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坡經濟林配置原則有哪些
『壹』 優質人工林樹種
人工林樹種的選擇,不同的地區樹種不同,主要從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林學特性等方面來選擇。基本原則有:1.經濟學原則:滿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林業的要求
2.生態學原則:
即適地適樹的原則
3.林學原則:種苗來源;栽培技術;有無栽培經驗和習慣;造林成本大小等。
(一)用材林樹種的選擇
1、速生性(輪伐期短)
華南沿海:桉樹、木麻黃™南方丘陵:馬尾松、杉木、松、桉樹、毛竹™華北平原:楊樹、泡桐™東北山地:落葉松™黃土地區:刺槐、楊樹。
2、豐產性
生長高大,相對長壽,材積生長的速生期維持較長,又適於密植,能在單位面積上獲得較高的產量;
豐產性與速生性既互相聯系,又有所區別。
既能速生,又能豐產的樹種
如杉木、楊樹;
只能速生,難以豐產的樹種
苦楝、旱柳、刺槐等。
能豐產但前期不夠速生的樹種
紅松、紅皮雲杉等
3、優質
良好的形(態)質(量)指標
4、其他(穩定、副產品等)。
(二)經濟林樹種的選擇:早實、豐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強。
(三)防護林樹種的選擇:
1、農田防護林的樹種選擇
:主要防治對象及任務:害風及平流霜凍。主要任務是保證農田高產穩產,同時生產各種林產品和美化環境。
農田防護林對樹種的要求:
①抗風力強,不易風倒、風折及風乾枯梢,在次生鹽漬化地區還要有較強的生物排水能力;
②生長迅速、樹形高大、枝葉繁茂(如楊樹、桉樹等);
2、水土保持林樹種的選擇要求:(1)根系發達,能籠絡固持土壤;在表土疏鬆、侵蝕作用強烈的地方應採用根櫱性強(如刺槐、旱冬瓜)的樹種或蔓生植物(如葛藤);
(2)枝葉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子、沙棘、紫穗槐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生長較快,
樹冠濃密,避免雨點直接沖擊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葉層,保護土壤;
(4)適應性強,能適應不同類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環境。如護坡林的樹種要能耐乾旱瘠薄(如檸條、杜梨等),溝底防沖林及護岸林的樹種要能耐水濕(如柳樹、檉柳、沙棘等),抗沖淘(旱柳、青楊、杞柳、沙棘等
)。
『貳』 植物配植應注意幾點
2.1園林植物 指綠化效果好,具有觀賞價值或經濟價值的植物。園林植物一般具有形體美、色彩美等的形態特 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在一般管理條件下能表現上述功能。 2.2植物造景 運用植物素材,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要素(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 剪成一定形體)來創作植物景觀。 2. 3園林植物配置 按植物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喬木、灌木、花卉、 草皮和地被植物等) ,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 3園林植物配置基本原則 3.1綠地規劃配置設計基礎 各類型綠地的規劃配置應在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進行。 3.2滿足綠地的性質及用途 應結合周邊環境,發揮園林植物的綜合功能。 3.3滿足生態習性 a)喬木、亞喬木、灌木、地被相結合,組成科學合理的復層結構植物群落。 b)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重視生物多樣性:喬木、灌木、常綠、落葉、速生、慢生植物合理配置。 c)常綠、落葉種類配置比例應為3: 7,喬木、灌木種類配置比例應為(1-1.5) : 1 。 d)忌栽純林,應多種植物混栽,營造種類豐富的植物群落。 3.4明確主題 明確主題性,滿足立意要求。 3.5遵循美學原理,講求藝術性。 a)遵循統一、協調、均衡、韻律四大原則。 b)構圖合理,整體與局部關系處理得當。 c)運用園林植物色彩美、季相美、芳香美、姿態美、群體美等的美化作用。 d)挖掘園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知識性。 3.6突出和保持地方園林特色。 3. 7配置密度合適,近期與遠期效果兼顧。 3.8遵循經濟性原則。 3.9各園林要素的關系處理得當 與園林建築及小品、山體、水體、園路等園林要素的關系處理得當。 3.10生態效益 形成的植物群落應能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不能因配置不當而產生病蟲害及環境污染。 4園林植物選擇要求 4. 1園林植物選擇基本原則 a)以"鄉土或鄉士化樹種、鄉土草種"為主,適地適種的原則。紀念性廣場、重要區域或不宜 栽植樹木的地段可適當選用常綠草種。 b)遵循"物種多樣化"的生態性原則。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革結合,速生與慢生、 常綠與落葉科學合理配比。 c)突出季相變化的景觀性原則。 d)應選用大規格茵木。落葉喬木胸徑應不低於Ber,常綠喬木高度應不低於2.5m。市屬及區屬重 點工程建設項目,樹木選擇規格落葉喬木胸徑應不低於15em,分枝點應不低於2. 7m。 4.2公園綠地 4.2. 1公園綠地植物選擇 公園綠地植物應選擇: a)一生長表現好,如:易生長、病蟲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適應栽植地立地條件。 c)適應栽植地養護管理條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黃金槐、香花槐、火炬樹、側柏等綠化先鋒樹種。 e)應以大規格喬木為主。重點地段及重要景觀樹落葉喬木規格不應低於胸徑15em、分校點2. 7m; 一般地段喬木胸徑不應低於10em。 4.2.2公園綠地植物推薦種類 銀杏、揪樹、懸鈴木、白蠟、臭椿、合歡、馬褂木、苦楝、奕樹、樺樹、制樹、三角楓、毛白楊、 大葉女貞、朴樹、鍛樹、五角楓、櫻花、燈台樹、國槐、水杉、柳樹、流蘇、廣玉蘭、黑松、白皮鬆、 雪松、冷杉、龍柏等,以及碧挑、天目瓊花、海桐、錦帶、耐冬、紫荊、紫薇、木棒、日本女貞、海 棠、法國冬青、石楠、榆葉梅等花灌木。 4. 3道路綠地 4.3.1道路綠地植物選擇 結合城市特點及景觀要求,優先選擇具有本地特色的樹種。綠地植物應選擇: a)無毒、無臭、無刺、無飛絮等;落果對行人不造成危害(砸傷行人、污染行人衣物)。 b)病蟲害少或易於防治。 c)花灌木應選擇花繁葉茂、花期長、生長健壯和便於管理的種類。 d)綠籬和觀葉灌木應選用萌芽力強、枝繁葉密、耐修剪的種類。如:日本女貞、小檗等。 e)應選擇莖葉茂密、生長勢強、病蟲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觀葉、觀花種類作地被:應以 萌費力強、覆蓋率高、耐修剪的冷季型草種為主。如:平校苟子、沙地柏、鋪地柏等。 f)行道樹應以落葉、深根性、開展型樹冠、耐修剪、壽命長的樹種為主,並適應城市道路環境 條件,如耐早、耐癖薄士壤、抗海潮海霧、抗污染等。 g)主幹道苗木規格應達到胸徑15cm、分枝點2. 7m以上;次幹道苗木應達到胸徑8cm、分枝點2. 2m 以上。 4. 3. 2道路綠地植物推薦種類 銀杏(雄株)、楸樹、懸鈴木(少球或無球的)、白蠟、臭椿(雌株)、合歡、馬褂木、苦楝、 朴樹、樺樹、黑松、奕樹、廣玉蘭、五角楓、椴樹、黃連木、垂柳、七葉樹等。不宜栽植黃金槐、香花槐、火炬樹、側柏等綠化先鋒樹種。 4.4居住綠地 4.4.1居住綠地植物應選擇 居住綠地植物應選擇: a)生長健壯,病蟲害較少,適應栽植地環境條件及養護管理條件。 b)應無毒、無臭、無刺、無飛毛、少花粉、落葉整齊等,不致產生污染及造成人傷害。 