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文物存儲溫濕度
❶ 文物存放環境的溫濕度調節應兼顧溫濕度而相對溫度為主正確嗎這句話
文博館文物保存環境中對溫濕度調控的注意事項
針對館藏文物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 結合調查的結果,溫濕度是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兩個重要指標, 對它們的關注和調控是人們為改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所邁出的第一步。 溫濕度的調控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 溫濕度的具體數值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調控。我國地域廣闊, 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沒有必要全國採用統一的調控目標.如北方乾燥, 用溫濕度記錄儀測得自然環境中相對濕度只有20 % 一30 %, 而北方的文物已適應了這一濕度, 若一定要求相對濕度在50 % 以上則反而會加速文物的老化。同時溫濕度的大幅度調控需要設備和經費的支持, 目前我國不可能給每個博物館都安裝恆溫恆濕系統, 並保證日後的運行經費。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 根據實際情況對溫濕度進行調控。當然, 每種質地的文物都有其較適宜的溫濕度范圍, 調控的目標值不能超過文物安全保存的限值。
2 ) 調控的重點是避免溫濕度的大幅度波動。目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中溫濕度的具體數值基本能滿足文物保存的要求, 但穩定性不夠。文物的保存需要有一穩定的環境, 溫濕度的波動會導致文物的漲縮,從而引起劣化。因此溫濕度的穩定性成為調控的關鍵, 尤其應注意短時間波動的幅度。
3 ) 恆溫恆濕設備應24 小時連續運轉。恆溫恆濕設備運行時能有效調節環境中的溫濕度, 但若每天上班開下班關, 則人為地加大了白天與晚上的溫濕度差, 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 這反而不利於對文物的安全保存。
4) 庫房內的文物應盡量放人囊盒和櫥櫃中。試驗結果表明: 囊盒和櫥櫃能有效緩沖外界溫濕度的劇烈變化。在溫度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鐵質櫥櫃即能使櫃內濕度恆定, 而木質囊盒和櫥櫃在調控小環境的溫濕度方面則更有優勢。在目前我國對文博事業投人不足的情況下, 將每個館藏文物人盒人櫃, 是改善文物保存環境溫濕度變化切實可行的方法。
5 ) 應注意展櫃內燈光的熱效應。燈光的熱效應是引起展櫃內溫度變化的重要因素, 若控制了封閉展櫃內的溫度, 濕度的波動也就消失了。減小燈光的熱效應首先要保證展櫃內的燈具與文物隔離,避免燈具本身的發熱影響文物, 其次在光源的選擇上盡量採用冷光源, 或光纖等進行照明。
6) 應加強對溫濕度的連續監控。如實監測溫濕度變化是科學改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的前提。但是, 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光靠保管員定時觀測記錄某些時間點的測量值是遠遠不夠的, 不能整體反映環境中的溫濕度變化。溫濕度短周期的大幅度波動是目前溫濕度調控中的主要不足之處, 也是影響文物保存安全的關鍵因素, 只有通過記錄儀連續監測記錄才能得到反映, 才能更科學地提出各種改進措施。
所以針對館藏就需要一款能夠到達要求的控制溫濕度的設備來存儲保存這些文物了。恆溫恆濕存儲櫃主要用於存儲一級、二級、三級或一些未定級的各類文物和一些貴重電子元件、感測器等貴重物品用。華博旭專業設計研發出文化宮文物儲藏櫃,博物館文物庫房恆濕典藏櫃,紀念館文物恆溫恆濕存儲櫃,光電晶元恆溫恆濕存儲櫃,菲林黑片恆溫恆濕抽屜櫃,考古研究所恆溫恆濕櫃,多功能文物安保儲藏櫃,LED燈珠電池恆溫恆濕櫃等,且應用於科研機關、實驗室、物料室、高校機構、醫院、航空航天院,博物館、檔案館、電子公司、光電企業、設備儀器公司等領域。
01.jpg
❷ 字畫類的文物在保存中要注意什麼
字畫等類主要由紙張或織物構成的物品,易吸水、極易成為黴菌和蛀蟲生長的食物。紙張經過曝曬後,還會褪色、變脆。因此在保存過程中要注重防潮、控制溫濕度,不然會給文物造成損失。一般在博物館庫房中會使用網片式掛件文物櫃架、抽屜式書畫文物櫃以及搖蓋式無酸紙囊匣來儲藏書畫文物,同時也會在庫房中安置使用恆溫恆濕機來控制環境的溫濕度。如果是個人收藏的書畫文物,可以將放置在暗處保存。當然個人在觀賞藏品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書畫文物的細心保護。希望宏瑞文博的答案能夠幫助到您!
