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I存儲
A. 本田思域電子節氣門匹配方法
本田 思域 ( 查成交價 | 車型詳解 )電子節氣門打開點火開關時,可進行節氣門控制單元和發動機控制單元的自適應。本田思域進行節氣門匹配時,節氣門調節器進入應急運行中最大位置到最小位置,發動機控制單元通過自適應來學習節氣門控制單元止點位置及節氣門的電位計與節氣門控制器感測器的比較曲線。
本田思域電子節氣門匹配步驟:
1、打開點火開關不起動發動機。
2、連接好X-431解碼器,選擇大眾診斷軟體。
3、進入“發動機系統”,選擇“系統基本調整”功能並輸入調整組號:098、060或001 常見車型的通道號: 001 小紅旗488、 帕薩特 B4、奧迪(100,200,V6等老款)098 桑塔納 GSI 、帕薩特B5(1.8)、捷達王(5閥)、奧迪(A6,V6)060 捷達前衛(2閥)、A6(1.8,1.8T,2.4,2.8)、尺襪梁帕薩特B5(1.8T,2.8)、BORA、 POLO
4、按“確好譽定”鍵進入設定過程,節氣門控制器經過MIN到MAX點及中間五個位置。控制單元將相應的節氣門角度存入存儲器,此陵運過程大約需要10秒中,隨後節氣門短時間在啟動位置,然後關閉。
5、當屏幕最後一行顯示“自適應完成”字樣時基本設定完成,按“退出”鍵完成設定,關閉點火鑰匙,再打開,啟動發動機,驗證匹配效果。
(圖/文/攝: 李林偉) @2019
B.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分析及展望
溫雪茹 劉 冰 李銀羅 翟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務已成為 21 世紀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本文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並且對我國將要建立的地質數據集群系統做出了展望,指出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實現六個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等。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地質信息 信息服務 集群化
1 引言
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環境(災害)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研究過程中辛勤勞動的結晶,是對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演化規律的認識和知識。地質信息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對於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經濟發展、推進城鄉建設、開展國土整治、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環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地質資料是地質信息的主體,指在地質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數據、符號、圖形、圖像、聲音等方式記載的紙介質、存儲介質,以及岩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相關實物。地質資料是對地質工作過程及成果的記錄,具體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圖書期刊、實物地質資料和資料庫等。
地質信息服務是主要以地質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提供與傳播、地質信息處理以及提供軟體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服務[1]。進入 21 世紀以來,信息服務已成為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2]。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各省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六大地調中心和各省地調院以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構成了中國地質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主體[3]。2011 年全國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資源總量達 40.3 萬種[4],中國地質圖書館國內外地學文獻資源量為 60 萬卷(冊),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存岩心長度150745米,標本10992塊(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站)。目前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現狀是傳統與現代並存、以傳統為主的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分散、數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產品深度加工不夠等方面。因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要加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就是通過構建共享機制、搭建共享平台,匯集、整理、挖掘地質資料信息產品,延伸產品鏈,提供服務集中度,提高服務規模效益的過程[4],將實現領域內應用層面的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
2 地質信息服務方式
2.1 傳統服務方式
傳統方式表現為借閱人到館藏機構獲取資料的模式。借閱人通過目錄檢索或者卡片檢索,查詢到所需資料後,需要到館藏機構提取紙質資料閱覽或復印或拷貝電子數據。網路目錄檢索和電子閱覽室,在借閱過程中能夠起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模式。在傳統信息服務方式中,信息服務提供者各自開展服務。客戶為解決一個問題,常常需要從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處分別獲得所需服務[5]。
2.2 現代服務方式
現代服務方式主要應用 WEBGIS、網格、資料庫等先進技術,使用戶能夠便利地獲取地質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務、信息處理服務、軟體提供服務,以及基於知識的咨詢服務等。它的主要特點是用戶通過運行在互聯網上的系統,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實現對所需信息的查找、瀏覽、評價、獲取和利用,並不需要關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產品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十五」初期開始實施我國基礎地學資料庫體系建設計劃。該體系包括基礎地學資料庫和綜合成果資料庫兩大部分,共 30 余個資料庫,主要包括[6]:
(1)區域地質圖資料庫
全國 1∶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25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500 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2)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全國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綜合地質資料庫,全國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 1∶600 萬水工環地質圖資料庫,全國小比例尺數字水工環空間資料庫,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測資料庫。
(3)基礎地質數據資料庫
中國地層資料庫,全國 1∶20 萬自然重砂資料庫,全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全國岩石資料庫(試建庫)。
(4)全國礦產地資料庫
原地礦系統礦產地資料庫,全國地質工業行業礦產地資料庫,中國鉻鎳(銅)鈷鉑(族)礦產地資料庫(在建)。
(5)全國鑽孔地質資料庫(試建庫)
(6)全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資料庫
全國 1∶500 萬航磁資料庫,全國 1∶100 萬航次資料庫,全國區域重力資料庫,全國電勘查資料庫,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測井資料庫系統(試建庫),全國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全國資源衛星遙感影像資料庫,全國 1∶25 萬標准圖幅衛星影像資料庫,全國物性資料庫(試建庫)。
(7)海洋地質資料庫
我國 1∶100 萬海洋地質資料庫、我國海洋地球物理數據集。
(8)地質資料資料庫
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目錄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地學圖書期刊類文獻標題和摘要的網路資料庫,地質調查與科技信息資料庫。
(9)工作部署與綜合成果資料庫
地質調查專題圖資料庫(全國及大區各專業不同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與工作程度數據),全國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地學資料庫元資料庫。
