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演算法設計
㈠ 硬碟分區數值要怎麼計算
硬碟整數分區計算方法一般演算法:分區大小=(分區大小-1)×4+1024×分區大小。
如果按照硬碟分區整數G計算公式X-1)*4+1024*X=Y 其中X就是想要得到的整數分區的數值,單位是G,Y是分區時應該輸入的數字,單位是M,比如40GB=(40-1)×4+1024×40=41116MB 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
15G=15416MB。
20G=20556MB。
30G=30836MB。
40G=41116MB。
(1)分區演算法設計擴展閱讀:
最精確硬碟分區的演算法如下:
硬碟一般有255磁頭,63扇區,故每柱面大小為:512byte x 255 x 63=8225280bytes =7.84423828125 MB。
如果要分40GB,那麼要40x1024MB=40960MB;需要柱面數為40960÷7.84423828125=5221.66;取整數既為5222個柱面。
應分M數為5222x7.84423828125=40962.6123046875MB;不管小數點後面幾位都進1,也就是40963MB,windows就認為是40GB了。
這個方法NTFS和FAT32通用。
下面附10GB到200GB整10GB遞增的精確計算結果:
10GB = 10245MB 、20GB = 20482MB 、30GB = 30726MB 、40GB = 40963MB 、50GB = 51208MB 、60GB = 61444MB。
70GB = 71681MB 、80GB = 81926MB 、90GB = 92162MB。
100GB = 102407MB 、110GB = 112644MB 、120GB = 122888MB 、130GB = 133125MB 、140GB = 143362MB。
150GB = 153606MB 、160GB = 163843MB 、170GB = 174088MB 、180GB = 184324MB 、190GB = 194561MB。
㈡ 硬碟分區的整數演算法有哪些
硬碟分區的整數演算法對於FAT32格式:x0dx0a應分配MB數=(分區GB數-1)×4+1024×分區GB數x0dx0a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在FAT32格式的硬碟上分出一個10 GB的硬碟,那麼:x0dx0a你應該分配的MB數=(10-1)×4+1024×10=10276 MBx0dx0a這樣你就可以得到整數的10 GB分區了。x0dx0a對於NTFS格式:x0dx0a硬碟一般有255磁頭,63扇區,故每柱面大小為:x0dx0a512byte x 255 x 63=8225280bytes =7.84423828125 MBx0dx0a如果要分10 GB,那麼要10x1024 MB=10240 MBx0dx0a需要柱面數為10240÷7.84423828125=1305.取整數既為1306個柱面x0dx0a應分MB數為1306x7.84423828125=10244.5751953125 MBx0dx0a不管小數點後面幾位都進1,也就是10245 MB,系統也就認為是10.00 GB了。x0dx0a 分區大小(GB)FAT32(MB)NTFS(MB)
㈢ 存儲管理分區分配演算法實現的課程設計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方案
課程概況
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中央電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的一門統設必修課。課程教學總學時72,4學分,開設一學期。前修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基本原理及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新概念、名詞及術語;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特點和設計技巧和方法;對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會進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 課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概述、作業管理、文件管理、存儲管理、輸入輸出設備管理、進程及處理機管理、操作系統結構及程序設計。
二、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統概述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定義及發展;操作系統的形成和五大類型;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表徵操作系統的屬性;操作系統的配置、「生成」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什麼是操作系統;知道操作系統有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掌握:至少掌握一種實際攬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了解:初步了解如何認識、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統
第二章 人機交互界面、任務、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
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特點;第一、二、三代界面開發特點;基本的鍵盤命令和系統調用操作系統Shell語言;作業調度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能進行一些人機介面界面的設計;
掌握:掌握操作系統人機介面界面的基本設計思想;
了解:操作系統傳統的介面界面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教學內容:
文件管理的任務與功能;文件的結構與分類;文件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文件的目錄結構;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機制;文件系統與模型結構;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統管理;
掌握:文件系統的目錄分類管理特點;
了解:文件系統的編程設計
第四章 內部存儲管理
教學內容:
內存的分區、分頁、分段管理概念;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內存「擴充」技術;頁式存儲管理;段式存儲管理;內存的分配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內存管理中基本分配和調度方法;