c)應多選擇能觀花、觀果及文化品位高的植物。 4.4.2推薦種類 銀杏、香椿、合歡、欒樹、五角楓、紅楓、黃連木、玉蘭、龍柏、黑松、廣玉蘭、耐冬、山植、 石榴、泡桐、垂柳、碧桃、櫻花、紫葉李、無花果、石楠、木槿、紫薇、海桐等。 4.5廠區綠地 4.5.1廠區綠地植物選擇 廠前區應選用冠大蔭濃、生長快、耐修剪的喬木作遮蔭樹。產區綠地植物應選擇: a)生產區應有針對性地選擇對有害氣體抗性較強及吸附作用、隔音效果較好的樹種。化工車間, 應選擇抗性強、生長快、低矮的樹木;高溫車間,應選擇高大的闊葉喬木及色濃味香的花灌木;雜訊強烈的車間,應選擇校葉茂密、樹冠矮、分校點低的喬灌木,密集栽植形成隔音帶;紡織、食品、光 學、精密儀器製造車間,應選擇無飛絮、無花粉、落葉整齊的樹種,結合營建低矮地被和草坪。 b)倉儲區應選擇樹干通直、分枝點高的樹種,不應種植針葉樹及含油質較多的樹種。 c)廠內行道樹應選擇生長健壯、樹冠整齊、抗性強的喬木。行道樹分枝點不宜低於4m。 4.5.2推薦種類 刺槐、榆樹、欒樹、臭椿、毛白楊、合歡、泡桐、構樹、君遷子、黃連木、銀杏、懸鈴木、側柏、 自皮鬆、龍柏、苦楝、三角楓、刺楸、青朴、水杉、桑樹、紫穗槐、胡枝子、木槿、爬山虎等。 在適當地段應考慮栽植一些對污染源敏感的植物以監測環境污染狀況。如:雪松對S02、HF最敏感, 櫻花、唐菖蒲對HF較敏感,懸鈴木對C02敏感,月季、杜仲對S02敏感等。 4. 6濱海綠地 4.6.1濱海綠地植物選擇 濱海綠地植物應選擇: a)抗海風、抗海霧、耐瘠薄、耐鹽鹼並有較強觀賞價值的種類,以常綠樹為主,適當選用闊葉、 落葉喬木。喬木胸徑不應小於10cm,灌木冠幅不應小於80cm。 b)堤壩護坡應以固土性強的鄉土草種及矮生木本植物為主。如:結縷草。 c)近海處應選用低矮小喬木和灌木,岩土應選用攀緣植物。 4.6.2推薦種類 黑松、龍柏、短葉羅漢松、女貞、紅楠、青朴、黃連木、楓楊、構樹、麻析、、鹽膚木、合歡、白蠟、桑樹、旱柳、苦楝、胡頹子、木棒、大葉黃楊、大葉胡頹子、錦帶花、枸杞、千首蘭、膠東衛矛、 海州常山、扶芳藤、爬山虎等。 4. 7山林綠地 4.7.1山林綠地植物選擇 山林綠地植物應選擇: a)深根性、樹冠較窄,不易風倒、風折。 b)耐瘠薄、抗乾旱、適應栽植地環境條件。 c)可適當選用山地綠化先鋒樹種。喬木地徑不應小於0.5cm,灌木冠幅不應小於30cm。 4.7.2推薦種類 國槐、臭椿、黃連木、鹽膚木、杜梨、苦楝、黑松、香花槐、黃櫨、衛矛、君遷子、麻櫟、構樹、核桃、板栗、山楂、棗樹、柿樹等,以及紫穗槐、扁擔木、鼠李、荊條、胡頹子、金銀木、綉線菊等灌木和木本地被。 4.8防護綠地 4.8.1防護綠地植物選擇 防護綠地植物應選擇: a)深根性、萌芽力強、抗倒伏、速生尤其高生長快、干直的鄉土樹種。 b)耐瘠薄、抗乾旱、抗煙塵、抗有害氣體等抗逆性強,並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 c)物種之間及與防護生物協調共生關系好,不得有共同病蟲害或是其中間的寄生樹種。 d)可適當選用綠化先鋒樹種。喬木胸徑不應小於6cm,灌木冠幅不應小於50cm。 4.8.2推薦種類 國槐、刺槐、臭椿、刺楸、加楊、垂柳、青朴、苦楝、桑樹、構樹、榆樹、側柏、君遷子、泡桐、 核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丁香、紫藤、爬山虎等。 5園林植物配置要求 5. 1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植物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以喬木為骨架,復層配置,栽植密度合理。各類型喬木栽植密度應符合表1規定。 表1開展型(寬冠) 胸徑(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間距(m) 456直立型(窄冠)胸徑(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間距(m) 345b)注重物種多樣性,豐富綠地景觀。每1000m2綠地,喬木栽植種類不應少於5種;灌木不應少於5 種;常綠樹不應少於3種;落葉樹不應少於7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不應少於3種,栽植面積不應少於 總栽植面積的10%。 c)新建綠地喬木應占總栽植面積的60%以上,大規格苗木應占總栽植數量的80%以上;林下不得裸露地表,應配置地被或草坪;喬、灌、草配置面積比例不低於6: 3: 1。 d)公共活動廣場應控制綠地率35%-40%,綠化覆蓋率45%-60%,成片綠地喬木應佔80%以上,喬、灌、草配置面積比例不低於5: 3: 2;集散廣場應控制綠地率25%-30%,綠化覆蓋率35%-45%,喬、灌、草配置面積比例不低於7: 2: 1。 e)已建成以大面積鋪裝和草坪為主的廣場,應補栽大規格喬、灌木,達到植物配置面積比例要求。 5.2道路綠地 道路綠地植物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以喬木為主。大規格喬木占總栽植數量的90%以上。栽植密度同5.1.1表規定。 b)自然式綠帶應以常綠喬木為主,分層配置喬木、灌木、草坪,配置面積比例為5: 3: 2。配置種類數同5.1.2的規定。 c)互通立交橋綠地喬、灌木栽植面積應達到綠地面積的60%-70%以上。環橋綠地應配置不影響交通視野的低矮花灌木、點綴樹叢、孤植大樹等:橋下應栽植攀緣植物,垂直綠化橋柱、橋體;沿橋體兩側綠地應栽植高大速生喬木。 d)車行道分隔綠帶,寬度小於2.5m應栽低矮的灌木及草皮,寬度2. 5m-3. 5m可種枝下高較高的喬木,寬度大於3.5m應栽植喬木,多選常綠、色葉樹種;道路人行橫道、拐彎處綠地不應栽植喬木及亞喬木;喬木、灌木種植面積應占綠地面積的80%。 e)規劃綠地面積較大的高速路及立交橋兩側應配置喬、灌、草復層混交綠帶;高速路及一般公路 立體交叉處在彎道外側應植數行喬木;兩條道交匯到一條道的交接處及中央隔離帶,應栽植低矮灌木及草坪;立體交叉面積較大的,按公園綠地配置;坡度較大處應以草坪式護坡綠化為主。 f)與上方架空線,地下電纜、管道的關系應處理得當。 5.3居住綠地 居住綠地植物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充分考慮綠地功能,運用混合式方法復層配置,建設人工生態植物群落。 b)應以觀賞亞喬木為主,占苗木總栽植數量的50%,高大喬木佔20%。喬木量達到70%。 c)栽植密度合理,空間相對開敞。栽植密度同5. 1 .1表規定。 d)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配置種類數同5.1.2的規定。 e)建築南面綠地小氣候條件好,植物種類可豐富,但不得影響屋內採光和通風;東、西面應種落葉大喬木夏季遮陽,西、北面應配置耐風耐寒樹種,北面應選擇耐蔭亞喬木、灌木及地被;種植喬木距離建築不得小於5m,窗下不得種植喬木及大灌木。 5.4廠區綠地 廠區綠地植物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a)喬木、灌木配置數量比例不低於1.5: 1其中常綠樹數量應占該區域總栽植數量的1/2。 b)廠前區宜用規則式和混合式相結合的配置方法。遠離大樓的地方可根據地形變化採用自然式布局。 c)生產區大喬木距離建築不應小於4m,距離地上、下管網不小於2. 5m。植物栽植應處理好與車間通風透光的關系。 d)倉儲區應以疏植喬木或配置低矮的花池、綠化分隔帶為主,地下倉庫上面宜鋪設草皮和配置灌木、地被或攀緣植物。 e)廠內道路綠化配置應簡潔、明快。綠籬距離道路不宜小於0.8m,灌木不宜小於2m,喬木不宜小於1.2m。 f)防護林帶應以喬、灌木混交的緊密結構和半透風結構為主。栽植密度同5. 1. 1表規定,但間距 均下調1m。 5. 5濱海綠地 a)應以抗海霧、海風的常綠樹種為主,適當配置觀賞亞喬木、灌木和觀花地被,豐富綠地景觀。配置種類數同5.1.2的規定,但常綠、落葉種類比例應為2: 3。 b)樹木不宜配置過密,林冠線應富於變化,留出透景線。栽植密度同5. 1. 1表規定,但間距均上調1.5m。 5.6山林綠地 a)植被覆蓋率應達到80%以上,以喬木為主,合理配置灌木、地被,防止水土流失。喬木應占總栽植數量的60%以上,配置種類喬木、灌木比例為1.5: 1,針葉、闊葉比例為1: 4,色葉植物不應低於總栽植數量的30%。每公傾山林樹木配置種類不應少於3種。 b)栽植密度合理。各類型喬木栽植密度應符合表2規定。 表2直立型(窄冠)胸徑(cm)3~44~5>5栽植間距(m) 0.811.2 c)園林景觀應結合園林生產,適當配置或片植經濟林。根據山地環境條件及社會需要營造風景林、 經濟林及防護林。 5. 7防護綠地 a)應以喬木為主,喬灌結合。配置種類喬木、灌木比例為15: 1。 b)各類苗木配置合理,配置種類數同5.1.2關於喬木種類數的規定,但喬木不應少於6種,灌木不應少於4種;栽植密度同5.1 .1表規定,但間距均下調1m。 c)園林景觀應結合園林生產,防護林與用材林、果桑花經濟林結合,合理配置。 d)有污染的工業區,外圍應設置寬度30米以上的喬、灌木混交的緊密結構和半透風結構為主的防護林帶。
