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華為存儲
❶ 國內的分布式存儲公司有哪些
杉岩數據,專注軟體定義存儲,目前,杉岩數據軟體定義存儲系列產品主要為統一存儲平台(SandStoneUSP)、海量對象存儲(SandStoneMOS)、超融合一體機(SandStoneHyperCube),已經在政府、企業、醫療、教育、金融和運營商等多個行業近百家用戶中成功部署。杉岩數據與Intel、Mellanox和三星等基礎架構技術領導廠商均有緊密的研發合作關系,在產品創新、用戶體驗、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將不斷提升和優化,力爭成為中國領先的軟體定義存儲領導廠商。
❷ 浪潮與華為相比怎麼樣誰的影響力更大
首先兩家的主攻方向不一致,所以沒有特別大的可比性,單論影響力來說,華為影響力更大。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即浪潮集團,是中國本土綜合實力強大的大型IT企業之一,中國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商 浪潮集團旗下擁有浪潮信息、浪潮軟體、浪潮國際三家上市公司,業務涵蓋雲數據中心、雲服務大數據、智慧城市、智慧企業四大產業群組,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IT產品和服務, 正向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運營服務商轉型,打造「雲+數+AI」新型互聯網企業。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1987年,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實現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2013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排名《財富》世界500強第315位。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全球17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❸ 最近公司需要配置高性能伺服器,選了幾家公司分別有:藍海大腦、浪潮、聯想和華為我們應該選哪家
這幾款伺服器都很不錯,各有各的優點,好的伺服器有很多,推薦一款性價比比較高的伺服器,億萬克,這個牌子是幾十年的老牌子了,在伺服器這方面比較專業。
億萬克,性價比高,億萬克持續技術創新,構建智能、高效、綠色的ICT基礎設施,實現以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為牽引,依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形成豐富、先進的解決方案與服務體系,助力區域、行業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中國建設。
億萬克國產伺服器,國產自主可控伺服器,自主可控、國產晶元、國產化替代; 國產飛騰,海光,龍芯,兆芯伺服器產品。以多樣化產品方案設計能力服務客戶,AI伺服器,體積小、易維護。適用於智慧城市、環境監測、圖像識別、視覺檢測等;有保障,值得信賴。
❹ 浪潮與華為相比怎麼樣誰在技術方面的成就更多
華為的崛起,讓科技圈在談到BAT時,不得不將華為也納入討論范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為的聲量甚至要大過BAT,要知道去年華為的營收突破了千億美元,超過了騰訊和阿里之和。
反觀浪潮,似乎也在走著和華為相似的崛起之路,不光在營收這一指標上直追TMDJ這幾個小巨頭,在利潤水平上更是讓這幾家汗顏。確實,浪潮和華為在主營業務和戰略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浪潮和華為都是做硬體起家,繼而在主營業務上都掌握核心技術,從而走上攻城略地的征伐之路。
華為最先涉足的是通訊運營商業務,其中包括基站、交換機、路由器及光網路產品,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是各產品上的處理晶元,華為逐一完成了上述產品主要晶元的自研。
其中基站使用的是海思ASIC晶元,交換機產品用的是海思ENP系列晶元,路由器則開發了SA、SD和HI三類晶元,其中高端產品使用的海思SD58XX性能大大高競爭對手,光網路產品有自研的OptiXtreme系列oDSP晶元,可以支持單波100G—600G速率可調,單纖容量達40T,為業界最高。
浪潮則是上世紀90年代進入伺服器領域,並將伺服器作為戰略業務。
2013年發布了中國第一台高端伺服器系統天梭K1,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高端主機技術的國家。此後,浪潮又成功解決了32顆處理器、256條內存之間高速互聯與數據一致性的技術難題,系統掌握了「雙翼可擴展多處理器緊耦合共享存儲器體系結構」、「三級目錄兩級緩存一致性域協議」、「軟硬體一體化的系統高可用技術」等產業核心技術。
其次,浪潮和華為一樣,現在都在進行全產業布局。