10 余個國家級已建資料庫通過運行維護管理,初步依照國家相關法規開展了社會化服務利用。數據發布方式分為在線和離線兩種。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以中英文兩種語言發布了元數據。據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間不完全統計,地調局提供各類數據總量接近 100GB[7]。
2.2.2 網路在線信息獲取服務
(1)中國地質圖書館網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個大型地學文獻資料庫的在線瀏覽下載服務,提供館藏圖書的目錄檢索服務,館藏圖書尚沒有提供在線瀏覽服務,尚處於數字化積累階段。
(2)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http://www.ngac.cn/)提供館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服務,部分資料的在線瀏覽與下載服務、部分地學資料庫的元數據提供服務。
(3)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和應用軟體共享服務,主辦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運行由局發展中心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家「863」計劃課題「資源環境應用網格構建」;
(4)國土資源科學數據共享網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質數據信息服務,主辦方是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運行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承擔,支撐項目為「國土資源科學數據中心建設」。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提供了以下應用軟體共享服務:①水質評價服務,面向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水質評價的信息服務和軟體共享服務;②地下水水位預測,利用動態觀測數據,預測指定區域未來水位的變化情況;③網路環境下成礦信息提取與綜合:使用證據權方法完成網路礦產綜合評價過程;④常規計算方法的固體礦產資源評價方法軟體共享服務。
2.2.4 專業軟體提供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研發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完整全過程的軟體,涵蓋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實現了地質填圖、固體礦產勘查的全數字化過程。該軟體系統由四大子系統構成:數字地質填圖系統、探礦工程數據編錄系統、數字地質調查信息綜合平台、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信息系統。
3 存在的不足
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總體來說,雖然有了一定數量的數據資源,但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有關服務的政策和機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開服務的管理辦法,責權利不統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地質信息產品不少,國家投資也比較大,但是一個資料庫一個服務系統,沒有完整的產品目錄,多重注冊情況嚴重,不能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
3.2 網路在線數據量少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數字化比例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國各省(區、市)累計完成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總量 23.9 萬種,數字化比例約 59%,其中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完成近 6 萬種地質資料數字化,數字化率 48%[4]。此為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情況。原始地質資料的數字化還未全面啟動。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和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也極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國地質資料館累計提供網路瀏覽資料14274種,當年館藏總量為 11 萬種[8],提供在線服務的比例為 13%。
因此,造成網路在線數據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質信息的數據積累不足;二是地質資料的保密是一個瓶頸,需積極推進地質圖地理要素非涉密化處理;三是政策機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夠。
3.3 地質資料獲取費用高
雖然我國的定價原則已經確定,但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的公開的地質信息與信息服務詳細的分類價格,這造成很多數據的服務受到限制,並且各地的收費不一致,有的收費偏高。
4 展望
地質信息服務應當在數據一體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統一標准和存儲規范,形成邏輯上統一、物理上分布的國家地質數據集群系統。集群系統應當在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
建立全國范圍內完整的地質資源檢索目錄,一方麵包含地質資料和圖書文獻,另一方麵包含各級館藏機構和地勘科研單位長期以來積累的地質信息資源。在發達國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類地學信息的目錄查詢檢索系統,幫助用戶快速便捷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和數據。
(2)豐富的網路在線資源。
在發達國家,由於在線資源極為豐富,其地質信息網站的訪問也十分活躍。以美國 USGS 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 2400 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 180 多 G。5 年間訪問 USGS 網站的次數約 76260 萬次,是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內訪問全國地質資料館 CGS 網站次數的 600 倍[3]。在對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獲取率調查中,加拿大用戶可以通過網路獲取 29%的數據,美國可以獲取 27%,澳大利亞可以獲取 8.5%[5]。
我國地質資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綜合研究中,為今後地質資料的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
(3)強大的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
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路在這方面作出了示範。應用網格技術編制軟體對地質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網路技術最直觀的優點之一便是超強的計算能力,它能夠把一個集群的計算機連成一個局域型網路,形成一台超級計算機,大大提高計算效率。原先在單一 PC 上運行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完成的計算,在網格中運行一兩天就能夠完成。
(4)應用軟體服務。
提供各種高性能的專業工具軟體服務。
(5)敏感信息的實時發布。
天氣預報、台風、地震波觀測數據的實時發布,以及通過專用系統發布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台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預警信息。
(6)提供科學咨詢、決策分析、科普宣傳與教育培訓等服務。
5 結語
2009 年,中國地調局開展了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研究,包括「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理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體系建設」「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平台建設」等 13 個專題的研究工作。國土資源部確定在上海、山東、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進行試點工作[9]。在這些工作部署中,我們看到了我國地質信息服務的光輝前景。
參 考 文 獻
[1] 國土資源部 . 國土資源部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
[2] 姜作勤 . 地質工作信息化的若干問題 [J]. 地質通報,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 中國地質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差距及對策 [J]. 中國地質,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國土資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5] 姚華軍等 .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的研究 [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09:4 ~ 7.
