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存儲量
⑴ 怎樣大量儲藏小麥
儲藏小麥方法:
1、熱入倉密保管。在盛夏晴朗、氣溫高的天氣,將麥溫曬到50oC左右,延續兩小時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點前後聚堆,趁熱入倉,散堆壓蓋,整倉密閉,使糧溫在40oC以上持續10天左右,日曬中未死的害蟲全部死亡,根據情況,可以繼續密閉,也可轉為通風。
2、低溫冷凍。利用冬季低溫時,進行翻倉、除雜、冷凍,將麥溫降到0oC上下,而後趁冷密閉,對消滅麥堆中的越冬害蟲,有較好的效果,但低溫密閉的麥堆,要嚴防溫暖氣流的接觸,以免麥堆表層結露。
3、自然缺氧。小麥收獲時正值高溫,若乾燥及時降水分至12.5%以下,可利用糧溫較高,後熟期生理活動旺盛的特點進行薄膜密封,達到麥堆自然缺氧狀態,從而抑制害蟲的危害,對於隔年陳麥,可採用輔助降氧,或充二氧化碳或氮氣等方法進行防治害蟲的儲藏。
4、乾燥密閉。熱密閉與冷密閉都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有效方法。常規保管的小麥倉使用磷化鋁投葯量為15克/噸左右,一面封用磷化鋁投葯量為3克/噸左右,五面封用磷化鋁投葯量為5克/噸左右。
熏蒸前,要仔細檢查氣密性,乘蒸過程中,要安排專人值班,熏蒸後,要檢測熏蒸效果,防止熏蒸效果不佳,延誤防治時間和時機。
(1)小麥存儲量擴展閱讀
儲藏小麥注意事項:
1、糧堆結頂
小麥在後熟期間呼吸作用旺盛,放出大量濕熱,使糧堆上層溫度增高,水分增加,易引起結頂和發熱霉變,這是保管新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在正常保管中,到深秋季節,糧溫高於氣溫,糧堆內存在溫差,使濕熱氣流上升,引起上層水分增加,也會發生糧堆結頂現象。
簡倉儲存小麥,水分最好控制在12.5%以內,如果水分偏高,特別是新麥,由於溫差引起水分轉移,在牆壁四周易發熱霉變。
2、胚部變褐
主要是儲藏方法不當和儲藏時間過長造成的,另外,微生物為害也是形成褐胚的重要原因。
3、蟲害
主要害蟲是麥蛾、玉米象等,麥蛾發生在糧堆層,而玉米象在秋涼後隱藏於麥堆深處,熱密閉與冷密閉儲藏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有效方法。
⑵ 怎樣儲存小麥
1、嚴格控制水分。由於小麥吸濕性能力強,小麥儲藏應注意降水、防潮。應充分利用小麥收獲後的夏季高溫條件進行暴曬,使小麥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庫。小麥入庫後則應做好防潮措施,並注意後熟期間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層和上層「結頂」現象。
2、熱入倉密閉儲藏。小麥趁熱入倉密閉儲藏,是我國傳統的儲麥方法。通過日曬,可降低小麥含水量,同時在暴曬和入倉密閉過程中可以收到高溫殺蟲制菌的效果。對於新收獲的小麥能促進後熟作用的完成。由於害蟲的滅絕,小麥含水量和帶菌量的降低,呼吸強度大大減弱,可使小麥長期安全儲藏。
小麥趁熱入倉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選擇晴朗、氣溫高的天氣,將麥溫曬到50℃左右,保持2小時高溫,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點前後聚堆,趁熱入倉,整倉密閉,使糧溫在46℃左右持續10天左右,可殺死全部害蟲。此後,糧溫逐漸下降與倉溫平衡,轉入正常密閉儲藏。
小麥的儲藏特點:
1、吸濕性強:小麥種皮較薄,組織結構疏鬆,吸濕能力較強。
2、後熟期長:小麥後熟期較長。品種不同,後熟期長短也不同。大多數品種後熟期從兩周至兩個月不等。含水量適宜的小麥,完成後熟作用之後,品質有所改善,儲藏穩定性還有所提高。
3、較耐高溫:小麥具有較強的耐熱性。據試驗,水分17%時的小麥,在溫度不超過46℃時進行乾燥;或水分在13%以下時,曝曬溫度不超過54℃,酶活性不會降低,發芽力仍然得到保持。磨成的小麥粉工藝品質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做成饅頭松軟膨大。這就為小麥採用高溫乾燥或高溫殺蟲提供了依據。
具有耐儲性:小麥最大的有點是具有較好的耐儲性。完成後熟的小麥,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類糧食都低。正常的小麥,水分在標准以內(12.5%),在常溫下一般儲存3-5年或低溫(15℃)儲藏5-8年,其食用品質無明顯變化。
以上內容參考糧食物資-主要糧食儲藏方法:小麥