❸ 古玩存放最佳溫濕度是多少
經過長時間經驗的積累,文博工作者對古玩保養的最佳溫濕度有一個界定。一般而言,古玩收藏的最佳溫度應設定在14℃—20℃之間,24小時溫差變化不超過2℃—5℃;濕度應為50%—65%,相對濕度變化不能超過3%—5%。這個標準的依據是,各種化學反應、不利因素的破壞速度在這個范圍內不是很快。若把溫度標準定得再低一些,比如在8℃—10℃之間,應該對古玩製成材料的耐久性更加有利,但考慮到保養中的其他因素,溫度標准不能定得太嚴格。
關於濕度,大多數古籍、字畫、檔案等紙類文物,當紙張里的含水量在7%左右時,紙張的強度最好,所以把7%的含水量稱作紙張的正常含水量。在保管中,要想使這類文物材料的含水量維持在7%左右,就要求使周圍環境的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這樣的濕度標准能保持紙張的正常含水量,從而保障這類文物材料的耐久性。
❹ 金屬文物保存的溫度和濕度為最佳.
關於金屬文物的保存,本人確實不懂。不過,本人曾經在一家非常正規的精密測量室實習。當時測量室有很多價格昂貴並且精度非常高的,用來校正測量儀器的標准製件(標准陶瓷塊,尺寸精度在±2繆米之間)。
當時我們測量室對這些標准製件的存放要求非常嚴格,存放製件的環境要求如下:
溫度:常溫,20°C±2°C;
濕度:40%RH—60%RH,這里的濕度是相對濕度;
壓強:一般情況下要求正壓,即高於標准大氣壓(這項要求較低)。
當時,給我培訓的老師說,只有在這種環境下,製件最穩定,內部應力最小,同時,這個時候環境對製件的影響較低,製件的自損也最低。
可能在我們一般的條件下,想要達到這要的環境有一點難度,樓主可以去買一個小的溫濕度計,用來控制存放環境。(如圖這種,當時我們的小測量室就用,靈敏度還是挺高的)
雖然不是文物保存,我個人覺得原理是相通的,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❺ 文物存放環境設施設備有哪些
1、溫度和濕度監測
為了使文物能長久保持良好的狀態,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環境分為兩大類,即無機質類文物和有機質類文物,無機質文物的存放溫度為14-24℃,相對濕度為30%~55%。有機質類文物的存放溫度為:14-20℃,相對濕度為50%~60%。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通過溫濕度感測器對環境中的溫濕度進行監測,在溫度太高時,及時進行降溫;溫度太低時,及時進行加溫;濕度太大時,採取除濕措施;濕度太小時,進行加濕。
2、光照度
自然光線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引起物品脆弱變質,可見光會損害色彩,對文物起著破壞作用,因此文物應避免陽光直射。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無機質文物的存放光照在150~300lux之間,有機質文物的存放光照在50lux,並需要防紫外線,所以文物存放時窗戶上應當安置百葉窗或玻璃,以減少紫外線對文物的影響。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通過光照度感測器對環境中的光照進行監測,為管理者及時有效的調節提供數據依據。
3、大氣環境
現代社會空氣中的污染十分嚴重。當大氣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時候,能使銅、鐵、鉛等金屬氧化,使織物、紙張和彩畫上的顏料褪色或變色。許多有害氣體,如煤中、腐敗的食物及廁所中散發出的硫化氫(有臭蛋氣味)氣體對銀器、銅器和鉛器等均有害處;氯氣能使染料褪至無色,對織物、紙張和皮革等都有破壞作用,並引起金屬腐蝕;飛機、汽車、煙囪、煤爐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說了。空氣中還常混雜有極微細的硬質顆粒,它們與濕氣結合降落並沉積在物品上,易於細菌和黴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對各種有機質地的文物危害尤大。
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通過硫化氫感測器、二氧化碳感測器對環境中的硫化氫、二氧化碳等進行監測,幫助為文物提供清新的空氣。
❻ 不同文物對溫濕度的要求一樣嗎是否只有用專業的展櫃恆溫恆濕機才能儲存效果呢
文物分為無機質文物和有機質文物,對溫度、濕度、光照度、大氣環境、生物因素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由於不同文物對溫濕度的要求是有區別的,所以選擇專業的,能同時控制溫度和濕度的設備對文物保護至關重要。杭州有個叫中焓的品牌是專門做這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