[6] 姜作勤,馬智民,楊東來等 . 地質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研究 [J]. 中國地質,2007,34(1):173 ~ 178.
[7] 中國地質調查局年鑒 . 2003,2004.
[8] 國土資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 .
[9]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情況 .
C. 微機控制的點火系統的組成包括各部件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微液頌悄鬧渣機控制的點火系統的組成包括:感測器、電控單元、點火器、櫻段點火線圈
D. gsi系統的顯著特徵主要有哪幾點
地理信息系統(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隨著地理科學、耐數攜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學科。是將計算機硬體、軟體、地理數據以及系統管理人員組織而成的對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進行高效獲取、存儲、更新、操作、分析及顯示的集成。目前國內建設GIS系統比較常用的軟昌伏件有畢乎Supermap GIS系列、MapGIS系列、MyGIS系列。
E. 網格的基礎設施
首先,我們來看絕絕滲看有哪些典型的網格基礎設施組件,每一種組件如何對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和部署產生影響。下面是網格基礎設施中的一些主要組件:
安全性。安全性是網格計算中的重要問題。每一種網格資源都可能需要遵從多種不同的安全策略。單點登錄認證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得到普遍遵守的協商授權機制也是很必要的。
資源管理。當提交一項任務的時候,網格資源管理器需要考慮如何為該任務指派資源、如宏清何監視其狀態以及如何返回它的執行結果。
信息服務。由於網格資源管理器在指派資源之前要經過綜合全面的考慮,因此它需要知道哪些網格資源是可用的,以及這些資源的容量與當前使用的情況。這些有關網格資源的知識是通過網格信息服務(Grid Information Service,GIS)維護和提供的,又稱為監視與發現服務(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ervice,MDS)。
數據管理。數據管理主要解決任務如何傳輸數據以及如何訪問共享存儲的問題。
下面讓我們以Globus Toolkit為例分別詳細討論一下每一種組件。 如果您是一名用戶,要在遠程系統上運行一項任務,您會關心遠程系統是否安全,是否能保證其他人不能訪問到您的數據。如果您是提供資源的一方,用戶可以在您的系統中執行任務,那麼您必須確信所有的任務都不會遭到破壞和干擾,也不能訪問您系統中的其他私有數據。除了這兩方面的內容之外,網格環境也面臨著一般分布式計算環境中存在的其他所有安全問題。
網格安全基礎設施(Grid Security Infrastructure,GSI)是 Globus Toolkit 的基礎,它提供了很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對網格環境中的安全問題進行管理。在您開發面向網格環境的應用程序時,您的腦子里必須時刻考慮到安全問題,並用 GSI 提供的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網格架構中與安全性有關的功能主要負責完成認證、授權以及實現網格資源之間的安全通信。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安全性。當我們設計一個能夠使用網格的應用程序時,安全性問題必須考慮在內。並脊下面的列表總結了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單點登錄。跨系統的 ID 映射。如上所述,GSI 提供了認證、授權以及安全的通信。然而,您需要對安全性管理及其含義有深刻完整的理解。比如說:您是否可以將多個用戶映射到目標系統中的同一個用戶 ID 上?是否需要特定的審計機制來確定實際發起應用程序的是哪一個用戶?應用程序不應該要求在使用網格上的不同資源時使用不同的用戶 ID 映射機制。
多種平台。盡管 GSI 基於開放的標准化軟體,可以在多種平台上運行,然而各種不同的平台其底層的安全機制並不總是一致。比如說,在傳統的 UNIX 或基於 Linux 的系統上,讀、寫、執行等操作的安全機制就與微軟的 Windows 環境不同。您應該考慮應用程序可能運行的平台。
使用 GSI。對於任何應用程序特有的、且可能需要進行認證或特殊授權的功能而言,應用程序的設計應該使用 GSI,這樣能夠簡化開發,並通過維護單一的登錄機制,使用戶的體驗也得到簡化。
數據加密。盡管 GSI 與後文將要討論到的數據管理工具一起,提供了跨網路的安全通信與數據加密,但是您也應該考慮到,當數據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說,如果一些敏感的數據傳遞到某項資源上供任務使用,隨後又以非加密的格式保存到本地磁碟上,那麼其他的用戶或應用程序也就能訪問這些數據了。 網格資源管理器致力於在任務提交時進行資源指派。它的角色就像是異質網格資源的抽象介面。資源管理組件提供的工具可以將任務分配給特定的資源,可以提供一種手段,在任務運行過程中獲取任務狀態信息,並獲取任務完成的信息,還可以提供終止任務或對其進行管理的能力。在 Globus 中,遠程任務提交是由 Globus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r(GRAM)負責處理的。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資源管理。在與資源管理相關的應用程序架構、設計和部署方面,有一些問題需要考慮。GRAM 最簡單的形式是用於發出 globusrun 命令,在特定系統上發起一項任務。然而,應用程序必須與 MDS 一起(通常是通過一個代理函數)保證使用了適當的目標資源。下面列出一些需要考慮的內容:
