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級容災
Ⅰ 數據容災的三級體系
目前比較完善的容災系統設計一般為三級體系結構的容災系統,整套系統包括存儲、備份和災難恢復部分。以下使用惠普生產的備份伺服器,模塊化磁碟陣列,備份磁帶庫和相關容災軟體舉例三級體系結構的容災系統的建立。
1、數據存儲子系統
正常情況下,業務系統運行在主中心伺服器上,業務數據存儲在主中心存儲磁碟陣列EMA12000中。EMA12000具有從12個磁碟驅動器到最多126個磁碟驅動器的擴展能力,能跨越多個大型主機和混合的UNIX、多廠商的Windows NT、Windows 2000以及其他開放系統的平台。
惠普為EMA12000系統設計的ASC陣列控制軟體,實現了對跨多伺服器平台數據的集中式控制,使數據不管在何時、在何地、以及何種方式需要,其可用性都能以真正的零停機時間得到成分保證。
2、數據備份子系統
為了實現業務數據的實時災難備份功能,關鍵應用可設置兩個數據中心,分別是主中心和備份中心。主中心系統配置主機包括兩台或多台HP ALPHA伺服器以及其他相關伺服器,通過構成SCSI CLUSTER組成多機高可靠性環境。主中心通過ATM/E3/WDM與備份中心連接。
在容災系統解決方案中,正常情況下,業務系統運行在主中心伺服器上,業務數據存儲在主中心存儲磁碟陣列EMA12000中,同時在備份中心配置EMA12000存儲磁碟陣列。主中心存儲磁碟陣列通過ATM/E3/WDM連接到備份中心磁碟陣列,DRM(數據復制管理器)使主中心存儲數據與備份中心數據保持實時完全一致。
3、災難恢復子系統
方案中,備份數據的磁帶庫安置在備份中心,利用備份伺服器直接連接到存儲陣列EMA12000和磁帶庫TL895,通過EBS(企業數據備份)和Legato NetWorker數據存儲管理系統控制系統的備份。萬一主數據中心出現意外災難,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備份數據中心,在保持連續運行的基礎上,快速恢復主數據中心的業務數據。
該套三級體系容災方案具有高度的可用性。第一級,為了避免系統單點失敗而影響整個系統的情況出現,採用了冗餘的手段,大到主機,存儲設備,小到光纖適配器,均具備冗餘容錯功能;第二級,無論是主機或存儲設備出現故障,均可通過主/備份中心光纖交換機之間的連接來保證通信和數據的完整性;第三級,萬一主數據中心出現意外災難,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備份數據中心。三級體系的科學設計保證了數據容災系統的高度可用性和可靠性。
不僅如此,惠普獨有的HP OpenView網路設備管理軟體從根本上將系統管理人員解脫出來。整個系統的設備雖然很多,但不論是主機系統,存儲設備,還是光纖交換機,光纖卡,均能通過一台工作站進行集中的管理和監控,從另一個方面保證了整個業務系統的連續不斷地運行。除正常的計劃性停機外,該系統可以做到365×24的可用性。
Ⅱ 容災的分類
從其對系統的保護程度來分,可以將容災系統分為:
數據級容災是指通過建立異地容災中心,做數據的遠程備份,在災難發生之後要確保原有的數據不會丟失或者遭到破壞,但在數據級容災這個級別,發生災難時應用是會中斷的。在數據級容災方式下,所建立的異地容災中心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成一個遠程的數據備份中心。數據級容災的恢復時間比較長,但是相比其他容災級別來講它的費用比較低,而且構建實施也相對簡單。
應用級容災是在數據級容災的基礎之上,在備份站點同樣構建一套相同的應用系統,通過同步或非同步復制技術,這樣可以保證關鍵應用在允許的時間范圍內恢復運行,盡可能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讓用戶基本感受不到災難的發生,這樣就使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是完整的、可靠的和安全的。應用級容災生產中心和異地災備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是採用異類的廣域網傳輸方式;同時應用級容災系統需要通過更多的軟體來實現,可以使多種應用在災難發生時可以進行快速切換,確保業務的連續性。