在主營業務獲得成功後,華為先後向企業業務(伺服器)、雲計算、AI、智能終端(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音箱等)等方面進行布局,並且在進入的每個領域都有小成。可以說,華為已經逐漸擺脫了僅僅只是一個ICT企業的標簽,成長為業務體系多元的綜合性科技巨頭。
浪潮也是如此,確定伺服器作為企業戰略根基業務,之後也在雲計算、AI、智慧城市、產業互聯網等領域廣泛布局。在浪潮的規劃中,到2022年,伺服器業務要做到全球第一;全球的「五朵雲」中,其中有一朵是浪潮雲。
最後,浪潮和華為都經歷了從2G、2B市場向2C個人消費型市場轉型的經歷。
面向個人消費市場,直接擁抱消費者是科技巨頭的必經之路,只有在廣闊的個人消費市場才能真正歷練一家企業的綜合能力。華為也正是因為2C業務的成功,才讓公眾逐漸認識和了解華為。
浪潮以「愛城市網App」入局,通過浪潮在B端和G端積累的勢能,通過數據鏈接向C端延伸。雖然浪潮2C轉型還沒有太多值得一說的故事,但浪潮已經實實在在邁出了布局C端的步子。
如此看來,「智能相對論」也認為,浪潮與華為確實很像,但並不能說浪潮就是華為的「翻版」,將兩家企業進行更加細致的剖析,還是可以發現很多不同之處。
1、華為的業務布局更廣。
這里所說的布局主要指的是華為的個人消費終端、物聯網以及晶元方面的布局。浪潮在這些方面也開始涉足,但還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產品,還未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2、華為對供應鏈的控制力更足。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給了華為一個展示實力的極佳舞台。即便美國對華為實行技術封鎖,華為在供應鏈上仍有「備胎計劃」,主要華為在晶元和系統層面都擁有自研能力。浪潮雖然在主營業務伺服器領域也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在關鍵的晶元技術上,還是受制於人。
3、在體量和對行業的影響力上,華為的聲量更大。
說得直白一點,浪潮在伺服器市場雖然已經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但浪潮伺服器對於這個市場來說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但華為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通訊、手機等多個市場的競爭格局。
成為下一個華為or挑戰BAT,浪潮憑什麼?
在企業管理學中有一種「沸水效應」,說的是如果水只燒到95度,只要不繼續燒下去,熱度就沒了;但是如果燒到100度以上,水一旦燒開,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保持沸騰,就像用戶對品牌的認知。
浪潮目前的境地就很像已經到達95度的熱水,已經到達了即將沸騰(成為下一個華為/與BAT比肩)的臨界點,現在浪潮需要想出辦法,如何保持小火不斷,讓水燒到100度,沸騰不停。如果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浪潮要再上一個台階,還有什麼可以倚仗的武器?
1、BAT也拿不到的數據
搜索、社交、電商、出行……互聯網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而互聯網公司的本質就是如何運營這些數據。可是我們或許並不知道,這些被或大或小的互聯網巨頭「搜刮」出來的數據只佔到總數據量的20%,另外還有80%的數據藏在企業和政府機構的防火牆後。
隨著互聯網對公眾消費數據(流量)挖掘已到極致,現在競爭的焦點開始聚焦到份額更大的隱藏數據之中,以及如何安全可控的將兩部分數據融會貫通。
在這方面,浪潮擁有BAT和華為努力求之而不得的優勢。
多年B端、G端經營的經歷和經驗,浪潮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根據《桔子財經》的報道,浪潮在企業數據、政府數據、互聯網數據以及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質量追溯數據上,已經積累了近60PB的數據量。
同時浪潮的「國企身份」可以比較容易獲得授權,在一個更為豐厚的數據土壤中,可以讓浪潮的產品設計與解決方案更為完善和優化。
可以說數據就是浪潮的最大底氣。
2、「與時俱進」的運營模式
很多2B、2G的運營都強調「駐場支持」,即運營方派駐專人到企業或政府機構提供專屬服務,提高項目推進、解決問題的效率。
浪潮的運營模式不是簡單的「駐場」,而是在與客戶的磨合中逐漸沉澱出的JDM模式:即與客戶產業鏈的融合為基礎,面向客戶具體業務,提供從研發、生產、供貨到實施運維等業務鏈條服務;甚至與客戶的合作始於朦朧期,聯合研發面向未來的需求,浪潮與客戶一起定義未來的應用。
很明顯,浪潮的JDM運營模式與客戶的距離更近,變通性更高,能夠做到與產業發展和客戶需求的「與時俱進」。
3、5G和邊緣計算帶來的機會
客觀評述,被浪潮視為戰略業務的伺服器並不是一個朝陽賽道,根據IDC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為258.2萬台,同比下降5.1%,銷售額為19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4%。即便浪潮在當季實現了17%的增速,浪潮的天花板再高也在想像之內。
那麼浪潮的機會在哪呢?
