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演算法
① 量子遺傳演算法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當前科學技術正進入多學科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時代,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滲透和相互促進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也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遺傳演算法的蓬勃發展正體現了科學發展的這一特點和趨勢。
製造機器智能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人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就是人們得到的成果。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廣,傳統的基於符號處理機制的人工智慧方法在知識表示、處理模式信息及解決組合爆炸等方面所碰到的問題已變得越來越突出,這些困難甚至使某些學者對強人工智慧提出了強烈批判,對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
眾所周知,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有不少問題需要在復雜而龐大的搜索空間中尋找最優解或准優解。像貨朗擔問題和規劃問題等組合優化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求解此類問題時,若不能利用問題的固有知識來縮小搜索空間則會產生搜索的組合爆炸。因此,研究能在搜索過程中自動獲得和積累有關搜索空間的知識,並能自適應地控制搜索過程,從而得到最優解或准有解的通用搜索演算法一直是令人矚目的課題。遺傳演算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並經實踐證明特別有效的演算法。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隨機搜索與優化演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基於Darw in的進化論和Mendel的遺傳學說。該演算法由密執安大學教授Holland及其學生於1975年創建。此後,遺傳演算法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自1985年以來.國際上已召開了多次遺傳演算法的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國際遺傳演算法學會組織召開的IC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會議和FOGA( Workshop on Found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s)會議。為研究和應用遺傳演算法提供了國際交流的機會。
作為一種通用的問題求解方法,遺傳演算法採用簡單的編碼技術來表示各種復雜的結構並通過對一組編碼表示進行簡單的遺傳操作和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來指導學習和確定搜索的方向。
近年來,遺傳演算法已被成功地應用於下業、經濟答理、交通運輸、工業設計等不同領域.解決了許多問題。例如,可靠性優化、流水車間調度、作業車間調度、機器調度、設備布局設計、圖像處理以及數據挖掘等。本文將從遺傳演算法的理論和技術兩方而概述目前的研究現狀。描述遺傳演算法的主要特點、基木原理以及各種改進演算法,介紹遺傳演算法的程序設計。
遺傳程序設計是借鑒生物界的自然選擇和遺傳機制,在遺傳演算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搜索演算法,它己成為進化計算的一個新分支。在標準的遺傳演算法中,由定長字元串(問題的可行解)組成的群體藉助於復制、交叉、變異等遺傳操作不斷進化找到問題的最優解或次優解。遺傳程序設計運用遺傳演算法的思想,常採用樹的結構來表示計算機程序,從而解決問題。對於許多問題,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上的問題都可看作是需要發現一個計算機程序,即對特定輸入產生特定輸出的程序,形式化為程序歸納,那麼遺傳程序設計提供了實現程序歸納的方法。
把遺傳演算法和計算機程序結合起來的思想出現在遺傳演算法中,Holland把產生式語言和遺傳演算法結合起來實現分類系統,還有一些遺傳演算法應用領域的研究者將類似於遺傳演算法的遺傳操作施加於樹結構的程序上。
近年來,遺傳程序設計運用遺傳演算法的思想自動生成計算機程序解決了許多問題,如預測、分類、符號回歸和圖像處理等,作為一種新技術它己經與遺傳演算法並駕齊驅。 1996年,舉行了第1次遺傳程序設計國際會議,該領域己引起越來越多的相關學者們的興趣。
1967年,Holland的學生J.D.Bagley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一詞。此後,Holland指導學生完成了多篇有關遺傳演算法研究的論文。1971年,R.B.Hollstien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首次把遺傳演算法用於函數優化。1975年是遺傳演算法研究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Holland出版了他的著名專著《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的自適應》(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這是第一本系統論述遺傳演算法的專著,因此有人把1975年作為遺傳演算法的誕生年。