掌握:掌握內存管理中各種分區、分頁和分段方法的特點;
了解:內存空間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輸入輸出設備管理
教學內容:
輸入輸出設備功能與分類;獨享、共享、虛擬設備的管理特點;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策略;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特點;
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類設計方法;
了解: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的編程要點
第六章 低級處理機管理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核心功能;「進程」概念;進程的並發與並行;進程的基本狀態與轉換;進程調度演算法;進程的同步與互斥;進程的P—V操作;「死鎖」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操作系統核心運行與「進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進程」的基本轉換狀態與應用特點;
了解:進程調度演算法的程序編制
第七章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操作系統的設計與檢測;
教學要求: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現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與方法
三、課程教學媒體說明
本課程使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和網上教學輔導。
1. 文字教材
《計算機操作系統》(第2版)吳企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課程實驗含在主教材中。
文字教材為該課程的主媒體。文字教材的編寫既保持了學科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又兼顧操作系統的理論、技術、實現三方面的融合,並強調能力的培養。
2. 錄像教材
該課程已經製作16講課程錄像,每講50分鍾,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課程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思想,由吳企淵教授主講。
課程錄像與文字教材相對應,注意發揮錄像教材藝術表現力、形象化教學的作用。
3.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與上述媒體有機配合,有幾方面作用:(1)發布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公告、問題咨詢、參考資料;(2)按照教學進度,發布輔導文章,刊登練習自測題;(3)在課程論壇上進行實時答疑和日常答疑;(4)開展網上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等工作。
文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錄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補充,網上輔導則是教與學交互的便捷方式。總之,多種媒體的分工和搭配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自學空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安排建議
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教學點請根據中央電大的統一要求安排課程的面授輔導,見表1。
表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周次 教學內容 建議學時 實驗內容 建議學時
一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安排概況介紹 2
二 操作系統定義、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4
三 人機交互界面管理 2 Linux實踐准備 1
四 作業管理任務調度 4
五 文件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Linux操作命令使用 1
六 文件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4
七 存儲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命令解釋程序編制 2
八 分區式分配存儲管理 4
九 頁式、段式分配存儲管理 6 作業調度模擬編程 4
十 設備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十一 設備分配技術和管理 4 存儲管理設計 4
十二 進程的定義和特徵 4
十三 進程調度與通信 6 進程調度模擬編程 4
十四 死鎖的產生和處理 2
十五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 4
十六 (總復習) 4
總計 56 16
課程錄像內容,見表2。
表2 錄像教材內容
章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分配
一 操作系統概述 8學時 4
二 作業管理 8學時 2
三 文件管理 8學時 2
四 存儲管理 8學時 2
五 設備管理 8學時 2
六 進程管理 10學時 4
七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6學時 0
總計 56學時 16
2、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內容包括課程的教學文件、課程輔導、網路課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定期與不定期的在網上提供有關的課程輔導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網上輔導和考前答疑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 教學文件
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方案。
• 課程輔導
包括課程作業及解答、專題輔導、練習和解答、期末自測、考核說明等;網上還提供了教師講課教案,供各教學點教學使用。
• 網路課堂
包括直播課堂和IP課件。
網上教學活動:中央電大一般將每學期集中安排1次對學生的實時在線輔導,和1次對教師的教研活動。具體的時間安排每學期在電大在線主頁上公布。
