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經度演算法
Ⅰ 時區如何計算
你好
時區的計算應該提供經度,是計算已知經度在哪個時區。
國際上規定:0°經度東邊7.5度東經度和西邊7.5度西經度為中時區,也叫0時區;然後從0時區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2個時區;東12區有7.5度和西12區有7.5度實際上是和為一個時區的。0時區的經度范圍是7.5°W過0°經線至7.5°E;東1區的范圍是7.5°E往東到22.5°E……
根據這個劃分依據和各時區經度的分布規律,計算任意經度的時區的方法是:看已知經度中有幾個15°的整倍數,然後看余數,余數小於7.5度,整倍數是幾,這個經度就在幾時區;余數大於7.5度,這個經度所在時區是整倍數加1。東經度在東時區,西經度在西時區。
例1:123.4°E所在時區是( )時區。
解:123.4°中有8個15°的整倍數,余數是3.4°小於7.5°,所以,123.4°E所在東8時區,
答: 123.4°E所在時區是( 東8區 )時區
例2:176.7°W所在時區是( )時區。
解:176.7°中有11個15°的整倍數,余數是11.7°大於7.5°,所以,123.4°E所在西12時區,
答: 167.7°E所在時區是( 西12區 )時區
Ⅱ 經緯度演算法
經緯度的來歷:為了精確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們給地球表面假設了一個坐標系,這就是經緯度線。那麼,最初的經緯度線是怎麼產生?又是如何測定的呢?公元344年,亞歷山大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索資料,准備繪一幅「世界地圖」。他發現沿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無論季節變換與日照長短都很相仿。於是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第一次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
亞歷山大帝國曇花一現,不久就瓦解了。但以亞歷山大為名的那座埃及城裡,出現了一個著名圖書館,多年擔任館長的埃拉托斯特尼博學多才,精通數學、天文、地理。他計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250千米,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這座古老的圖書館里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他就是克羅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制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制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面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開始把「托勒密地圖」付諸實踐。但是,經過反復考察,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正確地測定經緯度,關鍵需要有「標准鍾」。製造准確的鍾表在海上計時,顯然比依靠天體計時要方便,實用得多。18世紀機械工藝的進步,終於為解決這個長久的難題創造了條件。英國約克郡有位鍾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時間,連續製造了5台計時器,一台比一台精確、完美,精確度也越來越高。第五台只有懷表那麼大小,測定經度時引起的誤差只有1/3英里。差不多同時,法國制鍾匠皮埃爾·勒魯瓦設計製造的一種海上計時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 經緯度計算方法經緯線的座標點可以確定地圖上的任何位置,掌握經緯度和測定方法就能知道自己的所在地在地圖上的相應位置。
經線是指穿過南北極的子午線,它們把地球的圓周分成360度。你可以用時間推算出所在地的經度。例如,當格林威治時間為零點時,你所在地的當地時間 正是8 點20分,兩地之間時差為8小時20分。由此,你所在地的經度為15×8+20÷4=125即東經125度,即地圖上的縱座標。在遠程旅遊時,只要旅遊者 帶著兩塊表,一塊是格林威治的時間,另一塊是當地時間,就能推算出所在地的經度。
緯度是與赤道平行的座標線,它把南北半球各分成90度,與經線垂直相交,1緯度約跨越110公里距離。測定緯度的方法很簡單,在能見到北極星的夜晚,只要在所在位置用量角器測量一個水平線與北極星連線之間的夾角的度數就可以,這個度數就是緯度。
掌握經緯度的測定方法是一個旅遊者最基本的技能。這種技能在荒野、戈壁、沙漠、海洋中是最重要的定位方法。
Ⅲ 如何學會高中地理需要計算的知識點
【地方時】:要算一個地方的地方時,必須知道其他三個條件(有特殊情況):當地經度,已知地
點的經度和已知地點的時間。
演算法: 求解地點的時間 求解地點的經度 (知道任意三個可以解未知的一個)
已知地點的時間 已知地點的經度
如此列一個簡單的對應式,按東加西減,每十五經度差一個小時的原則,就可以解出。
特殊:比如此刻當地太陽高度為90°,那麼地方時就是12點,這類情況很多,需要自己總結。
【緯度】:緯度在考試中要求不高,算得較少,比較常見的方法是根據太陽高度差來算。跟上面的方法類
似,需要已知的緯度和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太陽高度的題要求很高,需要自己專心學習,但是都離不開公式,在求以上三個問題的時
候,只要列出公式,將已知量放進去,全力尋找未知量就可以了。
太陽高度公式:H=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
我才參加高考,地理蠻不錯的,樓主可以加我,願意幫你哈,嘿嘿。
Ⅳ 每個時區跨多少經度
時區這東西好記,你也不必非得記的很牢,你明白道理
等考試的時候順手就算出來了。而且一般又不會直接考,算的必要很少,多是用來使障眼法的。
時區是這么回事兒。
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
你就算吧,本初子午線起始為零時區中心線,范圍為左右各7.5°,中心線以每隔15°劃分,比如東一區就是0+15=15°
范圍同樣為左右各7.5°,具體范圍就是15-7.5=7.5
到15+7.5=22.5°之間。
那同理
東八區中心線
就是0+8*15=120°
東經120°左右各7.5°的范圍。
西時區演算法同理
只是都換成西經。
簡單吧。
Ⅳ 地球上緯度是60度 經度是多少千米
經度的長度是一樣的,都是從南極到北極,長度大約有2萬千米左右。
Ⅵ 武漢與日本岡山有多少時差
武漢與日本岡山有一個小時的時差。
武漢屬於東八區,日本岡山縣屬於東九區,因此武漢比岡山要晚一個小時。比如武漢是早上6:00的時候,岡山已經是早上7:00。
時區規定為: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遲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
武漢市的經度是114.3°。按上面演算法東經105°到120°為120/15=8,所以武漢是東八區。
岡山縣的經度是133.1°,按上面演算法東經120°到135°為135/15=9,所以岡山是東九區。
兩者時差一個小時。
Ⅶ 每個時區跨經度( );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正好相差( );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 )小時。