選擇適當的資源。通過與代理聯合工作,來保證選擇適當的目標資源。這就要求應用程序能夠正確地指定所需的環境(操作系統、處理器、速度、內存,等等)。您為排除特定的依賴關系付出的努力越多,找到可用資源完成任務的機率也就越高。
多子任務。如果應用程序中包含多個任務,您必須理解(並降低)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否則,您就不得不構建一段邏輯來處理下面這些問題:
進程間通信
數據共享
並行任務提交
訪問任務的執行結果。
如果一項任務返回的是一個簡單的狀態值,或是輸出數據量很少,那麼應用程序可以僅僅通過 stdout 和 stderr 來獲取這些數據。要是必須獲取相當復雜的結果,這時就可能需要將結果寫入一個文件,並通過適當的工具,供目標機獲取/傳輸這個文件。
任務管理。GRAM 提供了查詢任務狀態的機制,還可以執行諸如終止任務之類的操作。應用程序可能會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這些功能為用戶提供反饋、清除或釋放資源的操作。比如說,如果應用程序內有一項任務失敗了,其他依賴於這項任務的結果的任務可能就需要終止,以免無端消耗過多資源。 信息服務是網格基礎設施中至關重要的組件。它們維護了關於資源可用性、處理能力、當前使用情況的知識。不論在哪個網格中,CPU 和數據資源的情況都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與其處理任務與共享數據的能力有關。隨著網格中的資源不斷被釋放,資源的狀態可以在網格信息服務中得到更新。客戶機、代理、網格資源管理器等等綜合這部分信息來進行資源的指派。信息服務提供方是指那些為目錄提供資源狀態信息的程序。下面列出一些如何收集信息的實例:
靜態主機
操作系統名稱、版本號、處理器提供商/類型/版本/速率/緩存大小、處理器數量、物理內存總量、虛存總量、設備、服務類型/協議/埠號等。
動態主機
負載水平、隊列入口等。
存儲系統
磁碟空間總量、可用磁碟容量等。 網路信息。
網路帶寬、延遲、是否可測量與可預報。
高度動態
空閑物理內存,空閑虛擬內存、空閑處理器數量等。
網路服務
網格信息服務,又稱為監視與發現服務,在 Globus 中負責提供信息服務。MDS 使用輕量級目錄訪問協議(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LDAP)作為訪問資源信息的介面。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信息服務。對信息服務來說,需要考慮下面這些問題:
必須完全理解特定任務的需求,這樣才能對查詢進行正確地格式化,以返回適當的資源。這一點非常重要。 必須保證 MDS 中保存有適當的信息。在 MDS 中,預設情況下包含大量關於網格中所含資源的數據。不過,如果您的應用程序要求使用特定的資源或信息,而預設情況下沒有提供,您就需要編寫您自己的信息提供方,並把適當的資源加入模式中。這樣,您的應用程序或代理就可以進行查詢,看特定的資源或請求是否已經存在。
MDS 可以用匿名帳號訪問,或是經由一台已經通過 GSI 認證的代理來訪問。應用程序開發人員需要保證,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一台經過認證的代理。您的網格環境可能具有多級別的目錄結構。根據環境及其拓撲的復雜程度不同,您應該保證能夠訪問適當的目錄,在其中搜索您所要求的資源。 當您在構建網格的時候,網格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您的數據。在您的設計當中,您將必須確定您對數據的需求,以及如何在整個基礎設施中移動數據,要麼就是如何用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訪問所需的數據。您可以通過一組標准化的網格協議與您設計的任何數據資源進行通信。您也可以選擇構建一個聯邦資料庫,創建一個虛擬的數據存儲。還有其他一些選擇,如存儲區域網(Srorage Area Network)、網路文件系統,以及專用的存儲伺服器等。
Globus 為網格環境提供了 GridFTP 和 Global Access to Secondary Storage(GASS)兩種數據傳輸機制。此外,它還提供了一種復制管理機制,可以幫助您管理和訪問數據集的副本。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數據管理。數據管理問題源自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有限的存儲空間、網路帶寬、計算資源等。下面列出一些在應用程序設計和實現中需要考慮的數據管理問題:
數據集的大小。對於大的數據集來說,要想將它移動到實際運行任務的系統上是不現實,甚至是不可能的。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數據復制、或將完整數據集的一個子集拷貝到目標系統中。地理上分散的用戶、數據、計算以及存儲資源。如果您的目標網格在地理上是分散的,網路連接的速度也有限,那麼您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如何進行慢速和受限的數據訪問。
在廣域網上進行數據傳輸。當您要在 Internet 或者其他的 WAN 上移動數據時,必須考慮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性能等問題。您必須構建一些必要的邏輯來處理數據訪問速度慢,甚至被阻斷的情況。數據傳輸的調度。下面兩種情況至少要考慮一種:第一個是數據傳輸的調度,這樣當需要某項數據的時候數據就在它適當的位置上了。比如說,如果數據傳輸需要進行一個小時,而使用這項數據的任務必須在凌晨兩點鍾開始運行,那麼您就應該提前對數據傳輸進行調度,這樣,當需要它的任務運行的時候,數據就是可用的了。第二個是了解進出任何一項資源的任何並發文件傳輸的數量與規模。