業務級容災是全業務的災備,除了必要的IT相關技術,還要求具備全部的基礎設施。其大部分內容是非IT系統(如電話、辦公地點等),當大災難發生後,原有的辦公場所都會受到破壞,除了數據和應用的恢復,更需要一個備份的工作場所能夠正常的開展業務。 所謂數據容災,就是指建立一個異地的數據系統,該系統是本地關鍵應用數據的一個可用復制。在本地數據及整個應用系統出現災難時,系統至少在異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關鍵業務的數據。該數據可以是與本地生產數據的完全實時復制,也可以比本地數據略微落後,但一定是可用的。採用的主要技術是數據備份和數據復制技術。
數據容災技術,又稱為異地數據復制技術,按照其實現的技術方式來說,主要可以分為同步傳輸方式和非同步傳輸方式(各廠商在技術用語上可能有所不同),另外,也有如「半同步」這樣的方式。半同步傳輸方式基本與同步傳輸方式相同,只是在Read佔I/O比重比較大時,相對同步傳輸方式,可以略微提高I/O的速度。而根據容災的距離,數據容災又可以分成遠程數據容災和近程數據容災方式。下面,我們將主要按同步傳輸方式和非同步非同步傳輸方式對數據容災展開討論,其中也會涉及到遠程容災和近程容災的概念,並作相應的分析。 所謂應用容災,是在數據容災的基礎上,在異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與本地生產系統相當的備份應用系統(可以是互為備份)。建立這樣一個系統是相對比較復雜的,不僅需要一份可用的數據復制,還要有包括網路、主機、應用、甚至IP等資源,以及各資源之間的良好協調。主要的技術包括負載均衡、集群技術。數據容災是應用容災的基礎,應用容災是數據容災的目標。
在選擇容災系統的構造時,還要建立多層次的廣域網路故障切換機制。本地的高可用系統指在多個伺服器運行一個或多種應用的情況下,應確保任意伺服器出現任何故障時,其運行的應用不能中斷,應用程序和系統應能迅速切換到其它伺服器上運行,即本地系統集群和熱備份。
在遠程的容災系統中,要實現完整的應用容災,既要包含本地系統的安全機制、遠程的數據復制機制,還應具有廣域網范圍的遠程故障切換能力和故障診斷能力。也就是說,一旦故障發生,系統要有強大的故障診斷和切換策略制訂機制,確保快速的反應和迅速的業務接管。實際上,廣域網范圍的高可用能力與本地系統的高可用能力應形成一個整體,實現多級的故障切換和恢復機制,確保系統在各個范圍的可靠和安全。
集群系統是在冗餘的通常可用性系統基礎之上,運行高可靠性軟體而構成。高可靠性軟體用於自動檢測系統的運行狀態,在一台伺服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自動地把設定的服務轉到另一台伺服器上。當運行伺服器提供的服務不可用時,備份伺服器自動接替運行伺服器的工作而不用重新啟動系統,而當運行伺服器恢復正常後,按照使用者的設定以自動或手動方式將服務切換到運行服務上運行。備份伺服器除了在運行伺服器出現故障時接替其服務,還可以執行其他應用程序。因此,一台性能配備充分的主機可同時作為某一服務的運行伺服器和另一服務的備份伺服器使用,即兩台伺服器互為備份。一台主機可以運行多個服務,也可作為多個服務的備份伺服器。
數據容災系統,對於IT而言,就是為計算機信息系統提供的一個能應付各種災難的環境。當計算機系統在遭受如火災、水災、地震、戰爭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以及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掉電、網路/通信失敗、硬體/軟體錯誤和人為操作錯誤等人為災難時,容災系統將保證用戶數據的安全性(數據容災),甚至,一個更加完善的容災系統,還能提供不間斷的應用服務(應用容災)。可以說,容災系統是數據存儲備份的最高層次。
Ⅲ 容災備份的數據容災備份的等級
一般來說說,數據災備的等級分為4個不同的等級。
第0級:沒有備援中心
數據只是在本地進行了備份,沒有送往異地進行容災。
第1級:本地磁帶備份,異地保存
第一級容災會將關鍵數據送異地保存,當災難發生時,關鍵數據優先恢復。
第2級:熱備份站點備份
通過網路以同步或非同步方式將數據備份在異地建立的熱備份點,備份站點在需要的時候充當主要站點,維護業務正常運行。
第3級:活動備援中心
這一級別的備份容災,會通過選擇在相隔較遠的兩個不同地方分別建立兩個數據中心,兩個站點同時開展公司,同時進行相互數據備份。其中一個中心發生災難,另一個站點中心接替承載業務進行正常運作。
Ⅳ 常見的容災備份技術有哪些
容災備份常見的的技術類型一般分成3類:
1、應用級別。跟據不同應用而設計的保護方式,能夠對應用數據進行細致的保護,像是ORACLE中自帶的DATA GUARD或是RMAN,但這種保護方式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對應用也必須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對關鍵數據進行保護及恢復,且系統及應用多半不能自行恢復
