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量源碼
『壹』 Linux 內核 rcu(順序) 鎖實現原理與源碼解析
RCU 的全稱是 Read-Copy-Update,代表讀取-復制-更新,作為 Linux 內核提供的一種免鎖機制,它在鎖實現方案中獨樹一幟。在面對自旋鎖、互斥鎖、信號量、讀寫鎖、req 順序鎖等常規鎖結構時,RCU 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追求在無需阻塞操作的前提下實現高效並發。
RCU 通過鏈表操作實現了讀寫分離。在讀任務執行時,可以安全地讀取鏈表中的節點。然而,若寫任務在此期間修改或刪除節點,則可能導致數據不一致問題。因此,RCU 採用先讀取後復制、再更新的策略,實現無鎖狀態下的高效讀取。這與 Copy-On-Write 技術相似,先復制一份數據,對副本進行修改,完成後將修改內容覆蓋原數據,從而達到高效、無阻塞的操作。
圖中展示了鏈表操作的細節,每個節點包含數據欄位和 next 指針欄位。在讀任務讀取節點 B 時,寫任務 N 執行刪除操作,導致 next 指針指向錯誤的節點,從而引發業務異常。此時,若採用互斥鎖,則能夠保證數據一致性,但系統性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讀寫鎖和 seq 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性能,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寫者飢餓狀態或讀者阻塞。
RCU 的實現旨在避免以上問題,讓讀任務直接獲取鎖,無需像 seq 鎖那樣進行重試,也不像讀寫鎖和互斥鎖那樣完全阻塞讀操作。RCU 通過在讀任務完成後再刪除節點,實現先修改指針,保留副本,注冊回調,等待讀任務釋放副本,最後刪除副本的過程。這種機制使得讀任務無需阻塞等待寫任務,有效提高了系統性能。
內核源碼中,RCU 通過 `rcu_assign_pointer` 修改指針,`synchronize_kernel` 等待所有讀任務完成,而讀任務則通過 `rcu_read_lock`、`rcu_read_unlock` 和 `rcu_dereference` 來上鎖、解鎖和獲取引用值。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垃圾回收機制,通過寫者修改引用並保留副本,待所有讀任務完成後刪除副本,從而實現高效、並發的操作。在 `rcu_read_lock` 中,禁止搶占確保了所有讀任務完成後才釋放鎖,開啟搶占,這為讀任務提供了寬限期,等待所有任務完成。
總之,RCU 作為一種創新的鎖實現機制,通過鏈表操作和讀寫分離策略,為 Linux 內核提供了一種高效、無阻塞的並發控制方式。其源碼解析展示了如何通過內核函數實現讀取-復制-更新的機制,以及如何通過寬限期確保數據一致性,從而在保證性能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優雅的並發控制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