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分析有哪些分析
1. 常見園林植物配置方式_園林植物配置方式
園林綠化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景觀大為遜色。下面由我為你整理常見園林植物配置方式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常見園林植物配置方式
一、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和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就是常綠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 暗綠色的油松、雲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
二、注意層次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如1米高的黃楊球、3米高的紅葉李、5米高的檜柏和10米高的楓樹進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使觀賞期延長。
三、配置植物要有明顯的季節性
避免單調、 造作和雷同, 形成春季繁花似錦, 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景觀各異,近似自然風光,使遊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及其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按季節變化可選擇的樹種有早春開花的迎春、桃花、榆葉梅、連翹、丁香等;晚春開花的薔薇、玫瑰、棣棠等;初夏開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楓香、紅楓、三角楓、銀杏和觀果的海棠、山裡紅等;冬季翠綠的油松、檜柏、龍柏等。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蒼翠不蕭條”的設計原剛。在林木配置中, 常綠的比例佔1/3——1/4較合適, 枝葉茂密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選用一些葯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使遊人來到林木蔥蔥、花草繁茂的綠地或漫步在林蔭道上,但覺滿目青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四、草本花卉可彌補木本花木的不足
木綉球前可植物美人焦,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偃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到每個組合內部植物構成的比例,及這種結構本身與游覽路線的關系。設計每個組合還應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下面舉例說明幾組觀賞植物的配置組合。
1、小檗和芍葯:這個組合由矮生的小檗灌木和高度相近的芍葯組成,淡綠色的小檗和暗綠色的三裂芍葯形成一個協調的色調。這個組合總花期近兩個月,夏季可欣賞芍葯美麗的葉色,秋季欣賞小檗的紅葉紅果。本組合適用於開闊的綠地花壇。
2、芍葯和綉線菊:該組合由高度1——1.5米的植物組成, 由開花美麗和葉色美麗的植物相結合,很富有觀賞性,總花期一個半月。秋季,它們的葉子均染上紅色,令人喜愛。這個組合適合於作復雜植物配置結構中的低層植物群落。
3、槭樹、 子和小檗:該組合中 子高2米,小檗高1米, 環繞高達4米的槭樹林栽植,形成三層觀賞結構,欣賞灌木的葉色和樹冠形狀。這個組合長期保持穩定,槭樹和子的深綠色葉子同小檗的淡綠色葉子形成美麗的對照。總花期近一個月,秋季槭樹翅果紅色、葉黃色、 子果實變成深紫色,落葉前仍垂掛著直到霜降前還裝飾著灌木。這個組合適用於林緣地帶,作為獨立結構或高於喬木的補充組合。
4、丁香和綉線菊:綉線菊環繞較高的丁香灌木形成第二層花,其白花可作為一個成功的背景,突出丁香花色的觀賞性,花期近一個月。該組合長期保持穩定,可在開闊地上構成獨立的群落。
5、丁香品種組合:多個品種的丁香組合,總花期可達一個半月。可配置於林緣或建築物牆旁,在開花期十分漂亮,在配置時灌叢間要留有空間。
6、綉線菊、報春花和雛菊:欣賞花期從春到夏長達三個月,可使用於林緣的飾邊群體。
7、月季品種組合:該群體花期近半年以上,在草坪、曠地、道路交叉處群植物效果很好。
8、茶條槭、莢 、忍冬、黃櫨和衛矛:這是一組灌木組合,總花期一個多月。莢 的紅果一直可保持到深秋,黃櫨形成美麗的紫玫瑰色圓錐花序,衛矛在秋季懸掛著果實,茶務槭在深秋紅葉艷麗,構成了一個美麗的景觀。可在景區中列種或與高幹喬木保持不太大的種植距離。
9、雲杉和檜柏: 這是常綠針葉植物的組合。 雲杉環繞檜柏種植,適用於公園正門和平坦場地的裝飾,形成灰綠與墨綠的單色調。
10、雲杉和月季:雲杉深灰色的葉子和月季的紅花組成十分鮮艷的對比色調。
園林樹木種植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精選
一、喬木種植後如何檢查才能確認苗木是否成活
幾乎所有的施工人員都知道苗木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但往往很多施工單位都是在苗木枯萎死亡後才發現。在此,我們希望施工人員能重視施工後的檢查,及早發現問題進行解決,提高苗木的種植成活率。
解決方法:
1.了解苗木的情況,是否山苗,泥球大小,運輸時間,種植季節等。
2.了解土方情況,是否深土層,PH值,土壤密實度,是否積水等問題。
3.用手有意識地推動樹桿,看泥球與土壤是否結合緊密。
4.檢查是否種植過深或泥球表面覆土過多,以免造成根系窒息死亡。
5.檢查大型喬木是否有支撐或支撐是否牢固。以免大風吹桿造成根部松動,與土壤分離,致使樹木死亡。
6.檢查樹桿及枝條是否有破損或修剪方法不當,以免病菌從傷口傾入樹體內,造成樹木衰弱。
7.觀察樹體上部情況,葉片是否有捲曲枯萎或非正常脫落,如有應及時用掏洞法查看根系情況,是否有腐爛,腐爛到何種程度,再來考慮是否能救活。因為根的好壞是樹木成活的關鍵。
關鍵點:有問題及時掏洞看根系情況。
二、種植山苗為什麼成活率低下
一般的施工人員都知道山苗種植成活率很低,但是隨著大喬木的日漸減少,尤其是個別大喬木苗圃已難覓,所以不得不用山苗。
分析原因:
1.由於環境的因素決定了山苗大多是直根系,長期依靠一個主根或多個主根向下生長。如果移植,主根切斷,樹體自身的水養分流失,根壓減小,不能吸收土壤中的水養分而導致死亡。
2.山上土層較薄,樹木間的生存競爭使得樹木的根系紮根很遠,如果移植,能帶的有效須根很少。
3.一般山上的生長環境較好,水份充足,濕度較高,排水又好,土壤多偏酸性,較適合苗木生長。如果移植,苗木不能及時適應種植地的環境。
4.山上的土壤多混有石塊,所以苗木起挖,打泥球技術難度很大。
解決方法:
1.移植前半年最好先做好切根和樹冠修剪工作。
2.起苗時注意保護泥球的完好不損傷,粗大根拔起而不是切斷,保證樹體的水養分的流失。
關鍵點:粗大根不要切斷。
三、如何在非移植季節種植喬木
施工單位都知道夏季種植喬木,由於溫度高,苗木自身揮發量大,地上部分的蒸發與地下部分的供給不成正比,所以種植成活率低,風險大。但有時因為甲方的要求或配合總工期,不得不在夏季高溫時種植喬木。
解決方法:
1.建議選用容器苗,切過根的苗或移植過的苗。
2.最好選用近郊的苗木,在傍晚太陽落山後起苗,連夜運輸,用二次沉降法種植並支撐固定。種植時應講究種植質量而不是數量。
3.種植後要搭遮蔭棚,草繩或麻片繞桿,有條件的可以局部噴霧,以減少樹體水分的蒸發。
4.選擇成活率高的植物,選用常綠樹種。
關鍵點:
1.土壤與泥球的緊密結合。
2.盡可能少讓泥球與樹葉被陽光直射。
四、帶主根的樹木為什麼容易死亡?