『叄』 水土保持造林
一、標准條款
1 規劃
1.1 林種規劃
1.1.1 根據不同用途布設下列林種:
(1)經濟林。優先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干鮮果品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種。
(2)薪炭林。在燃料缺乏的地區,根據各地人均年需燒柴數量和每公頃林木可能提供的燒柴數量確定種植面積。
(3)飼料林。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飼草不足地區,可結合水土保持營造刺槐、紫穗槐等灌木飼料林作為補充。
(4)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為用材林的,應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程,避免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乾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區用材林應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旁、河灘和溝底,以及其他水源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1.1.2 根據不同地形部位布設下列林種:
(1)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據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立地條件與水土流失特點,可分別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布設灌木林、喬木林和經濟林。
(2)溝壑水土保持林。分溝頭、溝坡、溝底三個部位,應與溝壑治理措施中的溝頭防護、谷坊、淤地壩等緊密結合。
(3)岸域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鞏固河岸、庫岸及渠道,防止塌岸和沖刷。
(4)四旁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區和高原區的塬面,一般是道路與渠道結合形成大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應按照農田防護林網的要求進行。山區、丘陵區村旁、宅旁造林,應結合農區用材和村鎮綠化建設配置樹種。
1.2 林型規劃
1.2.1 純林
(1)灌木純林。主要適應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及水土流失嚴重,立地條件很差的地方。
(2)喬木純林。主要適應於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同時其樹種生物學特點要求為純林。
1.2.2 混交林
(1)混交類型有: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混交,喬木與灌木和草本混交,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混交。
(2)混交方式
a)株間混交。適應於瘠薄土地,在喬木株間栽種具有保水保土、改土作用和覆蓋能力強的灌木;或在每5~10株灌木間,稀疏地栽植一株喬木。
b)行間混交。一般喬木與灌木,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均適宜採用。
c)帶狀混交。適應於初期生長較慢且兩類互有矛盾的樹種。帶的寬度應根據樹種特點具體研究確定。
d)塊狀(不規則)混交。適應於樹種間競爭較強烈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條件鑲嵌分布的地方。
1.3 樹種規劃
1.3.1 適地適樹
( 1) 造林應適地適樹。應根據小流域內坡面、溝壑、地類,不同位置、不同立地條件等,布設不同林種; 在同一林種中,還應配置不同樹種。
( 2) 根據各地氣溫、降雨、土質等主要生態因素,可將全國粗略劃分為 7 個不同立地條件的氣候帶,各氣候帶適應的樹種見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1. 3. 2 優質高產
( 1) 經濟林 ( 果園) : 要求品種優良,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同時應易於運銷、存儲和加工增值的樹種。
( 2) 薪炭林: 要求萌芽、萌櫱力強、耐平茬、耐貧瘠、耐乾旱、燃燒值高的樹種。
( 3) 飼料林: 要求耐乾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時適口性好的樹種。
( 4) 用材林: 要求材質好、價值高、速生豐產的樹種。
(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逆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
1. 3. 3 在符合上述原則前提下,宜採用鄉土樹種; 鄉土樹種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通過試驗,引進外地優良樹種。
1. 4 苗圃規劃
1. 4. 1 縣、鄉、村或小流域,可根據造林的需要,在規劃范圍內,分級設置苗圃,應避免從外地遠距離購置運苗。
1. 4. 2 苗圃地應選土質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條件的地方; 在規劃范圍內應大致均勻分布,便於使用。
1. 4. 3 苗圃面積應使其育苗數量能按計劃逐年滿足規劃范圍內全部造林的需要。有條件的在鄉、村或小流域內部調劑,必要時可在縣范圍內調劑。
1. 4. 4 應根據造林規劃的林種和樹種配備齊全,保證按規劃要求全部種植所需林種、樹種,避免有什麼苗栽什麼樹,收不到應有的效益。對引進外來的新樹種,應先經過試驗,確認適宜性後再納入育苗計劃。
1. 4. 5 苗圃的建設和生產,應明確專人專職管理,按苗圃管理技術規范和有關制度嚴格執行,保證育苗任務和質量。
1. 5 其他有關規劃
1. 5. 1 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基本要求如下:
( 1) 殘林、疏林,應根據不同的殘疏程度與立地條件,分別採取封禁或更新、補植措施,進行改造。
( 2) 低效林、小老樹,應根據不同樹種和形成小老樹原因,分別採取間伐、修枝、嫁接改良、補修整地工程、鬆土、灌水等措施進行改造。如因樹種選擇不當,應以適宜樹種更替。
1. 5. 2 林地道路規劃
成片林地四周、較大面積林地內部,均應設置道路,寬為 2 ~3 m,架子車或小型機動車應能通行。
1. 5. 3 林地管護規劃
包括管護措施、管護組織、管護設備與管護人員的規劃等。
2 設計
2. 1 造林密度設計
2. 1. 1 造林密度的表現形式。
( 1) 以行距 ( m) 、株距 ( m) 計,在造林施工時直接採用。
(2)以單位面積(hm2)造林株數計,用以統計需苗數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等)。
