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存儲數據
⑴ 什麼是ssd,它和c盤d盤e盤f盤有什麼區別,
1、ssd的是Solid State Disk的簡寫,中文名叫悉鎮固態硬碟。ssd是由控制單元和固態存儲單元(DRAM或FLASH晶元)組成的硬碟。
2、電腦上的C/D/E/F盤,指的是一塊機械硬碟分區後的盤符代號,通常是將C盤劃分為主分區,用於存放電腦的操作系統,剩下的作為擴展分區,然後拆分為D/E/F等邏輯分區。所以C/D/E/F盤本質上都一樣,是傳統的普通硬碟。
3、兩者的區別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性能與功耗:ssd存儲數據時使用NAND型Flash,能夠接受大量的(保守1000次以上)整塊寫入、整塊擦除後,能夠保證超低的讀寫延遲,延遲時間僅微秒。固態硬碟讀寫速度比機械硬碟高出2倍以上,固態硬碟的功耗上高於機械硬碟。
(2)噪音: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使用快閃記憶體晶元,發熱量小、散熱快。機械硬碟有多個機械固件,加上性能較低,噪音略大。
(3)重量和價格: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目前市場上80G Intel固態硬碟,價格為4000元左右。而這個價錢足夠買幾個容量為1TB的機械硬碟了。
(4)防震抗摔性:固態硬碟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製作而成,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笑陸尺性降到最小。目前的機械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因此,固態硬碟相較機械硬碟佔有絕對優勢。
(1)ssd存儲數據擴展閱讀:
1、固態硬碟應盡量減小分區、少分區
由於固態硬碟的「垃圾回收機制」。在固態硬碟上徹底刪除文件,是將無效數據所在的整個區域摧毀,過程是這樣的:先把區域內有效數據集中起來,轉移到空閑的位置,然後把「問題區域」整個清除。
這一機制意味著,分區時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滿。例如一塊128G的固態硬碟,廠商一般會標稱120G,預留了一部分空間。但如果在分區的時候只分100G,留出更多空間,固態硬碟的性能表現會更好。這些保留空間會被自動用於固態硬碟內部的優化操作,如磨損平衡、垃圾回收和壞塊映射。這種做法被稱之為「小分區」。
「少分區」則是另外一種概念,關繫到「4k對齊」對固態硬碟的影響。一方面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區越多意味著浪費的空間越多,另一方面分區太多容易導致分區錯位,碰高在分區邊界的磁碟區域性能可能受到影響。最簡單地保持「4k對齊」的方法就是用Win7自帶的分區工具進行分區,這樣能保證分出來的區域都是4K對齊的。
2、固態硬碟需及時刷新固件
「固件」好比主板上的BIOS,控制固態硬碟一切內部操作,不僅直接影響固態硬碟的性能、穩定性,也會影響到壽命。優秀的固件包含先進的演算法能減少固態硬碟不必要的寫入,從而減少快閃記憶體晶元的磨損,維持性能的同時也延長了固態硬碟的壽命。因此及時更新官方發布的最新固件顯得十分重要。不僅能提升性能和穩定性,還可以修復之前出現的bug。
⑵ 固態硬碟是否適合存放數據
固態硬碟是快閃記憶體型存儲,讀寫速度快於機械硬碟,適合做系統盤使用。但是所有快閃記憶體型存儲不適合做備份數據盤使用,因為晶元讀寫次數有是有限制的,隨著使用頻率,壽面會大大降低,而且恢復數據的成功率低於機械硬碟。
機械硬碟總體來說性價比高於固沒宏察態硬碟,並且容量大,穩定,適合存儲重要數據,可作為備份盤使用。
機械硬碟使枯茄用過程中盡量避免磕碰,摔,突然斷電,震動,等情況絕悄,避免損壞磁頭。
任何一個電子存儲都有它的壽命,再加上一些人為或者非人素因素。建議您平時做好數據異地備份!