有些大規格的苗木如楓香等,苗圃中備苗較少,丘陵、山區較多,所以有時只能選擇山苗。山苗因為大多為直根系,因此在起挖時多將主根切斷,造成水養分流失,根壓減少,使得根系不能及時吸收土壤中的水養分而造成苗木死亡。
解決方法:
1.參照山苗移植。
2.起苗時注意保護泥球的完好不損傷,粗大根盡量拔起,種植時掏洞灌土將根種下。
關鍵點:
1.粗大根不要切斷。
2.增加泥球厚度。
五、大樹能否做到全冠全葉移植?
幾乎所有的甲方都希望種上去的樹能保留全冠全葉,不修剪,施工完就能呈現良好的效果。可在實際施工中為提高成活率等因素,苗木都會經過修剪,除非特別培育的苗木。如在國外,一株胸徑20 cm的樹木,從小苗開始經過5-6次的切根移植,定向修剪(去除大枝條,便於運輸中的縮蓬),最終以容器苗的形式移栽,所以無論移栽到那裡都能做到全冠全葉。
解決方法:
1.苗圃培育容器苗,使苗木通過容器中的養分就能保證自身良好的生長。
2.在移植中保證容器苗的泥球完整無損。
3.種植時要淺種,排水透氣都要好,因為容器苗在培育時多放置於地面,四周通氣排水都良好。
4.容器苗的形式有多種,有塑料容器,種植袋,無紡布袋。磚塊圍堰等。
關鍵點:
1.苗圃培育生長良好的容器苗,且泥球大小適當。
2.移植時保證泥球的完整。
六、樹皮與樹根損傷怎麼處理?
在移栽大型喬木時一般多用吊車或挖機輔助,傳統的操作是用鋼絲繩加保護物起吊樹桿或樹桿與泥球同時起吊。由於保護物易脫落,所以一不小心,樹皮或樹根就有可能被鋼絲繩或機械損傷。
解決方法:
1.由於樹皮破損,會使皮質部和木質部中間的養分輸送斷裂,從而影響苗木成活或生長,所以應盡可能保護樹皮不被損傷,預防為主,用吊車代替鋼絲繩,並用麻片和竹片包紮樹桿。
2.對於樹皮塊狀起翹或部分脫落,可先消毒,將樹皮恢復原樣,用樹桿注入液浸灌,再用草繩或麻片綁扎,裹緊,每隔一段時間重復用樹桿注入液浸灌,並於一周左右用噴霧器再次消毒。
3.對於樹皮完全脫落的,用傷口塗補劑,再用草繩或麻片綁扎。
4.如果是樹根損傷,則先修剪壞根,用傷口塗補劑封口,促進其癒合,使養分不流失。
關鍵點:
1.預防為主。
2.及時處理並做好養護工作。
園林花卉常見病蟲害的特點
一是自粉病。多危害花木嫩梢、嫩芽、嫩葉和花蕾主要危害薔薇、玫瑰、月季、梅花等植物發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現褪綠斑點,以後逐漸變成自色粉斑,猶如覆蓋1層自粉;後期病斑變成灰色受害植株日漸矮小,嫩梢彎曲,葉片凹凸不平,花少而小或小能綻放或花形畸變嚴重時葉片卷縮、乾枯,甚至整株枯死應適當增施磷、鉀肥,停止噴葉面水。
二是葉斑病。是球根秋海棠類植物普遍發生的一種葉部病害,也危害自蘭、角尾葵、美人蕉、紫薇、貼梗海棠、日本海棠、桂花、杜鵑、風仙花、天竺葵、雞冠花等花術病狀為葉片上局部細胞壞死,因而表現出不同的斑點症狀,常見的有角斑、條斑、圓斑,呈灰、黑、褐等色嚴重時葉片變黃、焦枯、脫落。
三是灰霉病。主要危害葉、莖、花和果實,多危害牡丹、仙客來、四季報春、翠菊、山茶等多種植物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斑點,以後逐漸擴大,變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出灰色茸毛,發病嚴重時整株死亡其他還有細菌性軟腐病、根癌病、線蟲病等。
二、蟲害
一是蚜蟲。俗名膩蟲,種類繁多,常見為害花卉的主要有棉蚜、桃蚜、菊蚜、薔薇蚜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危害許多種花卉,如菊花、三色堇、大麗花、月季花等蚜蟲在嫩葉、嫩梢及花蕾上,刺吸組織內養分,引起葉片變色、萎縮、捲曲,嚴重時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蟲排泄的蜜露,使花卉生理功能受阻,同時蜜露又是黴菌的培養基,易誘發煤污病等病害此外,桃蚜又是病毒病的重要傳毒昆蟲,蚜蟲危害較大,需及時防治。
二是紅蜘蛛。個體很少,但危害范圍很大,如菊花、大麗花、月季花、杜鵑花等這種害蟲由於個體小,應及時發現,早做防治。
三是蛤殼蟲。此類害蟲種類很多,食性很廣,能危害仙人掌、月季花、竹桃、桂花等多種花卉蛤殼蟲的分泌物中也含有蜜露,能導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葉片上出現黑色霉斑,影響花卉生長。
四是粉虱。個體很小,僅有1nm長,自色,繁殖速度快,因此危害嚴重,被粉虱危害過的植株,也能導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葉片霉變呈黑色。
五是土蠶,又叫地蠶、地老虎。危害多種花卉幼苗,咬食嫩葉、嫩莖和嫩根,造成缺窩。
六是蛀乾性害蟲。這類害蟲也有多種,鑽入枝幹蛀食,致使枝條、整株枯死。
猜你喜歡:
1. 園林綠化修剪方法
2. 園林文化論文
3. 居住區綠化設計及植物配置的分析
4. 園林景觀實習周記
5. 什麼是園林 園林的行業分析
2. 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需要考慮什麼
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需要考慮什麼
不論是何種工程類型,在利用植物進行園林設計時,必須明確各自的設計目的,然後根據需要和實際條件合理選取和組織所需植物下面,我為大家教教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需要考慮的事項,一起來了解吧!