2、系統級別。依據系統的邏輯分區或是數據文件來進行保護,但無法針對應用內的數據變化進行保護,像是操作系統自帶的系統備份,或是傳統的冷備份及第三方保護工具,優點是不須對應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必須對系統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對關鍵應用或是系統數據進行保護及恢復
3、存儲級別。使用存儲的保護機制對磁碟分區進行保護,如快照或是鏡像,優點是不須對系統或是應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在保護數據的完整性,可用性保證及校驗方便性上較前二者差。
Ⅳ 看大數據趨勢下如何實現NAS存儲與容災備份
一般nas都可以進行RAID實時熱備,RAID5就可以,三塊硬碟,兩塊用來存儲,一塊用來備份。
塔邁nas還可以多機遠程異地備份,可以定時增量或完整備份。私有雲+公有雲混合備份也可以。
NAS存儲與容災備份的方式還是很多種的。
Ⅵ 容災的7個等級是什麼
根據1992年Anaheim制定的國際標准SHARE 78的定義,容災備份中心自動異地遠程恢復任務被定義有七種層次:
1.層次0---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
2.層次1---批量存取訪問方式;
3.層次2---批量存取訪問方式+熱備份地點;
4.層次3---電子鏈接;
5.層次4---工作狀態的備份地點;
6.層次5---雙重在線存儲;
7.層次6---零數據丟失。
Ⅶ 容災的等級
容災備份分為7個等級:
0級:無異地備份
0等級容災方案數據僅在本地進行備份,沒有在異地備份數據,未制定災難恢復計劃。這種方式是成本最低的災難恢復解決方案,但不具備真正災難恢復能力。
1級:實現異地備份
第1級容災方案是將關鍵數據備份到本地磁帶介質上,然後送往異地保存,但異地沒有可用的備份中心、備份數據處理系統和備份網路通信系統,未制定災難恢復計劃。災難發生後,使用新的主機,利用異地數據備份介質(磁帶)將數據恢復起來。
2級:熱備份站點備份
第2級容災方案是將關鍵數據進行備份並存放到異地,制定有相應災難恢復計劃,具有熱備份能力的站點災難恢復。一旦發生災難,利用熱備份主機系統將數據恢復。它與第1級容災方案的區別在於異地有一個熱備份站點,該站點有主機系統,平時利用異地的備份管理軟體將運送到異地的數據備份介質(磁帶)上的數據備份到主機系統。當災難發生時可以快速接管應用,恢復生產。
3級:在線數據恢復
第3級容災方案是通過網路將關鍵數據進行備份並存放至異地,制定有相應災難恢復計劃,有備份中心,並配備部分數據處理系統及網路通信系統。該等級方案特點是用電子數據傳輸取代交通工具傳輸備份數據,從而提高了災難恢復的速度。利用異地的備份管理軟體將通過網路傳送到異地的數據備份到主機系統。一旦災難發生,需要的關鍵數據通過網路可迅速恢復,通過網路切換,關鍵應用恢復時間可降低到一天或小時級。這一等級方案由於備份站點要保持持續運行,對網路的要求較高,因此成本相應有所增加。
4級:定時數據備份
第4級容災方案是在第3級容災方案的基礎上,利用備份管理軟體自動通過通信網路將部分關鍵數據定時備份至異地,並制定相應的災難恢復計劃。一旦災難發生,利用備份中心已有資源及異地備份數據恢復關鍵業務系統運行。
5級:實時數據備份
第5級容災方案在前面幾個級別的基礎上使用了硬體的鏡像技術和軟體的數據復制技術,也就是說,可以實現在應用站點與備份站點的數據都被更新。數據在兩個站點之間相互鏡像,由遠程非同步提交來同步,因為關鍵應用使用了雙重在線存儲,所以在災難發生時,僅僅很小部分的數據被丟失,恢復的時間被降低到了分鍾級或秒級。由於對存儲系統和數據復制軟體的要求較高,所需成本也大大增加。
6級:零數據丟失
第6級容災方案是災難恢復中最昂貴的方式,也是速度最快的恢復方式,它是災難恢復的最高級別,利用專用的存儲網路將關鍵數據同步鏡像至備份中心,數據不僅在本地進行確認,而且需要在異地(備份)進行確認。因為,數據是鏡像地寫到兩個站點,所以災難發生時異地容災系統保留了全部的數據,實現零數據丟失。
Ⅷ 備份容災可以分為哪幾個等級
設計一個容災備份系統,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備份/恢復數據量大小、應用數據中心和備援數據中心之間的距離和數據傳輸方式、災難發生時所要求的恢復速度、備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資金等。根據這些因素和不同的應用場合,通常可將容災備份分為四個等級。
第0級:沒有備援中心