2.1.2 不同林種、樹種的造林密度
(1)用材林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3000株,根據樹種特點和當地條件每公頃可放寬到600~5000株。
(2)經濟林與果園造林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2000株,根據樹種和管理水平每公頃可放寬到500~5000株。
(3)以灌木為主的飼料林和薪炭林,宜為每公頃1萬~2萬叢,不同樹種可少到每公頃6000叢。
(4)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1000~3000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2000~4000株。
2.1.3 不同立地條件的造林密度
(1)我國南方水熱條件較好地區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熱條件較差地區大些。
(2)同一地區,立地條件較好地類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條件較差地類大些。
(3)同樣立地條件,計劃間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計劃間伐的大些。
(4)農林間作、糧果間作等的造林密度,應採用每公頃30~40株或50~100株。
2.1.4 附錄B(資料性附錄)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樹種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設計時參考。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對每一地區每一地類的造林密度,在具體分析立地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具體設計確定。
2.2 整地工程設計
2.2.1 基本要求
(1)水土保持造林,宜採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進樹木正常生長。
(2)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種,應分別採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3)整地工程防禦標准,可按10~20年一遇3~6h最大雨量設計。根據各地不同降雨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暴雨頻率和當地最易產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進行設計。
2.2.2 帶狀整地工程
(1)水平階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階面寬1.0~1.5m,具有3°~5°反坡,上下兩階間的水平距離,以設計的造林行距為准。各水平階間斜坡徑流應在階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納入滲,以此確定階面寬度或階邊埂。亦可設計為隔坡形,隔坡距離根據現場確定。樹苗植於階邊處。
(2)水平溝整地,適用於15°~25°的陡坡。溝口上寬0.6~1.0m,溝底寬0.3~0.5m,溝深0.4~0.6m,溝由半挖半填作成,內側挖出的生土用在外側作埂。樹苗植於溝底外側。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徑流情況,確定上下兩溝的間距和溝的具體尺寸。
(3)反坡梯田整地,主要用於果樹或其他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的經濟樹木。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坡面平整的地方,田面宜向內傾斜3°~5°反坡,田面寬2~3m。應根據設計的果樹行距,確定上下兩台梯田的間距,並基本沿等高線布設,長度不限。隔一定距離可修築土埂,預防水流匯集;橫向比降宜保持在1%以內。在田面中部挖樹穴種植果樹。
(4)水平犁溝整地,適用於地塊較大、5°~10°的緩坡。用機械或畜力沿等高線上下結合翻土,作成水平犁溝,深0.2~0.4m,上口寬0.3~0.6m,根據設計的造林行距,確定犁溝間距。樹苗應植於溝底中部。
2.2.3 穴狀整地
(1)魚鱗坑整地,每坑平面呈半圓形,長徑0.8~1.5m,短徑0.5~0.8m;坑深0.3~0.5m,坑內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狀土埂,高0.2~0.3m(中部較高,兩端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根據設計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確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樹苗栽植在坑內距下沿0.2~0.3m位置。坑的兩端,開挖寬深各約0.2~0.3m、倒「八」字形的截水溝。
(2)大坑整地,在土層極薄的土石山區或丘陵區種植果樹時,應在坡面開挖大型果樹坑,深0.8~1.0m,圓形直徑0.8~1.0m。方形各邊長0.8~1.0m。取出坑內石礫或生土,將附近表土填入坑內。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參照5.2.3.1規定執行。
3 施工
3.1 施工時間
3.1.1 整地工程修築時間
(1)宜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利於容蓄雨雪,促進生土熟化。易風蝕的沙地,應隨整地隨造林。
(2)秋冬造林,最遲應在當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遲應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3.1.2 造林季節
(1)春季應在苗木萌動前7~10d造林,我國北方應在土壤解凍達到栽植深度時抓緊造林。
(2)雨季造林宜雨季在開始後的前半期造林,保證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當年有兩個月以上的生長期,利於安全越冬。乾旱、半乾旱地區應結合天氣預報,在連陰天墒情好時造林,可採用容器苗造林及飛機播種造林和小粒種子播種造林等。
(3)秋冬造林,應在樹木停止生長後和土地封凍前抓緊進行。凍害嚴重的山區不宜秋季造林。大粒種子、帶硬殼種子和休眠期較長的種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3.2 施工質量要求
3.2.1 整地工程施工質量要求
(1)各項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變,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
(2)各項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應分層夯實(或踩實),干密度達1.3t/m3,保證蓄水後不坍塌或穿洞。
(3)各類帶狀整地工程,施工前應用手水準測量定線。修成後每5~10m,修一小土擋,高0.2m左右,防止徑流縱向集中。
3.2.2 苗木質量要求
(1)裸根苗應使用GB6000規定的I、II級苗木。用材林應選用GB6000規定的I級苗木及優良無性系苗木;經濟林選用品種優良、GB6000規定的合格苗木;未制定國家標準的樹種應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2)容器苗應執行LY1000的規定。
(3)外地遠距離、大范圍調運苗木,應經過植物檢疫。
(4)應根據水土保持造林任務,就近育苗,避免長途運輸造成的損失。
(5)同一地塊內栽植的樹苗,苗齡和苗木生長狀況應基本一致。