初步設計要考慮不同規格植物的科學搭配
首先要確立大中規格喬木的位置,這是因為植物的配置、特別是大中規格喬木的配置將會對園林設計的整體結構和景觀效果產生最大影響。較矮小的植物只是在較大植物所構成的結構中發揮更具人格化的細膩裝飾作用。
園林設計布局要著眼於植物品種的合理組合
選用落葉植物時,首先考慮其所具有的可變因素,使其通過植物品種的`合理搭配產生獨特的效果。選用針葉常綠植物時,必須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不同的地方群植以免過於分散。
在一個園林設計布局中,落葉植物和針葉常綠植物的使用,應保持一定比例和平衡關系,後者所佔的比例應小於前者。也可將兩種植物有效組合,使之在視覺上相互補充。
園林設計布局要考慮植物的色彩因素及葉叢類型
葉叢類型可以影響一個園林設計的季節交替關系,以及可觀賞性和協調性。在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組合與其它觀賞性相協調,可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態作用。在處理設計所需要的色彩時,應以中間綠色為主、其它色調為輔。
而在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配置方面,要多考慮夏季和冬季的植物色彩,因為這兩個季節在一年中占據的時間較長。假如在布局中使用夏季為綠色的植物作為基調,那麼絢麗的花色能為一個布局增添活力和興奮感,同時也能吸引觀賞者注意設計的某一重點景緻。
園林設計要考慮植物質地條件
在一個理想的園林設計中,粗壯型、中粗型及細小型三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應按比例大小均衡搭配使用。質地條件不滿足,園林設計也會顯得雜亂無章。
園林設計布局要合理選擇植物的種類或確定其名稱
在選取和布置喬灌木、花草、竹類等植物時,應有一種普通種類的植物,並以其數量優勢而佔主導地位,從而確保園林設計布局的統一性。
;3. 環境設計植物配置的基本要素
環境設計植物配置的基本要素
植物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主要素材。有了植物,城市規劃藝術和環境設計才能得到充分表現。那麼環境設計植物配置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
1植物顏色
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徵中,顏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標識之一。顏色可以改變真實物體的三維視覺大小,引導人們的視線,增加園林景觀深度。
植物的色彩主要來源於植物的花、葉、果、枝、干皮,而植物的花、果、葉又有季節變化,持續時間短;干皮和枝條也有年齡變化,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來說,植物的花、果、葉是植物配置和造景必須要考慮的,尤其是花果的瞬間季相變化一定要抓住。
2植物大小
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維所佔據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徵中最直接最現實的空間特徵,它直接關系著園林景觀空間的占據與劃分,也關繫到園林景觀建造的時效與經濟性問題。植物大小是一個具有變化特性的要素。
3植物形狀與形態
植物形狀具有更多美化效果。植物可以帶給園林景觀豐富自然的形態,植物間也存在形態協調問題,有些植物跟別的植物很難搭配,適宜單獨配置,比如說垂柳,這與垂柳比較特殊的形態有關;有的.植物很容易跟別的植物搭配,如大多數松樹,草類等。植物在形態要素上不僅要協調,還要有變化,但變化最好是採用漸變方式,劇烈的變化,除非有足夠的空間間隔,否則會導致不協調。
4線條
關於幾何線條的形狀,與其作為一種植物要素特徵來解釋,還不如說是一種植物景觀配置的組織手法。
直線表現強烈的方向性、運動性,因此人們常用豎直或水平線狀的植物群植來引導人們的視線到一個有趣點。曲線使景觀帶有更多自然、溫和,飄逸的效果。不規則直線會使作品顯得精力十足。需要說明的是,直線更多地用於建築之中,如路基、步道,通道等。
5質地
質地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細表象和整體氣質的綜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視覺、葉、枝形態等要素的綜合表現。
一般來說,粗糙的質地易於察覺,能夠遠距離施加視覺影響,而細致的質地不宜遠距離察覺,因為它容易混入背景之中。
落葉植物質地隨季節而變,而常綠植物全年質地基本相似。質地過度一般會導致單調,可以通過變化獲得,但須避免過多的變化,變化最好採用漸變方式。
4. 園林景觀植物配置設計要點分析
園林景觀植物配置設計要點分析
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多個因素,包括地形、水等。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園林景觀植物配置設計要點分析,希望對大家有用。
1、根據光、影及四季變化情況配置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自然的光影、聲音等因子都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時候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從而達到自然和植物的共同利用,也能夠展現出一種美態。景觀園林中加強色彩搭配,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力,從而營造出不同的景象,令人遐想。葉、花和果的形狀方面,目前人們還是比較喜歡觀賞開花和結果,它們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因此園林景觀中對於四季的影響也要引起重視。
2、根據綠地性質進行植物配置
城市公園綠地在進行植物配置的時候,要多方面進行考慮,不僅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時還要考慮觀賞性需求。因此,在進行實際植物配置設計的時候需要配置一些可供觀賞的花卉和植物,或者是一些特色植物景觀。街頭綠色植物配置,主要考慮的是供觀賞性以及綠化功效,因此通常情況下是將城市的市花或者市樹作為主要的對象,合理配置草、木、花,在進一步提高觀賞性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特色。
3、注意維護生態平衡,保障植物多樣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在此種情況下,城市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各大建築商紛紛將城市高樓建築與園林景觀融合到一起,以期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主要力量。但是,由於城市園林景觀基本是由人設計的,這就導致城市園林具有一定的人工性。此外,由於佔地面積有限,城市園林面積小、結構單一,因此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植物遭到破壞,就會對整個園林造成嚴重影響。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生長特性,同時利用植物之間的相生相剋特性來使之彼此制約,使植物之間形成平衡和諧的生長關系。
4、利用自然山體和水體等進行造景
對於有水體的小區,在設計的過程中主要是曲折的輪廓,通常情況下會在山體上配置一些自然杉皮、園林道路等,以有效結合建築和園林的特點。以某市住宅小區為例,進行園林景觀植物配置設計的時候,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點綴,其不僅能夠有機配置植物,也能夠體現出植物之間的特色。
5、利用其他元素形成互補
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多個因素,包括地形、水等。整個設計過程需要有效結合植被和各種元素,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美感。在進行這些元素的利用時,需要合理地對整體空間和輪廓線進行設計,以體現出整個過程的空間層次感。如果園林周圍有水體,能夠考慮到水體中可映射植物的色彩,進行設計時整體考慮色彩,就能有效控制整體色調,更進一步達到一種美感。
5. 園林景觀植物配置深度解析
「只有當人們認識到 樹木創造空間的能力時,他們才會感到樹木的真正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亞歷山大
植物的介紹
在我國,園林植物配置早已被勤勞智慧的古代人們開始著手研究。早在七千年前,花卉已經作為一種觀賞品登上大雅之堂;在距今三千年的甲骨文中的「園、圃"等字樣代表在那個時期園林的雛形已經形成;距今2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有了栽培花卉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園林草木記》等專業著作。歷史上還有很多諸如《三輔黃圖》、《洛陽名園記》等關於植物配置的著作。在古代,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風格的塑造是通過文人墨客對於植物的描寫等具體表現形式來完成的。一年四季中植物景觀隨著季節的變化豐富多彩,充滿了詩情畫意。