⑶ 固態硬碟內的數據能夠保存多久
在講解固態硬碟(SSD)前,我們先講幾個術語(名詞)。就像我們如果講解機械硬碟,我們要明白磁碟和磁頭,讀寫部分的機械結構等。
反正吧,磨刀不誤砍柴工。
為了更好地展開說明,列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並加以說明。
快閃記憶體介紹
上面提到快閃記憶體在固態硬碟的廣泛應用,所以在講解啟好固態硬碟的各種演算法前需要重點介紹一下快閃記憶體的特性。
快閃記憶體使用三端器件作為存儲單元,分別為源極、漏極和柵極,主要利用電場的效應來控制源極與漏極之間的通斷;在柵極 與硅襯底之間增加了嫌念一個浮置柵極,浮置柵極可以存儲電荷,利用電荷存儲來存 儲記憶。
擦除:釋放浮置柵極的電荷,從而使之變成『1』,這個動作被稱為「擦除」。
編程:向浮置柵極注入電荷,從而使之變成『0』,這個動作被稱為「編程」。
2. 內部組織結構
快閃記憶體顆粒內部一般由成千上萬個大小相同的塊(Block) 所組成,塊大小一般為數百 KB 倒數 MB。每一個塊的內部又分為若干個大小相同的頁(Page),頁的大小一般為 4KB 或者 8KB。
3. 數據寫入
4. 數據讀出
在通電 40 C 和斷電 30 C 溫度下,SSD 將將數據保留 52 周,即一年。如表所示,數據保留與活動溫度成正比,與斷電溫度成反比,這意味著較高的斷電溫度將導致保留率下降。該活動溫度僅為 25-30 C 且斷電為 55 C 的最壞情況下,數據保留時間可能短至一周,這是許多網站所炒作「數據在幾天內丟失」的言論。是的,它在技術上可能發生,但不是在典型的用戶環境中。
在現實中,55 C 的斷電溫度對於客戶端用戶來說根本不現實,因為SSD很可能在室悄者鉛溫下存儲在室內某處(壁櫥、地下室、車庫等),溫度往往低於 30 C。另一方面,活動的溫度通常至少為 40 C,因為電腦中的硬碟和其他元件會產生熱量,使之超過室溫
Control Gate: 控制柵
ONO: 氧化層
Floating Gate: 浮動柵
Tunnel Oxide: 隧道氧化層
Silicon: 硅
與一般原理一樣,數據保留的時長是有技術解釋的。半導體的導電率隨溫度而變化,這對NAND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當它不通電時,電子不應該移動,因為這會改變單元(cell)的電荷。換句話說,隨著溫度的升高,電子更快地從浮動柵中逸出,最終改變單元的電壓狀態,使數據不可讀(即SSD不再保留數據)。
對於正常通電使用時,溫度具有相反的效果。由於較高的溫度使硅導電性更高,因此在編程/擦除操作過程中電流較高,對隧道氧化層的壓力較小,從而提高了單元(cell)的耐久性,因為隧道氧化層保持電子在浮動柵內的能力實際上決定了SSD的耐久性[壽命]。
總之,在典型的客戶環境中, 絕對沒有理由擔心 SSD 數據保留時長 。請記住, 此處提供的數字適用於已通過其耐久性考核的SSD(寫入量達到標稱值) [潛台詞就是隧道氧化層將電子控制在浮動柵的能力已經變得較差了]。因此對於新SSD,數據保留時長要久得多,通常對於基於 全新的MLC NAND的SSD來說, 數據保留時長通常會超過十年 。如果你今天買了一個SSD,並存儲數據,SSD本身將變得完全過時比它將失去它的數據更快。此外,考慮到 SSD 的成本,將它們用於冷存儲無論如何都不經濟高效,因此,如果您希望存檔的數據,我建議僅出於成本原因使用機械硬碟。
⑷ 機械ssd數據保存時間
可尺陪以保存一年。
在通電40℃和斷電30℃的溫度下,SSD將將數據保留52周及一年,數據保留局旁與活動溫度成正比,與斷電溫度成反比。
一般原理數據保存桐困橡的時長是有技術解釋的。
⑸ 固態硬碟的作用和功能
固態硬碟的作用是存儲數據,功能就是讀寫速度快,這樣不管電腦開機還是運行一些較大應有程序或者游戲,載入應用的時間會越短,用戶所感覺到的就是速度更快。
固態硬碟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固態硬碟在介面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完全相同。
