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數演算法
A. 平均數,眾數,中位數的計算方法
平均數:用所有數據相加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需要計算才得求出。中位數:將數據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個數是奇數,則處於最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簡單的計算。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不必計算就可求出。
B. 眾數怎麼算
計算方法
1,觀察法
若數據已歸類,則出現頻數最多的數據即為眾數;若數據已分組,則頻數最多的那一組的組中值即為眾數。用觀察法求得的眾數,一般是粗略眾數。
2,金氏插入法
根據計算公式:
(2)眾數演算法擴展閱讀:
眾數(Mode)是統計學名詞,在統計分布上具有明顯集中趨勢點的數值,代表數據的一般水平(眾數可以不存在或多於一個)。
修正定義: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值,叫眾數,有時眾數在一組數中有好幾個。
用 M 表示。 理性理解:簡單的說,就是一組數據中佔比例最多的那個數。
用眾數代表一組數據,可靠性較差,不過,眾數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並且求法簡便。在一組數據中,如果個別數據有很大的變動,選擇中位數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就比較適合。
當數值或被觀察者沒有明顯次序(常發生於非數值性資料)時特別有用,由於可能無法良好定義算術平均數和中位數。
例子:{雞、鴨、魚、魚、雞、魚}的眾數是魚。
眾數算出來是銷售最常用的,代表最多的。
C. 頻率分布直方圖眾數怎麼算
1、眾數:頻率分布直方圖中最高矩形的底邊中點的橫坐標。
2、在直角坐標系中,橫軸表示樣本數據的連續可取數值,按數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把樣本數據分為m組,使最大值和最小值落在開區間(a,b)內,a略小於樣本數據的最小值,b略大於樣本數據的最大值。組距為d=(b-a)/m,各數據組的邊界范圍按左閉右開區間,如[a,a+d),[a+d,a+2d),……[a+(m-1)d,b)。
3、縱軸表示頻率除以組距(落在各組樣本數據的個數稱為頻數,頻數除以樣本總個數為頻率)的值,以頻率和組距的商為高、組距為底的矩形在直角坐標繫上來表示。
更多關於頻率分布直方圖眾數怎麼算,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22ebf161609666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D. 統計圖的眾數,平均數,中位數怎麼求
眾數就是最高的柱所在區間的中間值。中位數可以通過面積法求得,先找到中位數落到的區域,設中位數為x則,根據左邊的面積和與右邊的面積和相等,求出x的值。平均數(期望值)就是每個區間中點的值乘以高度,求和即可。
1、眾 數:頻率分布直方圖中最高矩形的底邊中點的橫坐標 。
2、算術平均數:頻率分布直方圖每組數值的中間值乘以頻數相加。
3、加權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就是所有的頻率乘以數值後的和相加。
4、中位數:把頻率分布直方圖分成兩個面積相等部分的平行於Y軸的直線橫坐標。
平均數
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在統計中算術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位置的一個統計量。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
E. C語言求眾數問題
演算法很多。大致思路如下:
定義數據范圍:如0-100,
定義數組1:int a[101]//標保證任何數據都可以容納,並且初始化為0。
定義數組2:int data[n] //待處理數組,自己初始化。
代碼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
{
int a[101]={0};
int nMax = 0;
int data[50] = {1,3,4,2,13,4,2,1.....};//這個你自己初始化
for(int i=0;i<50;i++)
a[data[i]]++;
for(int n=0;n<101;n++)
{ if(nMax<a[n])
nMax = a[n];
}
for(int k=0;k<101;k++)
{
if(nMax == a[k])
printf("%4d,%4d\n",nMax,k);
}
}
F. 頻率分布直方圖中位數眾數平均數怎麼算
1、眾數:在頻率分布直方圖中,用面積最大的矩形的橫軸中點對應的數來估計眾數(最高矩形的橫坐標中點)。
2、平均數:在頻率分布直方圖中,利用每個小矩形的面積乘以小矩形底邊中點的橫坐標之和來估計平均數。
其他介紹
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
1、眾數: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稱為眾數。
2、中位數:在按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當一組數有奇數個時,居於中間的數稱為中位數,當一組數據有偶數個是,居於中間兩數的平均數稱為中位數。
3、平均數:是指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
G. 眾數問題演算法思想
中位數、眾數、平均數都可以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來反映問題的各種情況.
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這三個統計量的區別是:
平均數的大小與一組數據里的每個數據均有關系,其中任何數據的變動都會相應引起平均數的變動;我們知道計算平均數時用到了每個數據,所以它對數據的變化比較敏感,與中位數和眾數相比,平均數有時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它可以說是一組數據的的重心
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mode).
眾數著眼於對各數據出現的次數的考察, 是一組數據中的原數據,其大小隻與這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當一組數據中有不少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其眾數往往是我們關心的一種統計量; 注意:一組數據中的眾數有時不只一個,如數據2、3、-1、2、l、3中,2和3都出現了2次,它們都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中位數----把n個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處於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median).中位數則僅與數據排列位置有關,當一組數據從小到大排列後,最中間的數據為中位數(偶數個數據的最中間兩個的平均數)。因此某些數據的變動對它的中位數影響不大。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可用它來描述其集中趨勢
注意:(1)求中位數要將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而不必計算,顧名思義,中位數就是位置處於最中間的一個數(或最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排序時,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數據個數為奇數的情況下,中位數是這組數據中的一個數據;但在數據個數為偶數的情況下,其中位數是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它不一定與這組數據中的某個數據相等.
在同一組數據中,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也各有其特性:
(1)中位數與平均數是唯一存在的,而眾數是不唯一的;
(2)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在一般情況下是各不相等,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相等。
H. 求眾數問題演算法的思路(用遞歸與分治策略)
題目要求輸入若干不超過100的非負整數,輸出眾位數,若有多個,從小到大輸出。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int n;
scanf("%d",&n);
int i,j,a[100],m,max=0;
memset(a,0,sizeof(a));
for(i=0;i<n;i++)
{
scanf("%d",&m);
a[m]++; //這是程序的巧妙之處,利用數組的下標作為出現數字的保存,而且避免了相同數字的重復記錄。
}
for(i=0;i<100;i++)
for(j=0;j<100;j++)
{
if(a[i]>a[j]&&a[i]>max) //利用變數儲存最大數,想了挺久才想出加上a[i]>max的條件。
max=a[i];
}
for(i=0;i<100;i++)
if(a[i]==max)
printf("%d ",i);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