選擇數據副本。如果您使用 Globus Data Replication 服務,也許想向應用程序中增加一段選擇適當副本的邏輯,也就是說,您想要選擇一個包含所需數據的副本,同時還要滿足您對性能的要求。
F. 德州儀器簡介及詳細資料
公司初創
美國德州儀器由塞瑟爾·H·格林、J·埃里克·詹森、尤金·麥克德莫特、派屈克·E·哈格蒂在1947年創辦。最初是其母公司地球物理業務公司(Geophysical Service Incorporated, GSI)用來生產新發明的電晶體的。
麥克德莫特是GSI最初在1930年創辦時的創辦者。麥克德莫特、格林、詹森後來在1941年買下了這個公司。
1945年11月,派屈克·哈格蒂被僱傭為實驗室和製造部門(Laboratory and Manufacturing (L&M))部門的總經理。1951年L&M部門憑借其國防方面的契約,迅速超越了GSI的地理部門。公司被重新命名為"通用儀器"(General Instrument。同一年,公司又被再度命名為"德州儀器",也就是它如今的名字。GSI逐漸變成了德州儀器的一個子公司,直到1988年GSI被出售給哈利伯托公司。
德州儀器為了創新、製造和銷售有用的產品以及服務來滿足全世界顧客需兄胡首要而存在(Texas Instruments exists to create, make and market useful procts and service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its custom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Patrick Haggerty,Texas Instruments Statement of Purpose
公司規模
半導體
德州儀器的半導體產品幾乎佔了其收入的85%(2003年數據)。在包括數位訊號處理器、數字模擬轉換器、模擬數字轉換器、能源管理、模擬積體電路等不同產品領域都占據領先位置。無線通信也是德州儀器的一個焦點,全球有大約50%的行動電話都裝有德州儀器生產的晶片。同時它也生產針對套用的積體電路以及單片機等。
無線終端商業單元
數字光處理(DLP)
單片機
MSP430:低價、低功耗、用途廣泛的嵌入式16位MCU,電容觸摸功能,和FRAM功能。
TMS320:為實時控制套用進行最佳化的16/32位MCU家族
16位,整點運算,20至40兆赫
C28X:32位,整點或浮點運算,100至150兆赫
Stellaris®:具有高級通信功能的 32 位 ARM® MCU,包括了CORTEX-M3,M4,其LM3S系列處理器是以CORTEX-M3為核心的所有品牌的處理器中唯一集成了乙太網MAC+PHY的,其它品牌只有MAC,集成PHY的性價比很出色。
數位訊號處理器
Texas Instruments TMS320
TMS320C2xxx:為控制套用最佳化的16和32位數位訊號處理器
TMS320C5xxx:16位整點低功耗處理器,100至300兆赫
TMS320C6xxx:高性能數位訊號處理器家族,300至1000兆赫茲
其他型號包括TMS320C33,TMS320C3x,TMS320C4x,TMS320C5x和TMS320C8x,以及為移動設備設計的基於ARM架構的多核處理器OMAP系列,如ARM9,ARM11和Cortex-A8,A9等。
競爭對手
德州儀器一直保持著半導體銷售前十的名次。在2005年,它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排在它之後的是東芝、意法半導體等。德州儀器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微型晶片技術公司、Cypress半導體公司、集成設備技術公司、三星電子以及Xilinx公司。羨數
德州儀器在半導體行業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估計擁有超過370億美元的可用市場總量。根據最新報導,德州儀器擁有14%的市場份額。
據《路透社》報導,在投資者的重壓之下,德州儀器不得不放棄他們的移動晶片項目--基於ARM的OMAP處理器家族。該項目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但是這些都無法撼動高通等競爭對手的霸主地位。選擇使用德州儀器的OMAP(開放式多媒體套用做物平台)的移動製造商已經越來越少,更多是選擇高通,而三星和蘋果則有自家的專屬處理器Exynos和A6。OMAP最大劣勢就其晶片組沒有3G/4G數據機。
這樣使用OMAP的晶片組的製造商就不得的使用額外的無線晶片,無形之中增加了生產成本和電池消耗。
社區
2008年,德州儀器啟動了TI E2E 社區,為全球的電子工程師提供了一個討論和尋求幫助的平台。
教育
德州儀器也因製造計算器著稱,TI-30等系列是其最受歡迎的早期計算器產品。它也製造生產圖形計算器,從最初的TI-81到最受歡迎的TI-83 Plus型號以及最新的TI nspire系列。
行業認知
2007年,德州儀器被《世界貿易雜志》(《World Trade Magazine》)授予年度最佳全球供應商。
價值觀
從2007年到2010年連續四年時間里,德州儀器都被Ethisphere Institute列入"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公司"名單,並且是電子行業唯一入選的公司。
並購
1997 Amati Communications-3.95億美元
1998 GO DSP
1999 Butterfly VLSI, Ltd-5,000萬美元
1999 Telogy Neorks-4,700萬美元
2000 Burr-Brown Corporation-76億美元
2009 Luminary Micro
2011National Semiconctor
2012eeparts
營業額
2004年營業額分布共126億美元
◆ 研發經費:2004年為20億美元; 2005年預計為21億美元
◆ 資本支出:2004年為13億美元;2005年預計為13億美元
◆ 在2004年財富Fortune 500大企業排名為197 (根據2003財政年度)
業務發展
地球物理
