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容災
『壹』 資料庫容災的數據容災具體是怎樣的
簡單地說,容災就是盡量減少或避免因災難的發生而造成的損失。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備份與恢復就是這一系統工程的兩個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如備份媒體的保管、存放,容災演練等都是容災中要做的。從廣義上講,任何有助於提高系統可用性努力,都可被稱為容災。容災就是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天災和人禍,如地震、火災、水災、戰爭、盜竊、丟失、存儲介質霉變、黑客和病毒入侵等對系統存儲數據的影響和造成的損失。
容災根據不同時機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等級。中小企業通常只需採用本地容災即可。所謂本地容災就是在企業網路本地所進行的容災措施,其中包括在本地備份、存儲、保管備份媒體。在一些大眾型企業,所採取的容災級別就高寫,稱之為「異地容災」或「遠程容災」。異地容災就是採取異地存儲備份,異地保管存儲媒體等方式。這樣就可比賣弄因本地容災發生而引起的數據丟失。如本地容災中的日常備份通常是把本分磁帶放在本地單位各部門的房間中,如果發生火災、水災、地震等災難,這些保存的媒體肯定將受到損失,因為不同城市同時發生災難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不同國家同時發生災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數據容災只是確保數據安全的一個方案,當這個方案無法保障數據安全時,需要專業的數據恢復工具對其原有數據或者備份數據進行數據恢復,據了解,「效率源科技」提供專業的數據恢復,解決數據容災無法解決的數據安全問題,曾在汶川地震中解決了不少這樣的問題。
無論採用哪種容災方案,數據備份還是最基礎的,沒有備份的數據,任何容災都沒有現實意義。但光有備份是不夠的,容災也必不可少。容災對於IT而言,就是提供一個防止各種災難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貳』 資料庫容災什麼意思
容災系統是指在相隔較遠的異地,建立兩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統,互相之間可以進行健康狀態監視和功能切換,當一處系統因意外(如火災、地震等)停止工作時,整個應用系統可以切換到另一處,使得該系統功能可以繼續正常工作。容災技術是系統的高可用性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容災系統更加強調處理外界環境對系統的影響,特別是災難性事件對整個IT節點的影響,提供節點級別的系統恢復功能。
容災分類
從其對系統的保護程度來分,可以將容災系統分為:數據容災和應用容災 描述如下:
數據容災就是指建立一個異地的數據系統,該系統是本地關鍵應用數據的一個實時復制。
應用容災是在數據容災的基礎上,在異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與本地生產系統相當的備份應用系統(可以是互為備份),在災難情況下,遠程系統迅速接管業務運行。數據容災是抗禦災難的保障,而應用容災則是容災系統建設的目標。
『叄』 數據容災的實現方式
一.數據備份 所謂備份,就是通過特定的辦法,將講資料庫的必要文件復制到轉儲設備的過程。其中,轉儲設備是指用於放置資料庫拷貝的磁帶或磁碟。
選擇備份的依據是:丟失數據的代價與確保數據不丟失的代價之比.還有的時候,硬體的備份有時根本就滿足不了現實需要,比如誤刪了一個表,又想恢復該表的時候,資料庫備份就變得重要了。
Oracle提供了強大的備份與恢復策略,包括常規資料庫備份(邏輯備份,冷備份與熱備份)和高可用性資料庫(如備用資料庫與並行資料庫),以下的備份主要指資料庫的常規備份。
1.備份的重要性
備份是系統中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事項,雖然他們在系統的整個規劃,開發和測試過程中甚至占不到1%,看似不太重要且默默無聞的工作只有到恢復的時候才能真正體現出其重要性,任何數據的丟失與嘗試見的數據down機,都是不可以被接收的。如果備份不能提供恢復的必要信息,使得恢復過程不能進行或長時間的進行(如一個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的備份方案),這樣的備份都不算或不是一個好的備份。
如果出現系統崩潰的災難,資料庫就必須進行恢復,恢復是否成功取決於兩個因素,精確性和及時性。能夠進行什麼樣的恢復依賴於有什麼樣的備份。作為DBA,有責任從以下三個方面維護資料庫的可恢復性:
(1)使資料庫的失效次數減到最少,從而使資料庫保持最大的可用性。
(2)當資料庫失效後,使恢復時間減到最少,從而使恢復的效益達到最高。
(3)當資料庫失效後,確保盡量少的數據丟失或根本不丟失,從而使數據具有最大的可恢復性。