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 );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正好相差(1小時 );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 )小時。
Ⅷ 怎樣計算兩個經緯度之間的距離 百度百科
地球赤道上環繞地球一周走一圈共 40075.04公里,而一圈分成360°,每1°(度)有60'。每一度一秒在赤道上的長度計算如下:
40075.04km/360°=111.31955km
111.31955km/60'=1.8553258km=1855.3m
每一分又有60秒,每一秒就代表 1855.3m/60=30.92m,任意兩點距離計算公式為:
d=111.12cos{1/[sinΦAsinΦB十 cosΦAcosΦBcos(λB-λA)]}(A點經度,緯度分別為λA和ΦA,B點的經度、緯度分別為λB和ΦB,d為距離)。
地球上所有地方的緯度一分的距離都是約等於1.86公里,也就是一度等於1.86*60=111公里。不同緯度處的經度線上的一分的實際長度是不同的,219國道基本在東經29-38度之間,29度處的一分經線長約1.63公里,38度處的一分經線長約1.47公里。
(8)跨經度演算法擴展閱讀:
在地球儀上,由經線和緯線就組成了經緯網;如果把經緯網地球儀展開,就形成了一幅平面的地圖。確定位置,在航空、航天、航海以及氣象等方面都有作用。「船在海上遇到危險時,如何去營救」等等,都要用到經緯網地圖。
經度 :為了區分地球上的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標注了度數,這就是經度。經度每15度1個時區。 實際上經度是兩條經線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從0°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作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作代號。東經180°和西經的180°重合在一條經線上,那就是東西180°經線。緯度:從赤道向北量度為「北緯」(N);向南量度為「南緯」(S)。
在地圖上判讀經度時應注意: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小到大為東經度;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大到小,為西經度;除0°和180°經線外,其餘經線都能准確區分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
Ⅸ 地方時,區時,時區,都要怎麼算新講的課,沒太聽懂、說一下演算法。
地方時
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地表各地相對於太陽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各地的時刻便依次推進。於是,在同一瞬間,地球上的各地時刻不同。地方時就是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間。地方時把一天中太陽對於當地位置最高(太陽位於上中天)的時刻定為中午12時,遵循「東早西遲」的原則,其差異是1小時/15°、4分鍾/1°、4秒鍾/1′。
應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時,求另一地的地方時公式
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每度)×經度差
說明:①所求地點在已知地點東側選「+」,西側選「-」。
②以0°經線為准,同側兩地經度差為兩地經度之差(大減小),異側為兩地經度之和。
時區
為了避免世界各地時間的混亂,國際上規定把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因為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共360°),即每隔經度15°為一個時區。具體劃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7.5°W至7.5°E,劃分為一個時區,叫中時區或零時區。在中時區以東,依次劃分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其實,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僅為半時區。
應用:(1)已知某地經度,推算時區的公式:某地所在時區序數=該地經度÷15°
說明:①若所得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序數為所得整數;若所得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序數為所得整數加1。
②某地在東經度為東時區;在西經度為西時區。(7.5°E至7.5°W為零時區;172.5°E至172.5°W為東西十二時區)。
(2)已知某地時區序號,推算時區的中央經線和范圍的公式:某地所在時區中央經線度數=該地時區序數×15°
說明:①除零時區處,時區序數乘以15°所得和積為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度數。東時區為東經度,西時區為西經度(東經180°和西經180°合稱為一條)
②將某時區中央經線的度數分別加、減7.5°所得的和及差即為該時區的范圍邊界。
區時
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為該時區的「標准經線」;每個時個時區標准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區時」。
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個小時。在任意兩個時區之間,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較東的時區,區時較早。東西十二時區時刻相同,而日期相差1天。
應用:已知某一時區的區時,求另一時區的區時公式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1小時×兩地的時區差數
說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東邊,選用「+」,西邊選用「—」。
②若兩地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時區差數為大的時區序數減去小的時區序數;若兩地分別為東時區和西時區,時區差數則為兩地時區序數之和。
③求得的時間是0至24,為當日時間。24點也可寫作次日零點。若求得的時間大於24時,則所求地已進入明天,鍾點要減去24小時,日期則要加1;或求得的時間為負值,則所求地應該為昨天,鍾點要加上24小時,日期則要減去1。
Ⅹ 時區劃分及計算方法
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計算方法:
時刻東進(+)西退(-),日期東退(-)西進(+)。也就是說,時刻向東每過一個時區要加上一個小時,向西每過一個時區減去一個小時。
具體演算法
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遲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