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存儲結構
A. 層次結構存儲系統(一)
6.1 存儲器概述
6.2 主存與CPU的連接及其讀寫
本章主要介紹層次化存儲結構的幾類存儲器的工作原理和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半導體隨機存取存儲器,只讀存儲器,Flash存儲器,磁碟存儲器等不同類型存儲器的特點,存儲晶元和CPU連接,高速緩存的基本原理以及虛擬存儲系統的實現技術等。
6.1.1 存儲器的分類
6.1.2 主存儲器的組成和基本操作
如圖所示是主存儲器的基本框圖。其中一個個存儲0或1的記憶單元(cell)構成的存儲序列
是存儲器的核心部分。這種記憶單元也稱為存儲體、存儲矩陣。
為了存取存儲體中的信息,必須對存儲單元編號,所編號碼就是地址。編制單元是指那些具有相同地址的那些位元構成的一個單位,可以是一個位元組或者一個字。對各存儲單元進行編號的方式稱為 編址方式 ,可以按 位元組編址 ,也可以按 字編址 。現在大多數通用計算機都採用位元組編址方式,此時,存儲體內一個地址中有一個位元組。
如圖所示,指令執行過程中需要訪問主存時,CPU首先把需訪問單元的地址送到主存中的 地址寄存器 ,以便 地址解碼器 進行解碼後選中相應單元。同時,CPU將讀/寫控制信號通過控制線送到主存的讀寫控制電路。
圖中採用64位數據線,因此,在位元組編址方式下,每次最多可以存取8個位元組的內容。地址線的位數決定了主存地址空間的 最大可定址范圍 。例如,36位地址的最大可定址范圍為0~2^36-1。
6.1.3 存儲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6.1.4 各類存儲元件的特點
6.1.5 存儲器的層次存儲結構
數據使用時一般只在相鄰兩層之間復制傳送,而且總是從慢速存儲器復制到快速存儲器。傳送的單位是一個 定長塊 ,因此需要確定定長塊的大小,並且在相鄰兩層間建立塊之間的映射關系。
6.2.1 主存模塊的連接和讀寫操作
B. 計算機存儲層次結構
計算機存儲層次結構
計算機的存儲層次結構是一種層次化的存儲系統設計,它將不同速度、成本和容量的存儲設備組織在一起,以高效地滿足程序對數據的存儲需求。這種層次結構通常由多個層級構成,每個層級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作用。
主存儲器(主存)
位於存儲層次結構的最頂層是主存儲器,也叫做內存。主存是計算機中暫時存儲數據和指令以供CPU直接訪問的地方。由於其速度很快(與CPU的速度相近),因此它是決定計算機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主存的容量相對較小,價格較高,且在斷電後無法保存數據。
輔助存儲器(輔存)
緊挨著主存的是輔助存儲器,如硬碟、固態硬碟(SSD)等。輔存的容量遠大於主存,而且即使在斷電後也能永久保存數據。不過,與主存相比,輔存的訪問速度較慢。為了彌補這一差距,計算機會將頻繁使用的數據和指令從輔存預先載入到主存中。
緩存
在主存和CPU之間,通常還有一個或多個級別的緩存(如L1、L2、L3緩存)。緩存是一種高速、小容量的存儲設備,用於暫存CPU即將處理的數據和指令。由於緩存的速度非常接近於CPU,因此它可以顯著減少對主存的訪問次數,從而提高計算機的總體性能。
存儲層次結構的工作原理
當CPU需要讀取或寫入數據時,它首先會檢查數據是否已經在緩存中。如果是,則稱為緩存命中,CPU可以直接從緩存中訪問數據,而無需等待訪問主存或輔存的時間。如果數據不在緩存中(緩存未命中),CPU則需要從主存或輔存中檢索數據,並可能需要將其載入到緩存中以便將來使用。存儲層次結構的設計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緩存命中率,從而減少訪問較低層級存儲設備的次數,並最終提高計算機系統的整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