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植物在環境中占據著越來越廣的重要位置。植物造景是指通過人工設計、栽植、養護等手段,使植物群落或單個植物個體在形態、色彩、線條、造型上帶給人們一種美的感受或聯想,即通過將觀賞植物進行合理地搭配種植、造型等活動創造出特定的景觀。植物在調節人類心理和精神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並起到分割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的作用。
植物空間營造
植物景觀是重要的園林空間的元素結構,在園林景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園林植物空間設計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不僅在現代花園中證明了其重要性,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園林也始終高度重視植物空間的建設和營造。一個具有季相變化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間的時候也創建了絢麗多姿的風景。在處理植物景觀設計的時候,不能只是片面重視植物本身的觀賞性,而是應該將其擴大到空間的范圍中。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是空間,從空間的觀點出發去探討、研究、使用和感覺景觀才是真諦所在。
植物景觀是由植物個體、植物群落、自然植被展現出來的,通過人的感官產生一種真實體驗的美麗感受。植物景觀是使用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包括藤本植物,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發揮植物形態、線條、色彩等自然美感(也包括整形修剪植物)來建立植物景觀。如何在遵循植物生態學原理、符合園林藝術構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合理配植,創造出各種優美、實用的園林空間環境,並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園林綜合功能和生態效益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本次的專題,探討現代景觀設計中應該營造怎樣的植物空間,才能為改善人居環境做出貢獻。
一、園林植物的空間構成
1.垂直分割面
是由一定高度的植物組成的一個面。垂直分隔面形成清晰的空間范圍和強大的空間封閉的感覺。首先,直立的樹干即為處在外部空間中的支柱,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以不明顯的方式來表達垂直分隔面的。其次,樹枝分支高度和葉子的密度影響了空間的圍合感。喬木中,闊葉樹種或者針葉樹種,營造的圍合感與其體積成正比。落葉植物的圍合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夏天是封閉的,冬天是開放的,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落葉植物的樹枝上所表現出來的空間范圍和常綠植物在豎向上可以形成穩定的空間封閉效果有著顯著的區別。
2.覆蓋面
大、中型樹冠相互連接構成了覆蓋的園林植物空間。植物空間的覆蓋面通常由分支點高度在人類身體高度以上的枝葉形成,這限制了人類看向天空的視線。覆蓋面的特徵和樹葉密度、分支點高度和種植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夏天鬱郁蔥蔥的樹葉形成的樹蔭遮天蔽日,帶來的封閉感最為強烈,冬天落葉植物僅以樹枝覆蓋,人向上看的時候視線通透,封閉感最弱。
3.基面
Kevin lynch說過,「空間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的連續的面卻在腳下」,可見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間范圍物。
4.時間
園林植物空間和建築空間最大的區別取決於「時間」這一維度。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生長、發育到成熟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個在葉片、花朵顏色、香氣、枝條、株型和一系列的顏色和形態上的變化,構成了四個不同的季節變化。植物的這種季相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景觀空間的組成,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可選擇的空間類型。當落葉植物圍合植物空間的時候,圍合程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天到夏天,枝繁葉茂的樹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秋冬季節到來時,伴隨著植物葉片的凋零,人的視線可以突破限制,逐漸延伸到外部空間。其次,季相變化中的顏色變化也非常明顯,通常來說,葉子和花朵的顏色在一年四季中都有著豐富的變化。園林植物營造的景觀是一種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景觀。
二、園林植物空間類型
1.開敞植物空間
開敞植物空間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內,人們的視線高出植物景觀的空間。這個空間沒有覆蓋面的限制,其大小空間形式只是由基面和垂直分隔面來決定的,但在這個空間內,垂直分隔面只以地被植物和較為低矮的灌木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身處其中,人的視線開闊,心情舒暢,容易放鬆心情從而得到滿足感。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除了使用草坪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外,應該推進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易於維護和管理的地被植物的使用,來營造這樣的空間。
2.半開敞植物空間
半開敞植物空間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四周並不完全開敞,部分的視角被植物阻隔了人們的視線,是開敞空間向封閉空間的過渡,是出現在園林中最多的空間類型。它還可以使用地形、岩石和小品等景觀元素和植物配置在一起來實現。半開敞的植物空間可以抑制人們的視線,以指導空間的方向,實現「障景」的效果。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封閉的那一面,可以使用大小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層配置模式,這樣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態效應。
3.覆蓋植物空間
覆蓋植物空間通常位於樹冠與地面之間,通過枝乾的分枝點高度和密集的樹冠形成空間的感覺。大型喬木是形成覆蓋空間的好材料,這種植物分枝點較高,樹冠一般較大,具有很好的庇蔭效果,無論是孤植或群植,均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遮陰休息區,這種植物空間的營造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此外,藤本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門作為攀附的載體,也可以有效構成覆蓋空間。
4.縱深植物空間
狹窄而長型的縱深空間因為兩側的景物不可見,更能夠導引人們的方向,人們的視線會被引向空間的一端。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經常見到植物材料來興建的縱深空間,如溪流峽谷等兩邊種植著高大的喬木形成密林,道路兩旁整齊的種植著高大挺拔的行道樹。營造這種空間時枝繁葉茂的大型喬木為最佳材料選擇,在縱深感被加強的同時,生態效益也被提高。
5.垂直植物空間
垂直面被植物封閉起來,頂平面開敞,中間空曠,便能形成向上敞開的植物空間。分支點低,樹冠緊密的小型和中型的喬木形成的樹列,高大的修剪整齊的綠籬,都可以構成一個垂直植物空間。這種空間只有上方是開放的,使人仰視,視線被引導向空中,可以給人以強烈的封閉感和隔離感,紀念花園中經常出現這種空間。
6.郁閉植物空間
垂直植物的株型能構成豎向上緊密的空間邊界,當這種植物和低矮型平鋪生長的植物或者灌木搭配使用時,人們的視線被完全閉鎖,圍合感更為強烈,大型喬木作為上層的覆蓋物,整個空間的就變成了完全封閉的空間。這種空間類型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或植物園中最為常見。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這種植物空間具有最復雜的群落結構、最豐富的植物物種和最明顯的生態效益。
