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質檢
① 空間資料庫質量
一、資料庫質量控制
資料庫建設工作進程及質量管理按照新疆地調院ISO9001—2000質量體系的規定運行的,嚴格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一、地下水資源調查數據錄入系統的要求進行資料整理及數據錄入。
為保證建庫數據的質量,項目組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項目監理制度。建立由項目綜合研究組-項目負責人-項目組長「三級」負責制和與之對應的「三級」質量檢查制度。明確參加項目人員的工作職責,確保參加人員的基本專業素質,加強業務培訓工作。數據錄入過程中建立工作日誌制度,分階段進行數據檢查。以上檢查均進行自檢、互檢、質檢組檢查,檢查結果記錄下來,並進行修改,技術負責簽名認可。地調院信息中心派專家進行了全過程質量跟蹤監控,並組織了兩次全面檢查。最終由項目牽頭單位對空間資料庫建設完成的建庫數據進行檢查、驗收、匯總,完成空間資料庫的數據集成。
二、資料庫綜合質量分析
准噶爾盆地資料庫具體內容包括以原始資料為主體的屬性資料庫和圖形資料庫。屬性資料庫包括資料准備、數據採集、數據錄入及各類數據質量檢查工作。圖形資料庫主要為綜合成果圖完成的單圖層資料庫。最終由水文地質環境地信息應用系統將屬性數據與圖形數據集成。
(一)屬性資料庫質量分析
1.屬性卡片質量
屬性卡片包括本次工作實測資料及收集資料。首先對各類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並建立數據卡片。在工作中嚴格執行自檢互檢制度,並分別於2003年11月26日、2004年11月27~28日、2005年10月18日每年度野外工作結束由新疆地質調查院組織新疆地礦局第一水文隊、第二水文隊有關工作人員及專家於2004年11月27~28日對野外工作及收集資料進行檢查驗收,均評為優秀。野外工作全部結束,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及西安地調中心組織有關專家,於2005年10月25~28日對該項目進行了最終野外驗收,專家評分90分,評定為優秀級。項目組成員在每次野外驗收結束後均為對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行了認真修改完善。
2.屬性資料庫數據質量
屬性數據錄入工作按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研究開發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數據錄入系統》及其使用手冊的要求對各類資料進行數據錄入。為保證錄入數據的質量,項目組建立工作日誌,並開展自互檢及抽檢工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最終由新疆地調院組織專家對建庫數據進行最終檢查驗收,項目組對地調院專家組檢查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修改。在資料庫建設初步完成階段,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於2006年3月10~13日在石家莊對資料庫成果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束後,項目組於2006年3月17~4月30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修改,對未完成的工作量進行補充。補充完成的數據有:野外照片數據表50張、野外調查路線表27張、農村灌溉用水及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各15張,水源地綜合調查表50張、水源地開采量統計表50張、土地荒漠化野外調查表21張、土地鹽漬化野外調查表20張、物探測深成果匯總表689張、分區地下水開采量統計匯總表24張、古地磁測試綜合成果表517張,地質項目資料整理匯總表34張;並對補充資料進行了自互檢工作,對已錄入完成的鑽孔資料進行了補充。對所有掃描完成的插圖以JPG格式進行了導入,並對最終修改完善的數據進行了匯總。
(二)圖形資料庫質量分析
圖形數據按照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二)、(三)進行編制,並由新疆地質調查院組織專家對完成的各類圖件進行檢查驗收,驗收通過後的圖件按《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進行圖紙掃描—分層矢量化—對照原圖校對(修改、補充)—誤差校正,採集校正控制點不低於13個點(由掃描圖紙變形帶來的誤差、設備誤差、採集誤差)—投影轉換—節點平差(設定容差)—線拓撲錯誤檢查—線轉弧段—拓撲重建—區拓撲錯誤檢查。
圖形屬性數據(內部屬性)的錄入是通過MAPGIS屬性庫管理系統輸入完成,完全遵照《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的要求,按照不同圖層所反映的專業內容涉及的屬性欄位進行逐項填寫,此項工作由專題組統一組織項目組人員進行匯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