根據Gartner的預測,隨著5G技術的普及,未來的集中式傳統數據中心將不存在,IT基礎設施會是分布式而且是無處不在。其中到2020年,有50%的大型企業會把邊緣計算列入規劃,超過50%的工業物聯網分析將在邊緣進行。這也意味著,未來邊緣將是基礎設施中發展最快的部分。
浪潮對此早有布局,除了發布了一系列與AI和邊緣計算相關的伺服器產品矩陣外,還啟動了新的AI生態發展計劃——T計劃,其中包括軟硬體平台創新、框架優化、應用使能、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內容。
浪潮用開放聚合的生態打法來應對5G和邊緣計算的挑戰。
浪潮上位還有三個問題待解
「智能相對論」」如此看來,浪潮距離上位似乎只差臨門一腳,然而實際上,浪潮若想再上一個台階,還需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是面向C端的產品能力。
華為也是撕開了2C市場的這道口子之後才迎來了企業發展的又一次跨躍,就目前來看,浪潮相比BAT和華為,在產品能力上有不小的差距。
浪潮尚未有像華為的手機、網路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一樣拿得出手的硬體產品,在軟體產品上,浪潮想用裝在「智慧城市」里的「愛城市網」App這個應用作為突破,將沉澱在政務雲上的各類政府數據的價值提煉出來,為用戶提供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的特色的「58同城」。
然而「愛城市網」要想成為像網路搜索、微信、手淘這類殺手級的應用,不光需要解決用戶認知、用戶數量、使用頻率等方面的基礎問題,應用里的內容、體驗是否能夠支撐浪潮野望,也還需要產品自身做出解答。
其次,是數據掘金的風險。
上文提到,浪潮很大的一個優勢是擁有海量的來自企業和政府的隱藏數據。這些數據是浪潮上位的資本,也是浪潮覆滅的隱患。
這些數據之所以藏在防火牆後,就在於這些數據過於重要。在我們看來,一些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泄露更多影響的是個人隱私,而這些隱藏數據的泄露可能關繫到一家公司的商業、技術核心,或者關繫到國家安全。
這就要求浪潮在面對這些數據時除了保持足夠的定力,不為追求過高的商業利益而濫用數據,還要有足夠的防護措施。因為任何一次數據安全事故都會對浪潮的商譽或者生存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是護城河的深度。
伺服器和雲計算是浪潮的主賽道,浪潮多年的經營,在這兩個領域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但相較BAT和華為,其護城河的深度還不夠。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雖然浪潮伺服器目前能夠做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但DELL、華為、聯想這些「友商」們和浪潮的差距並不大,更為關鍵的是,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沒有浪潮,其他廠商也能完成「補位」。
總結:浪潮確實已經成長為科技圈裡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但要想達到BAT和華為這樣的高度,浪潮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其中的關鍵在於2C轉型的速度上。B端、G端數據的挖掘固然重要,但個人消費市場的數據轉化鏈條短,變現速度快,所受制約少,在浪潮沒有拿的出手的C端產品之前,就再更多想想如何將千億營收提高到2000億營收,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穩重的爬吧。
❺ 浪潮超融合和華為超融合區別
都是國產平台,各有自己特色,兩個類似。
超融合是技術積累發展到一定程度,並適應市場而出現的產品;相比傳統伺服器架構,它的優勢非常明顯。超融合基礎架構避免了基礎設施孤島,同時簡化數據處理邏輯,通過多副本存儲達到數據雙活效果,具備了內置高效的可擴展性的虛擬化機制,大幅降低采購、部署、管理和運維成本。