三、園林植物景觀空間的特徵
園林植物景觀是戶外空間的一個重要的性能表現,它與園林建築、水、地形和其他元素一起來構建的園林中的不同。其特徵體現這四個方面。
❶植物景觀空間具有第四維界面
園林植物景觀空間和建築空間最大的區別是在植物景觀空間的第四維界面「時間」。
時間因素包括時期、季節和年限等,是園林植物景觀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植物景觀在不同時期、不同季節、和不同的年限里都表現不同,不一樣的氣候特點下,同一植物景觀也會有較大差異的表現,一天的不同時期,光影的變化也會帶來植物景觀的異質性。
在落葉植物圍合的空間里,隨著季節的變化,圍合性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如在夏天,封閉感很強烈的植物空間,在冬天卻是通暢,開放的。植物從幼苗期向成熟期的轉化,顯示為園林植物景觀特徵的階段性變化。
❷空間形態復雜和多樣化
在園林植物的空間結構種,主要是自然形態的樹和花灌木,使得空間形式更自由和富於變化,增加了景觀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
❸空間形態的變化和活動
園林植物景觀空間形式體現在植物從幼苗到成熟期的轉換,景觀植物群落生態因子的調節和變化,植物根據季節產生的不同的空間形態。
❹園林植物空間尺度變化幅度大
建築空間是基於建築物的功能設計,它的規模並沒有改變。但作為主體種植的植物景觀空間尺度變化很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空間感受。
3
植物的作用
中西方園林
東西方園林植物配置對比
1、西方植物造型藝術
義大利台地園 | 法國古典主義園林 | 英國風景式園林
「西方人為了體現征服自然,顯示認為的力量,園林中大量採用規則式植物造型進行植物造景。樹木花卉的應用也往往表現人對自然的控制與改造,樹木多被修剪成各種幾何形體、文字、圖案,甚至一些復雜的牧人或動物形象,被稱為綠色雕塑或植物雕塑。花卉被種植成模紋形式」。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過改造通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建築和布置圓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
2、東方中國園林植物配置
用植物營造優美的林冠線。
注重四時景觀
貴精不貴多
選擇自然美屬性和精神美屬性兼具的
模擬自然山林種植植物,忌規則種植。
咫尺山林,盡量在小的空間內營造出無限空間
雖由人做,宛自天開,植物不做修剪,盡量保持其自然的原生態
植物的擬人化
將植物的詩情畫意寫入園林
木本植物運用多,草本植物應用少,重視植物形體造景
用植物和建築、山石、亭廊和水體配合,相互掩映遮擋,忌一眼望穿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築。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6. 如何做植物配置分析和圖紙。有沒有什麼固定的步驟或是語言 植物配置分析一般從哪幾方面著手求解。
配置時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功能性原則、藝術性原則和生態原則。主要還是要看你設計的目的和功能,你可以按你的目的和功能,照下面的配置原則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功能性原則植物配置時,首先應明確設計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的種植設計,為了達到防止眩光的目的,確保司機的行車安全,中央分隔帶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城市濱水區綠地中植物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夠過濾、調節由陸地生態系統流向水域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而提高河水質量,保證水景質量;在進行陵園種植設計時,為了營造庄嚴、肅穆的氣氛,在植物配置時常常選擇青松翠柏,對稱布置;而在兒童公園內一般選擇無毒無刺、色彩鮮艷的植物進行自然式布置,並且與兒童活潑的天性相一致。
(2)藝術性原則植物配置不是綠色植物的堆積,而是在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應遵循統一、調和、均衡、韻律等基本美學原則。這就需要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對植物配置效果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則和人們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豐富群落美感,提高觀賞價值,渲染空間氣氛。
(3)生態原則 植物配置應按照生態學原理,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徵,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人工植物群落結構。同時根據生態學上物種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時應充實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於保持群落的穩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7. 植物景觀配置詳解
植物景觀配置詳解
翻開世界造園史,不難發現園林是以花木起家的。盡管隨著歷史的推演,造園的素材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造園可以無山無水,卻不能沒有植物。植物景觀配置(即植物造景)是根據發揮園林綜合功能的需要,在滿足植物生態習性及符合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的基礎上,把植物材料合理搭配起來,組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創作出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植物作為生態環境的主體和重要的風景資源,用於園林創作,可以造成一個充滿生機的、幽美的綠色自然環境,為人們提供煥發精神的審美享受。
1植物景觀配置的基本要素
植物景觀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顏色、大小、形態、線條、質地和比例尺度等。根據這些基本要素的特徵,植物被各自區分為個體或歸並為類組。這些要素從來就不會彼此獨立,而是交互作用成為一個整體。另外,要素特徵的表述本身就與創作手法、創作原則密不可分。從植物要素特徵出發,利用一定的組織編排手法(重復、對比、對稱、變化等),將其組合成與自然或人造硬質環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滿足一定功能的整體植物景觀畫面,這幅畫面是隨時間與空間動態變換的。
1.1植物顏色
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徵中,顏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標識之一。顏色可以改變真實物體的三維視覺大小,引導人們的視線,增加園林景觀深度。
植物的色彩主要來源於植物的花、葉、果、枝、干皮,而植物的花、果、葉又有季節變化,持續時間短;干皮和枝條也有年齡變化,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來說,植物的花、果、葉是植物配置和造景必須要考慮的,尤其是花果的瞬間季相變化一定要抓住。
1.2植物大小
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維所佔據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徵中最直接最現實的空間特徵,它直接關系著園林景觀空間的占據與劃分,也關繫到園林景觀建造的時效與經濟性問題。植物大小是一個具有變化特性的要素。
1.3植物形狀與形態
植物形狀具有更多美化效果。植物可以帶給園林景觀豐富自然的形態,植物間也存在形態協調問題,有些植物跟別的植物很難搭配,適宜單獨配置,比如說垂柳,這與垂柳比較特殊的形態有關;有的植物很容易跟別的植物搭配,如大多數松樹,草類等。植物在形態要素上不僅要協調,還要有變化,但變化最好是採用漸變方式,劇烈的變化,除非有足夠的空間間隔,否則會導致不協調。
1.4線條
關於幾何線條的形狀,與其作為一種植物要素特徵來解釋,還不如說是一種植物景觀配置的組織手法。
直線表現強烈的方向性、運動性,因此人們常用豎直或水平線狀的植物群植來引導人們的視線到一個有趣點。曲線使景觀帶有更多自然、溫和,飄逸的效果。不規則直線會使作品顯得精力十足。需要說明的是,直線更多地用於建築之中,如路基、步道,通道等。
1.5質地
