有理論作為指導,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又不斷地促進資料庫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二、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大量商品化的關系資料庫系統問世並被廣泛的推廣使用,既有適應大型計算機系統的,也有適用與中、小型和微型計算機系統的。這一時期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也走向使用。
1970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的E ·F ·Code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的數據關系模型"論文,開創了資料庫的關系方法和關系規范化的理論研究。關系方法由於其理論上的完美和結構上的簡單,對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奠定了關系數據理論的基石。
1971年,美國數據系統語言協會在正式發表的DBTG報告中,提出了三級抽象模式,即對應用程序所需的那部分數據結構描述的外模式,對整個客體系統數據結構描述的概念模式,對數據存儲結構描述的內模式,解決了數據獨立性的問題。
1974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研製成功了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System R,並且投放到軟體市場。
1976年,美籍華人陳平山提出了資料庫邏輯設計的實際(體)聯系方法。
1978年,新奧爾良發表了DBDWD報告,他把資料庫系統的設計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需求分析、信息分析與定義、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
1980年,J·D·Ulman所著的《資料庫系統原理》一書正式出版。
1981年 E· F· Code獲得了計算機科學的最高獎ACM圖林獎。
1984年,David Marer所著的《關系資料庫理論》一書,標志著資料庫在理論上的成熟。
三、成熟階段:80年代至今,資料庫理論和應用進入成熟發展時期 易觀國際發布《IT產品和服務-2007年中國資料庫軟體市場數據監測》,考察了中國資料庫管理軟體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資料庫市場2007年度整體規模達到21.72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5%。從廠商競爭格局來看,國際軟體巨頭占據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Oracle、IBM、Microsoft和Sybase牢牢占據國內資料庫軟體市場前四位,擁有93.8%的市場份額。國產資料庫的市場份額在本季度繼續提升,正在抓住國家提倡自主創新的機遇,以「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契機,滿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信息整合平台需求。 2008年,中國商業資料庫市場整體規模達到了28.25億元,比上個年度增長了30%,一方面,主要是因為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大幅增加,以及中國政府對版權的高度重視。其中,Oracle占據了其中44%的市場份額,IBM占據了其中20%的份額、微軟占據了18%的份額,Sybase占據了10%,而國產資料庫因為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占據了8%的市場份額,較2007年同比提升了25%。其中,達夢資料庫年銷售額為6600萬元,為國產資料庫中市場份額最大的。預計中國商業資料庫市場在2009年達到31億元的市場規模,同時,國產資料庫在中國政府鼓勵自主創新的基礎下,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另外,包括Mysql等開源資料庫也占據了大量的政府及中小企事業用戶,同時,盜版資料庫更是占據了中國資料庫市場的較大份額,其數值不亞於整個商業資料庫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