這一級容災備份,實際上沒有災難恢復能力,它只在本地進行數據備份,並且被備份的數據只在本地保存,沒有送往異地。
第1級:本地磁帶備份,異地保存
在本地將關鍵數據備份,然後送到異地保存。災難發生後,按預定數據恢復程序恢復系統和數據。這種方案成本低、易於配置。但當數據量增大時,存在存儲介質難管理的問題,並且當災難發生時存在大量數據難以及時恢復的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災難發生時,先恢復關鍵數據,後恢復非關鍵數據。
第2級:熱備份站點備份
在異地建立一個熱備份點,通過網路進行數據備份。也就是通過網路以同步或非同步方式,把主站點的數據備份到備份站點,備份站點一般只備份數據,不承擔業務。當出現災難時,備份站點接替主站點的業務,從而維護業務運行的連續性。
第3級:活動備援中心
在相隔較遠的地方分別建立兩個數據中心,它們都處於工作狀態,並進行相互數據備份。當某個數據中心發生災難時,另一個數據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務。這種級別的備份根據實際要求和投入資金的多少,又可分為兩種:①兩個數據中心之間只限於關鍵數據的相互備份;②兩個數據中心之間互為鏡像,即零數據丟失等。零數據丟失是目前要求最高的一種容災備份方式,它要求不管什麼災難發生,系統都能保證數據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復雜的管理軟體和專用的硬體設備,需要投資相對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復速度也是最快的。
——摘自和力記易官網《數據容災備份的等級和技術》
Ⅸ 什麼是容災,容災指標有哪些有哪些常見容災技術
容災 (Disaster Tolerance):就是災難發生時,在保證生產系統的數據盡量少丟失的情況下,保持生存系統的業務不間斷地運行。
容災系統是指在相隔較遠的異地,建立兩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統,互相之間可以進行健康狀態監視和功能切換,當一處系統因意外(如火災、地震等)停止工作時,整個應用系統可以切換到另一處,使得該系統功能可以繼續正常工作。
指標:
1、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即數據恢復點目標,主要指的是業務系統所能容忍的數據丟失量。
2、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即恢復時間目標,主要指的是所能容忍的業務停止服務的最長時間,也就是從災難發生到業務系統恢復服務功能所需要的最短時間周期。
技術:在建立容災備份系統時會涉及到多種技術,如:SAN或NAS技術、遠程鏡像技術、基於IP的SAN的互連技術、快照技術等。
(9)存儲級容災擴展閱讀
按照容災系統對應用系統的保護程度可以分為數據級容災、應用級容災和業務級容災。數據級容災僅將生產中心的數據復制到容災中心,在生產中心出現故障時,僅能實現存儲系統的接管或是數據的恢復。
容災中心的數據可以是本地生產數據的完全復制(一般在同城實現),也可以比生產數據略微落後,但必定是可用的(一般在異地實現)。
而差異的數據通常可以通過一些工具(如操作記錄、日誌等)可以手工補回。基於數據容災實現業務恢復的速度較慢,通常情況下RTO超過24小時,但是這種級別的容災系統運行維護成本較低。
應用級容災是在數據級容災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應用可用性,確保業務的快速恢復。這就要求容災系統的應用不能改變原有業務處理邏輯,是對生產中心系統的基本復制。
因此,容災中心需要建立起一套和本地生產相當的備份環境,包括主機、網路、應用、IP等資源均有配套,當生產系統發生災難時,異地系統可以提供完全可用的生產環境。應用級容災的RTO通常在12個小時以內,技術復雜度較高,運行維護的成本也比較高。
業務級容災是生產中心與容災中心對業務請求同時進行處理的容災方式,能夠確保業務持續可用。這種方式業務恢復過程的自動化程度高,RTO可以做到30分鍾以內。
但是這種容災級別的項目實施難度大,需要從應用層對系統進行改造,比較適合流程固定的簡單業務系統。這種容災系統的運行維護成本最高。
Ⅹ 數據存儲平台都有哪些數據容災措施
我們使用的XSKY星辰天合的XEDP,這個支持延展集 群的方式實現同城雙活。而且可以自動進行硬碟和網路亞健康處理,識別並隔 離壞盤、慢盤和網路故障,數據容災自動化程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