3.2.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
(1)在帶狀整地工程內,應按設計的株距,挖好植樹坑,並根據不同樹種和樹苗情況,以根系舒展為標准。
(2)栽植經濟林果、珍貴樹種和速生豐產林,應將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與底土拌勻,上覆一層虛土;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栽植時應將樹苗扶直、栽正,根系應舒展、深淺適宜。
(4)填土時應先填表土、濕土,後填生土、干土,分層踩實,以利保墒。
(5)乾旱、半乾旱地區具備灌溉條件的造林地,應澆水栽植或採取其他保墒措施。
3.2.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
(1)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GB7908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並按GB2772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
(2)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3)對於穴播,應人工挖穴,穴徑0.2~0.3m,深0.15~0.20m。穴內應鬆土,清除草根、石礫,根據樹木種子大小,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3~5倍,用腳踩實。
(4)對於條播,應結合水平犁溝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機械在犁溝底部再鬆土,並根據設計播量,進行條播,播後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隨即踩實。
(5)對於飛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積荒山、荒坡、疏林地可採用飛播造林,並參照GB/T15162執行。
3.2.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
(1)對於插條造林(或插穗),應選樹皮光滑、1~2年生的健壯枝條作為插條,直徑1.5~2cm生根性強的樹種(如柳樹),乾旱地區應深埋少露;針葉樹種的插穗應頂芽完好。插條一般長30~50cm,先在水中浸泡12~24h,利於成活。
(2)對於插干造林,插乾材料應採用截根樹干萌生枝,長3~5m,干徑3cm以上;栽植深度達50cm以上。
(3)插條(埋干)時間,宜隨采穗隨造林。乾旱、半乾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區,應在秋季雨後土壤水分較好時插條(埋干)造林。
(4)插條(埋干)時應按設計要求定好行株距,按照深埋、淺露、踏實的原則,在種植點上先扎一孔,再將插條插入其中,上端稍高於地表。
(5)分蔸造林。運用於竹類造林。
4 管理
4.1 幼林管護
4.1.1 新造幼林應實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長和破壞整地工程的活動。
4.1.2 幼林郁閉前,在不影響幼林生長前提下,應在樹盤以外可利用的林間空地,種植低稈、簇生的綠肥、蔬菜、葯材或其他經濟作物。結合耕作管理,兼顧幼林撫育。
4.1.3 鬆土除草,主要在整地工程內進行,結合對工程進行養護維修,注意防治鼠害。
4.1.4 定株除櫱,直播和叢植的幼苗應結合鬆土,分次間苗,至第二年秋冬定株。根莖萌櫱力強的樹種,應留好主幹,及時除櫱。
4.1.5 修枝整形,對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進行。用材林修枝應將主幹下部1/3的枝條剪掉,闊葉林應在第二年秋後進行,針葉林可適當推遲。
4.1.6 平茬復壯,對具有萌芽能力的樹種,因乾旱、凍害、機械損傷以及病蟲獸害危害造成生長不良的,應及時進行平茬復壯。
4.1.7 灌水施肥。幼林受旱應及時灌水保苗,經濟林、果應根據不同樹種適時灌水、施肥,保證優質高產。
4.1.8 成活率調查。每年冬季對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在不同部位進行,抽樣比例見表3-1。
表3-1
4. 1. 9 幼林補植適於成活率 30% ~ 70% 的情況。成活率 70% 以上且分布均勻的,不需補植; 成活率不到 30%的,不計其造林面積,重新造林。幼林補植應用同一樹種的大苗或同齡苗。
4. 2 成林管理
4. 2. 1 應固定專人管護,防止人畜破壞,防止林地火災,防治病、蟲、鼠害。參見 14. 2 要求執行。
4. 2. 2 喬木薪炭林修枝與灌木薪炭林平茬,應根據樹種和長勢,每 3 ~ 5 年一次,在深冬進行。喬木應結合修枝,伐去少數生長不良和互相影響的植株。陡坡上和風蝕嚴重地區灌木平茬應採用等高帶狀輪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引起水蝕和風蝕。
4. 2. 3 用材林成材後的間伐,應根據設計要求,隔株、隔行或隔帶間伐,以不加劇水土流失為原則。陡坡和風沙區,不得成片砍伐。間伐後應根據設計,及時補植新苗。
4. 2. 4 經濟林與果園,應根據不同樹種的具體要求,實施集約經營,定期進行灌水、施肥、修枝,並採取防治病蟲害等措施,保證優質高產。
4. 2. 5 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林木成片生長不良或形成小老樹等情況,應及時調查原因,進行更新改造。
4. 2. 6 對某些經濟林與果樹,如原來品種不良,經濟效益不高,應採取換頭嫁接優良品種,力爭短期內獲得優質高產,提高經濟效益。
4. 2. 7 對各類整地工程,應長期保持完好。每年汛後應進行檢查,發現損毀及時補修。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對荒地治理技術中水土保持造林措施的實施作了全面、詳盡的規范,水土保持造林的工作程序為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具體為:
規劃: 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及殘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樹等的改造規劃。
設計: 造林密度設計,整地工程設計。
施工: 施工時間,施工質量要求。
管理: 幼林管護,成林管理。
在水土保持林營造過程中應根據各類荒地的不同立地條件和當地支柱產業發展需要,首先進行水土保持林規劃,分別開展林種規劃、林型規劃、樹種規劃、苗圃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對選定的樹種、林種進行造林設計,並且以造林設計來指導水土保持林營造的施工。對水土保持林的管理應對幼林和成林分別進行專項管理。
此節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 1) 標准 4. 1 林種規劃中,規范了造林類型的專業術語, 「水土保持經濟林」改為 「經濟林」,「水土保持薪炭林」改為 「薪炭林」,「水土保持飼草林」改為 「飼草林」,「水土保持用材林」改為 「用材林」,「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改為 「坡面水土保持林」,「河道兩岸、湖泊水庫四周、渠道沿線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改為 「岸域水土保持林」,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林」改為 「四旁水土保持林」。
( 2) 標准 4. 2 林型規劃中,刪除原標准 4. 2. 2 與 4. 2. 2. 1 間的懸置段。