超融合產品銷售模式比較多的有一體機方式&純軟方式。按2016年中國雲管理平台市場各品牌競爭力分析,新華三、華為、浪潮是目前中國雲管理平台市場中處於領先位置的廠商;但是這幾家都是綁定硬體,形成捆綁銷售。純軟體交付的,據我所知,國內只有雲宏超融合;雲宏的超融合產品兩種方式都支持。超融合的雲桌面交付技術,可通過單一解決方案滿足各種要求,IT部門能夠交付各種虛擬桌面,每種桌面都可專門定製,可滿足每位用戶的性能、安全性和靈活性要求,是時下流行高效的產品與服務一體的企業雲解決方案。
❻ 分布式存儲排名前十名有哪些
一、 Ceph
Ceph最早起源於Sage就讀博士期間的工作、成果於2004年發表,並隨後貢獻給開源社區。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已得到眾多雲計算和存儲廠商的支持,成為應用最廣泛的開源分布式存儲平台。
二、 GFS
GFS是google的分布式文件存儲系統,是專為存儲海量搜索數據而設計的,2003年提出,是閉源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適用於大量的順序讀取和順序追加,如大文件的讀寫。注重大文件的持續穩定帶寬,而不是單次讀寫的延遲。
三、 HDFS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是一個適合運行在通用硬體(commodity hardware)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統,是Hadoop的核心子項目,是基於流數據模式訪問和處理超大文件的需求而開發的。該系統仿效了谷歌文件系統(GFS),是GFS的一個簡化和開源版本。
❼ 華為和浪潮存儲哪個強
您好,感謝您對聯想的關注與支持 非常抱歉,本平台主要是負責售後技術支持和服務咨詢的,關於此問題建議您撥打客服電話咨詢一下客服工程師,咨詢解決 祝您生活愉快!也希望您早日加入聯想!
❽ 華為突破分布式資料庫和存儲技術,打通數字化轉型「雄關漫道」
2019年,我們將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攻關期。所謂「攻關期」即數字化轉型2.0階段,需要攻堅企業關鍵業務上雲和數字化轉型改造的課題。在一份市場調查公司IDC的報告中指出:IDC自2014年提出數字化轉型以來,看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層面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有一些企業已經成功屹立在潮頭,有一些企業在向上游進發,還有一些企業只能在浪潮的挾裹中被動前行。
對於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是「雄關漫道」。IDC認為,目前階段來看,企業亟待解決的是數字化能力提升,包括:與業務的深入結合能力;數據處理和挖掘能力;以及IT技術運營和管理能力。特別是數據處理和挖掘能力,因為數字化轉型推進企業從以流程為核心向以數據為核心轉型,對海量、異構、多類型的數據處理和挖掘能力是釋放數據價值的前提,對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治理是釋放數據價值的保障。而隨著數字化轉型引入大量新技術而導致IT復雜度變高,企業IT技術運營和管理能力是提升企業「IT生產力」的關鍵。
攻關數字化轉型的「雄關漫道」,需要一個具備融合、智能、可傳承三大特性的數字平台。這是2019年3月華為與IDC聯合推出的《擁抱變化,智勝未來—數字平台破局企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所提出的觀點。融合主要指把傳統技術和創新技術相結合;智能主要指平台智能化和智能化能力輸出;可傳承主要指解耦、功能復用、可配置等理念打造的架構。而承載這三大觀點的,就是新一代分布式企業級技術。
2019年5月15日,華為發布了業界首款支持ARM架構的新一代智能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以及分布式存儲FusionStorage 8.0,作為新一代數據基礎設施,詮釋了具備融合、智能、可傳承三大特性的數字平台。華為常務董事、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汪濤在發布會上表示,千行百業正在加速智能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數據基礎設施是智能化成功的關鍵。華為圍繞計算、存儲和數據處理三個領域重定義數據基礎設施,加速邁向智能時代。