德州儀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J·克萊倫斯·卡徹和尤金·麥克德莫特創建一個叫做"地球物理業務公司"的為石油工業提供地質探測的公司。
在1939年,這個公司重組為Coronado公司。1941年12月6日,麥克德莫特和其他三名GSI的雇員J·埃里克·詹森、塞瑟爾·H·格林以及H·B·皮科克買下了GSI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GSI為美國軍用信號公司和美國海軍製造電子設備。戰爭結束後,GSI公司繼續其電子產品的生產。1951年,公司重新命名為德州儀器,GSI變為德州儀器的一個全資子公司。
國防電子
從1942年開始,德州儀器憑借潛水艇的探測設備開始進入國防電子領域。這些技術基於原來它為石油工業開發的地質探測技術。
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產業的產品質量成為了新的焦點。80年代早期一個質量提升計畫被啟動。80年代晚期,德州儀器和伊士曼柯達公司和聯合信號公司(Allied Signal)一起,開始參與摩托羅拉的六標准差規范的制定。
這類產品包括雷達系統、紅外線系統、飛彈、軍用計算機、雷射導航炸彈等。
半導體
早在1952年,德州儀器就從西部電子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AT&T的製造部門)以25,000美元的代價購買了生產電晶體的專利證書。到同年末,德州儀器已經開始製造和銷售這些電晶體。公司副總裁派屈克·哈格蒂頗有遠見,意識到了電子技術領域的美好前景。隨後,原本在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戈登·K·蒂爾在看了一則紐約時報的廣告後加入德州儀器,被哈格蒂任命為研究主任,回到了其故鄉德克薩斯州工作。
蒂爾在1953年1月將他在半導體晶體方面的專業知識帶到了工作中。哈格蒂讓他建立了一支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使德州儀器保持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蒂爾的第一個任務是組織公司的中央研究實驗室(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CRL)。由於蒂爾的之前職業背景,這個新的部門基於貝爾實驗室。
另一名物理化學家,威爾克斯·阿道克斯,在1953年早些時候加入了德州儀器,開始領導一支較小的研究團隊,致力於研製生長結電晶體。不久,阿道克斯成為了德州儀器的一名首席研究員。
矽電晶體
1954年1月,塔尼巴恩在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了第一個可以工作的矽半導體。這個工作在1954年春季的固態設備大會上被報導,隨後在套用物理學報(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6, 686-691(1955))上發表。
戈登·蒂爾在1954年2月也獨立研製出了第一個商用矽電晶體並在1954年2月14日對它進行了測試。1954年5月10日,在俄亥俄州的代頓舉行的無線電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IRE)國家航空電子大會上上,蒂爾正式對外界公布了他的成就,宣稱"與同事告訴你的關於矽電晶體的嚴峻前景相反,我卻恰好能把這些東西裝在我的口袋裡。(Contrary to what my colleagues have told you about the bleak prospects for silicon transistors, I happen to have a few of them here in my pocket.)",並在大會期間發表了一篇題為《近期矽鍺材料和設備的發展》(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licon and Germanium Materials and Devices)的論文。
在這一點上,德州儀器成為了當時唯一一個大批量生產矽電晶體的公司。隨後在1955年,利用固態雜質擴散的擴散型電晶體被發明。不過,當時矽管的價格比鍺管昂貴得多。
積體電路
工作在中央研究實驗室的傑克·基爾比在1958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積體電路。基爾比早在1958年7月就有了對於積體電路的最初構想,並在1958年10月12日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工作的積體電路 。6個月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羅伯特·諾伊斯也獨立地開發出了具有互動連線的積體電路,也被認為是積體電路的發明人之一。基爾比因此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在積體電路領域的貢獻。諾伊斯在仙童公司研製的晶片是由矽製造的,而基爾比的發明是由鍺製造的。2008年,德州儀器建立了一個以"基爾比"命名的實驗室,用於研究那些半導體技術創新思維。
TTL
德州儀器的7400系列電晶體-電晶體邏輯(TTL)晶片在20世紀60年代被開發出來,使計算機邏輯方面的積體電路的使用更加普及。
微處理器
德州儀器在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當時價格高達2,500美元)。隨後,在1971年研製出了單晶片微型計算機,並在同年的10月4日被授予了單晶片微型計算機的第一個專利證書。
聲音合成晶片
TMC0280型聲音合成器
1978年,德州儀器介紹了第一款單晶片線性預測編碼語音合成器。在1976年,德州儀器即開始了一個存儲強度套用方面的研究,很快他們開始聚焦於語音方面的套用。這個研究的結果就是TMC0280型單晶片線性預測編碼(Linear predictive coding (LPC))語音合成系統,成為了第一款能夠通過電子復制模擬人聲的商業產品。這個成果在德州儀器多個商用產品中被套用。2001年,德州儀器將它轉讓給了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Sensory公司。