質地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細表象和整體氣質的綜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視覺、葉、枝形態等要素的綜合表現。
一般來說,粗糙的質地易於察覺,能夠遠距離施加視覺影響,而細致的質地不宜遠距離察覺,因為它容易混入背景之中。
落葉植物質地隨季節而變,而常綠植物全年質地基本相似。質地過度一般會導致單調,可以通過變化獲得,但須避免過多的變化,變化最好採用漸變方式。
2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
配置風格和特色由於造園時受不同的審美精神、情趣及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具體安排山、水、植物及建築等要素上,會體現和追求不同的審美效果,這樣就導致了園林風格與特色的區別,也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觀配置風格和藝術特色。作為一幅人為的創作作品,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必須滿足一定的標准。植物景觀配置在形式上必須滿足多樣與統一、對稱與平衡、對比與調和、韻律與節奏和比例與尺度等原則,而在內容上則須滿足功能性、原則和主題與情節等原則。
2.1多樣與統一原則
多樣統一又常稱「統調」。最偉大的藝術是把最繁雜的多樣變成最高度的統一。多樣與統一是植物景觀形式美的基本構景原則。在植物景觀設計中,植物的外形、色彩、線條、質感及相互結合等都應具有一定的變化,以顯示差異性,同時也要使他們之間保持一致性,以求得統一感,做到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
2.2對稱與平衡原則
對稱是規則性很強,易於得到平衡、穩定感的一種形式。任何創作都離不開對稱與平衡原則。在植物景觀配置中,對稱與平衡原則是景觀創作的精華。能帶來整體穩定感,並確定景觀脈絡的秩序性,從整體上界定作品的結構要求。
2.3對比與調和原則
對比和調和是一對矛盾的要素,應用恰當便具美感,應用失當便形成丑態。植物造景中通過色彩、形貌、線條、質感和體量、構圖等的對比能夠創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激發出人們的美感體驗。
而調和則強調採用類似的色調和風格使整個景觀效果和諧。若缺乏對比,則構圖欠生動;若缺乏調和,又難達到靜謐安逸的效果,二者是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在植物景觀中二者的表現都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色彩與形體對比最為醒目。如植物造景中常見的桃紅柳綠就是運用色彩的對比而增強了視覺美感。
2.4韻律與節奏原則
作品要活潑有趣,就必須有韻律與節奏。從頭至尾一成不變的作品將會非常單調沉悶。
在景觀設計中,植物有規律的變化會產生韻律感,可以避免單調。比如路邊連續較長的帶狀花壇,如果毫無變化就會使人感到十分單調,而如果將其形象連續不斷地打破,形成大小花壇相繼出現的情況,就會給人的視覺帶來富於變化的節奏韻律感。
韻律可以簡單地表現,稱為簡單韻律、交替韻律、漸變韻律等。如一種樹等距排列,一種喬木和一種灌木相間排列等都是如此;也可以較為復雜地表現,稱為起伏韻律。它是指由於地形的起伏、台階的變化造成植株的起伏感,或是模擬自然群落所做的配置造成林冠線的變化。如路旁用多種植物布置成高低起伏、疏密相見的具有復雜變化的構圖。
2.5比例與尺度原則
由於具有空間三維特性,植物要素之間以及植物要素與環境要素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才能形成美感。
與硬體景觀不同,植物景觀配置的相關空間比例不僅要考慮三維空間關系,還要考慮植物在時間上的三維變化。比如說,在上海的中小別墅里種植一些小規格的象香樟大喬木之類,是不適宜的,即或香樟現在的比例尺度沒有大的問題,但它將來會長得很大,會使樹體與別墅的空間比例嚴重失調。
有時植物景觀的比例尺度關系反映在類別的配置上。比如說,大樹適宜與硬質鋪裝、硬質覆蓋物、或良好的草坪、整齊的禾草、規格比較大且比較一致的灌木相配。
2.6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原則是衡量一個作品是否適用的最終標准。滿足不了功能,無論形式有多好,作品都是失敗的。功能性原則不僅要滿足環境美化這一中心要求,還要滿足客戶在時效性及經濟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2.7主題與情節原則
主題與情節原則並非植物景觀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具有主題和情節的作品不失為好的作品,它常能給作品增添文化因素,帶來更多趣味和緊湊的結構。
3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1主次分明、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樹種進行栽植,其他樹種進行陪襯;疏即很自然的進行栽植,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盡量避免人工之態的顯現。園林綠化不同於普遍綠化,概括的說應是綠化加美化,各種植物的不同配置組合,能形成千變萬化的景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
3.2注意四季景色季相變化
在植物造景過程中,突出一季景觀的.同時,兼顧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樹種開花時,不要有其他樹種開花,而在其他季節要有其他樹種的開花托景。這樣豐富了植物景觀,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的景色。
3.3圍合空間的合理應用
植物圍合空間可分為開放性空間(視線通透)、半開放性空間(有開闊視野,有封閉視線)、冠下空間(樹冠郁閉後的樹下空間)、封閉性空間(四周全被遮擋),豎向空間(視線向上)等幾種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組團綠地選用不同的空間圍合。如街道,人行道兩邊及城市廣場四周,可用封閉性空間,與外界的嘈雜聲,灰塵等環境隔離,鬧中取靜,形成一個寧靜和諧的活動遊憩場所。
3.4林緣線和林冠線處理要有變化、有韻律
林緣線是樹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線;林冠線是樹冠與天空交接的線。進行植物造景時應充分考慮到樹木的立體感和樹形輪廓,通過里外錯落的種植,及對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應用,使林緣線,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幾種高矮不同的喬灌草,成塊或斷斷續續的穿插組合,前後栽種,互為背景,互相襯托,半隱半現,既加大了景深,又豐富了景觀在體量線條、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3.5應用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
人們對於景觀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過視覺來獲得的,設計者引導遊人視線成功與否決定了景觀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喬木、灌木、花草,不同的樹種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植物造景時,必須認真地去了解和掌握更多表現形式如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等,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地植物景觀,滿足觀賞者的視覺審美要求。
4協調與其他因素造景的關系
在園林綠地中,植物往往與建築、山石、水體、園路等園林要素搭配、組織,形成豐富的園林景觀。同時,植物造景要能充分體現出設計意圖,有主有次,以達到突出主景的目的。
4.1植物與建築的配置
植物與建築搭配造景時,主景是建築,植物不可喧賓奪主,要起到襯托建築的作用。由於建築在形體、風格、色彩等各方面不同,又因植物具有季相變化,配置時一定要恰到好處。植物的營造與植物配置之間是協調統一的,是融匯自然空間與建築空間最為靈活、生動的手段。一般來說,體形較大的建築,多用樹體高大、樹冠開闊的樹種進行配置;當建築物體形不大時,要選用姿態優美、色彩艷麗或具有芳香的樹種;在色彩方面,建築與植物的色彩對比越明顯越好,還要注意一些細節。
4.2植物與山石的配置
植物與山體搭配造景時,要結合山體本身的立地條件和造景的需要選擇植物和配置方式,同時植物的配置還要有助於增加山體的氣勢和氣韻;當植物與山石組織創造山石小景時,不管要表現的景觀主體是山石還是植物,都需要根據山石本身的特徵和景觀周邊的具體環境,精心選擇植物的種類、形態、高低大小以及不同植物之間的搭配形式,以便使山石和植物組織達到最自然、最美的景觀效果。
4.3植物與水體的配置
植物與水體組織造景時,要加強水體本身表現的藝術效果或氛圍。除了應用水生植物裝飾水體外,一般來說,水體周邊即駁岸附近的植物種植也非常重要。岸邊植物種植除滿足生態要求外,盡量選擇線條柔和的、色彩艷麗的樹種,以突出水體的柔和,打破水體的平面以及色彩的單調感;種植的植物距離水體要有遠近之分,同時要形成樹冠輪廓起伏變化的天際線來豐富水景。