( 3) 標准 4. 3 樹種規劃中,為指導現階段全國各地水源涵養林的營造,故新標准中增加「4. 3. 2. 5 水源涵養林: 要求樹體高大、冠幅大,林內枯枝落葉豐富和枯落物易於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廣等特點; 長壽,生長穩定且抗性強的樹種; 低耗水、耐旱樹種; 不對水環境造成污染的樹種」,增加 「5. 1. 2. 4 水源涵養林喬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1000 ~3000 株,灌木密度宜為每公頃 2000 ~4000 株」。
( 4) 標准 4. 4 苗圃規劃中,刪除原標准中的贅述文字,4. 4. 1 中的就地就近育苗,4. 4. 2 中的苗圃地位置,4. 4. 3 苗圃的面積,4. 4. 4 中的選育的樹種,4. 4. 5 中的苗圃管理。
( 5) 標准 5. 2 整地工程設計中,由於現階段造林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出現,刪除原標准「5. 2. 1. 4 除河灘、湖濱等平緩地面外,凡有5°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應採取全懇造林」。刪除5. 2. 2. 4 與 5. 2. 2. 1 間的懸置段。規范專業術語,「5. 2. 2. 3 窄梯田整地」 改為 「5. 2. 2. 3 反坡梯田整地」,「5. 2. 3. 2 大型果樹坑整地」改為 「5. 2. 3. 2 大坑整地」。
( 6) 標准 6. 2. 2 苗木質量要求中,為更加明確和具有可操作性,刪除原標准 6. 2. 2. 3,6. 2. 2. 5,並重新制定新標准 6. 2. 2. 1,6. 2. 2. 2,6. 2. 2. 4。
( 7) 標准 6. 2. 3 植苗造林質量要求中,補充完善 6. 2. 3. 2,增加 「容器苗應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 8) 標准 6. 2. 4 直播造林質量要求中,為使本條更具可操作性,重新制定 「6. 2. 4. 1 造林種子質量應達到 GB 7908 規定的合格種子標准; 並按 GB 2772 規定方法檢驗種子質量」。補充增加「6. 2. 4. 2 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樹種及造林密度確定」。
( 9) 標准 6. 2. 5 分殖造林質量要求中,規范專業術語,將 「插條」改為 「分殖造林」,並補充增加新技術 「6. 2. 5. 2 插干造林」,「6. 2. 5. 5 分蔸造林」。
三、示 例
以遼西地區荒山造林為例:
遼西地區是指遼寧省西部山區,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段,是遼河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帶。遼西的荒山主要分布在阜新市、錦州市、葫蘆島市和朝陽市。荒地治理類型可根據植被的不同而劃分為草坡和灌叢 ( 灌木坡) 兩種類型。
1. 規劃
遼西荒山造林應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為主,適當發展經濟林。在遼西地區可以選擇油松、側柏、刺槐、麻櫟、山杏、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小葉錦雞兒等樹種營造水土保持林,在低山、近山立地條件較好、土層比較厚的地方,可以選擇大扁杏等經濟林樹種。
2. 設計
( 1) 整地工程設計。在遼西荒山造林中,一般只採用局部整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水平階整地、水平溝整地。各種整地方式中,以水平溝整地效果最好,而小坑不整地則最差。整地在春夏秋均可進行,但以伏天為好。遼西地區應在雨季前進行,以利於消滅雜草和蓄水保墒。為了提高土壤含水率,保證幼樹成活,最好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整地方式,以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壞,實行保灌整地造林,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為原則。在遼西地區,整地方法和規格的確定必須和種植點配置的需要結合起來考慮。如配置較稀的經濟林可用大魚鱗坑或大塊狀整地,而配置較密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應盡量採用便於密緻的帶狀整地或比較靈活的 ( 便於在裸岩中見縫插針) 小魚鱗坑或小塊狀整地。
( 2) 造林密度設計。一般灌木密度株行距應在1. 0 m ×1. 5 m 或0. 5 m ×1. 0 m 為宜。陽性樹種不耐庇蔭,密度過大影響生長發育,樹冠龐大的樹種,密植影響生長。
3. 施工
( 1) 施工時間。根據遼西地區氣候條件,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 4 月上旬即可進行造林;雨季植苗造林的適宜時間是 「頭伏」末,「二伏」初,當下第 1 次透雨後及時造林; 秋季造林一般在 10 中旬進行,但要採取截干 ( 闊葉樹種) 或埋土防寒 ( 針葉樹種小苗) 等措施。
( 2) 施工質量。各項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並保證能容蓄設計的暴雨徑流。造林樹種苗木選用品種優良、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苗木。
4. 管理
幼林撫育和保護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加速幼林生長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除草鬆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蟲害和防止動物 ( 鼠等) 的危害等。成林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定期開展林區病蟲害防治,修枝,施肥和中耕鬆土。
( 資料參考: 王景學,王世忠等 . 遼西地區荒山造林技術 . 防護林科技,2008 ( 5) : 127 ~128. )
『肆』 林業工程
植樹造林是國土整治、控制山地災害、防治泥石流、造福子孫的戰略決策。用生物生態觀點指導山區建設,用環境保護意識發展山地經濟,是防災、抗災、減災和山區開發兼顧的最佳選擇。
1.樹種選擇
1)根據泥石流活動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選擇能在當地生長良好的樹種。
2)根據泥石流溝的土質條件選擇樹種,如楊柳喜歡在低濕地,油松、荊條能在荒山生長,檉柳、紫穗槐可在鹼地生長等。
3)在泥石流溝的斜坡地帶,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造林不易成活,因而要選耐旱、耐瘠薄土壤的樹種。
4)在溝底及溝岸,應選枝多根密、生長快、耐水、耐酸、耐鹽鹼的樹種。
5)在不良地質體上要選擇生長迅速、繁殖容易、根系發達、匍匐性強、固土性好的樹種。
6)在泥石流物源區,以草、灌、喬相結合種植為宜,此種方式種植的植被抗逆性強,根系發達,枝葉茂盛,有利於增強土壤的抗蝕能力,遏制泥石流物源區的擴展,控制泥石流的發展。
2.林型配置
林型配置時,應按泥石流的類型特徵和土質條件,結合群落樹種功能,選擇生態效益好的混交林型,對防災、避害更為有效。
(1)生物谷坊
一般應在泥石流的支溝和不良地質體上進行。主要選擇大枝萌根力強的樹種,如滇白楊、小桐子、聚果榕等,用密植的方式構成帶狀,橫植於溝床和山坡,起固床穩坡之作用。
(2)生物籬
主要設置在耕地邊緣和坡面上,選擇種植簡單,根系發達的植物樹種,組成籬笆狀的生物籬,起固土防沖刷的作用。
(3)護岸護坡林
布置在溝道兩岸及坡地上,用各種大型竹叢、新銀合歡、赤桉、藍桉、大葉桉、黑荊樹等組成混交群落,沿溝道栽種,視地形調整行數,從而構成護岸護坡林。
(4)薪炭林兼水保林
可成片地布置在緩坡地帶,選擇生長快、繁殖力強、改土性能好的樹種,如三葉豆、桉樹、聖誕樹、坡柳、山毛豆等構成混交林型。既可彌補民用燃料不足,又兼有水土保持的作用。