今天所討論雲和工業互聯網等概念的背後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就是體系架構大遷徙。傳統企業級技術是在單體應用和單機環境中,保證數據存儲、調用等操作的高可靠、高可用、高穩定,特別是滿足金融級事物處理的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離性和耐久性)要求,為企業關鍵業務提供數據管理支撐。隨著企業技術向雲架構遷移,資料庫技術也面臨轉型。
2018年,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分布式資料庫成為了業界的熱點。簡單理解,雲計算技術就是把「單機」環境替換為由X86伺服器機群所組成的分布式計算環境。原先由幾台小型機完成的計算任務,要分散到上百甚至上千台X86伺服器上,而且還可能跨數據中心操作,挑戰可想而之。特別是在線支付等金融級業務,不能在斷網或網路連接有問題時出錯,也不能因響應速度慢而影響用戶體驗。
2018年8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舉辦了「金融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研討會」,與業界廠商和用戶共商核心資料庫分布式轉型之路,同時發布了《金融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白皮書。金融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的工作推進,為分布式資料庫進入企業關鍵業務系統,提供了產業化支撐。而華為作為企業ICT解決方案供應商,早在2012年就開始研發面向大數據分析的數據倉庫,在基於傳統關系型資料庫SQL引擎和事務強一致性等基礎上,進行了分布式、並行計算的改造,歷時6年打造了面向PB級海量數據分析的分布式資料庫。
在OLAP數據倉庫之外,華為與行業用戶合作了面向OLTP的分布式事務型資料庫研發。2017年,華為與招商銀行合作成立了分布式資料庫聯合創新實驗室,研發具有高性能企業級內核、完整支持分布式事物、滿足金融行業對數據強一致要求、單機事物處理能力要達到每分鍾百萬級別等的OLTP分布式資料庫。
本次發布的GaussDB資料庫新品包括:聯機事務處理OLTP資料庫、聯機分析處理OLAP資料庫、事務和分析混合處理HTAP資料庫。而華為GaussDB資料庫將AI技術融入資料庫設計、開發、驗證、調優、運維等環節,可實現基於AI的自調優、自診斷自愈、自運維,讓資料庫更高效、更智能,引領資料庫架構的發展。
更進一步,本次發布的GaussDB系列資料庫是業界首款支持ARM晶元的分布式資料庫。華為推動計算架構從以X86+GPU為主的單一計算架構到以X86+GPU+ARM64+NPU為主的異構計算架構快速發展。基於X86架構,華為引入AI管理和智能加速能力,率先推出了智能伺服器FusionServer Pro;基於ARM64打造了業界性能最強的TaiShan伺服器;基於Ascend晶元的Atlas智能計算,實現了業界首個端邊雲協同的人工智慧平台。而GaussDB可充分利用並融合ARM、X86、GPU、NPU等多種異構算力組合,大幅提升資料庫性能。
汪濤強調,作為全球首款AI-Native資料庫,GaussDB有兩大革命性突破:第一,首次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資料庫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實現自運維、自管理、自調優和故障自診斷。在交易、分析和混合負載場景下,基於最優化理論,首創深度強化學習自調優演算法,把業界平均性能提升60%。第二,支持異構計算,充分發揮X86/ARM/GPU/NPU多樣性算力優勢,最大化資料庫性能,在權威標准測試集TPC-DS上,華為GaussDB排名第一。GaussDB還支持本地部署、私有雲、公有雲等多種場景。
在以雲計算為代表的分布式計算環境中,數據管理解決方案除了需要分布式資料庫外,為了更好的擴縮容以及滿足多樣化數據存儲需求,計算與存儲分離已經成為分布式資料庫設計的主要架構。分布式雲化架構,就是要支持計算、存儲分離和多租戶等架構設計要求。
GaussDB已經從資料庫層面實現了高可用、高可靠、高穩定的分布式資料庫,本次發布的FusionStorage 8.0則是分布式存儲架構,創新地實現一套系統同時支持塊、文件、對象、HDFS協議,1套存儲支持4類存儲能力,適用於全業務場景混合負載,最終讓「一個數據中心一套存儲」成為可能。
