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筋的演算法
1. 鋼筋算量公式大匯總,入門造價就靠它了!
鋼筋算量公式匯總如下:
1. 梁類鋼筋計算 框架樑上部貫通筋: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端支座負筋:第一排=Ln/3+錨固值;第二排=Ln/4+錨固值。其中,Ln為梁跨度,錨固值根據支座寬度判斷直錨或彎錨。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腰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2. 拉筋和箍筋計算 拉筋:長度=梁寬保護層+彎鉤值+直徑;根數根據布筋間距確定。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梁高保護層+額外補償;根數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劃分計算。
3. 吊筋計算 吊筋長度需考慮錨固和斜段長度,框梁高度不同時,夾角也不同。
4. 中間跨鋼筋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按排數計算,與首跨類似,但需特別注意凈跨長限制等特殊情況。
5. 其他特殊情況 非框架梁和框支梁:鋼筋處理有特定規定,如箍筋設置、縱筋錨固等,需遵循相關規范。 剪力牆鋼筋計算:復雜且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牆身、牆梁、洞口等,需詳細考慮並遵循相關設計要求和規范。
以上公式和要點是鋼筋算量的基礎,對於入門造價人員來說,掌握這些公式和要點對於准確進行鋼筋算量至關重要。同時,也需要注意在實際工程中,可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
2. 建築的鋼筋怎麼計算
建築的鋼筋計算主要包括梁、剪力牆等構件的鋼筋量計算,具體方法如下:
一、梁鋼筋計算
框架梁
- 上部貫通筋:長度等於通跨凈跨長加上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 端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加端支座錨固值;第二排為Ln/4加端支座錨固值。
- 下部鋼筋:長度等於凈跨長加上左右支座錨固值。
- 腰筋:構造鋼筋長度等於凈跨長加2倍15d;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 拉筋:長度根據梁寬、保護層厚度和抗震彎鉤值計算;根數根據箍筋根數和構造筋根數確定。
- 箍筋:長度根據梁寬、梁高、保護層厚度和抗震彎鉤值計算;根數根據加密區和非加密區長度及間距確定。
- 吊筋:長度根據錨固長度、斜段長度、次梁寬度和保護層厚度計算。
中間跨鋼筋
-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加中間支座值加Ln/3;第二排為Ln/4加中間支座值加Ln/4。注意考慮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與凈跨長的關系。
非框架梁
- 箍筋設置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
-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框支梁
- 支座負筋延伸長度為Ln/3。
- 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 上部縱筋錨固長度根據支座寬度、保護層厚度和Lae確定。
- 箍筋加密范圍根據Ln1和hb確定。
二、剪力牆鋼筋計算
剪力牆牆身水平鋼筋
- 牆端為暗柱或端柱時,外側和內側鋼筋長度根據連續通過或不連續通過的情況確定。
- 水平鋼筋根數根據層高和間距確定。
剪力牆牆身豎向鋼筋
- 首層、中間層和頂層牆身縱筋長度根據層高、搭接長度和錨固長度確定。
- 牆身豎向鋼筋根數根據牆凈長和間距確定。
牆身拉筋
- 長度根據牆厚、保護層厚度和彎鉤長度確定。
- 根數根據牆凈面積和拉筋布置面積確定。
注意:在計算過程中,需考慮鋼筋的錨固長度、彎鉤長度、保護層厚度等因素,並遵循相關的抗震設計規范。同時,對於不同類型的梁和剪力牆,其鋼筋計算方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工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計算和設計。
3. 求現澆混凝土板鋼筋的演算法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