Holland在該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遺傳演算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並提出了對遺傳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和發展極其重要的模式理論(schema theory)。該理論首次確認了結構重組遺傳操作對於獲得隱並行性的重要性。同年,K.A.De Jong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一類遺傳自適應系統的行為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a Class of Genetic Adaptive System)。該論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可看作是遺傳演算法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這是因為,他把Holland的模式理論與他的計算實驗結合起來。盡管De Jong和Hollstien 一樣主要側重於函數優化的應用研究,但他將選擇、交叉和變異操作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同時又提出了諸如代溝(generation gap)等新的遺傳操作技術。可以認為,De Jong的研究工作為遺傳演算法及其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得出的許多結論,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進入八十年代,遺傳演算法迎來了興盛發展時期,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熱門的課題。1985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遺傳演算法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 ,ICGA),並且成立國際遺傳演算法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netic Algorithms ,ISGA),以後每兩年舉行一次。
1989年,Holland的學生D.E.Goldberg出版了專著《搜索、優化和機器學習中的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in Search , 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該書總結了遺傳演算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對遺傳演算法及其應用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同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Koza基於自然選擇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用層次化的計算機程序來表達問題的遺傳程序設計( genetic programming, GP)方法,成功地解決了許多問題。
在歐洲,從1990年開始每隔一年舉辦一次Parallel Problem Solving from Nature 學術會議,其中遺傳演算法是會議主要內容之一。此外,以遺傳演算法的理論基礎為中心的學術會議還有Foundations of Genetic Algorithms,該會也是從1990年開始隔年召開一次。這些國際會議論文,集中反映了遺傳演算法近些年來的最新發展和動向。
1991年,L.Davis編輯出版了《遺傳演算法手冊》(Handbook of Genetic Algorithms),其中包括了遺傳演算法在工程技術和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應用實例。
1992年,Koza發表了他的專著《遺傳程序設計:基於自然選擇法則的計算機程序設計》」。1994年,他又出版了《遺傳程序設計,第二冊:可重用程序的自動發現》深化了遺傳程序設計的研究,使程序設計自動化展現了新局面。有關遺傳演算法的學術論文也不斷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Information science》、《Parallel Computing》、《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uable Machine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雜志上發表。1993年,MIT出版社創刊了新雜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1997年,IEEE又創刊了《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雜志即將發刊,由模糊集合創始人L.A.Zadeh教授為名譽主編。目前,關於遺傳演算法研究的熱潮仍在持續,越來越多的從事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已經或正在置身於有關遺傳演算法的研究或應用之中。
② 自組網中支持優先順序的網路編碼重傳演算法 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開題報告)怎麼寫啊
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按以下內容擴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綜合性
綜述要"縱橫交錯",既要以某一專題的發展為縱線,反映當前課題的進展;又要從本單位、省內、國內到國外,進行橫的比較。只有如此,文章才會佔有大量素材,經過綜合分析、歸納整理、消化鑒別,使材料更精練、更明確、更有層次和更有邏輯,進而把握本專題發展規律和預測發展趨勢。
2.評述性:
是指比較專門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統地論述某一方面的問題,對所綜述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反映作者的觀點和見解,並與綜述的內容構成整體。一般來說,綜述應有作者的觀點,否則就不成為綜述,而是手冊或講座了。
1)先進性:綜述不是寫學科發展的歷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資料,獲取最新內容,將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動向及時傳遞給讀者。
2)綜述不應是材料的羅列,而是對親自閱讀和收集的材料,加以歸納、總結,做出評論和估價。並由提供的文獻資料引出重要結論。一篇好的綜述,應當是既有觀點,又有事實,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於綜述是三次文獻,不同於原始論文(一次文獻),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實驗結果、未發表或待發表的新成果。
3)綜述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無嚴格的規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的專著,參考文獻可數百篇乃至數千篇;小的可僅有千餘字,參考文獻數篇。一般醫學期刊登載的多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過20篇,外文參考文獻不應少於1/3。
三、綜述的內容要求
1)選題要新:即所綜述的選題必須是近期該刊未曾刊載過的。一片綜述文章,若與已發表的綜述文章"撞車",即選題與內容基本一致,同一種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說理要明:說理必須佔有充分的資料,處處以事實為依據,決不能異想天開地臆造數據和診斷,將自己的推測作為結論寫。
2)層次要清:這就要求作者在寫作時思路要清,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寫到什麼程度,前後如何呼應,都要有一個統一的構思。
3)語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學性為生命,但語不達義、晦澀坳口,結果必然阻礙了科技知識的交流。所以,在實際寫作中,應不斷地加強漢語修辭、表達方面的訓練。
4)文獻要新:由於現在的綜述多為"現狀綜述",所以在引用文獻中,70%的應為3年內的文獻。參考文獻依引用先後次序排列在綜述文末,並將序號置入該論據(引文內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獻必須確實,以便讀者查閱參考。
校者把關:綜述寫成之後,要請有關專家審閱,從專業和文字方面進一步修改提高。這一步是必須的,因為作者往往有顧此失彼之誤,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視了彼一方。有些結論往往是荒謬的,沒有恰到好處地反應某一課題研究的"真面目"。這些問題經過校閱往往可以得到解決。
四、綜述的格式與寫法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體和總結組成。
1)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包括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綜述問題的歷史、資料來源、現狀和發展動態,有關概念和定義,選擇這一專題的目的和動機、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如果屬於爭論性課題,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2)主體: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點及其理論根據,從而反映作者的見解。為把問題說得明白透徹,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述。這部分應包括歷史發展、現狀分析和趨向預測幾個方面的內容。
a.歷史發展:要按時間順序,簡要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
b.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各派觀點,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將歸納、整理的科學事實和資料進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對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要詳細介紹,並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介紹各家觀點或學說,進行比較,指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對陳舊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對一般讀者熟知的問題只要提及即可。
c.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這部分內容要寫得客觀、准確,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徑,為有志於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鋪路。
主體部分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問題發展歷史依年代順序介紹,也有按問題的現狀加以闡述的。不論採用哪種方式,都應比較各家學說及論據,闡明有關問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