固態硬碟具有傳統機械硬碟不具備的快速讀寫、質量輕、能耗低以及體積小等特點,同時其劣勢也較為明顯,盡管IDC認為SSD已經進入存儲市場的主流行列,但其價格仍較為昂貴,容量較低,一旦硬體損壞,數據較難恢復等。
固態硬碟的優點
固態硬碟的抗摔性能很強,儲存空間為快閃記憶體顆粒,通過了多種介質進行的製作,沒有存在機械部件,就算磕著碰著數據也不會丟失。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相比之下還小了很多,重量特別輕,可以去節省不少空間,但是固態硬碟和U盤一樣,都是靠快閃記憶體晶元來存儲數據,所以不會出現噪音。還有就是固態硬碟的功耗遠遠小於機械硬碟,所以發熱量更低,可以去為你節省電量。
⑹ 固態硬碟存儲了數據,放著10年以上不用,數據會丟失嗎
固態硬碟存儲的數據,放置10年以上不用,數據會丟失嗎?這是不可能會丟失的,不可能丟失的前提是沒有人去將這個固態硬碟的晶元破壞,因為這個固態硬碟的話,存儲了數據之後,如果沒有人去動它,放粗攜消置10年那麼,裡面的數據依然是會存在裡面的,只要這個晶元沒有人去動那麼,這個硬碟沒有進水以及各種可以破壞它晶元,這讀取功能的東西去破壞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因為這個固態硬碟呢,它是物理存儲,然後只要固態硬碟它的晶元完好以及它的外觀沒有任何的損壞,那麼裡面的數據是完好的。
總的來說一個固態硬碟存儲的資料如果不用的話,那麼岩知數據是不會丟失的,這樣的前提是沒有人去破壞這個硬碟,這硬碟也沒有進水的話,那麼它的資料肯定是會存在的
⑺ 30G的固態硬碟能存幾天的數據
可保存10年以上。
固態硬碟數據一般可以保存19年左右,這是理論上的時間。
P/E擦除次數是指SSD的完笑宏全擦寫次數,格式化SSD算是一次P/E。不同的存儲單元(快閃記憶體顆粒)類型擦寫次數也不同,存儲單元主要分為三種:
TLC: 大約500-1000次的擦寫壽命,低端SSD使用的顆粒;
MLC:大約3000-10000次的擦除壽命,中高端股SSD使扒升御用春岩的顆粒;
SLC: 大約10萬次的擦除壽命,面向企業級用戶;
以MLC 120G SSD為例,以最低3000次的擦寫壽命為基數,每天寫入50GB數據計算(包含寫入放大率),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它的理論壽命可達19年左右,一台電腦的壽命由於配置等原因,一般達不到那麼長的使用壽命,所以SSD安心使用即可。
⑻ 固態硬碟怎麼存儲
固態硬碟怎麼存儲
同機械硬碟原理區別很大,固態硬碟是用NAND Flash來存儲數據。NAND Flash在物理結構上是由一個一個的“塊”組成。每個塊都有一定的擦除壽命(P/E),當擦除壽命達到時,這個塊就會損壞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現在的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不同,容量都是120GB、240GB、480GB、960GB,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128GB、256GB、512GB、960GB。近似規格的容量,其實都是用來校驗數據和備份冗餘這些“塊”的。
理論上,TLC快閃記憶體是為了能夠支持100TB級別的固態硬碟而設計出來的快閃記憶體結構(密度大),當然,這僅僅是理論支持而已,成本上依然不能讓普通用戶接受。所以存儲密度更大的'QLC出現,就是進一步加強固態硬碟容量的技術變革。
預測QLC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推出時,將是真正TB(960GB)級別固態硬碟走向普及的第一步(當然不要幻想和機械硬碟同量同價哦)。而且在超大容量面前,寫入次數少的問題也可以依靠更多的冗餘來彌補,更何況擦除壽命這個事兒,本身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固態硬碟能寫多少?
