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長江存儲新消息
⑴ 3000億資產的紫光集團重整計劃塵埃落定 "神秘人"智路建廣究竟是誰
近日,紫光集團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紫光集團重整計劃獲法院裁定批準的公告》。
根據公告,北京一中院已批准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案的重整計劃,並終止了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的重整程序。
據悉,此次法院裁定批准後,重整程序將進入執行階段,並預計在明年3月底前注入600億元資金。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智路建廣聯合體作為本次重整的戰略投資者,將全部600億元資金用於向債權人清償。
清償方案方面,債權人可在「現金+股票+三年留債」「現金+股票+五年留債」以及「現金+八年留債」三種方案中任選一種。
資料顯示,紫光集團自1988年創立,清華大學背景,旗下有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等多家上市公司,主要涉及半導體行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也是全球第三大手機晶元企業。
截至2019年底,紫光集團的總資產達到了3000億元。
紫光原掌舵人趙偉國在破產重組案中對接盤方智路建廣提出指控,稱其為「金融資本入侵實業,破壞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的代表。但智路建廣的過往經歷表明,其並非只會在破產重組中攫取資產,而是有著優秀的產業運營戰績,並且曾多次將優質海外半導體資產買到中國。
趙偉國對紫光留下的資產估值提出質疑,認為中國存儲晶元的「希望之光」長江存儲盡管擁有無限光明的前途,但短期仍然面臨巨額虧損,需要持續的重金投入。
智路建廣的重整方案能夠保證清償紫光絕大部分債務,已經超出市場預期。
趙偉國和智路建廣究竟孰是孰非,並不能僅憑一面之辭。
智路建廣的背景引人關注,其聯合體成立多年來一直相當低調。
在半導體業內,智路建廣早已聲名遠揚,今年還發起過兩筆相當大的並購。
智路資產成立於2017年5月5日,業務類型是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規模在50-100億之間。
建廣資產成立於2013年12月1日,業務類型和智路類似,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之間。
兩家公司的重點投資領域,都是半導體、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
智路資產和建廣資產都繞不開李濱,他是兩家公司的實控人。
李濱還是中關村融信金融信息化產業聯盟理事長,該聯盟成員大多是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龍頭公司。
智路建廣同樣被譽為「半導體企業收割機」,在半導體行業擁有大量的行業整合經驗。
從以往的並購歷史來看,智路建廣投資的企業覆蓋半導體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在內的多個環節,與紫光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構成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系。
在外界認為紫光集團的戰略重組已經塵埃落定時,該公司曾經的掌舵者趙偉國卻突然拋出「重磅炸彈」,實名舉報紫光集團重整工作組聯合智路建廣,嚴重做低紫光集團旗下的資產價值,並且涉嫌造成超過730億的國有資產流失。
但趙偉國的指控並非都能站的住腳,智路建廣的報價最高,給債權人的清償條件最優。
重整草案指出,若紫光集團重整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有財產擔保債權將全額現金清償,普通債權將通過現金、股票抵債及留債等方式予以清償,預計可實現95%至100%的清償率。
備受關注的是,趙偉國提到的國之重器長江存儲的股權,也將由湖北國資接手。
而重整計劃對於長江存儲的估值,是否像趙偉國單方面認為的「嚴重低估」,也值得商榷。
對於在紫光集團深耕十餘年的趙偉國,這可能有點難以接受,但智路建廣接手的不只是資產,還有紫光集團的債務。
而趙偉國,雖然失去了紫光集團的控制權,但他還是紫光集團的債權人,在重整過程中也並非一無所獲。
12月15日晚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趙偉國表示,智路建廣只是個資產管理機構,他懷疑智路建廣有沒有管好紫光集團的能力,「別到時候又引發新的債務危機」。
對於趙偉國的指控,紫光集團清算組發布公告稱,趙偉國指控均是不實信息,12月29日將召開會議表決重整計劃。
「債權人會議,我們肯定會出席。」趙偉國當天表示,「我不預測什麼,對我來講現在是戰斗。如果重整方案不重新制定,我會把官司一直打下去。」
⑵ 長江存儲上市了嗎
該公司沒有上市是因為實控人發生變更,企業近3年不能申請上市。
根據證券時報的相關報道,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重整計劃(草案)》的版本顯示,紫光集團重整投資方由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牽頭,長城資產、湖北科投、珠海華發和河北產投等組成聯合體,出資600億元承接重整後的紫光集團全部股權。
其中,聯合體成員湖北科投現金出資51億元收購長江存儲項目資產並承接與長江存儲相關的擔保責任。湖北科投出資51億承接紫光持有的長江存儲51%股權,這也就意味著長江存儲實控人發生變更,近3年不能申請上市,借殼或注入是長江存儲近3年內上市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