IDC發布的《中國軟體定義存儲(SDS)及超融合存儲(HCI)系統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18年第四季度》顯示,2018年,軟體定義存儲市場達到了54.9%的同比增長。軟體定義存儲在中國整體存儲市場的佔有率穩步上升,分別達到了22.1%的市場佔有率。華為憑借文件解決方案在政府、廣電和電信等行業得到認可,在2018年中國軟體定義存儲市場排名第一。
FusionStorage 8.0採用華為ARM-based處理器鯤鵬920加速,使IOPS提升 20%,結合華為AI Fabric無損網路,時延進一步降低15%。基於華為在計算、網路和存儲領域多年的晶元和演算法積累,FusionStorage 8.0在SPC-1的性能測試中,單節點性能達到了16.8萬IOPS以及1ms以內時延,成為承載企業關鍵應用的新選擇。
此外,通過華為雲的雲上訓練及本地AI晶元,FusionStorage 8.0將智能管理貫穿業務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如業務上線前對存儲資源的規劃,使用過程中的風險預判及故障定位,大幅提升存儲效率,幫助行業客戶應對智能時代的數據新挑戰。
汪濤在發布會上強調,新一代智能分布式存儲FusionStorage 8.0通過重定義存儲架構,從「Storage for AI」和「AI in Storage」兩個維度實現效率大幅提升,引領存儲智能化。首先,「Storage for AI」通過融合共享,讓AI分析更高效。其次,「AI in Storage」率先將AI融入存儲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資源規劃、業務發放、系統調優、風險預測、故障定位等方面實現智能運維。
遼寧移動就採用了華為FusionStorage。作為遼寧省內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遼寧移動一直在 探索 先進的存儲方案在自身IT系統的應用。由於5G的快速發展,遼寧移動關鍵資料庫的應用也向雲化方向發展,分布式存儲也要滿足其可靠性和高性能要求。華為在深入分析遼寧移動需求後,首先在邊緣開發測試業務小規模試點分布式存儲,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測試後性能和可靠性都達到了預期,最終決定將全部業務遷移至FusionStorage。該方案通過採用雙活、可寫快照、端到端DIF等特性,順利完成Billing、經營分析、B2B等系統從老舊存儲至FusionStorage的搬遷工作,助力遼寧移動的存儲架構邁入新的 歷史 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分布式資料庫與華為分布式存儲深度結合,把資料庫的操作下沉到存儲節點,極大提升了分布式資料庫的性能。利用新的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華為幫助用戶提升數據中心的吞吐量,提升網路應用的可伸縮性,並且能自動調優。
除了推出新一代突破性的分布式資料庫和存儲技術外,華為也積極與客戶、夥伴在資料庫與存儲領域,從行業應用、平台工具、標准組織和社區等多個層面共建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在行業應用層面,華為與軟通智慧、神州信息、東華軟體、易華錄、用友政務、亞信國際等獨立軟體開發商長期合作;在平台和工具層面,華為與Tableau、帆軟、ARM、Veritas等合作夥伴聯合創新;在標准組織和社區層面,華為深度參與OpenSDS、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聯盟、OCP、OpenStack、CNCF基金會等組織和社區的建設。
總結來說,華為全線分布式資料庫和分布式存儲產品的發布,是華為具備融合、智能、可傳承三大特性數字平台的最新成果。華為分布式資料庫與分布式存儲結合,能消除企業各業務系統數據孤島,構建面向行業場景的數據建模、分析和價值挖掘能力,對多源異構的數據進行匯聚、整合和分析,形成統一的全量數據和數據底座,實現數據價值挖掘和共享。而基於AI的智能化,可對基礎設施進行高效的管理,為行業應用開發和迭代賦能,全面幫助企業突破關鍵應用上雲的「雄關漫道」。(文/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