主體部分的寫法有下列幾種:
a.縱式寫法 "縱"是"歷史發展縱觀"。它主要圍繞某一專題,按時間先後順序或專題本身發展層次,對其歷史演變、目前狀況、趨向預測作縱向描述,從而勾劃出某一專題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軌跡。縱式寫法要把握脈絡分明,即對某一專題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動態作扼要描述,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取得了什麼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發展趨向如何,對這些內容要把發展層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緊密銜接。撰寫綜述不要孤立地按時間順序羅列事實,把它寫成了"大事記"或"編年體"。縱式寫法還要突出一個"創"字。有些專題時間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時就要抓住具有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詳細介紹,而對一般性、重復性的資料就從簡從略。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做到了詳略得當。縱式寫法適合於動態性綜述。這種綜述描述專題的發展動向明顯,層次清楚。
b.橫式寫法 "橫"是"國際國內橫覽"。它就是對某一專題在國際和國內的各個方面,如各派觀點、各家之言、各種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較。通過橫向對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種觀點、見解、方法、成果的優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國際水平、國內水平和本單位水平,從而找到了差距。橫式寫法適用於成就性綜述。這種綜述專門介紹某個方面或某個項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論、新觀點、新發明、新方法、新技術、新進展等等。因為是"新",所以時間跨度短,但卻引起國際、國內同行關注,紛紛從事這方面研究,發表了許多論文,如能及時加以整理,寫成綜述向同行報道,就能起到借鑒、啟示和指導的作用。
c.縱橫結合式寫法在同一篇綜述中,同時採用縱式與橫式寫法。例如,寫歷史背景採用縱式寫法,寫目前狀況採用橫式寫法。通過 "縱"、"橫"描述,才能廣泛地綜合文獻資料,全面系統地認識某一專題及其發展方向,作出比較可靠的趨向預測,為新的研究工作選擇突破口或提供參考依據。無論是縱式、橫式或是縱橫結合式寫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統地搜集資料,客觀公正地如實反映;二要分析透徹,綜合恰當;三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四要語言簡練,詳略得當。
d.總結:主要是對主題部分所闡述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重點評議,提出結論,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提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
e.參考文獻:寫綜述應有足夠的參考文獻,這是撰寫綜述的基礎。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證者的勞動及表明文章引用資料的根據外,更重要的是使讀者在深入探討某些問題時,提供查找有關文獻的線索。綜述性論文是通過對各種觀點的比較說明問題的,讀者如有興趣深入研究,可按參考文獻查閱原文。因此,必須嚴肅對待。
四、寫作步驟
1)選定題目選定題目對綜述的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a.選題首先要求內容新穎,只有新穎的內容才能提煉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題目。
b.選題還應選擇近年來確有進展,適合我國國情,又為本專業科技人員所關注的課題,如對國外某一新技術的綜合評價,以探討在我國的實用性;又如綜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應用,以供普及和推廣。選題通常有幾種:一種是與作者所從事的專業密切相關的選題,對此作者有實際工作經驗,有比較充分的發言權;一種是選題與作者專業關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樂於探索的課題;還有一種是醫學科學情報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c.題目不要過大,過大的題目一定要有諸多的內容來充實,過多的內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獻,這不但增加閱讀、整理過程的困難,或者無從下手,或顧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難以深入,往往流於空泛及一般化。實踐證明,題目較小的綜述穿透力強,易深入,特別對初學寫綜述者來說更以寫較小題目為宜,從小范圍寫起,積累經驗後再逐漸寫較大范圍的專題。此外,題目還必須與內容相稱、貼切,不能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更不能文不對題。好的題目可一目瞭然,看題目可知內容梗概。
2)查閱文獻題目確定後,需要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a.對初學者來說,查找文獻往往不知從哪裡下手,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教科書敘述比較全面,提出的觀點為多數人所公認;專著集中討論某一專題的發展現狀、有關問題及展望;學術論文集能反映一定時期的進展和成就,幫助作者把握住當代該領域的研究動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獻資料,期刊文獻浩如煙海,且又分散,但裡面常有重要的近期進展性資料,吸收過來,可使綜述更有先進性,更具有指導意義。