4.4植物與園路的配置
園路兩邊的植物配置,要有助於強化園路的作用,如突出園路、組織游覽、連接景點、引導遊人等作用,適於邊走邊看。一般來說,主路較寬時,多選觀賞性較強的小喬木作為行道樹,樹下配置耐陰的花灌木;小路較窄而彎曲時,常採用花徑形式,種植開花的灌木和花卉,形成不同的觀賞效果;對於道路交叉口,視線的焦點往往要布置觀賞性較強的花卉或灌木作為主景,或是和小品搭配組景,起到吸引和引導遊人等作用,從而使遊人按照設計者安排好的最佳路徑游覽。
植物景觀是生長、發育著的有生命的景觀,能增添城市中的生氣,緩解因建築物密集而產生如同「水泥森林」的枯寂沉悶感;結合少量硬質景觀如鋪地、休息亭、雕塑等組成的城市綠地,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能就近為市民提供休息活動的場所。
8. 園林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哪些方面
一適地適樹
各種園林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光照、溫度、水分、空氣等環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配置時,首先要滿足植物的生態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長,並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適地適樹。即根據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或者通過引種馴化或改變立地生長條件,達到適地適樹的目的。其次要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種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夠的營養空間和生長空間,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群體結構。一般應根據成年樹木的冠幅來確定種植點的距離,為了在短期內達到配置效果,可適當加大密度。在豎向設計上也要考慮植物的生物特性,注意將喜光與耐蔭、速生與慢生、深根性與淺根性等不同類型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滿足植物生態條件下創造穩定的植物景觀。如香港海洋公園內高大的散尾葵與低矮、耐蔭的合果芋、彩葉草相配置,形成一種穩定的熱帶植物景觀。
二功能要求
不同的園林綠地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到綠地的功能,起到強化和襯托的作用。如對於紀念性的公園、陵園,要突出它的庄嚴肅穆的氣氛,在植物選擇上可用松柏類等常綠、外形整齊的樹種以喻流芳百世、萬古長青。對於有遮陽、吸塵、隔音、美化功能的行道樹則要求選擇樹冠高大、葉密蔭濃、生長健壯、抗性強的樹種。對於兒童樂園、小游園性質的綠地,可選用姿態優美、花繁葉茂、無毒無刺的花灌木,採用自然式配置方式,生動活潑。因此,對於不同的綠地,選擇植物時首先要考慮其性質,盡可能滿足綠地的功能要求。
三景觀需求
園林綠地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觀,給人以視覺、聽覺、嗅覺上的美感,屬於藝術美的范疇,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藝術美的規律,合理地進行搭配,最大程度地發揮園林植物「美」的魅力。如香港海洋公園一景中,水、霧、植物組成一幅動態畫面。
1.因地制宜
不同的綠地、景點、建築物性質不同,功能不同,在植物配置時要體現不同的風格。公園、風景點要求四季美觀,繁花似錦,活潑明快,樹種要多樣,色彩要豐富。寺院、碑刻、古跡則求其庄嚴、肅穆,配置樹種時必須注意其體形大小、色彩濃淡,要與建築物的性質和體量相適應,輕快的廊、亭、榭、軒,則宜點綴姿態優美、絢麗多彩的花木,使景色明麗動人。
2.因時制宜
植物是有生命的園林構成要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從幼小的樹苗長成蒼天大樹,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一年之中,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季相特點,從而引起園林景觀的變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時既要注意保持景觀的相對穩定性,又要利用其季相變化的特點,創造四季有景可賞的園林景觀。為了達到植物配置的設計要求,在樹種選擇上就要充分考慮其今後可能形成的景觀效果,通常採用的方法是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結合種植,成形快,並為今後發展留有餘地。首先要根據設計意圖做好統一的季相構圖,先進行分區,分成春、夏、秋、冬四景區,每一景區通過一二種植物的季相變化來突出某一季節的景觀。如揚州個園利用不同季節的觀賞植物,配以四季假山,構成具有季相變化的時序景觀。即在個園中春梅翠竹,配以筍石,寓意春景;夏種槐樹、廣玉蘭,配以太湖石,構成夏景;秋栽楓樹、梧桐,配以黃石,構成秋景;冬植蠟梅、南天竹,配以宣石和冰紋鋪地,構成冬景。並把四景分別布置在游覽路線的四個角落,從而在咫尺庭院中創造了四季變化的景觀序列。在重點景區或景點,既要突出主要的觀賞植物,也要考慮四季變化,配置一些其他的植物,做到四時有景,多方景勝,避免景色單調。
3.因材制宜
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千差萬別,給人的感受亦有區別。配置時可利用植物的姿態、色彩、芳香、聲響方面的觀賞特性,根據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構成觀形、賞色、聞香、聽聲的景觀。如龍柏、雪松、銀杏等植物,形體整齊、聳立,以觀形為主;櫻花、梅花、紅楓等以賞其色為主;白蘭、桂花、含笑等是聞其香。「萬壑松風」、「雨打芭蕉」等主要是聽其聲。如蘇州掘政園在「聞木樨香榭」景點四周種植桂花,每當花開時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構成觀景、賞花、聞香的極佳景緻。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創造園林意境,是我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傳統手法。如把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比為「四君子」,這都是運用園林植物的姿態、氣質、特性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即將植物人格化,從而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創造出無限的意境。如揚州個園,是因竹之葉形似「個」字而得名。園中遍植竹子,以示主人之虛心有節、剛直不阿的品格。如蘇州拙政園內種植海棠、白玉蘭、桂花等以寓「金玉滿堂春富貴」之意。
四經濟要求
隨著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園林植物的配置要求也相應提高,過去由雪松、龍柏、廣玉蘭一統天下的景觀正逐漸被各類多姿多彩的園林樹種所替代,但也造成綠地建設費用節節上漲,為了解決好此類矛盾,一方面盡量選用鄉樹種,適應性強,苗木易得,又可突出地方特色。如南京梅花山的梅花,棲霞山的紅楓,玄武湖的荷花,都較好地體現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我國是一個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各地區都有獨具特色的鄉土樹種,若能善於利用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在植物配置方面就會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在重要的景點和建築物的迎面處,可配置一些名貴的樹種,充分發揮植物的觀賞價值。還可種植一些觀果、觀葉的經濟林果,如柿樹、銀杏、枇杷、楊梅、薄殼山核桃等,使觀賞性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9.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配置手法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配置手法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通過不同種類、高度、質感的植物以不同的配置方式結合地形設計,對空間進行一定的圍合與劃分,營造出特定景觀或特殊的環境氣氛,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配置手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根據植物不同的圍合方式,所營造出來的植物空間主要分為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垂直空間和封閉空間。