新產業
在發展半導體和微處理器之後,德州儀器遇到了兩個關於工程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有趣的問題。第一,用於創造半導體的化學葯品、機械和技術原先都不存在,必須通過自己"發明"他們;第二,早期的市場需求較小,公司必須"發明"這些產品的"用途"以打開銷路。例如,其第一款電晶體收音機就是這樣發明的。另外一個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發的安裝在牆上、由計算機控制的家用恆溫器,很可能由於其價格較為高昂,無人問津。德州儀器在田納西州詹森城設立了一個工業控制部門,為化學和食品工業生產自動進程式控制制計算機。這個商業非常成功。1991年9月,德州儀器把它賣給了西門子公司,隨後轉向了軍用和 *** 設施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里的電子設備的製造。
亞洲事業
TI自1950年代起在亞洲地區開始運營,首先從事銷售和市場工作,以及套用技術支持,然後迅速增加半導體裝配與測試設施,以及材料與控制製造等業務。亞洲是具TI部分最先進和重要的半導體矽片製造工廠的基地。除此之外,TI亞洲市場還涵蓋教育產品,包括教學計算器。
運營
員工人數 9,400
製造廠5
IC設計中心 1
客戶套用中心 6
業務及銷售辦公室 14
亞洲區設廠地點及時間
中國大陸(1986)
菲律賓(1979)
馬來西亞(1972)
新加坡(1968)
澳洲(1958)
印度(1985)
韓國(1977)
中國台灣(1969)
中國香港(1967)
在中國
----TI 自1986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一直高度關注中國市場的發展。經過公司董事會批準的TI中國發展戰略於1996年正式實施。此戰略的目標是幫助中國建立合理的電子產品結構,並且提高高科技產品的設計能力,力求以全球領先的DSP技術支持中國高科技產業走向世界。為貫徹此戰略,TI除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半導體代理商銷售網外,還在北京、上海、深圳及香港設立了辦事處及技術支持隊伍,提供許多獨特的產品及服務,包括DSP和模擬器件產品、硬體和軟體開發工具以及設計咨詢服務等。
----TI與眾多國內知名廠商緊密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包括推出無線通信、寬頻接入及其它數字信息等眾多產品。同時,為提升中國電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縮短產業化進程,加快與國際技術同步的產品進入市場,TI與國內企業於1999年分別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其中上海全景數位技術公司著重於寬頻產品系統的設計,北京長信嘉信息技術公司則著重於數字終端產品的設計。2002年TI又與中外16家廠商合作成立了凱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新一代無線多媒體信息終端產品的研發,為產業界提供最先進的解決方案。
----TI在積極與國內企業合作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信息產品同時,還不斷推進數位訊號解決方案(DSPS)的大學計畫,以配合中國工程院校教育和研究項目,並且通過設立的培訓中心,使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掌握最先進的DSP與模擬器件技術,促進產品研用相結合。TI在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設立有DSPS技術與培訓中心,截止2003年底,TI在68所大學設立了82個DSPS實驗室。從1996年至2003年底,共有41,000多名學生通過所設DSPS技術中心/實驗室,學習DSP課程學習和培訓,為中國產業界培養了許多的DSP專業人才,從而為中國工程技術教育發展作貢獻。另外,為加強同產業界的密切合作,TI在企業中建立有14個聯合DSPS實驗室,成果顯著。
半導體部
----自1982年以來,TI成為數位訊號處理(DSP)解決方案全球的領導廠商及先驅,為全球超過30,000個客戶提供創新的DSP和混合信號/模擬技術,套用領域涵蓋無線通訊、寬頻、網路家電、數字馬達控制與消費類市場。為協助客戶更快進入市場搶得先機,TI提供簡單易用的開發工具及廣泛的軟硬體支持,並與DSP解決方案供應商組成龐大的第三方網路,幫助他們利用TI技術發展出超過1,000種產品,使服務支持更加完善。半導體部的業務包括:
* 通用DSP(Catalog DSP):利用通用DSP服務客戶,TI可更早發現新市場和套用。
* 高性能模擬:TI為客戶提供種類廣泛的高性能模擬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數據轉換器和介面,許多產品還採用最最佳化設計,以便和TI DSP搭配使用。
* 無線:TI是無線產業主要的半導體組件供應商,在已銷售的數字行動電話中,使用TI DSP解決方案的超過六成,八成產品內部使用TI的其它零件。TI正將此領先優勢擴展至第三代無線套用,諾基亞、愛立信和Handspring都決定利用TI產品開發他們的無線手機和先進移動運算裝置。
* 寬頻:家庭和企業寬頻套用被許多廠商視為通信市場的下一波重大商機,TI的點對點數字用戶環路(DSL)和線纜數據機解決方案能協助在這個快速成長市場建立寬頻套用,TI也是DSL和線纜VoP (Voice-over-Packet)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 新興終端設備:隨著電子數位化的不斷成長,幾乎每天都有新套用出現,TI策略是找出有潛力成長為龐大市場的DSP與模擬新商機,然後迅速行動,擴大市場佔有率。
