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形演算法
Ⅰ 24節氣怎麼計算的
一、劃分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註: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三、節與氣: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歷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故約每三十四個月,必遇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者。
有節無氣之月,即農歷之閏月,有氣無節之月不為閏月。
(1)太陽形演算法擴展閱讀:
一、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二十四節氣 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Ⅱ 關於陽歷與回歸年之年的演算法和差距
回歸年(Tropical year):從地球上看,太陽繞天球的黃道一周的時間,即太陽中心從春分點到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又稱為太陽年。1回歸年 = 365.24219879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回歸年和恆星年(Sidereal year)並不一樣。恆星年是指地球公轉一周360度所需要的時間,1恆星年 = 365.2564日 = 365日6小時9分鍾10秒,它應用於天文,而不是歷法。至於為什麼恆星年會比回歸年稍長一些,我記得小時候看《十萬個為什麼》的天文分冊里有講過:那是由於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影響,使赤道部分比較突出的橢形地球的自轉軸繞黃作緩慢的移動(相應的春分點治黃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約25800年移動一周),即歲差現象。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涼風冬有雪」。四季更替謂之「年」。 每年1月正值北半球的寒冬,可此時,地球卻是過近日點,而7月北半球盛夏時節地球正過遠日點。難道靠近太陽反而冷,遠離太陽反而熱嗎? 其實,日地距離的變化只是使整個地球從太陽接受的總熱量產生一些微小的差異,這一點差異並不足以造成地球上一年的季節變化。真正的原因是地球在軌道上歪著身子走路,從而太陽赤緯隨時在變化,也就是說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每年3月21日左右,陽光直射赤道,這時太陽在春分點,太陽赤緯等於0度。此後,太陽赤緯開始加大,太陽光直射點逐漸向赤道以北移動,北半球所得的熱量逐漸增多。 6月22日左右,太陽運行至夏至點,太陽赤緯等於黃赤交角,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天北半球各地,中午太陽位置最高,白晝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接受的太陽光和熱最多,日出和日沒點偏北的程度最大。夏至後太陽光直射點南移,9月23日左右太陽運行至秋分點,陽光再次直射赤道。 12月22日左右,太陽運行至冬至點,陽光直射南回歸線, 對北半球來說此時的情況與6月22日恰好相反。冬至後陽光直射點開始北移,到3月21日,又直射赤道。 這樣,對於地面上的某一地帶,在一年中的不同日期里,日出和日沒點的方位不斷變化,白天太陽在天球上所走的距離長短不一,即白晝長短不一,於是太陽光照射的時間就不同。正午太陽的高度也不斷的變化,陽光與地面的傾斜角度也隨之變化。太陽光照射時間、照射角度的變化使某一地帶所接受的太陽光和熱就有多與少的差別,從而形成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 四季構成的一年,就是回歸年,它的天文意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根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得出的結果。
Ⅲ 如何計算一個地區的太陽高度角
正午,通常可以近似為90, 如果准確的求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只需將90減去當地緯度與當地緯度與當太陽直射點之間的緯度差即可得出, 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o。,而在正午(12點),太陽在當地的上中天,是當地當日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刻。因此,一日內,一地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是,自清晨起為0。,然後逐漸變大,至正午時達最大值,午後又逐漸變小,直至黃昏太陽高度為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