1、開敞空間
開敞空間的營造主要是利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人們身在其中,視線開敞不受阻,心情較舒暢。這種外向的開敞空間屬於友好型集體活動場所,不需要私密性。該類空間多用於公共活動空間,如公園大草坪、河邊草坡等。
2、半開敞空間
半開敞空間與開敞空間相比,視線一面開敞一面受阻,方向指向性強,障景效果好,給人一定的空間領域感,此類空間在公共綠地中受歡迎程度與利用率都較高。封閉面植物配置宜採用"喬、灌、地被、草"復層搭配的方式,增加空間的圍合感。多用於公園、小區等半開敞空間的營造。
3、覆蓋空間
覆蓋空間一般是指冠大蔭濃的大喬木或攀援植物覆蓋的花架、拱門等,構成頂部覆蓋、四周開敞的下部活動空間。這類空間比較涼爽,視線通透,下部只有樹干,活動空間較大,遮蔭效果好。多用於林蔭道、花架等綠化。
4、垂直空間
利用植物封閉兩側垂直面,放開上部頂平面,具有"夾景"效果的空間即為垂直空間。該類空間的遮蔽性較強,引導性也強,加深了植物的空間感,營造了一種庄嚴、肅穆的景觀氛圍。一般使用分支點較低、樹冠緊湊的中小喬木形成樹陣,或由修剪整齊的高籬圍合。多用於公路、河流兩岸、陵園綠化等。
5、封閉空間
封閉空間指四周、頂面都有植物圍合、遮擋的空間,與覆蓋空間相比,其垂直面用中小型植物進行封閉,圍合感很強烈。這類空間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隔離性,同時釋放大量的負氧離子,空氣清新,多建於風景游覽區、森林公園、植物園等。
二、植物色彩的搭配
在園林景觀中,色彩是人們對景觀的直接感受,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植物色彩營造不同的景觀性格,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冷色系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暖色系則喧鬧許多,給人溫暖柔和的感覺,其中橙色給人一種活潑、愉快、興奮的感受。園林植物配置要注意色彩的搭配,一般從冷色系、暖色系、互補色系、對比色系四方面來進行色彩的搭配應用。
1、冷色系
冷色系主要是指藍色、青色以及鄰近的色彩,給人寧靜和庄嚴的感覺。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對一些空間較小的環境邊緣,可根據情況採用冷色或傾向冷色的植物,如胡椒木、黃楊、冬青等植物,可增加空間的深遠度和視覺感。
在炎熱的夏季和溫度較高的南方,為了營造出寧靜休閑、宜人停留的氣氛,植物色彩宜選擇冷色調,給人涼爽的感覺。植物宜多選用藍色系的花木,如勿忘我、香雪球、桔梗等。夏季冷色系花卉不足時,可以混植大量的白色花卉,仍然具有清爽宜人的效果。冷色系植物配置主要運用於醫院、小區較幽靜的環境等綠地。
2、暖色系
在色彩學中,暖色系主要指紅色、黃色、橙色以及它們的中間色,帶給人強烈的喜慶感,營造歡樂的氣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植物造景中,暖色系植物的溫暖、明亮色彩,給予人們一種備受歡迎的感覺,使人遊走其中、心情舒暢。
暖色系植物有提高溫度的作用,春秋兩季景觀營造及嚴寒地區植物配置,宜多用暖色系花卉,如扶桑、杜鵑、豐花月季、黃花鳶尾等。在暖色系花卉較少的北方,設計時宜多用銀杏、紅楓、紫葉李等植物。暖色系植物配置主要運用於售樓處、小區主入口、會所主入口、酒店主入口、廣場主入口、公園主入口、重要景觀節點等綠地。
3、互補色系
在光學中,兩種色光以適當的比例混合能產生白色感覺時,這兩種顏色就稱為"互為補色", 也是對比最強的色組。 色彩中紅色與綠色互補,藍色與橙色互補,紫色與黃色互補。在兩種顏色互為補色,一種顏色占的面積遠大於另一種顏色的面積的時候,就可以增強畫面的對比,使畫面能夠很顯眼。
為了發揮最少植物的最大藝術效果,花木與花卉裝飾中,應該多用補色的對比組合,相同數量補色對比的花卉較單色花卉在色彩效果上要強烈得多,尤其是在灰色的鋪裝廣場上、灰色建築前,作用更大。如三色堇,黃色的`品種與紫色的品種的對比,鳶尾品種間與品種間黃色與紫色的混合配植。在受光的亮綠色草地上、淺綠色受光落葉樹前面,栽植大紅的花木或花卉,亦能得到鮮明的對比。互補色系主要運用於公園、生態河邊等場地綠化。
4、對比色系
兩種可以明顯區分的色彩,叫對比色。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色彩和消色的對比等。對比是構成明顯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賦予色彩以表現力的重要方法。比如黃和藍、紫和綠、紅和青,任何色彩和黑、白、灰,深色和淺色,冷色和暖色,亮色和暗色都是對比色關系。對比色系主要運用於花山花海等大場地或較具有個性的場地綠化。
三、植物配置手法
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喬、灌、地被、草),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叫植物配置。根據不同的場地性質及功能要求,要採取不同的配置手法,營造風格各異、風景優美的的園林景觀。根據種植形式及所呈現的景觀風格,植物配置手法主要分為規則式種植、自然式種植和混合式種植。
1、規則式種植
規則式園林又稱整形式、幾何式、對稱式園林,植物配置主要使用綠籬、模紋花壇、整形樹木、整形草坪等植物品種,採取中軸對稱式、行列等距種植,形狀規整,在構圖上呈幾何形,表現出整齊、嚴謹、莊重和人為控制下的幾何圖案美。
規則式種植主要用於西方景觀風格的園林設計中,主要以平整的草坪、花壇(包括模紋花壇)、綠籬及綠牆、行道樹、樹陣種植來表現。規則式綠化主要運用於公園軸線綠化、人行道綠化、樹陣廣場等。
2、自然式種植
自然式園林又稱風景式、不規則式、山水派園林等。與規則式相比,植物種植不成行列式,無固定的株行距,以孤植、叢植、組團式種植為主,特別是地被以自然生長、無人工造型的形態,展現植物群落的自然之美。
自然式種植主要用於中式景觀風格的園林設計中。中國傳統園林講究步移景異,選擇的植物注重姿態美、色彩美、味香,展現植物的自然風韻之美。在景觀布局上,沒有明顯的軸線,以錯落有致、自然曲折的方式營造寧靜致遠、曲徑通幽、生動活潑的多樣景觀空間。自然式種植主要以自然花境和自然之物組團來表現。自然花境較多運用於公園、溪邊等可親可達之處,自然之物組團較多運用於房前屋後作為遮擋、屏障。
3、混合式種植
混合式種植既有規則式,又有自然式,吸取了規則式和自然式這兩種種植形式的優點。既有整潔大方、色彩明快的整體效果,又有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自然美景,展現出了植物的人工美和自然美。
混合式種植要根據造景效果採取規則式和自然式的不同比重,營造規整端直、自然靈活的景觀。在現代植物造景中,混合式種植可運用於多種場地,包括公園、小區、醫院、道路等。
;10. 園林植物配置包括什麼
一、植物空間的建造功能
植物對室外空間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室外空間形成的重要介質。在種植設計中建造功能是最先考慮的,其次才是觀賞特性和其他因素。
1.室外空間形成
室外空間是由地平面、垂直面及頂平面單獨或共同組合成的實際存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圍圍合。
地平面:以不同高度不同種類的地被和矮灌木來暗示空間。如:草坪和地被之間的交界雖然沒有植物實體對視線的屏障作用,但卻有空間范圍的暗示作用。
垂直面:樹干以暗示的方式形成空間分割,其空間封閉程度隨樹乾的大小疏密及種植形式不同而不同,樹干越多,圍合感越強。如:自然界的森林、有行道樹的道路、植籬和林地。
密林
行道樹
綠籬
完全封閉空間:與覆蓋空間相似,但空間的四周被中小型植物封閉,常見於森林中。光線較暗,無方向性,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隱蔽性。
垂直空間:運用高而細的植物能形成一個方向直立、朝天開敞的室外空間,垂直感的強弱,取決於四周的開敞程度。這種空間的營造盡可能用圓錐形植物。
完全封閉空間
3.植物空間序列的形成
就像建築中的通道、門、牆、窗,引導遊人進出和穿越一個個空間。如植物改變頂平面,同時有選擇性的引導和組織空間的視線,就能有效的縮小空間和放大空間。空間的節奏需在設計時進行控制。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等。
圍合:完善由建築和牆所構成的空間范圍。當一個空間的2面或3面是建築或牆,剩下的開場面可由植物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
連接:用植物將景觀中其他孤立的因素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室外空間,同時形成更多的圍合面。連接形式多用線性的種植。當然植物也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山水、建築的聯系,使人工和自然要素統一在綠色中。
裝飾和軟化:沿牆面種植喬木、灌木或攀援性植物,以植物來裝飾沒有生機的背景,使其自然生動,高低疏密的植物形成變換的空間。
內容太長,詳細的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介紹
空間營造| 景觀植物配置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