* 數字光源處理(DLP):數字光源處理技術運用在單一晶片上,使用超過500,000片微型反射鏡將影像反射到螢幕上;這項技術曾獲艾美獎殊榮,可顯示數位化信息,創造出明亮、清晰與色彩鮮明的影像。
感測控制部
----感測與控制部為全球運輸、家電、高壓交流電(HVAC)、工業/商用和電子/通訊以及射頻辨識(RFID)市場提供各種解決方案,也是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感測與控制部提供精心設計的感測器與控制技術,使電視機、汽車、飛機、計算機、攝錄像機以及電冰櫃、微波爐和烤麵包機等各種家電變得更安全和更有效率,它的射頻辨識系統也正在改變保全、庫存管理和零售消費者辨識套用的面貌。
教育產品部
----是全球手持教育技術領導廠商,其函式、金融和圖形計算器及相關產品成功套用於從國小直到大學的數理教學,由於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並真正適用於課堂教學而受到數理教師和學生的廣泛歡迎。
主要榮譽
1954年 生產首枚商用電晶體
1958年 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首塊積體電路(IC)
1967年 發明手持式電子計算器
1971年 發明單晶片微型計算機
1973年 獲得單晶片微處理器專利
1978年 推出首個單晶片語言合成器,首次實現低成本語言合成技術
1982年 推出單晶片商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
1990年 推出用於成像設備的數字微鏡器件,為數字家庭影院帶來曙光
1992年 推出microSPARC單晶片處理器,集成工程工作站所需的全部系統邏輯
1995年 啟用Online DSP LabTM電子實驗室,實現網際網路上TI DSP套用的監測
1996年宣布推出0.18微米工藝的Timeline技術,可在單晶片上集成1.25億個電晶體
1997年 推出每秒執行16億條指令的TMS320C6x DSP,以全新架構創造DSP性能記錄
2000年 推出每秒執行近90億個指令的TMS320C64x DSP晶片, 刷新DSP性能記錄
推出業界上功耗最低的晶片TMS320C55x DSP,推進DSP的攜帶型套用
2003年 推出業界首款ADSL片上數據機--- AR7
推出業界速度最快的720MHz DSP,同時演示1GHz DSP
向市場提供的0.13 微米產品超過1億件
採用0.09 微米工藝開發新型OMAP 處理器
公司排名
2018上半年德州儀器位列世界半導體製造商 第9位。德州儀器的市值超過千億美元,位列全球第82位 。
2019年10月,2019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發布,德州儀器位列第45位。
2020年全球最具價值500大品牌榜第459位
2020年5月13日,德州儀器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416位。
2020年5月18日,德州儀器位列2020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222位。
延伸閱讀
公司部門
1.教育產品事業部:TI公司在便攜教育技術方面居領先地位。
2.半導體部:1997年半導體收入占總收入的83%。主要產品是DSP方案,此外還有微控制器和ASIC。
3.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主要IC產品有:數位訊號處理器、模擬和混合信號器件、數字邏輯、ASIC、微控制器、語音和圖形處 理器、可程式邏輯、軍用器件等。
4.材料&控制:該部門服務於汽車、氣候控制、電子、通訊、光學、飛行器市場。
市場地位
----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 TI在DSP市場排名第一
*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其中,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索尼等世界主要手機生產廠商均採用TI的DSP晶片
*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片組供應商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
*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以上的份額
*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財富》
2008年高盈利科技企業榜德州儀器位於第11位
排名
公司
財富500強排名
2007年凈利潤
增幅
1
微軟
44
141億美元
12%
2
IBM
15
104億美元
10%
3
思科
71
73億美元
31%
4
惠普
14
73億美元
17%
5
英特爾
60
70億美元
38%
6
甲骨文
137
43億美元
26%
7
谷歌
150
42億美元
37%
8
蘋果
103
35億美元
76%
9
高通
297
33億美元
34%
10
戴爾
34
29億美元
14%
11
德州儀器
185
27億美元
39%
12
康寧
417
22億美元
90%
13
套用材料
270
17億美元
13%
14
EMC
201
17億美元
36%
15
施樂
144
17億美元
8%
16
MEMC電子材料
913
8.26億美元
124%
17
Nvidia
543
7.98億美元
78%
18
Adobe
651
7.24億美元
43%
19
電子數據系統
115
7.16億美元
52%
20
Lam Research
759
6.86億美元
104%
G. 如何將GSI格式轉換成WORD格式
用word打開後,你一定是存儲了。既然是存儲了,你永遠不會變回去了,只能在儀器裡面再下載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