b.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所選定的題目,查找內容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遠)期刊,再按照文獻後面的參考文獻,去收集原始資料。這樣"滾雪球"式的查找文獻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獻。這是比較簡便易行的查閱文獻法,許多初學綜述寫作者都是這樣開始的。另一種較為省時省力的科學方法,是通過檢索工具書查閱文獻。常用的檢索工具書有文摘和索引類期刊,它是查閱國內外文獻的金鑰匙,掌握這把金鑰匙,就能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獻。此外,在平時工作學習中,隨時積累,做好讀書文摘或筆記,以備用時查找,可起到拾遺補缺作用。
c.查找到的文獻首先要瀏覽一下,然後再分類閱讀。有時也可邊搜集、邊閱讀,根據閱讀中發現的線索再跟蹤搜集、閱讀。資料應通讀、細讀、精讀,這是撰寫綜述的重要步驟,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過程。閱讀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據,領會文章的主要論點,用卡片分類摘記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以便為寫作做好准備。
d.加工處理:對閱讀過的資料必須進行加工處理,這是寫綜述的必要准備過程。按照綜述的主題要求,把寫下的文摘卡片或筆記進行整理,分類編排,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力爭做到論點鮮明而又有確切依據,闡述層次清晰而合乎邏輯。按分類整理好的資料輪廓,再進行科學的分析。最後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體會,這樣客觀資料中就融進了主觀資料。
e.撰寫成文:撰寫成文前應先擬提綱,決定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些應重點闡明,哪些地方融進自己的觀點,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幾筆帶過。重點闡述處應適當分幾個小標題。擬寫題綱時開始可詳細一點,然後邊推敲邊修改。多一遍思考,就會多一分收獲。
f.提綱擬好後,就可動筆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個問題展開闡述,寫作中要注意說理透徹,既有論點又有論據,下筆一定要掌握重點,並注意反映作者的觀點和傾向性,但對相反觀點也應簡要列出。對於某些推理或假說,要考慮到醫學界專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為問題提出來討論,然後闡述存在問題和展望。初稿形成後,按常規修稿方法,反復修改加工。
撰寫綜述要深刻理解參考文獻的內涵,做到論必有據,忠於原著,讓事實說話,同時要具有自己的見解。文獻資料是綜述的基礎,查閱文獻是撰寫綜述的關鍵一步,搜集文獻應注意時間性,必須是近一二年的新內容,四五年前的資料一般不應過多列入。綜述內容切忌面面俱到,成為瀏覽式的綜述。綜述的內容越集中、越明確、越具體越好。參考文獻必須是直接閱讀過的原文,不能根據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間接引用(指閱讀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獻,並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對文獻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觀點、方法上的失誤。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
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科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及進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對於畢業設計的課題綜述,則要結合課題的性質進行書寫。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演算法、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可以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1.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2.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3.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4.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③ 進程調度演算法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有哪些
調度演算法是指:根據系統的資源分配策略所規定的資源分配演算法。常見的進程調度演算法有:
1.先來先去服務
2.時間片輪轉法
3.多級反饋隊列演算法
4.最短進程優先
5.最短剩餘時間優先
6.最高響應比優先
7.多級反饋隊列調度演算法
一、先來先去服務
先來先去服務調度演算法是一種最簡單的調度演算法,也稱為先進先出或嚴格排隊方案。當每個進程就緒後,它加入就緒隊列。當前正運行的進程停止執行,選擇在就緒隊列中存在時間最長的進程運行。該演算法既可以用於作業調度,也可以用於進程調度。先來先去服務比較適合於常作業(進程),而不利於段作業(進程)。