(5)水源涵養林兼用材林
一般布置在分水嶺地帶,起調節水源與用材的作用。宜選長命、根深和速生樹種,如雲南松、思茅松、馬尾松、華山松等,同時配播一定的改土與牧草植物,如新銀合歡、相思樹等,多樹種、多層次配搭構成蓄水保土的森林植被,兼有改善環境、用材與防治的共同作用。
(6)經濟林
可利用退耕還林的緩坡地,有計劃地規劃、發展大果型植物,如柑橘、芒果、石榴、葡萄、毛葉棗等耐旱喜熱的果樹。
3.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應隨地形坡度與侵蝕情況採取不同的整地措施,目的是使新種植的樹木易於成活生長,發揮綠色植物的蓄水保土功能。
1)當坡度為大於45°的陡坡時,鬆土難以穩固,很多植物難成活,可以點播、撒播方式補植。
2)當坡度為25°~45°的陡坡時,按陰、陽坡與山脊、山麓、泥石流形成區和堆積區等不同的生態環境,運用不同的植物種類與群落組合,以0.5m×2.0m株行距,用魚鱗坑的整地方式,採取育苗移栽或直播的方式種植。通常每隔15~20m設一條水平截留生物籬。
3)當坡度為15°~25°的緩坡時,根據需要用保持水土兼薪炭林的群落結構,以遠坡水保林、近坡薪炭林的布局,採用水平溝的整地方式進行育苗移植與直播,並在一些較完整的坡面上每隔15~20m配置一定數量的水平截留生物籬,增強坡面的滯洪能力。
4)當坡度為小於15°的緩坡、耕作地或堆積扇時,均可改種經濟林木,依地形土質整地成水平梯田,以減少水土流失。
『伍』 護坡經濟林栽種目的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31
『陸』 什麼是經濟林的輪種和間作,有什麼好處
輪作
是指前後兩季種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鄰兩年內種植不同的復種方式。
由於不同作物對土壤中的養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輪作有利於土壤中的養分的均衡消耗。同時輪作還有利於減輕與作物伴生的病蟲雜草的危害。例如,春季種烤煙,烤煙收獲後再種一季雙季晚稻,這種水旱輪作的效果一般都很好。不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蟲雜種。
間作
一茬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成行或成帶(多行)間隔種植的方式。
間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間作形成的作物復合群體可增加對陽光的截取與吸收,減少光能的浪費;同時,兩種作物間作還可產生互補作用,如寬窄行間作或帶狀間作中的高桿作物有一定的邊行優勢、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有利於補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間作時不同作物之間也常存在著對陽光、水分、養分等的激烈競爭。因此對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長短稍有參差的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間配置寬窄不等的種植行距,有助於提高間作效果。當前的趨勢是旱地、低產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應用間作較多。
『柒』 客土噴播邊坡生態防護植物配置的技術原則是什麼
客土噴播邊坡生態防護植物配置的技術原則是:以水土保持為主,兼具生態景觀效果。邊坡防護要考慮對整個植被進行逐步恢復,應以林草植物為主進行生態模式配置,有利於固土護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邊坡景觀和護坡效果。
『捌』 (一)濱岸生態護坡的原則與方法
1.濱岸生態護坡的原則
(1)穩定性
生態護坡要保證堤岸的穩定性。岸坡的穩定性設計需要結合試驗資料和已建生態護坡工程的監測資料,對水力參數和土工技術參數進行評估,找出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護岸形式,提高岸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護坡與傳統護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生態護坡將生態學理論納入護岸設計當中。首先,以生態學為基礎,將生物種群作為設計的核心,考慮護岸連接長度和寬度對生物生存與繁衍的制約;其次,注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食物鏈網的復雜性,積極為水生生物、兩棲動物創造棲息、繁衍的環境。這樣既有利於恢復和保護河流生態環境,又有利於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
(3)因地制宜
在設計時要充分考察當地的地質、水文、環境條件和生物種群,因地制宜,盡量選用當地材料以降低工程成本;植物的配置也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合理布局,保證較高的生物種群異質性。
(4)景觀性
水環境景觀是城市、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生態護坡規劃時,要以自然、生活、空間、歷史和文化為線索,充分了解與認識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以便將生態護岸與當地的景觀文化融為一體。
2.濱岸生態護坡改造途徑
長期以來,漿砌石或混凝土結構等剛性材料憑借其結構簡單、穩定性強、機械化施工程度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河道堤岸護坡工程中,人們多注重的是工程本身行洪、泄洪和抗沖刷等能力的發揮,而往往忽視工程對生態環境及景觀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堤岸護坡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愈來愈被重視,傳統的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工程正在逐步被棄用,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河道整治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融現代水利學、環境學、生物學、生態學、美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生態護岸技術。它在確保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時,通過特殊材質的選擇、高異質生境空間的培育及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群落營造,從而構建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瑞士、德國就提出了「自然型護岸」技術。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把長達50年公路生態護坡技術應用於城鎮河道建設而提出「親水」觀念,並推出了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同時,美國、法國、荷蘭等發達國家也分別採用不同的生態技術,營造優美的堤岸生態景觀。盡管我國相關研究相對較晚,但近年來在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無論在生態護坡理論研究,還是工程應用上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包括周躍、陳明曦等對坡面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探索,鄢俊等對各種植草護坡種草的關鍵技術研究,盧志靈、季水興等針對不同河道特點的生態型護坡結構形式研究,何江華對生態格網工藝、郭忠義等對生態磚、陳海波對網格反濾生物組合以及胡海泓、劉娜娜、林發水,等對不同護坡形式及技術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以上諸多研究主要針對不同護坡的結構進行設計研究,也有部分是對護坡植物選擇的研究。但是,對於護坡植物的跟蹤調查研究較少,尤其從能反映群落穩定性的生物多樣性角度,對護坡植被跟蹤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發達國家對環境和生態退化的問題認識較早,很早就開始研究傳統的護坡技術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認為傳統的混凝土護岸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引起生態退化為了更有效保護河道岸坡和生態環境,提出了一些生態型護坡技術。