• 論壇:進行課程的日常答疑。
3、直播課堂
課程首開學期,通過教育電視台直播方式,安排4次直播課堂,每次50分。前3講為對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後1講為復習輔導和有關考試說明。直播課堂的內容掛在課程網頁內。
4、作業
該課程有一份形成性考核冊,即課程作業冊。作業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作業,檢查作業的評審及完成情況。
關於課程考核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中央電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考核說明」。
五、教學方法的建議
• 教學建議
(1)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概念多、涉及面廣。要求教學輔導要由淺入深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詳細說明,對每章的重點,管理和控制的調度演算法技巧作詳細介紹。
(2)在實驗中著重培養學員熟練使用操作系統,以及在維護操作系統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 學習建議
(1)學習操作系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在宏觀上要認識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統的整體結構;微觀方面應掌握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的(進程、處理機、存儲器、文件、設備),理解有關概念、原理及技術。
(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結合,學習時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反復體會操作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注意加強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㈣ 硬碟分區的整數演算法
這是網上流傳的「硬碟分區整數最精確演算法」二種說法:
【第一種】硬碟整數分區計算方法我們一般是這樣算的:分區大小=(分區大小-1)×4+1024×分區大小。
比如: 40GB=(40-1)×4+1024×40=41116MB
按照這樣的計算方法:
5G=5136MB
10G=10276MB
15G=15416MB
20G=20556MB
30G=30836MB
40G=41116MB
【第二種】
30G以內,輸入上面的數據,如10G你輸入10276,在Windows資源管理器裡面顯示的剛好10.00GB,而在管理工具-磁碟管理界面顯示就是10.04GB,如果是40G你輸入41116,那麼在Windows資源管理器裡面顯示的剛好40.01GB。
因此上面的計算公式還不是很准確。 最精確硬碟分區的演算法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硬碟一般有255磁頭,63扇區,故每柱面大小為:
512byte x 255 x 63=8225280bytes =7.84423828125 MB
如果要分40GB,那麼要40x1024MB=40960MB
需要柱面數為40960÷7.84423828125=5221.66
取整數既為5222個柱面
應分M數為5222x7.84423828125=40962.6123046875MB
不管小數點後面幾位都進1,也就是40963MB,windows就認為是40GB了。
這個方法NTFS和FAT32通用。
下面附1GB到200GB精確計算結果:
1G : 1028M
2G : 2056M
3G : 3075M
4G : 4103M
5G : 5123M
6G : 6150M
7G : 7170M
8G : 8198M
9G : 9217M
10G : 10245M
15G : 15367M
20G : 20482M
25G : 25604M
30G : 30726M
35G : 35841M
40G : 40963M
45G : 46085M
50G : 51208M
55G : 56322M
60G : 61444M
65G : 66567M
70G : 71681M
75G : 76803M
80G : 81926M
85G : 87048M
90G : 92162M
95G : 97285M
100G : 102407M
110G : 112644M
120G : 122888M
130G : 133125M
140G : 143362M
150G : 153606M
160G : 163843M
170G : 174088M
180G : 184324M
190G : 194561M
200G : 204806M
此精確分區結果,在管理工具-磁碟管理界面,和Windows資源管理器裡面顯示的是整數,10G就是10.00GB,20G就是20.00GB,40G就是40.00GB
㈤ 高分急求操作系統課程設計:存儲管理---動態分區分配演算法的模擬
我有存儲管理---動態分區分配演算法的模擬 這個課程設計
㈥ 如何算出硬碟分區的正確G數。
1、整G整數法(從1g到200g最精確的整數分區)(轉)整數分區通常的演算法是M=(G-1)X4+1024*G,M為分區時輸入的大小。比如所需要的分區為10G,則(10-1)X4+1024X10,結果為10276M。
2、硬碟一般有255磁頭,63扇區(此處待考證,一般沒那麼多的磁頭,但後面的結果還是正確的),故每柱面大小為:512byte x 255 x 63=8225280bytes =7.84423828125 M。
如果要分4G,那麼要4×1024M=4096M。需要柱面數為4096÷7.84423828125=522.166,取整數既為523個柱面,應分M數為523×7.84423828125=.53662109375M,不管小數點後面幾位都進1,也就是4103M,windows就認為是4.00G了。
此精確分區結果,在管理工具-磁碟管理界面,和Windows資源管理器裡面顯示的是整數,10G就是10.00GB,20G就是20.00GB,40G就是40.00GB
(6)分區演算法設計擴展閱讀
硬碟分區有很多好處,比如硬碟方面規劃,也方便管理,不同類型的文件都可以區分而來,方便管理互不幹擾,避免了用戶錯誤操作。在下載找文件時都比較方便,各類文件的下載地點都不同。
硬碟容量是以1024倍為等級的,其理論數值是這樣1TB = 1024GB;1GB=1024MB;1MB = 1024KB。現在大多數會運用到的硬碟容量是120G(128G)、240G(256G)的固態硬碟,然後就是500G,1T的機械硬碟。
120G(128G)的固態硬碟,這個容量其實有點尷尬,分區又覺得小,不分區又顯得大了,但還是建議不要分了,直接使用。如果是240G(256G)的固態硬碟,則可以再分一下,系統盤分80G或者100G,剩下的分為一個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