二、時間片輪轉法
輪轉法是基於適中的搶占策略的,以一個周期性間隔產生時鍾中斷,當中斷發生後,當前正在運行的進程被置於就緒隊列中,然後基於先來先去服務策略選擇下一個就緒作業的運行。這種技術也稱為時間片,因為每個進程再被搶占之前都給定一片時間。
三、最短進程優先
最短進程優先是一個非搶占策略,他的原則是下一次選擇預計處理時間最短的進程,因此短進程將會越過長作業,跳至隊列頭。該演算法即可用於作業調度,也可用於進程調度。但是他對長作業不利,不能保證緊迫性作業(進程)被及時處理,作業的長短只是被估算出來的。
四、最短剩餘時間優先
最短剩餘時間是針對最短進程優先增加了搶占機制的版本。在這種情況下,進程調度總是選擇預期剩餘時間最短的進程。當一個進程加入到就緒隊列時,他可能比當前運行的進程具有更短的剩餘時間,因此只要新進程就緒,調度程序就能可能搶占當前正在運行的進程。像最短進程優先一樣,調度程序正在執行選擇函數是必須有關於處理時間的估計,並且存在長進程飢餓的危險。
④ 指紋識別演算法都有哪些,最先進的是什麼演算法
現在國內外大都採用基於細節特徵點的指紋識別技術,即採用基於圖像處理的指紋識別演算法,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是基於方向濾波增強,並在指紋細化圖上提取特徵點的演算法,另一種是直接從指紋灰度圖上提取特徵點的演算法。難題在於有些演算法會由於指紋圖像的噪音、皮膚彈性引起的非線性形變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在識別過程中出現誤差,影響識別率等[1-2]
指紋演算法存在的難題與方向
指紋圖像預處理:預處理的目的是改善輸入指紋圖像的質量,以提高特徵提取的准確性。本文採用灰度分割法對指紋圖像進行分割。利用中值濾波去噪。通過自適應二值化的方法處理指紋圖像,最後再對圖像進行細化處理並去除毛刺,斷裂等干擾。
指紋圖像特徵提取:對指紋圖像的特徵點進行提取。由於經過預處理後的細化圖像上存在大量的偽特徵點,這些偽特徵點的存在,不但使匹配的速度大大降低,還使指紋識別性能急劇下降,造成識別系統的誤拒率和誤識率的上升。因此在進行指紋匹配之前,應盡可能將偽特徵點去除,針對提取出的指紋細節特徵點含有大量的偽特徵點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邊緣信息判別法,有效地去除了邊界偽特徵點,再根據脊線結構特性去除其毛刺和短脊等偽特徵點,明顯的減少了偽特徵點。
指紋匹配:對指紋圖像的匹配演算法進行研究。特徵匹配是識別系統的關鍵環節,匹配演算法的好壞直接影響識別的性能、速度和效率。為了克服指紋圖像非線性形變的影響,採用基於結構特徵的點匹配演算法,對校準後的點集進行匹配,匹配的特徵點個數在兩個點集中所佔比例大約百分之六十五的范圍內就可判為匹配成功。
⑤ 逆變電源數字控制演算法應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是什麼
從國內外研究狀況來看,目前,國外知名企業,如山特、台達、東芝、梅蘭日蘭等,在逆變器的數字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許多先進的技術已應用到了實際的系統中,生產出了許多知名品牌。他們能夠生產從幾百伏安到幾千伏安的逆變器,其電源性能和可靠性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相對來說,國內的逆變器數字控制方面的發展就晚的多,目前大多數生產廠家主要是還是以模擬加數字的控制方式為主,全數字控制方面的研究還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公司和重點院校,如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且大多數研究還處於實驗階段,僅有少部分用於逆變電源系統中。從目前國內市場來看,由於國內逆變器的生產廠家基本上不能生產大功率逆變電源,所以國內大功率逆變電源的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各大公司佔有。對於中小功率逆變電源來說,雖然國內許多廠家可以生產,並佔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其產品性能和可靠性遠不如國外同類產品,輸出電壓受負載變化影響很大,故加強逆變電源先進控制技術的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⑥ 演算法有哪些分類
演算法分類編輯演算法可大致分為:
基本演算法、數據結構的演算法、數論與代數演算法、計算幾何的演算法、圖論的演算法、動態規劃以及數值分析、加密演算法、排序演算法、檢索演算法、隨機化演算法、並行演算法,厄米變形模型,隨機森林演算法。
⑦ 演算法工程師的目前國內外狀況
目前國內從事演算法研究的工程師不少,但是高級演算法工程師卻很少,是一個非常緊缺的專業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根據研究領域來分主要有音頻/視頻演算法處理、圖像技術方面的二維信息演算法處理和通信物理層、雷達信號處理、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等領域的一維信息演算法處理。
在計算機音視頻和圖形圖形圖像技術等二維信息演算法處理方面目前比較先進的視頻處理演算法:機器視覺成為此類演算法研究的核心;另外還有2D轉3D演算法(2D-to-3D conversion),去隔行演算法(de-interlacing),運動估計運動補償演算法(Motion estimation/Motion Compensation),去噪演算法(Noise Rection),縮放演算法(scaling),銳化處理演算法(Sharpness),超解析度演算法(Super Resolution),手勢識別(gesture recognition),人臉識別(face recognition)。
在通信物理層等一維信息領域目前常用的演算法:無線領域的RRM、RTT,傳送領域的調制解調、信道均衡、信號檢測、網路優化、信號分解等。
另外數據挖掘、互聯網搜索演算法也成為當今的熱門方向。
演算法工程師逐漸往人工智慧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