數據備份是容災的基礎,是指為防止系統出現操作失誤或系統故障導致數據丟失,而將全部或部分數據集合從應用主機的硬碟或陣列復制到其它的存儲介質的過程。傳統的數據備份主要是採用內置或外置的磁帶機進行冷備份。但是這種方式只能防止操作失誤等人為故障,而且其恢復時間也很長。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的海量增加,不少的企業開始採用網路備份。網路備份一般通過專業的數據存儲管理軟體結合相應的硬體和存儲設備來實現。
2.常見的備份方式
(1)定期磁帶備份數據。
(2)遠程磁帶庫、光碟庫備份。即將數據傳送到遠程備份中心製作完整的備份磁帶或光碟。
(3)遠程關鍵數據+磁帶備份。採用磁帶備份數據,生產機實時向備份機發送關鍵數據。
遠程資料庫備份。就是在與主資料庫所在生產機相分離的備份機上建立主資料庫的一個拷貝。
(4)網路數據鏡像。這種方式是對生產系統的資料庫數據和所需跟蹤的重要目標文件的更新進行監控與跟蹤,並將更新日誌實時通過網路傳送到備份系統,備份系統則根據日誌對磁碟進行更新。
(5)遠程鏡像磁碟。通過高速光纖通道線路和磁碟控制技術將鏡像磁碟延伸到遠離生產機的地方,鏡像磁碟數據與主磁碟數據完全一致,更新方式為同步或非同步。
數據備份必須要考慮到數據恢復的問題,包括採用雙機熱備、磁碟鏡像或容錯、備份磁帶異地存放、關鍵部件冗餘等多種災難預防措施。這些措施能夠在系統發生故障後進行系統恢復。但是這些措施一般只能處理計算機單點故障,對區域性、毀滅性災難則束手無策,也不具備災難恢復能力。
二.數據復制
SAN專注於企業級存儲的特有問題,主要用於存儲量大的工作環境。當前企業存儲方案所遇到問題的兩個根源是:數據與應用系統緊密結合所產生的結構性限制,以及目前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標準的限制。大多數分析都認為SAN是未來企業級的存儲方案,這是因為SAN便於集成,能改善數據可用性及網路性能,而且還可以減輕存儲管理作業。
SAN是目前人們公認的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存儲技術方案,而未來SAN的發展趨勢將是開放、智能與集成。NAS是目前增長最快的一種存儲技術,然而就二者的發展趨勢而言,在應用層面上SAN和NAS將實現充分的融合。可以說,NAS和SAN技術已經成為當今數據容災備份的主流技術,關鍵在於如何在此基礎上開發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數據容災備份系統,在分布式網路環境下,通過專業的數據存儲管理軟體,結合相應的硬體和存儲設備,來對全網路的數據備份進行集中管理,從而實現自動化的備份、文件歸檔、數據分級存儲以及災難恢復等功能。
『肆』 資料庫的容災方案有哪幾種,分別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簡單的說幾句吧。其實這個解決方案呢,主要是要先考慮成本問題,其他的,技術問題其實都很容易解決,但是企業應用上,最大的限制就是成本。下面以ORACLE資料庫為例,簡單說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資料庫類型並不重要,解決方案都是大同小異。)
1、基於存儲層的容災復制方案
這種技術的復制機制是通過基於SAN的存儲區域網進行復制,復制針對每個IO進行,復制的數據量比較大;系統可以實現數據的同步或非同步兩種方式的復制。對大數據量的系統來說有很大的優勢(每天日誌量在60G以上),但是對主機、操作系統、資料庫版本等要求一致,且對絡環境的要求比較高。
2、基於邏輯卷的容災復制方案
這種技術的機制是通過基於TCP/IP的網路環境進行復制,由操作系統進程捕捉邏輯卷的變化進行復制。其特點與基於存儲設備的復制方案比較類似,也可以選擇同步或非同步兩種方式,對主機的軟、硬體環境的一致性要求也比較高,對大數據量的應用比較有優勢。其目標系統如果要實現可讀,需要創建第三方鏡像。個人認為這種技術和上面提到的基於存儲的復制技術比較適合於超大數據量的系統,或者是應用系統的容災復制。
3、基於oracle redo log的邏輯復制方式
使用這種方式的主要有一些第三方的軟體,以及oracle自己的DATAGUARD 中的logical Standby。目前,國外已經有了很多比較成熟的產品及成功案例,國內也有類似的產品, 但在產品的成熟程度和成功案例上跟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
使用oracle以外的獨立進程,捕捉redo log file 的信息,將其翻譯成sql語句,再通過網路傳輸到目標端資料庫,在目標端資料庫執行同樣的sql。如果其進程趕不上oracle日誌切換,也可以捕捉歸檔日誌中的內容。也有的產品在源端以事務為單位,當一個事務完成後,再把它傳輸到目標端。所有的產品一般都是以表為單位進行復制,同時也支持大部分DDL的復制(主要在oracle9i環境中)。
資料庫的吞吐量太大時,其實據會有較大的延遲,當資料庫每天的日量達到60G或更大時,這種方案的可行性交差;實施的過程可能會有一些停機時間,來進行數據的同步和配置的激活;復制環境建立起來以後,對資料庫結構上的一些修改需要按照規定的操作流程進行,有一定的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