生態護坡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參考國外經驗及根據國內自身工程特點及有關工程經驗,已形成一定的生態護坡改造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變硬質駁坎為軟質護岸
該方法盡量減少漿砌塊石等硬質駁坎的使用,在場地條件允許、結構保證可靠的前提下,改用松木樁、樹根樁結合植被綠化覆蓋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須使用到硬質駁坎的地方,採用水下式硬質駁坎結合水上生態護坡的形式增加河道親水性、生態性。
(2)景觀改造
該方法使河道工程改造與景觀改造完全的結合在一起,設置由高大喬木、低矮灌木、花草、魚巢、水草、動物沿灘地、迎水邊坡、坡腳及近岸水體等組成河坡立體生態體系,導入城市文化,使城市河流不僅呈現為一種自然景觀,更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種文化遺產。
(3)設置功能親水構築物
河口、海岸設置遊船碼頭、親水平台、河埠頭等親水構築物,結合自然生態島、景觀橋、廊架、園路等景觀改造,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閑遊憩,使城市河道成為城市中遊玩、觀賞的景區。
(4)截污納管及河底疏浚
河口、海岸沿線多為農居及企業,過去雨、污合流自接排入河道,嚴重影響水質。根據沿海城市工程實踐,可以在沿河兩側埋設截污管,使雨、污合流排入市政污水主幹管中。對於污染嚴重而近期無市政出路的重點區域,可考慮設置小型生化處理臨時設施,以解決短期污染問題。為進一步改善河道水質,在實施截污工程及配水下程的同時,還應對河道底泥進行疏浚。
3.河口、海岸生態護坡的主要結構形式
實際應用中,河口、海岸生態護坡技術宜根據不同設計理念,針對不同區段,岸、坡結合,採用不同形式,協調一體化建設,以達到生態環保的要求。其主要結構形式有:
(1)景石護坡或石籠護坡
在水位變化處,可採用景石護坡及石籠護坡,亦具有控制河勢,抵抗沖刷,減少水土流失等功效,通過景石的堆砌,使岸線錯落有致,富於變化,具有一定的景觀美化效應。
(2)親水景觀平台
將河道護坡建成親水平台或親水走廊,與兩岸自然銜接,擴大綠化范圍,增加景觀節點。在場地上建造景觀等構築物,為人們提供體閑、觀景、活動的場所,使河道成為排澇防洪、綠化、景觀林閑、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
(3)樹根樁或松木樁護坡
樹根樁、松木樁結合植被綠化覆蓋的手段改造河道,可以增強河道的穩定性,保證河道的生態性,對於挖方段河道整治應用效果更好。
(4)護坡種植
發達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效果,採用發達根系植物進行護坡固土,既可達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滿足生態環保的要求,還可進行景觀造景。
(5)生態帶
根據岸坡地形地貌、土質和區域氣候等特點,在岸坡表面覆蓋一層土工合成材料,並按一定的組合與間距種植多種植物。通過植物的生長達到根系加筋、莖葉防沖蝕等目的。由於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蓋,在表土層形成盤根錯節的根系,可有效抑制暴雨徑流對邊坡的侵蝕,增加土體的抗剪強度,減小孔隙水壓力和土體自重力,從而能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穩定性和抗沖刷能力。
(6)鋪設砌塊
在河口、海岸護坡或護岸結構中可以利用生態混凝土預制塊體進行鋪設,或直接作為護坡結構,既實現了混凝土護坡,又能在坡上種植花草,美化環境,使硬化和綠化完美結合。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抗沖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緩沖性能。由於草根的「錨固」作用,抗滑力增加,草生根後,草上、混凝土形成一體,更加提高了堤防邊坡的穩定性。
(7)毛竹樁護坡
在水位變化處,毛竹樁護坡具有控制河勢,抵抗沖刷,減少水土流失,美化景觀等效應。
『玖』 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原則是什麼
(1)功能性原則植物配置時,首先應明確設計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的種植設計,為了達到防止眩光的目的,確保司機的行車安全,中央分隔帶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城市濱水區綠地中植物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夠過濾、調節由陸地生態系統流向水域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而提高河水質量,保證水景質量;在進行陵園種植設計時,為了營造庄嚴、肅穆的氣氛,在植物配置時常常選擇青松翠柏,對稱布置;而在兒童公園內一般選擇無毒無刺、色彩鮮艷的植物進行自然式布置,並且與兒童活潑的天性相一致。
(2)藝術性原則植物配置不是綠色植物的堆積,而是在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應遵循統一、調和、均衡、韻律等基本美學原則。這就需要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對植物配置效果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則和人們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豐富群落美感,提高觀賞價值,渲染空間氣氛。
(3)生態原則 植物配置應按照生態學原理,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徵,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人工植物群落結構。同時根據生態學上物種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時應充實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於保持群落的穩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拾』 邊坡生態防護植物配置技術的原則是什麼
邊坡生態防護植物配置技術原則是採用以水土保持為主,兼具生態景觀效果邊坡防護要考慮對整個植被進行逐步恢復,應以林草植物為主進行生態模式配置,有利於固土護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邊坡景觀和護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