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
Ⅰ 為什麼要加 大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力度
為了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資金精準投入民生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需加強財政存量資金的盤活力度。按照新預演算法的要求,首先需清理結轉結余資金,避免資金滯留,形成新的沉澱。
接著,對財政專戶進行清理,設定預算周轉金和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上限,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構建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以優化資金分配和管理。
保持適度的政府投資規模同樣重要,2015年中央基建投資安排了4776億元,較上年增加200億元。投資方向需調整優化,重點用於國家重大工程、跨地區跨流域投資項目以及外部性強的重點項目,減少競爭性領域投入和對地方小散項目的投資補助,確保資金高效利用。
綜上所述,加大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力度,對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清理資金、調整投資方向、構建高效預算機制等措施,可確保資金精準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Ⅱ 中央對國家級貧困縣有什麼樣的優惠政策呢
中央對國家級貧困縣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財政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使用上。此舉旨在提高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滿足脫貧攻堅的資金需求。
在執行這一政策時,必須嚴格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以脫貧攻堅規劃為指導,以重點扶貧項目為依託,將財政涉農資金集中使用。這樣既能提升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又能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而言,貧困縣可將多個財政涉農資金項目捆綁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集中資源解決關鍵問題。這不僅能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能避免資源分散導致的效果不明顯。同時,政策鼓勵貧困縣創新工作方式,結合當地實際需求,靈活運用資金,推動產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此外,中央還提供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包括技術支持、培訓指導、政策咨詢等,以幫助貧困縣更好地利用優惠政策,提升扶貧效果。同時,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和審計,確保資金安全和有效使用,防止挪用和濫用。
總之,中央對國家級貧困縣的優惠政策旨在通過財政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使用,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精準施策,助力貧困縣實現穩定脫貧,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關心和支持,也是推動全國共同富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舉措。
Ⅲ 財稅體制改革是什麼
財稅體制改革是指國家為了優化財政稅收制度,提高財政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進行的系統性改革。
一、明確答案
財稅體制改革是國家對財政稅收制度進行的系統性改革,目的在於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詳細解釋
1. 財稅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財稅體制改革涉及多個方面,包括稅收制度的改革、財政管理體制的完善以及公共預算體系的建立等。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個既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確保國家財政持續健康發展的財稅體系。
2. 財稅體制改革的意義:財稅體制改革有助於實現國家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通過調整稅收政策,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鼓勵科技創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外,財稅體制改革還能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3. 財稅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財稅體制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因此,國家需要通過財稅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這不僅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也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財稅體制改革的實施路徑:財稅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製度設計的科學性,又要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同時,還需要加強法治建設,確保改革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總的來說,財稅體制改革是國家為了優化財政稅收制度、提高財政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進行的系統性改革。這一改革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Ⅳ 財政的三個作用
財政的三大作用分別在於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與經濟穩定和發展。財政不僅是為公共產品提供資金保證,更是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經濟的良好發展。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體現在政府通過財政參與資源配置,彌補市場自發調節的不足。例如,政府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投資公共基礎設施,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市場自發調節的缺陷之一是可能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下降,而財政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問題。
收入分配職能方面,財政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個人收入,特別是對過高收入進行調整,並對低收入群體提供幫扶。財政轉移支付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通過再分配調整市場經濟下的收入分配狀況,從而促進社會公平。這一職能的實現,不僅有助於緩解社會不平等現象,還能促進社會和諧。
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則涉及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其他經濟手段來維護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確保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穩定增長。這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和發行債券等措施,通過這些手段來調節經濟運行。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調整利率來影響投資和消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調整投資來促進特定領域的經濟發展,如基礎設施建設或科技創新。
這些職能的實現,不僅有助於解決市場調節的不足,還能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通過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與發展的職能,政府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公共需要,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Ⅳ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實現機制
1.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C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發揮著基礎性配置作用,而公共財政作為政府的計劃配置,則是為了提高市場配置乃至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服務的。財政的宏觀資源配置效率具體體現為「兩個比重」,即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其中第一個比重尤為重要,影響到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提供結構和公共需要的滿足程度。而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則涉及國家宏觀調控效力和中央、地方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問題,進而影響到全國性公共產品和地方性公共產品所費資源的配置效率。
2.壓縮一般支出,保證重點支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明確規定了對資源配置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強農業投入,要加大科技投入,基礎性項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資金進行建設,公益性項目主要運用財政資金安排建設,增加對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財政支持。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與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支出,優化投資性資源的配置效率。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指預算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資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力度。預算內投資結構和保證重點建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教育、衛生、科技、農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等公益性和公共性領域發展的相對滯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瓶頸」,政府應通過投資、稅收、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等手段,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以加快其發展。
4.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收人方面要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稅源進行監管,提高入庫率。支出方面,要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績效分析,對於公用建築和國防工程之類不能回收的投資項目,財政撥款應視為這種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我國近年來在支出方面實施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和「收支兩條線」改革,都是為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