根據NAND Flash的類型不同,擦除壽命P/E也不相同,目前存在的NAND Flash分為SLC、MLC、TLC三種類型,加上即將出現的QLC一共是四種。三種類型的快閃記憶體P/E分別為SLC 5000~10000次,MLC 1000~3000次,TLC 500~1000次。QLC有多少呢?根據現在的說法,QLC結構的快閃記憶體P/E只有150次。神馬?150次,那不是完全不能用嗎?別擔心,技術在進步,這只是初期的技術驗證產物,後續肯定會改良。別忘了TLC剛剛上市的時候,P/E不過500次而已。
在這里,我還要給大家解除一個誤區,很多人說寫入次數太少了肯定壽命短,但是這個長短的概念可真不是單純字面理解的1000次、3000次神馬的。舉個實際點的例子吧,我的120GB固態硬碟是TLC的,按照1000次的P/E寫入次數計算,這塊硬碟的寫入總量應該是120×1000=120000GB,如果是每天寫滿120GB,那麼他的壽命理論是2.7年。是不是感覺很少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啦,說說結果吧,我從今年1月3日開始使用這塊固態硬碟,目前為止接近半年時間(180天)總計寫入量為2413GB,相當於平均每天只寫入了13.4GB,距離理論每天寫滿120GB差了將近10倍,2.7年的所謂理論壽命是不是毫無意義了?
固態硬碟壽命殺手究竟是誰?
與其擔心寫入量的問題會影響固態硬碟壽命,不如擔心一下固態硬碟壽命的真正殺手——過熱和突然斷電。因為固態硬碟是用電信號擦除寫入數據,所以突然斷電對固態硬碟來說非常嚴重的事情,頻繁的突然斷電可能會導致數據丟失,包括已寫入保存的數據!這和機械硬碟是有本質區別的。所謂突然斷電,比如說停電、硬關機這類都屬於斷電范疇。
另一個壽命殺手就是過熱了,固態硬碟其實耐熱能力不如機械硬碟,過熱會極大縮短固態硬碟中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壽命,這是因為電子晶元會因為過熱產生一種叫做電子遷移的現象,說白一點就是加速老化,從物理結構上造成不可逆的壽命損傷,如果長時間高強度使用固態硬碟,再加上散熱工作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固態硬碟過熱,就我的看法,這遠比關心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擦寫次數更值得關注。
⑼ SSD的存儲原理是什麼
固態硬碟(SSD)主要採用FLASH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其存儲原理如下: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元,緩存晶元(部分低端硬碟無緩存晶元)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主控晶元是固態硬碟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元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接快閃記憶體晶元和外部SATA介面。
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演算法,對快閃記憶體晶元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碟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
(9)ssd存儲數據擴展閱讀:
固態硬碟(SSD)的優點:
1、讀寫速度快:
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碟更快。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持續寫入的速度非常驚人,而且固態硬碟的快絕不僅僅體現在持續讀寫上,隨機讀寫速度快才是固態硬碟的本質,這最直接體現在絕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
2、防震抗摔性:
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
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傳統硬碟,固態硬碟佔有絕對優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固態硬碟
⑽ 電腦換固態硬碟怎麼保存資料
把硬碟換成ssd,系統的保存有如下幾種方式
1、如果電腦支持雙硬碟,那麼把SSD安裝到電腦,在windows下對SSD進行分區;之後重啟電腦,用帶GHOST工具的啟動光碟或者啟動冊判納U盤,啟動電腦州沒,進入WInPE模式,使用GHOST的克隆,復制原先系統盤到SSD盤第一個主分區。
2、如果電腦不支持雙硬碟,可以使用GHOST工具(可以是光碟版、U盤版、硬碟版本),對操作系統進行備份,並把備份的GHO文件通過U盤或者移動硬碟方式存儲,之後換上SSD硬碟,使用GHOST工具引導之前備份的GHO文件進行系統還原,可以達到保存系統的目的。
上面雖然給了兩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但也都不是最佳辦法,更不是這里的推薦方法;上面方法確實可以保存系統,但是存在一定沖好弊端;
1、如果原先硬碟C盤分區只安裝了操作系統,而各種應用軟體都裝在它盤,這里僅僅備份C盤,依然導致後來應用軟體缺失,系統也就不想之前那樣完整。
2、雖然僅僅是換了個硬碟,但是也屬於硬體改動,windows系統在硬體改動之後,需要修改驅動。(平時大家從來沒看到給硬碟安裝驅動,其實這個過程在安裝操作系統時候自動完成安裝了,不是說硬碟不需要驅動),元操作系統保留硬碟硬體驅動,雖不會對操作系統影響很大,但是理論上說,操作系統驅動不是純凈的。
電腦需要更換硬碟,最好還是重做一下系統更好,新系統跑的也更流暢;所以硬碟更換SSD,最好還是直接在SSD硬碟安裝操作系統,安裝之後把原先硬碟數據導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